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力接地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180714阅读:1308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力接地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力机械领域,特别是一种电力接地装置。



背景技术:

接地装置也称接地一体化装置:把电气设备或其他物件和地之间构成电气连接的设备。为了保证电力系统正常运行所需要的接地。稳定电网对地电位,从而可使对地绝缘降低。保护接地是为了防止设备因绝缘损坏带电而危及人身安全所设的接地,如电力设备的金属外壳、钢筋混凝土杆和金属杆塔。保护接地只是在设备绝缘损坏的情况下才会有电流流过,其值可以在较大范围内变动,现阶段使用的接地装置多为简单的电线接地连接,结构简单,没有考虑到工作环境虽接地线的连接,有一定的危险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一种电力接地装置。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电力接地装置,包括接地端子、套管、降阻剂、支撑架、接地棒、膨润土架、锥型台、泄流环、引下线、离子管、橡胶塞,接地端子通过紧固螺栓连接套管,接地端子外侧套装了橡胶塞,套管内测上端的离子管通过引下线与泄流环连接,接地棒底端安装了锥型台,泄流环通过铜导线与接地棒,套管与接地棒的空隙位置填充有降阻剂,套管外径由上至下依次套装了支撑架和膨润土架。

优选的,所述膨润土架的盘体上钻设有漏孔。

优选的,所述支撑架由两个稳定盘通过加强筋焊接而成。

优选的,所述支撑架和膨润土架内径套装在套管上,可单独拆装。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电力接地装置适用于各级电力系统的接地保护,离子管导电时,管内电压降较低,通过的电流较大,降阻剂是一种良好的导电体,与金属接地体紧密接触,形成足够大的电流流通面,且能向周围土壤渗透,降低周围土壤电阻率,在接地体周围形成一个变化平缓的低电阻区域。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电力接地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膨润土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支撑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电力接地装置的拆除支撑架和膨润土架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套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接地端子,2、套管,3、降阻剂,4、支撑架,5、接地棒,6、膨润土架,7、锥型台,8、泄流环,9、引下线,10、离子管,11、橡胶塞,12、漏孔,13、稳定盘,14、加强筋。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阐述。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一种电力接地装置,包括接地端子1、套管2、降阻剂3、支撑架4、接地棒5、膨润土架6、锥型台7、泄流环8、引下线9、离子管10、橡胶塞11,接地端子1通过紧固螺栓连接套管2,接地端子1外侧套装了橡胶塞11,套管2内测上端的离子管10通过引下线9与泄流环8连接,接地棒5底端安装了锥型台7,泄流环8通过铜导线与接地棒5,套管2与接地棒5的空隙位置填充有降阻剂3,套管2外径由上至下依次套装了支撑架4和膨润土架6。

所述膨润土架6的盘体上钻设有漏孔12。

所述支撑架4由两个稳定盘14通过加强筋13焊接而成。

所述支撑架4和膨润土架6内径套装在套管2上,可单独拆装。

本实用新型工作原理: 一种电力接地装置,本装置广泛用于发电厂、变电站、输电线路杆塔、移动通信基站、微波中继站、卫星接收站、石油化工厂、储油库、石油输送管道、机场导航台、雷达站、电气化铁路、高层建筑等场所的接地装置中。本装置锥型台起到稳定套管的作用,支撑架避免在填埋土壤过程中套管发生倾斜,支撑架的加强筋具备很高的强度,套管开设有多个开孔,保证降阻剂与土壤接触。膨润土架通过漏孔将膨润土流出与土壤接触,离子管导电时,管内电压降较低,通过的电流较大,离子管与泄流环配合使用保证很好的导电性。

降阻剂由多种成份组成,其中含有细石墨、膨润土、固化剂、润滑剂、导电水泥等。它是一种良好的导电体,将它使用于接地体和土壤之间,一方面能够与金属接地体紧密接触,形成足够大的电流流通面;另一方面它能向周围土壤渗透,降低周围土壤电阻率,在接地体周围形成一个变化平缓的低电阻区域。

土壤中活性离子的含量是影响接地电阻的因素之一,许多土壤中含有活性电解离子的化合物较为稀少,单纯的接地体不会达到接地要

求。膨润土作为连接接地电极与大地之间的载体,具备膨胀性好,亲和力强的特点,增大了接地极的等效截面积和土壤的接触面积;良好的吸附性能,消除了接地极与土壤之间接触电阻,改善了地中的电场分布;良好的渗透性能,深入到泥土及岩缝中,形成树根网状,增大了地中的泄流面积;吸收水分,保持壳中水分内平衡,不流失;通过脉冲电流后,不发生电离;保护接地极免遭土壤中的各种腐蚀与侵害,对电极有防腐作用;独特的负阻特性,降低了接地体在瞬间泄流时,地表面装置之间的电位分布梯度,提高了对人身、设备和设施的安全保护性和可靠性;无毒、副作用。

以上所述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教导,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与精神的情况下,对实施方式所进行的改变、修改、替换和变型仍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