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特征:
1.一种芯柱,其特征在于,包括:绝缘筒(1)、多个电阻片(2)和多个隔弧机构;其中,各所述电阻片(2)均设置于所述绝缘筒(1)内,并且,各所述电阻片(2)沿所述绝缘筒(1)的高度方向依次并列设置,每个所述电阻片(2)的外周壁与所述绝缘筒(1)的内壁之间均具有预设间隙;任意相邻两个所述电阻片(2)之间均设置一个所述隔弧机构,每个所述隔弧机构均用于在所述电阻片(2)产生电弧时对所述电弧进行隔离。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芯柱,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隔弧机构均为具有预设厚度的隔弧垫块(3),每个所述隔弧垫块(3)均夹设于相邻两个所述电阻片(2)之间;每个所述隔弧垫块(3)的尺寸与各所述电阻片(2)的尺寸均相同,每个所述隔弧垫块(3)沿周向均设置有向所述绝缘筒(1)内壁处延伸的凸起部(5),以阻隔电弧。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芯柱,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筒(1)为一体成型,每个所述凸起部(5)的外周壁与所述绝缘筒(1)的内壁之间均具有第一预设距离。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芯柱,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筒(1)包括:多个呈环形的连接段(4),各所述连接段(4)依次可拆卸连接;所述绝缘筒(1)的内壁开设有多个容置槽,每个所述凸起部(5)的外周壁均设置有向所述绝缘筒(1)内壁处延伸的卡合部(6),每个所述卡合部(6)均夹设于一个容置槽内。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芯柱,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隔弧垫块(3)均对应于相邻两个所述连接段(4)之间的连接处,每个所述容置槽均开设于相邻两个所述连接段(4)之间连接处的内壁。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芯柱,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连接段(4)均包括:均呈环形的本体(41)、第一延伸部(42)和第二延伸部(43);其中,所述本体(41)的壁厚大于所述第一延伸部(42)的壁厚和所述第二延伸部(43)的壁厚;所述第一延伸部(42)设置于所述本体(41)的顶面,并且,所述第一延伸部(42)的外周壁与所述本体(41)的外周壁相对齐;所述第二延伸部(43)设置于所述本体(41)的底面,并且,所述第二延伸部(43)的内周壁与所述本体(41)的内周壁相对齐;每个所述连接段(4)的第二延伸部(43)与相邻连接段(4)的第一延伸部(42)相对合,并且,每个所述连接段(4)的第二延伸部(43)与相邻连接段(4)的本体(41)的顶面之间具有第二预设距离以形成所述容置槽。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芯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延伸部(42)的壁厚和所述第二延伸部(43)的壁厚之和与所述本体(41)的壁厚相等。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芯柱,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筒(1)沿高度方向开设有多个压力释放孔(11)。9.一种芯体,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环氧杆(7)、盖体(8)、底座(9)和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芯柱;其中,所述芯柱的顶部设置所述盖体(8),所述芯柱的底部设置所述底座(9),各所述环氧杆(7)沿所述芯柱的周向间隔地设置于所述盖体(8)与所述底座(9)之间。10.一种避雷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复合外套(10)和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芯体;其中,
所述芯体设置于所述复合外套(10)的内部。
技术总结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芯柱、芯体及避雷器。芯柱包括:绝缘筒、多个电阻片和多个隔弧机构;其中,各电阻片均设置于绝缘筒内,并且,各电阻片沿绝缘筒的高度方向依次并列设置,每个电阻片的外周壁与绝缘筒的内壁之间均具有预设间隙;任意相邻两个电阻片之间均设置一个隔弧机构,每个隔弧机构均用于在电阻片产生电弧时对电弧进行隔离。本发明中,各电阻片依次并列设置,相邻两个电阻片之间均设置一个隔弧机构,在任一电阻片有缺陷产生电弧时相邻两个隔弧机构对电弧进行隔离,避免电弧烧蚀相邻的电阻片,能够有效抑制有缺陷电阻片引起的电弧,保证其余的电阻片稳定工作,当芯柱应用于避雷器时,能够有效地避免避雷器发生故障,降低了避雷器的故障率。的故障率。的故障率。
技术研发人员:时卫东 殷禹 张搏宇 吕雪斌 陈秀娟 张兆华 徐学亭 杨海涛 张宏涛 李威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金冠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西安西电避雷器有限责任公司 平高东芝(廊坊)避雷器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06.03
技术公布日:202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