报警系统中二重编码的控制方法

文档序号:6687246阅读:53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报警系统中二重编码的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报警系统中二重编码的控制方法,属于报警装置系统类。
现有的安全报警系统中,报警器均带地址编码模块,安装的方式则采用总线制(两线),地址码是以串行码形式传给主机,或经分机转送主机,报警系统完全是微机控制系统。对于一个大系统来说,譬如,一系统有报警器一万个的话,每个报警器带一个模块,那就需要一万块编码模块。加之,主机对地址码的控制有一定的容量,假如它的最大容量为2000个地址码,控制一万个地址码就要4~5台主机。以上可以看出对一个大系统来说,用大量的模块及主机,会使系统的造价昂贵。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避免现有技术的上述不足之处,而提供一种二重编码的控制方法,使本发明大大地减少了模块的数量。随着模块的减少,主机的用量也自然减少了,从而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
本发明的原理简叙如下图2是一个二重编码的控制系统即辅助系统BH的框图。该控制系统协助微机系统工作。它是把系统内的每个报警器配上一个控制装置,即发码器。并将全部报警器按十个为一组进行编组(如需要可扩大每组的数量。但要求某些结构如继电器的触点数量和控制总线的条数等进行相应的调整),每组仅配一块模块和一个解码器。解码器的代码(二进制)和模块编号(十进制)应符合,报警器所配发码器的代码(二进制)和报警器本身的编号(十进制)应符合。这里说的报警器包括火灾报警器和防盗报警器,但两者输出的报警信号类似。下面仅以火灾报警器为例进行说明。见图2。
在没有报警的情况下,模块信号线X1Y1上的电流主要决定于末端电阻Rf,当报警器F11报警后,同时起动发码器N11和执行机构FN11(如继电器)动作,使模块的信号线X1Y1和一个电阻R6(如330Ω)形成通路,即和末端电阻Rf1并联。导致X1Y1上的电流增大,模块中的检测电路(如电压比较器等)测出这一变化,便触动模块发出地址码,模块M1发出地址码(M1),它是串行码。与此同时,发码器也发出一个控制码(串、并行码、电压编码或混合码等),由控制总线传给每个解码器。但只有解码器的代码与这个控制码相对应的解码器才有信号输出。这个信号又触发该解码器中的执行机构FE(如继电器等)动作,从而引起该解码器所联的模块M2也会发出地址码(M2),这就是所谓的二重编码。先后两次发码便形成了合成码(M1M2),而先后两次发出的码均通过微机通信总线,分别传给主机(或由分机转送主机)在那里进行处理。
为便于管理,一般对大系统都采用分片划区办法,构成多级控制体系。如将整个系统分成100个报警前端H(每个前端可以是一幢房子或一个院子),每个区管辖几个前端。如每个前端也分配100个报警器的话,按上面所说的二重编码方法,由十个模块进行合成(M1M1)(M1M2)…(M10M1)(M10M2)…(M10M10)就可以得到100个新的码。因此对100个报警器都能配给一个代码。合成码的第一个码表示报警器所在的编组(与报警器所联模块号相同)可称为列,第二个码表示报警器在这组的第×号(与报警器本身的编号相同)可称为行。
二重编码的控制方式又分并行码控制的二重编码、混合码控制的二重编码、串行码控制的二重编码。
本发明是用以下的方法实施一种用微机控制的报警系统(如图1所示),它由报警器、主控制系统和辅助控制系统BH所组成。主控制系统包括主机A、分机B、地址编码模块M和联接它们的微机通信总线C1D1和C2D2。辅助控制系统BH是设置在每个报警前端,它采用二重编码控制的方法协助主控系统工作。辅助控制系统BH的框图见图2。它包括发码器N、解码器E、报警器的执行机构FN、解码器的执行机构FE、控制总线AB,模块信号线X、Y。每个地址编码模块M一端和微机通信总线C2D2联接,另一端引出信号线XY,在它上面并联了末端电阻Rf、执行机构FN(如继电器触点等),和解码器起动的执行机构FE(如继电器触点等)。每个报警器均置一个发码器N,将报警器和发码器进行编组,各十个为一组,控制总线AB又与每个发码器和每个解码器联接,见图2。一个模块管辖着一组报警器和一个解码器(如需要一组可从十个扩大到十五个),解码器的代码和模块编号相符,发码器的代码则和报警器的编号相符。当报警器发出报警信号时,使执行机构FN动作,从而触动了所联模块发出第一个地址码。同时,发码器的发码机构发出控制码,该控制码由控制总线传给每个解码器。但只有解码器代码与控制码相符的解码器才有信号输出。这信号又起动执行机构FE动作,使该解码器所联接的模块受到触发,这个模块便发出第二个地址码。辅助控制系统是按这个方法来完成二重编码的,二重编码的合成码分先后两次将这两部分码由微机通信总线传给主机,在那里进行合成,根据合成码进行检索,然后从内存中取出有关数据资料(如报警器所在位置,它的名称、编号等)进行显示和打印等。
为了避免出现二个报警器重迭报警而产生误码在发码器电路中以及在解码器电路中增加了控制管BG3和BG13)见图3、4、5、6、8、9)进行控制。其工作原理完全相同,下面以并行码控制的二重编码例进行说明。图3中继电器触点J1-1的常闭触点通过继电器励磁线圈L接报警器F,触点J1-2的常闭点接BG3的集电极负载电阻R4,BG3的集电极和复合管BG1、2的基极之间接一个二极管D3、BG3的基极和控制总线之间接二极管和电阻的串联支路,BG3的发射极接地,继电器J1一端接复合管BG1、2的集电极,另一端接电源。R1、R2为BG1的偏置电阻,当控制总线上存在另一个发码器的控制码时,BG3基极处于高电位,BG3就会导通,于是通过二极管D3又使BG1的基极处于低电位而截止,使继电器J1不能吸合。所以有BG3的作用便保证了不会出现二个报警器重迭报警而误码,但这种抑制作用又不使后一个报警器信号吞噬掉,因为报警器有自锁功能,只要继电器J1不吸合,报警器就不会断电而复位,一旦先报警的报警器结束报警后,后一个报警信号马上触发继电器J1吸合,虽然此时报警器断电,干簧继电器JA也断开,使电源+VC不和R1连通,但由于电容C1的储能仍可维持继电器J1吸合。此外,继电器J1吸合后又给BG3断了电,因此在J1吸合时发出的控制码,即控制总线出现的高电位也不会导致BG3导通。很显然,本发码器发出的控制码对自己不起抑制作用,而对其它的报警器进行抑制。
为了确保发码器在发码时间不让解码器输出的触发信号对继电器J2进行触发引起误码,所以在解码器电路中设置了三极管BG13,继电器触点J2-1的常闭触点接BG13的集电极电阻R12。BG13的集电极和复合管BG14、15的基极之间接一个二极管D10,BG13的基极和控制总线间接二极管和电阻的串联支路,BG13的发射极接地。继电器J2一端接复合管BG14、15的集电极,另一端接电源,电路原理与图3中的BG3相同,这里不重复。
为了使解码器解码后触发模块发地址码时,同样也要制止其他模块发码(即报警器发出的报警信号暂时不起作用),在继电器J2-3、J2-4到控制总线间接电阻2XR16,当继电器J2吸合时利用触点J2-3、J2-4给控制总线Cd送去高电位,相当输出1100码。这个码与十进制12对应,因该码在本系统的解码器中没有设置,因此利用这个码既抑制了所有发码器,又不会干扰所有解码器,从而确保了触发二重编码的第二个码期间不会同时触发其他的码。
下面是



图1,报警系统示意总图A.主机,B.分机,H.报警前端,BH3-3是3分机第3前端的辅助系统,F/BH辅助控制系统和报警器,M.地址编码模块,C1D1和C2D2为微机通信总线。
图2,一个辅助控制系统的框图M.地址编码模块F.报警器N.发码器E.解码器Rf.末端电阻FN.报警器的执行机构FE.解码器的执行机构AB.控制总线C2D2.微机通信总线 X、Y.模块信号线图3,并行码发码器Fa6.a组第6号报警器 L.励磁线圈 J1继电器
JA.干簧继电器 Ke.编码开关 a、b、c、d.控制总线 Xa、Ya.模块a信号线图4,并行码解码器IcE6.第6组解码器件 PQ.公共端 J2.继电器X6、Y6.模块6的信号线 a、b、c、d.控制总线1NH.禁止端图5,混合码发码器Fab.第a组第b号报警器 Xa、Ya.信号总线J1.继电器 a、b控制总线 K1-6.编码开关图6,混合码解码器IcEb.第b组解码器件 PQ.公共端 1NH.禁止端Xa、Ya.模块a信号线 J2.继电器 KI.转换开关a、b.控制总线图7,ZH89012作为发送与接收方式的联接方法T.发送器件R.接收器件P.输出端图8,串行码发码器Fab.第a组第b号报警器 IcNb.第b组发码器件TR.串行码总线 C.控制线 XaYa.信号总线J1.继电器图9,串行码解码器IcEb.第b组解码器件 J2.继电器TR.串行码总线C.控制线实施例1.并行码控制的二重编码图3是并行码发码器。下面以模块Ma所管辖的第b个报警器Fab为例进行说明。报警器Fab的一端接地。另一端通过干簧继电器JA的励磁线圈L和继电器触点J1-1的常闭点相接,继电器J1的四个触点又和模块Ma的信号线Xa相接,编码开关Ke的e、f、g、h端分别和控制总线a、b、c、d相接,m、n、s、t端分别通过电阻R3和继电器触点J1-1、J1-2、J1-3、J1-4的常开点相连,J1-4的常开点通过二极管D5、电阻R6330Ω和模块信号线Ya相接,当Fa6发生报警,由于报警器在报警后的工作电流会增大(大于20毫安),即流过干簧继电器JA的励磁线圈L上的电流增大,因此,线圈中的磁场也增大,使线圈中的干簧管二个簧片磁化后吸合。此时偏置电阻R1、R2和电源+Vc接通,使复合管BG1、2得到偏压而导通,继电器J1随之吸合。
从图3中可以看出,触点J1-4吸合后会通过二极管D5和R6电阻(330Ω)使信号线Xa、Ya形成通路,这时Xa、Ya上的电流会增大。在Ma中400Ω的电阻上的电压有显著变化,这样Ma中的电压比较器可检测出这一变化便触发模块Ma发出地址码(Ma),这就是二重编码的第一个码。与此同时,四个触点又给编码开关Ke送去电压。通过和J1的触点相接的编码开关Ke进行置位,便可编制出与报警器编号相同的并行码。并行码通过控制总线a、b、c、d传到每个解码器的接口电路,即图4所示的三极管BG1、3、5、7,但只有代码相符的解码器才能对其解码。图4是并行码解码器。解码器件IcE6的输入端A、B、C、D分别接三极管BG2、BG4、BG6、BG8的集电极。BG1、BG3、BG5、BG7的基级分别接控制总线的a、b、c、d。从图3的编码开关位置可以确定发码器发出的是0110码,通过控制总线传给解码器的接口电路。再经过三极管BG1~BG8的变换,也使A、B、C、D四端相应出现0110码,本解码器件选用的是16选1模拟开关集成电路,根据此解码器件的特性便知第六通道和公共端接通。(因为十进制的6对应的二进制码0110)从图4可以看出电源+Vc可送到电阻R14上,再经过R15供给复合管BG14、15偏置电压,使其导通。因此接于复合管集电极上的继电器J2吸合。触点J2-2使模块M6的信号线X6、Y6和330Ω电阻形成通路。此时,X6Y6上面的电流必然增大。模块M6中的电压比较器检测到这一变化便触发M6发出地址码(M6)这就是合成码的第二个码。从而完成二重编码的全过程。
为了避免二个报警器同时报警而引起误码,在发码器电路中增加了一个控制管BG3,继电器触点J1-1的常闭点通过继电器励磁线圈L接报警器Fa6,触点J1-4的常闭点接BG3的集电极电阻R4,BG3的发射极接地。它的基极有八个隔离二极管和四个电阻R5组成的四条串联支路,并分别和并行码控制总线a、b、c、d相接。BG3的集电极和BG1的基极之间接了二极管D3。
为了确保发码器在发码时间不让解码器输出的触发信号对继电器J2进行触发引起误码,在解码器电路中设置了三极管BG13。BG13的集电极和复合管BG14、15的基极之间接一个二极管D10。BG13的基极和控制总线a、b、c、d间分别接8个二极管和四个电阻组成的串联支路,BG13的发射极接地。继电器J2一端接复合管BG14、15的集电极,另一端接电源。继电器的常闭触点J2-1一端接电源X6,另一端接负载电阻R12。
为了使解码器解码后触发模块发地址码时,同时也要制止其他模块发码(即报警器发出的报警信号暂不起作用),为此在继电器J2-3、J2-4和并行码控制总线c、d间分别接一电阻R16。
实施例2.混合码控制的二重编码混合码控制就是利用二条线传送四种不同电平的“通”与“断”(即“1”与“0”)信号。因此,从编码特性来看,它是电压编码与二进制码的组合。四种不同电平又各有01、10和11三个状态,所以综合起来共12种状态。这些码的状态又是以并行方式发给解码器的。因而它又能称作并行码。它具有容易解码的优点。和并行码控制相同的地方,就不重复。这里主要介绍混合码的产生电路和混合码的产生方法。图5是混合码发码器。继电器J1-3、J1-2分别接编码开关K1-6的K1、K2,然后通过电阻R8、R9和混合码控制总线a、b相接。编码开关K3、K4、K5、K6;稳压二极管D6、D7、D8和导线MJ-DJ构成电平变换器。它的DJ端接继电器触点J1-3、J1-2,它的KV端接模块Ma的信号线Xa。由于D6选用二个2CW57串接而成,击穿电压VZ=18V,D7选用2CW60,VZ=12V,D8选用2CW53,VZ=4.5V,所以通过K3、K4、K5、K6编码置位便得到了6V、12V、19.5V和24V这四个不同电平的电压编码信号。再经过编码开关K1和K2的编制和触点J1-3和J1-2的同时吸合,所以四种电平各有三个状态01、10、11。最后共有12种状态的并行码,如表1。

表1当报警器Fa6发生报警,触发了继电器的控制电路BG1、2,使继电器J1吸合,此时,触点J1-1的常闭点断开,使Fa6断电复位,常开点接通又使模块Ma的信号线Xa、Ya和330Ω的电阻接通,引起Xa、Ya线上的电流增大,从而导致了模块Ma发出第一个地址码(Ma),与此同时又通过上面所说的混合码发码装置,向混合码控制总线a、b把12种状态的并行码传给每个混合码解码器。图6是混合码解码器。它包括混合码转换装置和16选1模拟开关集成电路。这个码的转换装置在解码器的输入口,由稳压管D1、D1′、D2,二极管D2、D2′、D4;三极管BG1~BG8所组成,稳压管D1和二极管D2相串联接在R1和R7之间;稳压管D1′和二极管D2′相串联接在R4和R7之间;稳压管D3和二极管D4相串联接在R7和R10之间。R1接于BG1基极和控制线a之间;R4接于BG3基极和控制线b之间。R7接于BG5基极和稳压管D3的负极之间;R10接于BG7基极和D4的负极之间。BG1和BG2组成通断转换电路,平时BG1截止,BG2饱和,因此A端为0电位,当a线上是高电位时,BG1变饱和,BG2截止,因此A端为高电位即“1”。BG3和BG4;BG5和BG6;BG7和BG8;BG9和BG10;均为通断转换电路。并行码解码器件IcEb的输入端A、B、C、D分别接BG2、4、6、8的集电极。PQ为公共端与电源+Vc联接。
BG1~BG11的集电极负载电阻R2、R3、R5、R6、R8、R9、R11、R12、R14、R15、R17与电源+Vc相接。IcE的解码输出通道(即通道十进制编号与输入的二进制并行码相符的通道)接R21。R21和R22串联。C1接于R21、R22之间。R22的另一端接BG14的基极。模块Mb、报警器的执行构成FN和Rf、BG13、D10、D8、D9的接法和工作原理和以上发码器的相同,这里不重复。禁止端开关KI的“1”触点,“2”触点分别接于BG10和BG11的集电极。稳压管D5接于R13和D6、D7的负极之间的E点。R16接于BG11基极和D5的正极F点之间。
混合码解码是发码器通过混合码控制总线把二位不同电平的并行码变换成四位同一电平并行码,并送给16选1模拟开关集成电路为解码器件进行解码。代码相符的解码后输出信号又触动该解码器所联接的模块发出第二个地址码,从而完成混合码控制的二重编码。若D1和D1′为2CW55(击穿电压VZ=6.2~7.5V),D3为2CW57(VZ=8.5~9.5V),控制总线a上为6V的高电位,b为低电位,结果使BG1、4、6、8导通,BG2、3、5、7截止,最后结果可以看出收到的电平为6V的01码转换到解码器输入端A、B、C、D便成了0001的四位并行码,所以表1中的12种状态的混合码转换到A、B、C、D后都会变成四位并行码,转换原理与上面相同,无疑不同状态解码后,可把相应的通道与公共端接通,现将这些特性综合于表2。

表2对相同状态,不同电平的并行码进行解码,设置了一个禁止端1NH的控制开关KI,和配置了稳压二极管D5(2CW60和2CW57串联,VZ=20V)。当混合码的电平低于20V时,D5不会被击穿,BG9、BG11截止,而BG10导通;如果混合码电平高于20V时,D5被击穿,BG9、BG11导通,BG10会截止。从器件特性可知,当禁止端为低电位的条件下,才可能分别依据输入的并行码使相应的通道和公共端接通。如果禁止端处于高电位,它的全部通道都与公共端隔离。于是当KI处于“1”位置,解码器件可对电平低20V的混合码进行解码,而KI处于“2”位置的另一些解码器件可以对电平大于20V的混合码进行解码。所以表2上状态7和10;8和11;9和12的并行码是相同的,但由于电平不同便可利用KI的位置不同来区分它们。混合码控制的二重编码,同样也必须确保不会有二个发码器同时发码,所以在图5中设置了三极管BG3,在图6中设置BG13,其工作原理分别与图3的BG3和图4的BG13的工作原理相同。此外在图6还利用了触点J2-2给混合码控制总线b送去了24V的高电位,这就相当于表2中的11状态。在混合码控制的二重编码系统中的解码器件未设置这种状态的解码输出通道,所以不会引起麻烦。
实施例3.串行码控制的二重编码图2中的发码器如果发出的是串行码,解码器也是针对串行码进行解码,这样便构成了串行码控制的二重编码技术。现采用ZH8901集成电路。(它的工作状态既可置为发送方式又可置为接收方式)来构成串行码发码器件和解码器器件。ZH8901有12个输入端,每个输入端有“0”或“1”这两种状态。二重编码只需要10个状态,所以采用四位编码开关进行编码。发码器件和解码器件5~12的输入端都置“0”,即接地。当发码器件的编码开关和解码器件的编码开关置位相同时,它们之间才能沟通。即发码器件发出的串行码只有相对应的解码器件才能解码,当发码器发码时,解码器件的T/R端输出低电位信号。当发码器件停止发码后相应的解码器的T/R自动复位,输出高电位信号。ZH8901工作在发送方式和工作在接收方式的联接方法如图7所示。图8是串行码发码器,发码器件17端接控制线TR。18端和15端相接,通过D4和R5接于控制线C。其中报警器Fab,干簧继电器JA,复合管BG1、2,继电器J1、控制管BG3的联接和它们的工作原理均与图5所示这些部件相同,稍有区别是J1-1和J1-2的控制方法。这里是当报警器Fab发出报警后,使继电器J1吸合,触点J1-1吸合使模块Ma的信号线Xa、Ya与R6330Ω电阻形成回路。从而触动Ma发出第一个地址码(Ma),同时触点J1-2吸合后给发码器件IcNb供电,发码器发出串行码由串行码总线TR传给每个解码器件IcE,但只有相对应的解码器IcEb才能进行解码,触发该解码器所联接的模块发出第二个地址码,从而完成串行码控制的二重编码。
为使发码期间抑制同时有二个码重迭,J1-2也通过D4和B5将高电位送到控制线C上,控制原理与图5电路相同。图9是串行码解码器。继电器触点J2-2通过D4、R7接控制线C。BG13的基极通过电阻R5和二个隔离管D3接入控制线C。解码器件REC端接入控制线TR。当解码器件IcEb与发码器件二者的编码开关置位相同时,IcNb发出的串行码通过IcEb解码后使T/R端输出低电位,当IcNb停发码后,T/R端自动复位为高电位。从图9可以看出,当T/R为高电位时,BG12导通,其集电极为低电位,复合管BG14、15的基极得不到偏置电压而截止,于是继电器J2不吸合。当T/R为低电位时,BG12截止,其集电极为高电位,复合管BG14、15导通,继电器J2吸合,于是触点J2-1使Mb的信号线XaYb与330Ω电阻形成通路,从而导致XbYb上的电流增大,触发Mb发出地址码(Mb),这就是合成码的第二个码。
为了制止在Mb发码期间有其它的码干扰,也设置了控制三极管BG13,其工作原理与前面相同。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知,对一个有一万个报警系统而言,原来需要模块1万块,如用容量为2000个地址码的主机进行控制就需要5台,利用本发明的方法后,再给每台报警器配上一个价格低廉的发码器,模块就只需1000块。也就是说模块用量比原来节省了90%。主机也只要一台就行了,节省了80%的主机。这样大大地降低了报警系统的成本,同时本系统不会发生误码,报警系统的可靠性是有保障的。因此,本技术将有推广前景。
权利要求
1.一种用微机控制的报警系统,它由报警器、主控制系统和辅助控制系统所组成,主控制系统包括主机A、分机B、地址编码模块M和联接它们的微机通信总线C1D1和C2D2,辅助控制系统BH它包括发码器N、解码器E、报警器的执行机构FN、解码器的执行机构FE、控制总线AB和模块信号线X、Y,每个地址编码模块M一端和微机通信总线C2D2联接,另一端引出信号线X、Y,在它上面并联了末端电阻Rf、执行机构FN、FE,每个报警器均置1解码器N,控制总线AB又与每个发码器和解码器相连,其特征是报警系统的辅助控制系统采用二重编码的控制方法每个报警器配一个发码器,然后将报警器和发码器进行编组,各十个为一组(如需要可扩大到十五个),每组再配一个模块和一个解码器。解码器的代码和模块编号相符,发码器的代码则和报警器编号相符,当报警器报警后同时起动执行机构FN和发码器N,FN动作便触动所联接的模块发出第一个地址码;发码器N则发出控制码,并由控制总线将这个码传给每个解码器,但只有解码器代码与控制码相符的解码器才有信号输出,这信号又起动执行机构FE动作,使该解码器所联接的模块受到触发,这个模块便发出第二个地址码,辅助控制系统是按这个方法来完成二重编码的,二重编码的合成码分先后两次将这两部分码由微机通信总线传给主机,在那里进行合成,根据合成码进行检索,然后从内存中取出有关数据资料,进行显示和打印等;B、为避免出现两个报警器重迭报警而产生误码,在发码电路中增加了一个控制管BG3,继电器触点J1-1的常闭点,通过继电器励磁线圈L接报警器F,触点J1-4的常闭点接BG3的集电极负载电阻R4,BG3的集电极和复合管BG1、2的基极之间接一个二极管D3,BG3的基极和控制总线之间接二极管和电阻的串联支路,BG3的发射极接地,继电器J1一端接复合管BG1、2的集电极,一端接电源,R1、R2为BG1的偏置电阻,当控制总线上存在另一个发码器的控制码时,BG3基极处于高电位而导通,于是通过二极管D3又使BG1的基极处于低电位而截止,使继电器J1不能吸合,避免了发外来第二个报警器信号;C、为确保发码器发码期间不让解码器输出的触发信号对继电器J2进行触发而引起误码,在解码器电路中设置了三极管BG13,它的发射极接地,集电极和复合管BG14、15的基极之间接一个二极管D10,BG13基极和控制总线间接二极管和电阻串联支路,BG13的集电极负载电阻通过继电器的常闭结点J2-1接到电源线,继电器J2一端接复合管BG14、15的集电极。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报警系统,其特征是辅助控制系统是采用并行码控制的二重编码的方法当报警器发出报警时,继电器J1吸合,从而触动模块发出地址码,同时,继电器J1的四个触点给编码开关Ke送去电压,对Ke进行置位后可编出与报警器编号相符的并行码,并通过控制总线a、b、c、d传给每个解码器,只有代码相符的解码器才能对其进行解码,通过三极管BG1~BG8的变换,使选用的16选1模拟开关集成电路ICE的A、B、C、D四端出现相应的码,触动所联接的模块发出第二个地址码,从而完成并行码控制的二重编码。
3.按照权利要求1、2所述的报警系统,其特征是辅助控制系统采用混合码控制的二重编码方法它是利用两条线传送四种不同电平“通”与“断”信号,共12种状态,是以并行码的方式发给解码器。当报警器发出警报时,继电器J1吸合,从而触动模块发出第一个地址码。同时继电器触点J1-3、J1-2分别接编码开关K1-6的K1、K2,通过电阻R8、R9和混合码控制总线a、b相接,编码开关K3、K4、K5、K6和稳压二极管D6、D7、D8、导线MJ-DJ构成电平变换器,通过K3、K4、K5、K6置位得到四个不同电平的电压编码信号,再通过继电器J1-3、J1-2吸合和开关K1、K2的编码。由控制线a、b把12种状态的并行码发给解码器,在解码器的输入口有一个转换装置,它由稳压管D1、D1′、D3,二极管D2、D2′、D4,三极管BG1~BG8所组成转换装置,把二位不同电平的并行码变换成四位同一电平的并行码,并送给16选1模拟开关集成电路ICE解码器进行解码,代码相符的解码器解码后输出信号又触动该解码器所联接的模块发出第二个地址码,从而完成混合码控制的二重编码。
4.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报警系统,其特征是辅助控制系统采用串行码控制的二重编码,它采用ZH8901集成电路来构成串行码发码器件和解码器件,发码器件和解码器件的5-12端都接地,发码器件采用四位编码开关进行编码,发码器件和解码器件5~12的输入端都置“0”,当报警器发出报警信号后,继电器J1吸合,从而触动模块发出第一个地址码,同时,发码器发出串行码由控制总线TR传给每个解码器件,发码器发出的串行码只有相对应的解码器才能解码,触发该解码器所联接的模块发出第二个地址码,完成了串行码控制的二重编码。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报警系统中二重编码的控制方法,属于报警装置类。在微机控制的报警系统中,每个报警器配一个发码器,报警器和发码器各十个为一组,每组配一个模块和一个解码器。当报警器报警后,触发本组模块发出第一个地址码并使发码器发出控制码,这个码被对应解码器解码,再触动相应模块发出第二个地址码,这两个地址码在主机中合成便可得出报警部位。本方法可使报警系统减少90%的编码模块,控制模块的主机用量也可减少80%,使系统造价低廉,有推广价值。
文档编号G08B27/00GK1047579SQ9010415
公开日1990年12月5日 申请日期1990年6月1日 优先权日1990年6月1日
发明者袁绳依, 袁春江 申请人:袁绳依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