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接触结构及开关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214170阅读:902来源:国知局
一种接触结构及开关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发明涉及电子电气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接触结构及开关装置。



背景技术:

开关装置是电路必不可少的电气设备,接触器及继电器作为一类特殊的开关装置,被广泛应用于电力传输、配电及用电等多个方面。当大电流电路需要应用接触器或继电器时,需要选择相应的大电流接触器或大电流继电器,以保证接触器或继电器能够在大电流下正常工作,避免被大电流产生的热损坏。

目前,为了保证接触器或继电器能够承受较大的电流,大电流接触器或大电流继电器一般采用桥式接触结构,在桥式接触结构中包括一个粗壮的传导桥,传导桥的两端分别设置至少一个动触点,通过传导桥的移动带动动触点运动,实现动触点与对应静触点的接触或分离。

针对于现有技术,桥式接触结构至少包括两个动触点及两个静触点,触点一般由银合金材料制成,而银属于贵金属,价格较高,由于触点个数较多,需要耗费较多的银合金,导致采用该种桥式接触结构的开关装置的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接触结构及开关装置,能够减少接触结构的触点个数。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接触结构,包括:

第一触点、第二触点、第一接触臂以及第二接触臂;

所述第一接触臂包括至少两个弹片,各个弹片叠放设置,且所述各个弹片的一端相互固定;

所述第二触点位于所述第二接触臂上;

所述第一触点位于所述第一接触臂上靠近所述第二接触臂一侧的弹片上;

所述第一接触臂包括的至少两个弹片在驱动作用下发生促使所述第一触点与所述第二触点相接触的弹性变形。

在本发明一个实施例中,

所述第二接触臂为不具备弹性变形能力的导体;

所述第二接触臂一端固定,另一端固定有所述第二触点。

在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中,

所述第二接触臂包括至少两个弹片,各个弹片叠放设置,且所述各个弹片的一端相互固定;

所述第二触点位于所述第二接触臂上靠近所述第一接触臂一侧的弹片上;

所述第二接触臂包括的至少两个弹片在驱动作用下发生促使所述第一触点与所述第二触点相接触的弹性变形。

在本发明一个实施例中,任意两个相互叠放的所述弹片的长度之差及宽度之差均小于预设的标准误差值。

在本发明一个实施例中,任意一个所述弹片与其他弹片相接触的一个面上设置有凹槽。

在本发明一个实施例中,每一个所述弹片的厚度小于或等于预定的临界厚度,以使每一个所述弹片弹性变形的行程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触点与所述第二触点的接触行程。

在本发明一个实施例中,

所述第二接触臂包括至少两个弹片,各个弹片平行布置并依次相连,任意两个相连的弹片构成形结构;

所述第二触点位于所述第二接触臂上靠近所述第一接触臂一侧的弹片上;

所述第二接触臂包括的至少两个弹片在驱动作用下发生促使所述第一触点与所述第二触点相接触的弹性变形。

其中,任意两个相连的所述弹片通过焊接或铆接的方式进行固定,或者,任意两个相连的弹片通过一根弹性材料折叠弯曲形成。

在本发明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弹片的材料包括:铜合金。

在本发明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接触臂的材料包括:铜合金。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开关装置,包括:

至少一个驱动器以及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任意一种接触结构;

所述驱动器,用于对所述接触结构中第一接触臂包括的至少两个弹片进行驱动。

在本发明一个实施例中,

当所述接触结构中的第二接触臂具有弹性变形能力时,

所述驱动器,进一步用于对所述第二接触臂进行驱动。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接触结构及开关装置,第一接触臂包括至少两个弹片,靠近第二接触臂一侧的弹片上设置有第一触点,第一接触臂包括的至少两个弹片在驱动作用下发生弹性变形,带动第一触点运动,实现第一触点与第二触点的接触。由于第一接触臂包括至少两个弹片,各个弹片的一端相互固定,提高了第一接触臂的弹性变形能力,各个弹片叠放设置,保证第一接触臂的横截面积满足大电流的要求,从而在保证第一接触臂的横截面积满足大电流要求的前提下,提高了第一接触臂的弹性变形能力,因而在大电流应用中可以通过第一接触臂的弹性变形带动第一触点与第二触点接触,该接触结构只采用一对触点,减少了触点的个数。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接触结构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接触结构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又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接触结构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再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接触结构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开关装置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开关装置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接触结构,包括:第一触点、第二触点、第一接触臂 及第二接触臂;

所述第一接触臂包括至少两个弹片,各个弹片叠放设置,且所述各个弹片的一端相互固定;

所述第二触点位于所述第二接触臂上;

所述第一触点位于所述第一接触臂上靠近所述第二接触臂一侧的弹片上;

所述第一接触臂包括的至少两个弹片在驱动作用下发生促使所述第一触点与所述第二触点相接触的弹性变形。

根据上述发明实施例,第一接触臂包括至少两个弹片,靠近第二接触臂一侧的弹片上设置有第一触点,第一接触臂包括的至少两个弹片在驱动作用下发生弹性变形,带动第一触点运动,实现第一触点与第二触点的接触。由于第一接触臂包括至少两个弹片,各个弹片的一端相互固定,提高了第一接触臂的弹性变形能力,各个弹片叠放设置,保证第一接触臂的横截面积满足大电流的要求,从而在保证第一接触臂的横截面积满足大电流要求的前提下,提高了第一接触臂的弹性变形能力,因而在大电流应用中可以通过第一接触臂的弹性变形带动第一触点与第二触点接触,该接触结构只采用一对触点,减少了触点的个数。

本发明一个实施例中,对第二接触臂的形式不进行限定,第二接触臂可以不具备弹性变形能力,在第一触点与第二触点接触或分离过程中处于静止状态,第二接触臂也可以具备弹性变形能力,在第一触点与第二触点接触或分离过程中受驱动作用发生弹性变形。根据第二接触臂是否具有弹性变形能力,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式实现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接触结构:

方式a:第二接触臂不具备弹性变形能力;

方式b:第二接触臂具备弹性变形能力。

下面针对上述方式a和方式b下的接触结构的实现进行分别说明。

对于方式a:

在该方式a下,以第一接触臂包括两个弹片为例,该接触结构请参见图1。如图1所示,该接触结构包括:第一接触臂101、第二接触臂102、第一触点103及第二触点104,其中,

第一接触臂101包括:弹片1011及弹片1012,弹片1011与弹片1012叠放设置,弹片1011与弹片1012的一端均通过螺钉105固定于支架108上;

第一触点103固定于弹片1011上靠近第二接触臂102一侧;

第二接触臂102通过螺钉106固定于支架108上;

第二触点104固定于第二接触臂102上靠近第一接触臂101一侧。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一接触臂101由弹片1011和弹片1012组成,弹片1011及弹片1012在驱动作用下发生弯曲变形,带动第一触点103向第二触点104运动,第二接触臂102处于静止状态,直至第一触点103与第二触点104相接触。通过将第一接触臂101设置为两个弹片的形式,可以在保持第一接触臂101的载流能力不变的情况下,提高第一接触臂101的弹性变形能力,从而具备通过弹性变形使第一触点103与第二触点104相接触的能力,进而可以使应用于大电流领域的接触结构只采用一对触点,相对于现有技术减少了触点的个数。

下面对第一接触臂101可以在保持载流能力不变的情况下提高弹性变形能力的原理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

根据如下公式一可知,材料的电阻与材料的长度成正比,与材料的横截面积成反比,而材料的横截面积与材料的宽度及厚度成正比。为了保证材料的载流能力,材料的电阻需要保持在较低的水平,因而在材料长度不变的情况下需要使材料的横截面积达到一定的值。

公式一如下:

其中,所述r为材料的电阻,所述ρ为材料电阻率,所述l为材料的长度,所述s为材料的横截面积,所述t为材料的厚度,所述b为材料的宽度。

根据如下公式二可知,材料的变形量与材料受到的驱动力及材料长度的立方成正比,与材料的弹性模量及截面惯性成反比,而材料的截面惯性与材料的宽度及厚度的立方成正比。为了提高的弹性变形能力,在保持材料的长度和宽度不变的情况下,需要使材料的厚度小于一定的值。

公式二如下:

其中,所述y为材料的变形量,所述f为材料受到的驱动力,所述l为材料的长度,所述e为材料的弹性模量,所述i为材料的截面惯性,所述b为材料的宽度,所述t为材料的厚度。

双弹片式的第一接触臂101与桥式接触结构中的传导桥相比,根据公式一,由于弹片1011与弹片1012叠放在一起后紧密接触,弹片1011和弹片1012横截面积之和等于传导桥的横截面积,因而第一接触臂101的横截面积没有发生变化,从而第一接触臂101的电阻也没有发生变化,保证了第一接触臂101的载流能力不变;根据公式二,由于弹片1011与弹片1012的厚度之和等于传导桥的厚度,而弹片的变形量与弹片厚度的立方成反比,如果弹片1011与弹片1012的厚度均等于传导桥厚度的一半,使弹片1011或弹片1012产生与传导桥相同的变形量时,所需的驱动力仅为传导桥的八分之一,弹片1011及弹片1012所需的驱动力之和为传导桥的四分之一,从而提高了第一接触臂101的弹性变形能力。综上,通过将第一接触臂101切割为弹片1011及弹片10212,实现了在保证载流能力不变的情况下提高第一接触臂101的弹性变形能力。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为了保证第一触点103能够与第二触点104进行接触,且各个弹片在变形过程中不超过弹性极限,每一个弹片都需要具有足够的弹性变形能力,根据公式二,弹片的厚度越小,变形后产生的应力也越小。根据接触结构承受电流的大小,确定接触臂在不受驱动时两个触点之间的原始距离,根据两个触点之间的原始距离确定每一个弹片的临界厚度,各个弹片的厚度不能超过该临界厚度,但不限制各个弹片的厚度是否相等。

需要说明的是,图1所示的实施例仅为本发明一个可行的实现方式,根据实际业务需求,第一接触臂可以包括更多的弹片,以进一步提高第一接触臂的弹性变形能力。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在第一接触臂101与支架108之间进一步设置有接线板107,接线板107与第一接触臂101相接触,用于与外部的输入电极相连,第二接触臂102与相对应的输出电极相连。在驱动力的作用下,弹片1011及弹片1012向第二接触臂102的方向发生弯曲,第一触点103与第二触点104接触后,弹片1011与弹片1012紧密接触,导通输入电极与输出电极。

对于方式b:

在该方式b下,第二接触臂具有弹性变形的能力,第二接触臂可以与第一接触臂具有相同的结构,也可以具有其他形式的结构,根据第二接触臂的形式,可以将方式b下的接触结构划分为以下两种形式:

第一种形式:第二接触臂包括至少两个弹片,具体结构与第一接触臂相同,;

第二种形式:第二接触臂包括至少两个弹片,各个弹片平行布置并依次相连,任意两个相连弹片构成形结构。

下面对方式b下的两种形式进行分别说明。

对于方式b的第一种形式:

以第一接触臂及第二接触臂分别包括两个弹片为例,该接触结构请参见图2。如图2所示,该接触结构包括:第一接触臂201、第二接触臂202、第一触点203及第二触点204,其中,

第一接触臂201包括:弹片2011及弹片2012,弹片2011与弹片2012叠放设置,弹片2011及弹片2012的一端均通过螺钉205固定在支架208上;

第一触点203固定于弹片2011上靠近第二接触臂202一侧;

第二接触臂202包括:弹片2021及弹片2022,弹片2021及弹片2022叠放设置,弹片2021及弹片2022的一端均通过螺钉206固定在支架208上;

第二触点204固定于弹片2021上靠近第一接触臂201一侧。

弹片2011及弹片2012在驱动作用下向第二接触臂202的方向发生弯曲变形,带动第一触点203向第二接触臂202的方向移动,弹片2021及弹片2022在驱动作用下向第一接触臂201的方向发生弯曲变形,带动第二触点204向第一接触臂201的方向移动,直至第一触点203与第二触点204相接触。第一接触臂201及第二接触臂202均采用双弹片的结构,在保持第一接触臂201及第二接触臂202载流能力不变的情况下,提高了第一接触臂201及第二接触臂202的弹性变形能力,从而可以通过使两个接触臂的弹性变形的方式带动两个触点接触或分离,相对于现有技术的桥式结构,该接触结构只需要一对触点,减少了触点的个数。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在第一接触臂201与支架208之间进一步设置有第一接线板207,第一接线板207与第一接触臂201相接触;在第二接触臂202与支架208之间进一步设置有第二接线板209,第二接线板209与第二接触臂202相接触,第一接线板207与第二接线板208分别用于连接外部的输入电极及输出电极,通过接线板可以保证接触臂与电极接触的良好性,防止接触臂变形过程中出现与电极接触不良的情况。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一接触臂201与第二接触臂202均能够发生弹性变形,带动第一触点203及第二触点204运动,由于两个接触臂均能够发生弹性变形,相对于方式a下的接触结构,可以增加两个接触臂的横截面积以及接触臂不受驱动时两个触点之间的原始距离,从而使该接触结构能够承受更大的电流。

对于方式b的第二种形式:

以第一接触臂包括两个弹片,第二接触臂均包括三个弹片为例,该接触结构请参见图3。如图3所示,该接触结构包括:第一接触臂301、第二接触臂302、第一触点303及第二触点304,其中,

第一接触臂301包括:弹片3011及弹片3012,弹片3011与弹片3012叠放设置,弹片3011及弹片3012的一端均通过螺钉305固定在支架308上;

第一触点303固定于弹片3011上靠近第二接触臂302一侧;

第二接触臂302包括:弹片3021、弹片3022及弹片3023,弹片3021、弹片3022及弹片3023平行布置并依次相连,弹片3021与弹片3022构成形结构,弹片3022与弹片3023构成形结构,弹片3023的一端通过螺钉306固定在支架308上;

第二触点304固定于弹片3021上靠近第一接触臂301的一侧。

弹片3011及弹片3012在驱动力的作用下向第二接触臂302的方向发生弯曲变形,带动第一触点303第二接触臂302的方向移动;弹片3021、弹片3022及弹片3023在驱动力的作用下各自发生弯曲变形,弹片3021与弹片3022之间的夹角以及弹片3022与弹片3023之间的夹角均增大,整个第二接触臂302向第一接触臂301的方向伸展,带动第二触点304向第一接触臂301的方向运动,直至第一触点303与第二触点304相接触。第一接触臂301通过双弹片结构在保证载流能力的同时提高了弹性变形能力,第二接触臂302将多个弹片的弹性变形进行累加,增加第二接触臂302的弹性变形能力,从而实现通过第一接触臂301与第二接触臂302的弹性变形带动两个触点相接触,使接触结构仅采用一对触点,相对于现有技术的桥式结构,减少了触点的个数。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二接触臂302包括的三个弹片平行布置并依次相连,使相邻的两个弹片构成形结构,整个第二接触臂302形成一个弹簧的结构,在驱动力的作用下,每一个弹片产生一定量的弹性变形,第二接触臂302的变形量等于各个弹片变形量的总和,这样将各个弹性变形能力较差的弹片进行组合,提高了第二接触臂302的弹性变形能力,保证第一接触臂301与第二接触臂302的总行程能够使两个触点接触。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二接触臂302中,相连的两个弹片可以通过铆接或焊接的方式进行固定,也可以是将一个较长的弹性材料经弯曲折叠形成两个弹片,从而减少相连两个弹片之间固定的工序,降低该接触结构的成本。

在本发明一个实施例中,为了保证叠放设置的各个弹片之间能够良好的接触,可以在任意一个弹片与其他弹片相接触的一个面上设置凹槽,这样可以提高叠放弹片之间的接触性能,下面以图1所示的接触结构为例,对设置有凹槽的弹片的实现进行进一步说 明。

如图4所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接触结构,包括:第一接触臂401、第二接触臂402、第一触点403及第二触点404,其中,

第一接触臂401包括:弹片4011及弹片4012,弹片4011与弹片4012叠放设置,弹片4011及弹片4012的一端均通过螺钉405固定于支架408上,弹片4012与弹片4011相接触的一面上设置有凹槽409;

第一触点403固定于弹片4011上靠近第二接触臂402的一侧;

第二接触臂402通过螺钉406固定于支架408上;

第二触点404固定于第二接触臂402上靠近第一接触臂401一侧。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弹片4011及弹片4012在受到驱动力的作用后,向第二接触臂402的方向发生弯曲变形,弹片4012在驱动力的作用下缩小与弹片4011之间的间隙,由于凹槽409的存在,弹片4012与弹片4011向接触的位置为两个矩形区域,避免由于弹片4011与弹片4012表面不平整造成接触不良的情况发生。在第一触点403与第二触点404接触后,在驱动力的作用下,弹片4011与弹片4012一直处于紧密接触的状态,直至驱动力撤去,弹片4011及弹片4012在各自恢复弹力的作用下向远离第二接触臂402的方向运动。

根据上述各个实施例,相互叠放设置的各个弹片中,任意两个弹片的长度之差或宽度之差都小于预设的标准误差值,这样,由于相互叠放的各个弹片一端相互固定,固定端的电势相等,而任意两个相互叠放的弹片的长度之差及宽度之差均小于预设的标准误差值,使相邻的两个弹片上各个接触位置的电势差不超过起弧的临界电压,避免了弹片之间因为电势差过大而产生起弧的现象,提高了该接触结构的安全性。

根据上述各个实施例,第一接触臂及第二接触臂包括的各个弹片在受到驱动力作用后产生弹性变形,使两个触点相互接触,在驱动力撤去后,各个弹片在自身恢复弹力的作用下恢复到自由状态,带动两个触点彼此远离,实现两个触点分离。

根据上述各个实施例,为了保证弹片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及较好的弹性,弹片由铜合金材料制成;在第二接触臂不具备弹性变形能力时,第二接触臂为由铜合金材料制成的单根导体。

如图5所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开关装置,包括:至少一个驱动器501及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任意一种接触结构502;

所述驱动器501,用于对接触结构502中第一接触臂包括的至少两个弹片进行驱动。

在本发明一个实施例中,当所述接触结构502中的第二接触臂具有弹性变形能力时,所述驱动器501进一步用于对第二接触臂进行驱动。

为了使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接触结构及开关装置的实现更加清楚,下面结合图2所示的接触结构,对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开关装置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如图6所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了一种开关装置,包括:接触结构20、第一驱动器601及第二驱动器602;

第一驱动器601设置于接触结构20中第一接触臂201的一侧,用于向弹片2011及弹片2012施加电磁驱动力;

第二驱动器602设置于接触结构20中第二接触臂202的一侧,用于向弹片2021及弹片2022施加电磁驱动力。

在本发明一个实施例中,第一驱动器601在受到触发后,分别向弹片2011及弹片2012施加指向第二接触臂202方向的电磁力,弹片2011及弹片2012在第一驱动器601施加的电磁力的作用下向第二接触臂202的方向发生弯曲变形;第二驱动器602在受到触发后,分别向弹片2021及弹片2022施加指向第一接触臂201方向的电磁力,弹片2021及弹片2022在第二驱动器602施加的电磁力的作用下向第一接触臂201的方向发生弯曲变形;第一触点203在弹片2011的带动下向第二接触臂202的方向运动,第二触点204在弹片2021的带动下向第一接触臂201的方向运动,直至第一接触臂203与第二接触臂204相接触,此时,弹片2012在第一驱动器601的电磁力作用下与弹片2011紧密接触,弹片2022在第二驱动器602的电磁力作用下与弹片2021紧密接触,弹片2011与弹片2012共同承载流过第一接触臂201的电流,弹片2021与弹片2022共同承载流过第二接触臂202的电流。在第一驱动器601及第二驱动器602停止施加电磁力后,弹片2011及弹片2012在自身弹力的作用下向远离第二接触臂202的方向运动,弹片2021及弹片2022在自身弹力作用下向远离第一接触臂201的方向运动,在弹片2011及弹片2021的带动下第一触点203与第二触点204相互分离。

根据上述各个实施例,本发明实施例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一接触臂包括至少两个弹片,靠近第二接触臂一侧的弹片上设置有第一触点,第一接触臂包括的至少两个弹片在驱动作用下发生弹性变形,带动第一触点运动,实现第一触点与第二触点的接触。由于第一接触臂包括至少两个弹片,各个弹片的一端相互固定,提高了第一接触臂的弹性变形能力,各个弹片叠放设置,保证第一接触臂的横截面积满足大电流的要求,从而在保证第一接触臂的横截面积满足大电 流要求的前提下,提高了第一接触臂的弹性变形能力,因而在大电流应用中可以通过第一接触臂的弹性变形带动第一触点与第二触点接触,该接触结构只采用一对触点,减少了触点的个数。

2、本发明实施例中,通过多个弹片叠放的形式形成第一接触臂,从而可以将仅包括一对触点的接触结构应用于大电流领域,通过减少触点个数减少贵金属银的用量,从而减少了大电流领域应用的开关装置的成本。

3、本发明实施例中,不对第二接触臂的形式进行限定,第二接触臂可以不具备弹性变形能力,由第一接触臂带动第一触点与静止的第二触点接触或分离,第二接触臂也可以具备弹性变形能力,第一接触臂带动第一触点运动的同时第二接触臂带动第二触点运动,实现第一触点与第二触点的接触或分离。这样,可以根据需求灵活确定第二接触臂的形式,提高了该接触结构的适用性。

4、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二接触臂具备弹性变形能力时,第二接触臂可以与第一接触臂的形式相同,由多个弹片叠放形成,也可以通过多个弹片平行布置并依次相连的形式形成第二接触臂,第二接触臂的形式可以根据接触结构的安装位置及承载电流的大小,灵活的进行选择,进一步提高了该接触结构的适用性。

5、本发明实施例中,相互叠放的各个弹片的长度之差及宽度之差均小于预设的标准误差值,由于相互叠放的各个弹片的一端均与接线板相连,相互叠放的各个弹片与接线板相连的一端电势相等,相互叠放的各个弹片的长度之差及宽度之差均小于预设的标准误差值,可以保证相互叠放的任意两个弹片相接触位置的电势差不会超过起弧的临界电压,避免在两个触点接触或分离的过程中相接触的两个弹片之间出现起弧的现象,提高了该接触结构及开关装置的安全性。

6、本发明实施例中,当多个弹片叠放设置时,可以在任意一个弹片与其他弹片相接触的一个面上设置凹槽,这样两个弹片只在两端相接触,可以提高弹片之间接触的良好性,保证接触臂能够正常传输并承受较大电流,提高该接触结构及开关装置的可靠性。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 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因素。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并非用于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