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凑型旋转关节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174538阅读:27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紧凑型旋转关节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关节结构,尤其是一种紧凑型旋转关节结构,具体地说是旋转天线系统中保证射频信号连续的装置,也是各类机械扫描雷达系统中的一个关键性微波器件,属于旋转关节的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雷达为了搜索目标、跟踪目标、测量目标的空间位置,其天线必须随时旋转。旋转关节就是完成天线旋转时微波信号传输任务的。根据旋转关节的空间转动作用,可分为俯仰旋转关节、方位旋转关节和横滚旋转关节;根据旋转关节的微波传输通道,可分为单路旋转关节、双路旋转关节和多路旋转关节。从结构角度看,按前者划分的旋转关节只是外形或安装接口有差异,而按后者划分的旋转关节其内部结构则差异很大,双路旋转关节(多路旋转关节)比单路旋转关节结构复杂很多。雷达的使用环境不同,如机载雷达和地面雷达,则对旋转关节结构的要求也不一样。旋转关节的基本性能要求主要有以下几点(1)在机械上能够灵活转动,可靠性高;(2)在转动过程中不影响馈线和天线之间的微波传输,即在转动时驻波(甚至相位)没有变化或变化值限制在允许的范围内;(3)在工作频段内,电压驻波比小,并满足特定的要求,一般要求电压驻波比 S < 1. 25或S < 1. 10,或者更高;(4)通过的峰值功率和平均功率满足要求;(5)损耗要小,一般小于0. 5dB ;(6)如果馈线要充气,则必须有密封结构。以上这些性能直接对旋转关节结构提出了要求,旋转关节的电讯性能最终是通过结构设计来实现的。目前国内广泛采用的关节分系统体积庞大,结构复杂,性能指标落后,已不适应实现现代雷达多功能及雷达结构优化。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紧凑型旋转关节结构,其结构紧凑合理,安装使用方便,降低了旋转关节的体积,提高了旋转关节的适用范围,
安全可靠。按照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紧凑型旋转关节结构,包括大外壳体,所述大外壳体的一端设有小外壳体,所述小外壳体的一端伸入大外壳体内并与大外壳体相紧固连接;大外壳体内通过对称分布的第二轴承安装有内壳体,小外壳体内设有沿小外壳体轴向长度分布的内轴,内轴能在小外壳体内转动;内轴对应于位于小外壳体的一端端部与内壳体固定连接,内轴的另一端穿出小外壳体外;内壳体内对应于与内轴相连的一端端部设有固定连接的第一内导体,内壳体内对应于设置第一内导体的另一端设有固定连接的外导体,所述外导体与第一内导体电连接,外导体对应于与第一内导体相连的另一端设有电连接的第二内导体,第一内导体与内轴内的第三内导体电连接;小外壳体上设有长探头,所述长探头与伸入小外壳体内的第二半柔电缆电连接。所述小外壳体上设有短探头,所述短探头与长探头对称分布于小外壳体的外周面上,所述短探头与第一半柔电缆电连接。所述内轴上套有第一挡块及第二挡块,所述第一挡块邻近内壳体;所述第一挡块与第二挡块间设有第二介质垫圈及第三介质垫圈,所述第三介质垫圈与第二介质垫圈间设有第一内环片,所述第一内环片、第二介质垫圈及第三介质垫圈均套在内轴上,第一半柔电缆的一端穿过第二挡块、第三介质垫圈后通过第一内环片与短探头电连接。所述第二挡块对应于远离第一挡块的另一端设有第四介质垫圈及第五介质垫圈, 所述第五介质垫圈与第四介质垫圈间设有第二内环片,所述第二内环片、第四介质垫圈及第五介质垫圈均套在内轴上,第二半柔电缆的一端穿过第五介质垫圈后通过第二内环片与长探头电连接。所述小外壳体内对应于远离大外壳体的一端端部通过第一轴承安装有第二轴套; 第二轴套套在内轴上,第二轴套的一端伸出小外壳体外,并与电缆安装壳体固定连接;第二半柔电缆固定安装于电缆安装壳体上。所述第一内导体包括第一介质支撑,所述第一介质支撑的中心区设有垂直分布的第一支杆,所述第一支杆的一端嵌置于第一介质支撑内;第一支杆对应于嵌置于第一介质支撑的端部设有第一压座。所述外导体包括第二介质支撑,所述第二介质支撑的中心区设有垂直分布的第二支杆,所述第二支杆的一端嵌置于第二介质支撑内;第二支杆对应于嵌置于第二介质支撑内的端部设有第二压座。所述内壳体包括第一压配件,所述第一压配件内设有第二压配件,所述第二压配件的一端伸入第一压配件内;第二压配件对应于伸入第一压配件内的端部通过介质筒与第一压配件相连。所述长探头包括第一半刚电缆,所述第一半刚电缆的另一端与第一探头电连接; 第一探头上安装有第二衬套,所述第二衬套上设有对称分布的第一翅片,第二衬套的中心区设有第六内导体,所述第六内导体与第一探头电连接;第六内导体上设有第二翅片,所述第二翅片与第六内导体电连接。所述第一内导体通过第二外锥体与第三内导体电连接;第二外锥体通过第二内椎体安装在内轴内;外导体通过第一外锥体与第二内导体相连,第一外锥体通过第一内椎体安装在大外壳体内的端部。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大外壳体的一端设有小外壳体,大外壳体内通过对称分布的第二轴承安装内壳体,小外壳体内设有沿小外壳体轴向长度分布的内轴,内轴的一端与内壳体固定连接,内壳体内对应于与内轴相连的一端设有第一内导体,内壳体的另一端设有外导体,外导体与第一内导体电连接;外导体上与第一接头内的第二内导体电连接,第一内导体与第三内导体电连接,内轴内形成第三内导体、第四内导体及第五内导体的串联结构, 形成同轴共转结构;小外壳体上设有对称分布的长探头与短探头,长探头与短探头形成互为备用的询问支路结构,长探头与第一半柔电缆电连接,短探头与第二半柔电缆电连接,形成交叉连接结构;旋转关节工作于TEM模式,形成直上直下的信号传输通道,结构紧凑合理,安装使用方便,降低了旋转关节的体积,提高了旋转关节的适用范围,安全可靠。

[0023]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0024]图2为图1的A-A向结构示意图。[0025]图3为图1的B-B向结构示意图。[0026]图4为图1的C-C向结构示意图。[0027]图5为本实用新型长探头的结构示意图。[0028]图6为本实用新型短探头的结构示意图。[0029]图7为本实用新型第一挡块的结构示意图。[0030]图8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内导体的结构示意图。[0031]图9为本实用新型外导体的结构示意图。[0032]图10为本实用新型内壳体的结构示意图。[0033]图1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盖体的结构示意图。[0034]图1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半柔电缆的结构示意图[0035]图13为雷达主路电气原理图。[0036]图14为本实用新型工作时电气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如图广图14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长探头1、短探头2、第一挡块3、第二挡块4、 第一内导体5、外导体6、内壳体7、第一半柔电缆8、第二半柔电缆9、第一盖体10、大外壳体 11、小外壳体12、内轴13、第一介质垫圈14、第一接头15、第二内导体16、第一外锥体17、 第一内锥体18、第一轴套19、第二外锥体20、第二内锥体21、第三内导体22、第二介质垫圈 23、第一内环片对、第三介质垫圈25、第四介质垫圈沈、第二内环片27、第五介质垫圈观、 第四内导体四、第六介质垫圈30、第五内导体31、第二轴套32、第一端盖33、第二端盖34、 电缆安装壳体35、第二接头36、垫圈37、第二盖体38、第七介质垫圈39、第八介质垫圈40、 调整垫片41、挡圈42、第一衬套43、第一轴承44、第二轴承45、第一半刚电缆46、第一翅片 47、第二翅片48、第六内导体49、第一介质套50、第二衬套51、第三端盖52、第一探头53、第二半刚电缆M、排刷55、第三翅片56、排刷固定螺钉57、块体58、第一支杆59、第一压座60、 第一介质支撑61、第二支杆62、第二压座63、第一压配件64、第二压配件65、介质筒66、电缆接头67、半柔电缆线体68、第四端盖69、橡胶垫70、螺钉71、垫片72、金属链73、第四翅片74、第七内导体75、第二介质套76、第三衬套77、第五端盖78、第二探头79、第九介质垫圈80、第十介质垫圈81及第二介质支撑82。如图1、图2、图3和图4所示旋转关节结构包括大外壳体11及位于所述大外壳体U —端的小外壳体12,所述小外壳体12的一端伸入大外壳体11内并与大外壳体11相紧固连接。大外壳体11对应于设置小外壳体12的另一端端部设有第一接头15。大外壳体 11内通过对称分布的第二轴承45安装有内壳体7,所述内壳体7上套有第一轴套19 ;内壳体7上对称分布的第二轴承45通过第一轴承19相间隔定位。大外壳体11内邻近第一接头15的第二轴承45通过垫圈37及调整垫片41安装在大外壳体11内;大外壳体11内邻近小外壳体12的第二轴承45通过挡圈42安装在大外壳体11内,挡圈42套在内壳体7上。 小外壳体12内设有沿小外壳体12轴向长度分布的内轴13,内轴13能够在小外壳体12内转动;所述内轴13的一端伸入小外壳体12内,另一端位于小外壳体12外。内轴13对应于伸入小外壳体12内的一端端部通过安装螺钉固定与内壳体7固定连接。内壳体7内对应于邻近内轴13的一端端部设有第一内导体5,内壳体7对应于设置第一内导体5的另一端设有外导体6,外导体6位于大外壳体11对应于邻近第一接头15 的端部;所述第一内导体5与外导体6电连接。外导体6与位于第一接头15内的第二内导体16电连接;内轴13内设有第三内导体22,所述第三内导体22与第一内导体5电连接。 具体实施时,外导体6上设有第一外锥体17及第一内锥体18,所述第一外锥体17位于外导体6的中心区,且第一外锥体17的一端嵌置于外导体6内,与外导体6电连接。第一内锥体18位于第一外锥体17的外圈,第一内锥体18的外壁与大外壳体11相应的内壁相连。第一外锥体17的中心区设有电连接的第二内导体16,所述第二内导体16的一端伸入第一外锥体17内,并通过第一介质垫圈14安装在第一外锥体17上。第一内导体5上设置第二外锥体20及第二内锥体21,所述第二外锥体20位于第一内导体5的中心区,第二外锥体20 的一端伸入第一内导体5内并与第一内导体5电连接。第二内锥体21位于第二外锥体20 的外圈,第二内锥体21的外壁与内轴13的内壁相连。第三内导体22的一端伸入第二外锥体21内,第三内导体22与第二外锥体21电连接,第三内导体22通过第九介质垫圈80安装在第二外锥体21上,第九介质垫圈80与内轴13、第二内锥体21及第二外锥体20均相接触。小外壳体12上设有对称分布的长探头1与短探头2,所述长探头1的一端伸入小外壳体12内,并与伸入小外壳体12内的第二半柔电缆9电连接。短探头2的一端也伸入小外壳体12内,并与伸入小外壳体12内的第一半柔电缆8电连接。长探头1与短探头2 形成旋转关节的询问之路,长探头1与短探头2间形成互为备用的两个询问支路结构。如图5和图6所示分别为长探头1与短探头2的结构示意图。所述长探头1包括第一半刚电缆46,所述第一半刚电缆46的一端与第一探头53电连接;第一探头53上设有第二衬套51,所述第二衬套51的中心区嵌置有第一介质套50,所述第一介质套50的中心区设有第六内导体49,所述第六内导体49与第一探头53电连接,第六内导体49上设有第二翅片48,第二翅片48与第六内导体49电连接。第二衬套51上设有对称分布的第一翅片47,所述第一翅片47分别位于第一介质套50的两侧。第一探头53对应于设置第二衬套51另一侧的中心区设有第三端盖52,通过第三端盖52能够对第一探头53进行调试及维修。短探头2包括第二半刚电缆M,所述第二半刚电缆M的一端与第二探头79电连接。第二探头79上设有第三衬套77,所述第三衬套77内的中心区嵌置有第二介质套76, 所述第二介质套76的中心区设有第七内导体75,所述第七内导体75上设有第四翅片74, 所述第四翅片74通过第七内导体75与第二探头79电连接。第三衬套77上设有对称分布的第三翅片56,所述第三翅片56分别位于第二介质套76的两侧。第二探头79上对应于设置第三衬套77的另一侧设有第五端盖78。长探头1的第一翅片47、第二翅片48及第六内导体49伸入小外壳体12内,且短探头2的第三翅片56、第四翅片74及第七内导体75也伸入小外壳体12内;长探头1与短探头2相对应分布。为了避免长探头1与短探头2间的相互影响,且保证长探头1与第二半柔电缆9、短探头2与第一半柔电缆8间的有效连接,内轴13上套有第一挡块3与第二挡块4,其中,第一挡块3邻近内壳体7。所述第一挡块3与第二挡块4间设有第二介质垫圈 23与第三介质垫圈25,所述第二介质垫圈23与第三介质垫圈25间设有第一内环片M,所述第一内环片24、第二介质垫圈23及第三介质垫圈25均套在内轴13上,并与内轴13相对应配合。第二挡块4对应于远离第一挡块3的另一侧设有第四介质垫圈沈及第五介质垫圈观,所述第五介质垫圈观与第四介质垫圈26间设有第二内环片27,所述第二内环片 27、第四介质垫圈沈及第五介质垫圈观均套在内轴13上,并与内轴13相对应配合。第一半柔电缆8与长探头1位于同一侧,且第二半柔电缆9与短探头2位于同一侧。第一半柔电缆8的一端伸入小外壳体12内,并分别穿过第五介质垫圈28、第二内环片27、第四介质垫圈26、第二挡块4及第三介质垫圈25后与第一内环片M电连接,且通过第一内环片M 与短探头2电连接。第二半柔电缆9的一端伸入小外壳体12内,并封闭穿过第五介质垫圈 28后与第二内环片27电连接;且通过第二内环片27与长探头1电连接;从而形成长探头 1与第二半柔电缆9、短探头2与第一半柔电缆8的交叉连接。为了保证内轴13位于小外壳体12内安装的可靠性,小外壳体12内对应于与大外壳体11相连的另一端端部通过第一轴承44安装有第二轴套32,所述第二轴套32套在内轴 13上;第二轴套32及第一轴承44通过位于小外壳体12端部的第一端盖33安装在小外壳体12内。第二轴套32对应于伸入小外壳体12的另一端伸出小外壳体12外,第二轴套32 位于小外壳体12外的端部设有第二端盖34,第二端盖34上设有电缆安装壳体35,第一半柔电缆8与第二半柔电缆9的接头均安装在电缆安装壳体35上。第一半柔电缆8与第二半柔电缆9的结构,如图12所示。第一半柔电缆8与第二半柔电缆9均包括电缆接头67及半柔电缆线体68,第一半柔电缆8与第二半柔9的半柔电缆线体68均需穿过第二轴套32 后才能与第一内环片24、第二内环片27相连。如图7所示为第一挡块3与第二挡块4的结构示意图。第一挡块3与第二挡块 4均包括块体58,所述块体58呈环形结构,块体58上环绕有排刷55,所述排刷55通过排刷固定螺钉57固定安装于块体58上。第一挡块3与第二挡块4套在内轴13上后,短探头2 上的第三翅片56分别与第一挡块3与第二挡块4相应的端部相接触。第二介质垫圈23与第三介质垫圈25分别位于第七内导体75的两侧,第七内导体75上的第四翅片74与第一内环片M相电连接,从而将第一半柔电缆8与短探头2电连接。长探头1的第一翅片47 分别与第二挡块4、第二轴套32相应的端部相接触,第四介质垫圈沈与第五介质垫圈观位于第二翅片48的两侧,第二翅片48与第二内环片27电连接,从而将第二半柔电缆9与长探头1电连接。小外壳体12上套有第二盖体38,所述第二盖体38套在小外壳体12对应于设置第二内环片27的外圈;小外壳体12上通过第二盖体38能够用于调试。长探头1的第一半刚电缆46对应于与第一探头53相连的另一端设有第一盖体 10 ;第一半刚电缆46与第二半刚电缆M通过第一衬套43及灌胶固定在大外壳体11的外侧。第一盖体10的结构,如图11所示。第一盖体10包括第四端盖69,所述第四端盖69内设有橡胶垫70,第四端盖69上通过螺钉71安装有金属链73,所述金属链73的端部设有垫片72。第四端盖69套在第一半刚电缆46的端部,第一盖体10能够通过金属链73及垫片72进行固定。第一盖体10对长探头1具有防尘作用。如图8和图9所示分别为第一内导体5及外导体6的结构示意图。所述第一内导体5包括第一介质支撑61,所述第一介质支撑61的中心区设有垂直分布的第一支杆59, 第一支杆59的一端穿入第一介质支撑61内。第一支杆59对应于穿入第一介质支撑61的端部内设有第一压座60。外导体6包括第二介质支撑82,所述第二介质支撑82的中心区设有垂直分布的第二支杆62,所述第二支杆62的一端穿入第二介质支撑82内,第二支杆 62对应于穿入第二介质支撑82内的端部设有第二压座63。如图10所示为内壳体7的结构示意图。所述内壳体7包括第一压配件64,所述第一压配件64内设有第二压配件65,第二压配件65的一端伸入第一压配件64内,且第二压配件65对应于伸入第一压配件64内的端部设有介质筒66 ;第一压配件64与第二压配件 65均呈筒状结构。安装时,内壳体7的第一压配件64与第二压配件65套在大外壳体11的定位柱上,且内壳体7能够相对定位柱进行转动。第一内导体5通过第一介质支撑61安装在内壳体7内,第一介质支撑61与内壳体7的第二压配件65的内壁相接触;第一内壳体5 的第一支杆59伸入外导体6的第二支杆62内,第二支杆62上套有第七介质垫圈39,所述第七介质垫圈39与定位柱的内壁相接触,从而第二支杆62通过第七介质垫圈39可靠地安装在大外壳体11内。第一支杆59与第二支杆62相接触,从而能够使第一内导体5与外导体6电连接。第二外锥体20的一端伸入第一内导体5的第一压座60内,从而将第二外锥体20安装在第一内导体5上。第一外锥体17的一端嵌置于外导体6的第二压座63内,从而将第一外锥体17安装在外导体6上。为了将内轴13内的第三内导体22向外引出,第三内导体22对应于与第二外锥体 20相连的另一端设有第四内导体四,所述第四内导体四的一端嵌置于第三内导体22内, 且第四内导体四对应于与第三介质垫圈22的结合部设有第六介质垫圈30,第六介质垫圈 30与内轴13的内壁相接触,从而第三内导体22与第四内导体四通过第六介质垫圈30安装在内轴13内。第四内导体四对应于与第三内导体22相连的另一端设有第五内导体31, 所述第五内导体31的一端嵌置于第四内导体四内;第五内导体31与第四内导体四的结合部设有第十介质垫圈81,所述第十介质垫圈81与内轴13的内壁相连,从而将第五内导体 31的一端安装与第四内导体四相连。第五内导体31对应于与第四内导体四相连的另一端伸出内轴13外。内轴13对应于穿出小外壳体12的端部设有第二接头36,所述内轴13 的一端伸入第二接头36内,且内轴13与第二接头36的结合部设有第八介质垫圈40,所述第八介质垫圈40也套在第五内导体31上,确保第五内导体31安装的可靠性。内轴13伸出小外壳体12的端部及第二接头36均位于电缆安装壳体35内。如图广图14所示使用时,旋转关节的第二接头36与天线座相连,第一接头15 与相应的接头相连,从而将旋转关节垂直安装,形成信号传输直通上下的TEM模式。长探头 1与短探头2形成备用的询问支路,使用时,可以选择性的选用其中一个,另一个作为备用。 工作时,信号从第一接头15与第二接头36间的通路传输,第一接头15内的第二内导体16 与外导体6电连接,并通过外导体6与第一内导体5电连接,第一内导体5与第三内导体 22、第四内导体四及第五内导体31电连接,从而在大外壳体11与小外壳体12间形成信号传输的通路。旋转时,内轴13与内壳体7固定连接,内壳体7通过对称分布的第二轴承45 安装在大外壳体11内,内轴13能在小外壳体12内转动;当旋转关节随天线座转动时,内轴13带动内壳体7转动,实现整个旋转关节的转动。当长探头1作为询问支路工作时,第一半刚电缆46与第一探头53电连接,第一探头53通过第六内导体49上的第二翅片48与第二内环片27电连接,信号通过第二内环片27与第二半柔电缆9的连接传输。当短探头2作为询问支路时,短探头2的工作过程与长探头1的工作过程类似。在关节的旋转断面处,外导体6的电接触采用了半波长高频扼流圈,第一内导体5采用了四分之一波长耦合段,以保证信号传输的连续性。输入输出接口统一规定为国军标N型50Ω标准插头座,雷达主路电气原理图见图13。询问支路采用的是电刷直接接触式旋转关节,该关节的简单原理示意图见图14所示。其中心轴旋转带动两路中心导体转动,通过电刷与固定在外壳上的高频接插件相连。该双路关节的输入输出接口同样为国军标N型50 Ω标准插头座。结构设计实现通道隔离度彡I -70 I dB,结构设计实现高可靠性MTBF彡20000h。
权利要求1.一种紧凑型旋转关节结构,其特征是包括大外壳体(11),所述大外壳体(11)的一端设有小外壳体(12),所述小外壳体(12)的一端伸入大外壳体(11)内并与大外壳体(11) 相紧固连接;大外壳体(11)内通过对称分布的第二轴承(45)安装有内壳体(7),小外壳体 (12)内设有沿小外壳体(12)轴向长度分布的内轴(13),内轴(13)能在小外壳体(12)内转动;内轴(13)对应于位于小外壳体(12)的一端端部与内壳体(7)固定连接,内轴(13)的另一端穿出小外壳体(12)外;内壳体(7)内对应于与内轴(13)相连的一端端部设有固定连接的第一内导体(5),内壳体(7)内对应于设置第一内导体(5)的另一端设有固定连接的外导体(6),所述外导体(6)与第一内导体(5)电连接,外导体(6)对应于与第一内导体(5)相连的另一端设有电连接的第二内导体(16),第一内导体(5)与内轴(13)内的第三内导体(22) 电连接;小外壳体(12)上设有长探头(1 ),所述长探头(1)与伸入小外壳体(12)内的第二半柔电缆(9)电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紧凑型旋转关节结构,其特征是所述小外壳体(12)上设有短探头(2),所述短探头(2)与长探头(1)对称分布于小外壳体(12)的外周面上,所述短探头(2)与第一半柔电缆(8)电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紧凑型旋转关节结构,其特征是所述内轴(13)上套有第一挡块(3)及第二挡块(4),所述第一挡块(3)邻近内壳体(7);所述第一挡块(3)与第二挡块 (4)间设有第二介质垫圈(23)及第三介质垫圈(25),所述第三介质垫圈(25)与第二介质垫圈(23)间设有第一内环片(24),所述第一内环片(24)、第二介质垫圈(23)及第三介质垫圈(25)均套在内轴(13)上,第一半柔电缆(8)的一端穿过第二挡块(4)、第三介质垫圈(25) 后通过第一内环片(24)与短探头(2)电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紧凑型旋转关节结构,其特征是所述第二挡块(4)对应于远离第一挡块(3)的另一端设有第四介质垫圈(26)及第五介质垫圈(28),所述第五介质垫圈(28)与第四介质垫圈(26)间设有第二内环片(27),所述第二内环片(27)、第四介质垫圈(26)及第五介质垫圈(28)均套在内轴(13)上,第二半柔电缆(9)的一端穿过第五介质垫圈(28)后通过第二内环片(27)与长探头(1)电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紧凑型旋转关节结构,其特征是所述小外壳体(12)内对应于远离大外壳体(11)的一端端部通过第一轴承(44)安装有第二轴套(32);第二轴套(32) 套在内轴(13)上,第二轴套(32)的一端伸出小外壳体(12)外,并与电缆安装壳体(35)固定连接;第二半柔电缆(9)固定安装于电缆安装壳体(35)上。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紧凑型旋转关节结构,其特征是所述第一内导体(5)包括第一介质支撑(61),所述第一介质支撑(61)的中心区设有垂直分布的第一支杆(59),所述第一支杆(59)的一端嵌置于第一介质支撑(61)内;第一支杆(59)对应于嵌置于第一介质支撑(61)的端部设有第一压座(60)。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紧凑型旋转关节结构,其特征是所述外导体(6)包括第二介质支撑(82),所述第二介质支撑(82)的中心区设有垂直分布的第二支杆(62),所述第二支杆(62)的一端嵌置于第二介质支撑(82)内;第二支杆(62)对应于嵌置于第二介质支撑 (82)内的端部设有第二压座(63)。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紧凑型旋转关节结构,其特征是所述内壳体(7)包括第一压配件(64),所述第一压配件(64)内设有第二压配件(65),所述第二压配件(65)的一端伸入第一压配件(64)内;第二压配件(65)对应于伸入第一压配件(64)内的端部通过介质筒 (66)与第一压配件(64)相连。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紧凑型旋转关节结构,其特征是所述长探头(1)包括第一半刚电缆(46),所述第一半刚电缆(46)的另一端与第一探头(53)电连接;第一探头(53)上安装有第二衬套(51),所述第二衬套(51)上设有对称分布的第一翅片(47),第二衬套(51) 的中心区设有第六内导体(49),所述第六内导体(49)与第一探头(53)电连接;第六内导体 (49)上设有第二翅片(48),所述第二翅片(48)与第六内导体(49)电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紧凑型旋转关节结构,其特征是所述第一内导体(5)通过第二外锥体(20)与第三内导体(22)电连接;第二外锥体(22)通过第二内椎体(21)安装在内轴(13)内;外导体(6)通过第一外锥体(17)与第二内导体(16)相连,第一外锥体(17) 通过第一内椎体(18)安装在大外壳体(11)内的端部。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紧凑型旋转关节结构,其包括大外壳体,大外壳体的一端设有小外壳体;大外壳体内通过第二轴承安装有内壳体,小外壳体内设有内轴,内轴能在小外壳体内转动;内轴的一端端部与内壳体固定连接;内壳体内对应于与内轴相连的一端端部设有固定连接的第一内导体,内壳体的另一端设有固定连接的外导体,外导体与第一内导体电连接,外导体对应于与第一内导体相连的另一端设有电连接的第二内导体,第一内导体与内轴内的第三内导体电连接;小外壳体上设有长探头,长探头与伸入小外壳体内的第二半柔电缆电连接。本实用新型结构紧凑合理,安装使用方便,降低了旋转关节的体积,提高了旋转关节的适用范围,安全可靠。
文档编号H01Q3/02GK202058859SQ20112006389
公开日2011年11月30日 申请日期2011年3月11日 优先权日2011年3月11日
发明者何达, 孔令文, 张 雄, 秦如清, 金裕成 申请人:江苏北方电子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