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加热装置及电源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066396阅读:149来源:国知局
一种加热装置及电源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电池加热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加热装置及电源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传统化石能源的枯竭,新能源的开发被广泛地关注。而汽车是能源消耗的主要产品之一,新能源汽车的出现可以有效地缓解能源枯竭的问题,所以新能源汽车被大力的发展应用。作为新能源汽车动力源的电池模组是新能源汽车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电池模组的性能也就提高了汽车的性能。

经发明人研究发现,由于电动汽车的应用领域比较广泛、应用环境也比较复杂,常常导致电池模组处于低温环境中。电池模组在低温环境下,一般会存在以下问题,充电过程中因电解质的活性降低会导致充电提前结束而造成电池模组的储电能力下降,放电过程中由于温度过低会造成供电故障等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加热装置,通过外部电源给导电材料供电以使导电材料发热并通过加热部件本体向电池模组加热,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电池在低温环境中储电能力下降以及容易发生供电故障的问题。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源装置,通过外部电源给导电材料供电以使导电材料发热并通过加热部件本体向电池模组加热,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电池在低温环境中储电能力下降以及容易发生供电故障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实施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加热装置,应用于电池模组,所述电池模组包括多个子电池模组。所述加热装置包括设置于相邻两个所述子电池模组之间的加热部件,所述加热部件包括具有容纳腔室的加热部件本体和设置于所述加热部件本体且通过所述容纳腔室连通的至少两个通孔,所述容纳腔室内部填充有导电材料,所述导电材料通过所述两个通孔与外部电源连接。

在本发明实施例较佳的选择中,在上述加热装置中,所述多个子电池模组间隔设置,所述加热部件为多个,多个所述加热部件分别设置于相邻两个所述子电池模组之间,各所述加热部件分别与相邻的两个所述子电池模组相接触。

在本发明实施例较佳的选择中,在上述加热装置中,任意相邻两个所述子电池模组之间至少设置一个所述加热部件。

在本发明实施例较佳的选择中,在上述加热装置中,所述两个通孔沿所述加热部件的宽度方向设置,且分别设置于所述加热部件本体相对的两侧。

在本发明实施例较佳的选择中,在上述加热装置中,各所述子电池模组包括多个单体电池,所述加热部件本体的长度与所述子电池模组的长度相同、高度与所述单体电池的高度相同。

在本发明实施例较佳的选择中,在上述加热装置中,所述加热部件本体还设置有用于收容所述单体电池的容置槽,所述容置槽设置于所述加热部件本体相对的两侧。

在本发明实施例较佳的选择中,在上述加热装置中,所述容置槽沿所述加热部件本体的长度方向设置,并位于所述加热部件本体相对的两侧。

在本发明实施例较佳的选择中,在上述加热装置中,所述容置槽为多个,各所述加热部件的同一侧的容置槽的数量与对应设置的子电池模组的单体电池的数量相同,所述容置槽与所述单体电池一一对应设置。

在本发明实施例较佳的选择中,在上述加热装置中,所述单体电池为圆柱体结构,所述容置槽为弧形凹槽且该弧形凹槽的曲率半径与所述单体电池的曲率半径相同。

在上述基础上,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源装置,所述电源装置包括电池模组和上述加热装置,所述电池模组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子电池模组,所述加热装置包括多个加热部件,各所述加热部件分别设置于相邻两个所述子电池模组之间。

本发明提供一种加热装置及电源装置,通过外部电源给导电材料供电以使导电材料发热并通过加热部件本体向电池模组加热,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电池在低温环境中储电能力下降以及容易发生供电故障的问题,极大地提高了加热装置的可靠性。

进一步地,通过设置曲率半径与单体电池的曲率半径相同的容置槽,可以增大单体电池与加热部件本体的接触面积,从而提高导电材料对单体电池的加热效率,极大地提高了加热装置的实用性。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加热装置的应用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加热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加热部件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加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加热部件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电源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标:10-电源装置;100-加热装置;120-加热部件;121-加热部件本体;123-通孔;125-容置槽;127-导电材料;200-电池模组;300-顶板;400-底板;500-侧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只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发明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发明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发明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内”、“外”、“顶部”、“底部”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发明产品使用时惯常拜访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解释为本发明的限制。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在本发明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只是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加热装置100,应用于电池模组200。所述电池模组200包括多个子电池模组,所述加热装置100包括加热部件120。所述加热部件120设置于相邻两个所述子电池模组之间,通过所述加热部件120可以对相邻设置的所述子电池模组进行加热,以提高所述子电池模组的温度,从而解决低温对所述电池模组200造成的储电和供电故障问题。

结合图3,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加热部件120包括加热部件本体121、通孔123以及导电材料127。所述加热部件本体121的内部设置具有储物能力的容纳腔室,所述通孔123设置于所述加热部件本体121并与所述容纳腔室连通,所述导电材料127填充于所述容纳腔室并通过所述通孔123与外部电源连接。

可选地,所述加热部件本体121的形状结构不受限制,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计,本实施例中,可以根据所述子电池模组的形状以及所述加热部件本体121与所述子电池模组的相对位置关系进行设计。所述加热部件本体121的材料也不受限制,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计,在本实施例中,可以根据自身的具体作用进行设计,例如应具有不易形变、导热以及绝缘等特性。

可选地,所述容纳腔室的具体形状结构不受限制,只要满足所述导电材料127填充于所述容纳腔室可以通过所述通孔123与外部电源连接即可。在本实施例中,为保证所述加热部件本体121各个位置处对所述子电池模组的加热作用具有一致性,所述容纳腔室与所述加热部件本体121的外形相匹配。

可选地,所述导电材料127的物理状态不受限制,既可以是固体,也可以是液体。当所述导电材料127的物理状态为固体时,所述导电材料127的形状应与所述容纳腔室的形状相匹配。当所述导电材料127的物理状态为液体时,所述通孔123处应设置固体状的导电结构以保证所述导电材料127能与外部电源电性连接的同时,还能封存于所述容纳腔室。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导电材料127为固体状。

可选地,所述导电材料127的具体类型不受限制,例如导体或半导体,只要具有通电时可以发热的特性即可。在本实施例中,为提高所述导电材料127的供热能力,所述导电材料127为由PTC陶瓷发热元件与铝管组成PTC发热器,具有使用寿命长和清洁环保的性能。

可选地,所述通孔123的数量不受限制,根据所述通孔123用于使所述导电材料127分别与外部电源的正极和负极连接的作用,只要满足所述通孔123至少为两个的条件即可。在本实施例中,在满足基本的条件下为降低制造工艺的复杂程度,所述通孔123为两个,分别为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所述导电材料127通过所述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分别与外部电源的正极和负极连接,以使外部电源对所述导电材料127进行供电。

可选地,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的具体形状和截面面积不受限制,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置。考虑到所述导电材料127与外部电源连接的导线一般为圆形,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为圆形,所述导线分别通过所述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与外部电源的正极和负极连接。

可选地,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第二通孔设置的具体位置不受限制,既可以是设置于所述加热部件本体121的相对的两侧,也可以是相邻的两侧,还可以是同一侧。在本实施例中,为保证所述导电材料127的通电发热效果更好,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第二通孔分别设置于所述加热部件本体121相对的两侧。

可选地,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第二通孔设置于所述加热部件本体121相对的两侧,既可以是所述加热部件本体121长度方向上的两侧,也可以是宽度方向上的两侧,还可以是高度方向上的两侧。在本实施例中,为进一步提高所述导电材料127的通电发热效果,所述两个通孔123沿所述加热部件本体121的宽度方向设置。

结合图4,所述加热部件120的数量不受限制,即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考虑到所述子电池模组为多个,且所述多个子电池模组间隔设置,若所述加热部件120为一个或数量远少于所述子电池模组的数量,会存在所述加热部件120难以及时提升所述子电池模组的温度的问题,从而降低所述加热装置100的实用性和可靠性。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加热部件120的数量也为多个,多个所述加热部件120分别设置于相邻两个所述子电池模组之间。

可选地,各所述加热部件120与相邻设置的两个所述子电池模组的相对位置关系可以是多种,既可以是间隔设置,也可以是接触设置。在本实施例中,为提高所述加热部件120对所述子电池模组的热传导的效率,各所述加热部件120分别与相邻的两个所述子电池模组相接触。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任意相邻两个所述子电池模组之间至少设置有一个所述加热部件120,通过上述设计,可以解决各所述子电池模组因受热不同而造成储电能力和供电能力不同的问题,从而造成各子电池模组对外供电存在电压或电流不平衡,影响供电效率的问题。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各所述子电池模组包括多个单体电池。为保证所述加热部件120对所述子电池模组具有较好的导热能力,所述加热部件本体121的长度与所述子电池模组的长度相同、高度与所述单体电池的高度相同。

结合图5,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加热部件本体121还设置有容置槽125,所述容置槽125用于收容所述单体电池。

可选地,所述容置槽125的具体设置位置不受限制。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容置槽125设置于所述加热部件本体121相对的两侧。进一步地,所述容置槽125设置于所述加热部件本体121相对的两侧,既可以是所述加热部件本体121长度方向上的两侧,也可以是宽度方向上的两侧,还可以是高度方向上的两侧。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容置槽125沿所述加热部件本体121的长度方向设置。

可选地,所述容置槽125的数量不受限制,既可以是在所述加热部件本体121的一侧设置一个所述容置槽125,也可以设置多个。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容置槽125为多个,各所述加热部件120的同一侧的容置槽125的数量与对应设置的子电池模组的单体电池的数量相同,所述容置槽125与所述单体电池一一对应设置。

可选地,所述容置槽125的具体形状结构不受限制,既可以是弧形凹槽,也可以方形凹槽,还可以是其它不规则的形状。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单体电池为圆柱体结构,为保证所述容置槽125与所述电池单体具有更好的收容效果,所述容置槽125为弧形凹槽。

可选地,所述弧形凹槽的曲率半径不受限制,既可以是大于所述单体电池的曲率半径,也可以是等于所述单体电池的曲率半径,还可以是小于所述单体电池的曲率半径。在本实施例中,为增大单体电池与加热部件本体121的接触面积并提高导电材料127对单体电池的加热效率,所述弧形凹槽的曲率半径与所述单体电池的曲率半径相同。

结合图1和图6,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电源装置10,所述电源装置10包括电池模组200和上述加热装置100。所述电池模组200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子电池模组,所述加热装置100包括多个加热部件120,各所述加热部件120分别设置于相邻两个所述子电池模组之间。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电源装置10还包括顶板300、底板400以及侧板500。所述顶板300设置于所述电池模组200的顶部,所述底板400设置于所述电池模组200的底部,所述侧板500设置于所述电池模组200的侧面。通过所述顶板300、底板400以及侧板500,可以将各所述电池模组200和加热装置100设置于一体,以构成所述电源装置10。

本发明实施例的提供的电源装置10并不以所述电池模组200的组件为限,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在不同的电池模组200使用所述加热部件120以制作出加效果较好的电源装置10。

综上所述,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加热装置100及电源装置10,通过外部电源给导电材料127供电以使导电材料127发热并通过加热部件120本体向电池模组200加热,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电池在低温环境中储电能力下降以及容易发生供电故障的问题,极大地提高了加热装置100的可靠性。其次,通过设置曲率半径与单体电池的曲率半径相同的容置槽125,可以增大单体电池与加热部件120本体的接触面积,从而提高导电材料127对单体电池的加热效率,极大地提高了加热装置100的实用性。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