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加强磁场的继电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587214发布日期:2021-09-10 19:42阅读:64来源:国知局
具有加强磁场的继电器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一种继电器,具体涉及一种具有加强磁场的继电器。


背景技术:

2.由图15所示,常规高压继电器包括壳体,壳体内设有两个静触点,动触点12均固定于动簧片14上,且每个静触点下方均有一动触点12,为实现灭弧,壳体所构成腔室的前后侧分别设置有一个磁钢19,两个磁钢19的充磁方向均沿前后方向进行充磁,且充磁方向为a。在动、静触点接触分断时,动、静触点接触处会发出电弧,电弧会向磁钢19左右端部侧移动,即电弧会向壳体所构成内腔的角落处移动,电弧的能量会在长行程移动中逐渐消散,从而实现灭弧。
3.图16为图15的磁路图,图17为图15中动静触点分断后电弧的移动轨迹图(电弧的移动轨迹由图中的若干连续的圆点构成)。
4.电弧在移动时会与磁钢边角接触,由于电弧带有高温,磁钢在高温作用下会退磁,会造成磁钢失效。有的继电器会在磁钢与动、静触点之间设置由陶瓷或绝缘塑料材料制成的绝缘板,以避免电弧与磁钢接触,但是高温的电弧会撞击绝缘板,绝缘板会因长期与高温电弧接触而受损,绝缘板存在会打坏或融化变形的情况发生,仍存在电弧与磁钢接触以使磁钢退磁失效的情况发生。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提高电弧行程以避免电弧与磁钢接触以使磁钢失效的具有加强磁场的继电器。
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具有加强磁场的继电器,包括用于容纳触点组和磁钢组的腔室,所述腔室内设有至少一个由动、静触点构成的所述触点组,腔室内对于所述触点组旁设置至少一个所述磁钢组,所述磁钢组由至少两个相互独立并贴近的磁钢单体构成,且磁钢组包括至少两个充磁方向不同的磁钢单体。
7.本发明将磁钢组的单个磁钢设置为多个磁钢单体,且磁钢单体存在不同的充磁方向,能使磁钢组的更靠近腔室角落的磁力线更为密集、磁场强度更高,能改变电弧移动方向和行程,从而延长电弧移动时间和移动距离,进一步消耗电弧能量,以避免具有一定能量的电弧与磁钢或磁钢外侧的绝缘板接触,以避免绝缘板受损,进而避免磁钢退磁。其中,当磁钢组位于触点组左侧或右侧时,磁钢组的至少两个磁钢单体前后依次排列;当磁钢组位于触点组前侧或后侧时,磁钢组的至少两个磁钢单体左右依次排列。其中,磁钢单体可以是紧挨在一起的,以使磁力线更为及紧密。
8.作为优选,所述磁钢组相对两侧磁钢单体向磁钢组外侧充磁,或所述磁钢组相对两侧磁钢单体向磁钢组内侧充磁。上述设置以使动静触点分断后所产生的电弧能向远离磁钢组侧移动。
9.当磁钢组位于触点前侧或后侧时,磁钢单体左右依次排列设置,磁钢组左侧的磁
钢单体向左前方或左后方充磁,磁钢组右侧的磁钢单体向右前方或右后方充磁;当磁钢组位于触点左侧或右侧时,磁钢单体前后依次排列设置,磁钢组前侧的磁钢单体向左前方或右前方充磁,磁钢组后侧的磁钢单体向左后方或右后方充磁。其中,磁钢组位于触点组左侧或右侧时,且磁钢组的磁钢单体前后依次排列时,以磁钢组最前侧磁钢单体的后侧为内侧,以磁钢组最前侧磁钢单体的前侧为外侧,以磁钢组最后侧磁钢单体的前侧为内侧,以磁钢组最后侧磁钢单体的后侧为外侧。其中,磁钢组位于触点组前侧或后侧时,且磁钢组的磁钢单体左右依次排列时,以磁钢组最左侧磁钢单体的右侧为内侧,以磁钢组最左侧磁钢单体的左侧为外侧,以磁钢组最右侧磁钢单体的左侧为内侧,以磁钢组最右侧磁钢单体的右侧为外侧。
10.作为优选,所述磁钢组的相对两侧的磁钢单体的充磁方向对称设置。上述设置以在触点组相对位于磁钢组中部一侧的情况下,能使磁钢组的磁场中心不偏移,以使电弧能按设定轨迹移动,以保证拉弧距离。
11.作为优选,所述磁钢组的数量为两个,两磁钢组分别是第一磁钢组和第二磁钢组,所述第一磁钢组和第二磁钢组分布在所述触点组的两侧,所述第一磁钢组和第二磁钢组均包括两个充磁方向不同的磁钢单体。触点组相对两侧均形成有磁场对电弧进行影响,能更好地使电弧偏离磁钢,从而避免电弧与磁钢接触以致磁钢退磁。
12.作为优选,所述触点组的数量为两个,两触点组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触点组和第二触点组,所述两触点组相对两侧分别设有一所述磁钢组,所述腔室内沿前后方向依次设有第一磁钢组、第一触点组、第二触点组和第二磁钢组。在距有一定距离的两个触点组附近分别设置一个磁场组,每个触点组搭配一个磁场组,以使每个触点组分断所产生的电弧均能移动地更远。
13.作为优选,所述第一磁钢组和第二磁钢组的若干磁钢单体均分别构成有三个磁钢分组,所述磁钢分组包括中磁钢分组及位于中磁钢分组左右两侧的侧磁钢分组,所述动、静触点的接触分断中心处相对位于两侧的侧磁钢分组之间,两侧的侧磁钢分组磁钢单体的充磁方向左右对称设置。将磁钢组分为三个磁钢分组,磁钢组两端和中部分别作为一个磁钢分组,能更好地影响电弧的移动轨迹。
14.作为优选,所述第一磁钢组的一个磁钢分组的充磁方向沿前后方向延伸并向左倾斜时,第二磁钢组的与之前后对应的磁钢分组的充磁方向沿前后方向延伸并向右倾斜;所述第一磁钢组的一个磁钢分组的充磁方向沿前后方向延伸并向右倾斜时,第二磁钢组的与之前后对应的磁钢分组的充磁方向沿前后方向延伸并向左倾斜。上述设置以使两个触点组分断所产生的电弧能向腔室四角处移动,能避免电弧与磁钢或绝缘板接触,并能使电弧的移动轨迹更长。同时,上述设置能使腔室内的两处电弧运动轨迹对角设置,能使腔室内两端温度更为均匀。
15.作为优选,所述第一磁钢组的一个磁钢分组的充磁方向左延伸时,第二磁钢组的与之前后对应的磁钢分组的充磁方向与之相反以向右延伸;所述第一磁钢组的一个磁钢分组的充磁方向右延伸时,第二磁钢组的与之前后对应的磁钢分组的充磁方向与之相反以向左延伸。上述设置以使两个触点组分断所产生的电弧能向腔室四角处移动,能避免电弧与磁钢或绝缘板接触,并能使电弧的移动轨迹更长。同时,上述设置能使腔室内的两处电弧运动轨迹对角设置,能使腔室内两端温度更为均匀。
16.作为优选,所述第一磁钢组的一个磁钢分组的充磁方向沿前后方向延伸时,第二磁钢组与之前后对应的磁钢分组的充磁方向相同。同时,上述设置能使腔室内的两处电弧运动轨迹对角设置,能使腔室内两端温度更为均匀。
17.作为优选,所述磁钢分组的磁钢单体数量为至少两个。上述设置以便于本发明继电器的磁钢的维护更换,且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部分磁钢单体的更换,以得到不同磁力线密度的磁场,以使电弧移动轨迹可被改变。
18.本发明具有能延长电弧的行程,以避免电弧破坏隔弧板,以避免电弧与磁钢接触,从而避免磁钢退磁失效,以使继电器使用更为稳定、使用寿命更长的优点。
附图说明
19.图1为实施例1的继电器去掉绝缘罩后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继电器去掉引出端和静触点后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1中继电器去掉引出端和静触点后的一种俯视图;图4为实施例1的磁路图;图5为图4中的动静触点分断后电弧的移动轨迹图;图6为实施例2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图7为实施例2的磁路图;图8为图6中的动静触点分断后电弧的移动轨迹图。
20.图9为实施例3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图10为实施例3的磁路图;图11为实施例4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图12为实施例4的磁路图;图13为图11中的动静触点分断后电弧的移动轨迹图;图14为实施例5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图15为常规继电器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图16为图15中所示常规继电器的磁路图;图17为图15中的动静触点分断后电弧的移动轨迹图。
具体实施方式
21.下面根据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
22.实施例1由图1至图5所示,本发明的一种具有加强磁场的继电器,包括轭铁板11和绝缘罩(图中未画出),轭铁板11和位于轭铁板11上方的绝缘罩构成用于容纳触点组和磁钢组的腔室,腔室内设有两个由动触点12和静触点13构成的触点组,腔室内对于两个所述触点组旁设置两个所述磁钢组,磁钢组由六个相互独立并贴近的磁钢单体2构成,且磁钢组包括至少两个充磁方向不同的磁钢单体10。其中,前后两个动触点12固定于动簧片14上,动簧片14采用继电器常规结构与推动杆15连接固定,前后两个静触点13均固定于一引出端16下侧,引出端16采用继电器常规结构与绝缘罩固定(图中未画出)。其中,静触点13位于动触点12上方,磁钢单体10沿水平方向充磁。
23.两磁钢组分别是第一磁钢组101和第二磁钢组102,两触点组包括前后间隔设置的第一触点组103和第二触点组104,第一磁钢组101和第二磁钢组102分布在两个触点组的前后两侧,第一磁钢组101和第二磁钢组102均包括两个充磁方向不同的磁钢单体,腔室内沿前后方向依次设有第一磁钢组101、第一触点组103、第二触点组104和第二磁钢组102。
24.其中,磁钢组与触点组间设有绝缘隔板17,绝缘隔板17贴近磁钢组并半围绕在磁钢组周向侧,磁钢组远离触点组的外侧设有由导磁材料制成的隔磁板18。其中,磁钢单体10上端面位于动、静触点接触分断处的上方,磁钢单体10下端面位于动、静触点接触分断处的下方。其中,第一磁钢组101和第二磁钢组102的磁钢单体10数量一致,第一磁钢组101和第二磁钢组102的形状结构相同并前后对称设置,且第一磁钢组101和第二磁钢组102的中心线与两动触点12中心处间的连线重合。其中,本实施例的第一磁钢组101的若干磁钢单体10和第二磁钢组102的若干磁钢单体10均左右层叠设置。
25.本实施例的第一磁钢组101和第二磁钢组102均具有六个磁钢单体10,每两个磁钢单体构成一个磁钢分组,第一磁钢组101和第二磁钢组102均具有三个磁钢分组,磁钢分组包括中磁钢分组1011及位于中磁钢分组1011左右两侧的侧磁钢分组1012,动、静触点的接触分断中心处相对位于磁钢组的左右两端之间,即动、静触点的接触分断中心处位于两侧的侧磁钢分组1012之间,两侧的侧磁钢分组1012磁钢单体的充磁方向左右对称设置。
26.第一磁钢组101的中磁钢分组1011的两个磁钢单体10和第二磁钢组102的中磁钢分组1011的两个磁钢单体10的充磁方向b均为由前至后延伸并与两动触点12中心处连线平行的方向。
27.第一磁钢组101左侧的侧磁钢分组1012的两个磁钢单体10充磁方向c与第二磁钢组102右侧的侧磁钢分组1012的两个磁钢单体10充磁方向相同,均沿由前至后并向左侧倾斜的方向进行充磁。
28.第一磁钢组101右侧的侧磁钢分组1012的两个磁钢单体10充磁方向d与第二磁钢组102左侧的侧磁钢分组1012的两个磁钢单体10充磁方向相同,均沿由前至后并向右侧倾斜的方向进行充磁。充磁方向c与充磁方向d左右对称设置。
29.实施例2由图6至图8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仅在于部分磁钢单体10充磁方向的不同。
30.第一磁钢组101左侧的侧磁钢分组的左侧磁钢单体、第一磁钢组101的中磁钢分组1011的右侧磁钢单体、第二磁钢组102的中磁钢分组的左侧磁钢单体、第二磁钢组102右侧的侧磁钢分组的右侧磁钢单体的充磁方向e均为由前至后并向左侧倾斜的方向。
31.第一磁钢组101的中磁钢分组1011的左侧磁钢单体、第一磁钢组101右侧的侧磁钢分组1012的右侧磁钢单体、第二磁钢组102左侧的侧磁钢分组的左侧磁钢单体、第二磁钢组102的中磁钢分组的右侧磁钢单体的充磁方向f均为由前至后并向右侧倾斜的方向。充磁方向f与充磁方向e左右对称设置。
32.第一磁钢组101左侧的侧磁钢分组的右侧磁钢单体、第一磁钢组101右侧的侧磁钢分组1012的左侧磁钢单体、第二磁钢组102左侧的侧磁钢分组的右侧磁钢单体、第二磁钢组102右侧的侧磁钢分组1012的左侧磁钢单体的充磁方向g相同,充磁方向g为由前至后延伸并与两动触点12中心处连线平行的方向。
33.实施例3由图9和图10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仅在于部分磁钢单体10充磁方向的不同。
34.第一磁钢组101的中磁钢分组1011的两个磁钢单体10和第二磁钢组102的中磁钢分组1011的两个磁钢单体10的充磁方向h均为由前至后延伸并与两动触点12中心处连线平行的方向。
35.第一磁钢组101左侧的侧磁钢分组的左侧磁钢单体、第二磁钢组102右侧的侧磁钢分组的右侧磁钢单体的充磁方向i均为由前至后并向左侧倾斜的方向。
36.第一磁钢组101右侧的侧磁钢分组的右侧磁钢单体、第二磁钢组102左侧的侧磁钢分组的左侧磁钢单体的充磁方向j均为由前至后并向右侧倾斜的方向。充磁方向i与充磁方向j左右对称设置。
37.第一磁钢组101左侧的侧磁钢分组的右侧磁钢单体、第二磁钢组102右侧的侧磁钢分组的左侧磁钢单体的充磁方向k均为由左至右并与两动触点12中心处连线垂直的方向。
38.第一磁钢组101右侧的侧磁钢分组的左侧磁钢单体、第二磁钢组102左侧的侧磁钢分组的右侧磁钢单体的充磁方向l均为由右至左并与两动触点12中心处连线垂直的方向。充磁方向l与充磁方向k左右对称设置。
39.实施例4由图11至图13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仅在于部分磁钢单体10充磁方向的不同。
40.第一磁钢组101左侧的侧磁钢分组1012的右侧磁钢单体、第一磁钢组101右侧的侧磁钢分组1012的左侧磁钢单体、第二磁钢组102左侧的侧磁钢分组1012的右侧磁钢单体、第二磁钢组102右侧的侧磁钢分组1012的左侧磁钢单体的充磁方向m相同,充磁方向m为由前至后延伸并与两动触点12中心处连线平行的方向。
41.第一磁钢组101左侧的侧磁钢分组1012的左侧磁钢单体、第二磁钢组102右侧的侧磁钢分组1012的右侧磁钢单体的充磁方向n均为由前至后并向左侧倾斜的方向。
42.第一磁钢组101右侧的侧磁钢分组的右侧磁钢单体、第二磁钢组102左侧的侧磁钢分组的左侧磁钢单体的充磁方向o均为由前至后并向右侧倾斜的方向。充磁方向n与充磁方向o左右对称设置。
43.第一磁钢组101的中磁钢分组1011的左侧磁钢单体、第二磁钢组102的中磁钢分组1011的右磁钢单体的充磁方向p均为由左至右并与两动触点12中心处连线垂直的方向。
44.第一磁钢组101的中磁钢分组1011的右侧磁钢单体、第二磁钢组102的中磁钢分组1011的左磁钢单体的充磁方向q均为由右至左并与两动触点12中心处连线垂直的方向。充磁方向p与充磁方向q左右对称设置。
45.实施例5由图14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仅在于部分磁钢单体10充磁方向的不同、部分磁钢单体10的放置位置不同。
46.本实施例的侧磁钢分组1012的两个磁钢单体前后层叠设置。
47.第一磁钢组101左侧的侧磁钢分组1012的后侧磁钢单体、第一磁钢组101右侧的侧磁钢分组1012的后侧磁钢单体、第一磁钢组101的中磁钢分组的两个磁钢单体、第二磁钢组
102左侧的侧磁钢分组1012的前侧磁钢单体、第二磁钢组102右侧的侧磁钢分组1012的前侧磁钢单体、第二磁钢组102的中磁钢分组的两个磁钢单体的充磁方向r相同,充磁方向r为由前至后延伸并与两动触点12中心处连线平行的方向。
48.第一磁钢组101左侧的侧磁钢分组1012的前侧磁钢单体、第二磁钢组102右侧的侧磁钢分组1012的后侧磁钢单体的充磁方向s均为由右至左并与两动触点12中心处连线垂直的方向。
49.第一磁钢组101右侧的侧磁钢分组1012的前侧磁钢单体、第二磁钢组102左侧的侧磁钢分组1012的后侧磁钢单体的充磁方向t均为由左至右并与两动触点12中心处连线垂直的方向。充磁方向t与充磁方向s左右对称设置。
50.本发明具有能延长电弧的行程,以避免电弧破坏隔弧板,以避免电弧与磁钢接触,从而避免磁钢退磁失效,以使继电器使用更为稳定、使用寿命更长的优点。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