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公开涉及冷却单元及冷却系统。
背景技术:
1、以往,已知有一种冷却单元,其具有:配置于发热部件的冷却板;使制冷剂流入冷却板的流入管;以及流出管,从冷却板流出的制冷剂通过该流出管(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2、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一种具备配置于发热体的受热部件的冷却装置。受热部件具有将基座部件和壳体部件这两个部件组合接合而构成使制冷剂在内部通过的密闭空间的结构。基座部件配置在发热体上。壳体部件配置在基座部件上。在壳体部件上设置有使制冷剂流入上述密闭空间的流入路口和从上述密闭空间流出的制冷剂通过的流出路口。
3、[现有技术文献]
4、[专利文献]
5、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218589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1、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2、在专利文献1的冷却装置中,流入路口和流出路口配置于壳体部件。因此,专利文献1的冷却装置是仅从上侧冷却发热体的结构,因此难以有效地冷却发热体。
3、本公开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有效地冷却发热部件的冷却单元及冷却系统。
4、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5、本公开的示例性冷却单元具有第一冷却板和第二冷却板、流入管以及流出管。所述第一冷却板和所述第二冷却板分别配置于发热部件的第一方向两侧。所述流入管使制冷剂流入所述第一冷却板及所述第二冷却板。从所述第一冷却板及所述第二冷却板流出的所述制冷剂通过所述流出管。所述第一冷却板的至少一部分及所述第二冷却板的至少一部分在所述第一方向重叠。所述流入管的至少一部分和所述流出管的至少一部分在所述第一方向配置在所述第一冷却板与所述第二冷却板之间。
6、本公开的示例性冷却系统具有上述冷却单元、泵部以及热交换器。所述泵部使所述制冷剂在所述冷却单元中流通。所述热交换器对从所述冷却单元流通的所述制冷剂进行冷却。所述冷却单元、所述泵部和所述热交换器分别通过连接管连接。所述制冷剂在所述冷却单元、所述泵部及所述热交换器中循环。
7、本公开的示例性冷却单元具有第三冷却板、流入管、流出管以及第五连接部。所述第三冷却板配置于发热部件的第一方向的一侧。所述流入管使制冷剂流入所述第三冷却板。从所述第三冷却板流出的所述制冷剂通过所述流出管。所述第五连接部与所述流入管或所述流出管连接,并且固定于所述第三冷却板。所述第五连接部能够相对于所述流入管或所述流出管移动。
8、发明的效果
9、根据例示的本公开,能够提供了一种能够有效地冷却发热部件的冷却单元及冷却系统。
1.一种冷却单元,其特征在于,具有: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单元,其特征在于,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冷却单元,其特征在于,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冷却单元,其特征在于,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冷却单元,其特征在于,
6.一种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具有: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单元,其特征在于,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冷却单元,其特征在于,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冷却单元,其特征在于,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冷却单元,其特征在于,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冷却单元,其特征在于,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冷却单元,其特征在于,
13.一种冷却单元,其特征在于,具有: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冷却单元,其特征在于,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冷却单元,其特征在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