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缆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826693阅读:12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线缆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有关一种线缆电连接器,尤其是指一种用于组接线缆,且可与对接电子元件稳固组接并使电讯传输稳定持久的线缆电连接器。
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现有技术可参考中国台湾专利申请第84200820、82217688、84206625号等。请参阅

图1所示,现有的线缆电连接器90主要包括有一连接器座体900及连接器插头910,而该连接器插头910进一步包括有对接用的插接体911、包覆在插接体911及线缆末端外的遮蔽壳体912、两弹扣件913及两操作部914。其中弹扣件913具有固定部915,且该固定部915一端弯折形成卡钩916以卡扣在对接电子元件(未图示)上,而其另一端则弯折形成抵接片917以抵靠在遮蔽壳体912上,同时在固定部915中部适当位置处形成有可抵靠在遮蔽壳体912外壁上的支点918,其可作为供弹扣件913转动的转动支点,至于操作部914则各具有一收容弹扣件913的收容槽(未标号),并使两弹扣件913的固定部914直接抵固在操作部914的收容槽(未标号)的底部919。如此当连接器插头910组入连接器座体900内时,两操作部914可自座体900两角落处露出以供施力之用,而可压紧或放开弹扣件913的抵接片915,并使弹扣片913发生转动以使两弹扣片913的卡钩916间距离增大或减小,而使线缆电连接器90与对接电子元件(未图示)相扣合或松脱。然而,这些弹扣件是直接贴靠收容于操作部的收容槽的底部上,因此,这些弹扣件的抵接片在抵靠在遮蔽壳体上时,其仅有一处,即抵接片与固定部间的弯折处可提供以弹性力,而不能在其它部位对其提供以弹力支持,所以弹扣件的抵接片并不容易保持较佳的弹性,而且施加在操作部的力将直接作用在抵接片上,当该弹扣件经多次操作后,该抵接片易于失去弹性而发生永久变形。
又请参阅图2所示为另一现有线缆电连接器,该线缆电连接器92主要包括有一连接器座体920、容置在该座体内的连接器插头922及弹卡臂926,该连接器插头922由插接体923及两侧面上包覆的导电壳体924、925所组成。然而,该插接体923也只是直接放置在导电壳体内再套组于座体中,在座体及壳体朝向对接侧的构造上并无有效的固持抵止设计,因此插接体在对接前后并不能稳固地固定在这些壳体内,因而容易产生晃动、前后偏摆,甚至有脱出座体外的可能。
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线缆电连接器,其组固稳定,且其压扣装置不易发生永久变形且具有较强的弹性力,且整个线缆电连接器组固稳定,而且其不会在不同频率信号传输时因端子长度上的差异而造成传输状况不一致情形下的误判。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线缆电连接器包括有连接器本体,其一侧端面上设有对接部,而其相对的另一侧端面用以组接线缆,而在该两侧端面设有若干个贯穿设置的收容槽,这些收容槽贯穿至对接部上以组接收容同数的导电端子,各导电端子两相对末端分别延伸于外而与线缆及对接电子元件电性连接,壳体具有一收容空间以将连接器本体收容其中,其特征在于壳体邻近绝缘本体对接部的周缘向相对内侧弯折设有可钩扣在连接器本体外表面适当位置上的衔接部,以使连接器本体稳固保持在其内不易脱出。
依据上述特征,所述连接器本体进一步包括有遮蔽壳体,该遮蔽壳体设有两相对的抵接板及连接两抵接板的连接板,以罩覆在连接器本体的对接部周缘而达遮蔽作用,其中连接板与每一抵接板的连接位置的角落处即开设有衔槽,以供壳体的衔接部扣接。
依据上述特征,所述线缆电连接器还包括有压扣装置,其是抵靠在导电壳体上,每一组压扣装置均具有固定部,分设在固定部两端侧的弹压部及扣接部,以及靠覆在固定部外的按压件,其中固定部中部适当位置处设有外翻的弹性支撑体,以借之使固定部与按压件的通槽底部间具有一定的间隙。
所述导电端子的个别长度大致相同以提高导电效果。
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线缆电连接器的绝缘本体外所组固的导电壳体或外壳体上设有适当的顶止机构,该抵止机构可防止绝缘本体在对接方向上的晃动或脱出,进而使整个线缆电连接器稳定组固,且其压扣装置的弹性构造与其他相互组接的部分间具有一定的间隙,而且能在压扣装置上的多处提供有弹性力,故可使压扣装置不易发生永久变形且具有较强的弹性力。此外,线缆电连接器的各导电端子的长度大致相同,而不会在不同频率信号传输时因端子长度上的差异而造成传输状况不一致情形下的误判。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地说明。
图1是现有线缆电连接器局部剖视的俯视图。
图2是另一现有线缆电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部分构件分解示意的立体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次组合体的立体分解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次组合体另一视角的立体组合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次组合体与下导电壳体相组接示意的俯视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组合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压扣装置组装示意的局剖构造俯视图。
请参阅图3,本实用新型1是包括有次组合体2、上导电壳体50、下导电壳体55、压扣装置60,以及外壳体80等构件。
请配合参阅图4,次组合体2包括有绝缘本体10、遮蔽壳体20、若干个导电端子30、组固体40及上下两辅助体35等构件。绝缘本体10大致呈纵长体状,其具有分别与对接电子元件及线缆(未图示)相组接的两侧面,及若干个贯通该两相对侧的端子收容槽11。绝缘本体10与对接电子元件(未图示)相对接的一侧设有对接部12,而绝缘本体10邻接于该对接部12的两相对侧面上分别凹设有一接合面13,该接合面13的两端附近分别设有数个嵌体14,这些设置可与遮蔽壳体20的相应机构相配合(容后详述)。另外绝缘本体10与对应线缆(未图示)相插接的一侧面两端侧分别凸设有延伸部15,其是垂直于绝缘本体10的该侧面而向远离绝缘本体10的方向延伸,以供组固体40组入两延伸部15间,且其中部适当位置是为呈两面贯通的嵌槽16,而可与辅助体35相扣持(容后详述)。
遮蔽壳体20组在绝缘本体10设有对接部12的一侧,可使线缆电连接器1的对接部12及其内的导电端子30免受电磁干扰的影响,其具有对应于绝缘本体10接合面13而设置的两相对抵接板21及连接该两抵接板21的连接板23,这些抵接板21可抵靠在绝缘本体10的接合面13上,且其上设有供绝缘本体10的嵌体14扣入的嵌孔22,以使遮蔽壳体20与绝缘本体10稳固组为一体,而连接板23中部沿垂直于绝缘本体10走向贯穿延伸而形成有空间24,以供绝缘本体10的对接部12组入该空间24中。此外,该连接板23与每一抵接板21的连接部分两端角落处均开设有横向衔槽25。
若干个导电端子30收容在绝缘本体10的收容槽11内,每一端子的总长度均大致相同,而可使各端子的电性传输路径长度亦大致相同,进而提高导电效果。这些端子30的两端分别设为插接端31和接合端32,其中插接端31插入收容槽11中并抵至对接部12所在位置,而接合端32则可组入组固体40中。组固体40组在绝缘本体10的两延伸部15之间,其上对应于绝缘本体10的收容槽11各设有贯通组固体40的定位槽41,而使导电端子30的接合端32可经这些定位槽41伸出。另外,组固体40远离绝缘本体10的一侧上位于两相邻导电端子30的接合端32间的位置设有呈凸起状的隔栏42(参照图5),其可使接合端32彼此间保持有足够的间距,以提高线缆电连接器1整体的耐电压性能,也可使这些接合端32得以正确定位。此外,该组固体40靠近绝缘本体10延伸部15的两端分别设有呈长方形的扣接体43,其外表面抵在绝缘本体10延伸部15的内表面上,而其外表面适当位置设有凸块44,该凸块44与绝缘本体10组接方向的一侧面为斜面,以方便其扣入绝缘本体10延伸部15上的嵌槽16中而令组固体40稳固扣在绝缘本体10上。
两辅助体35分别组在组固体40远离绝缘本体10的端部相对两侧,其靠近组固体40扣接体43的端部外侧各凹设有一抵接部36,并在这些抵接部36上适当位置处设有扣部37,以与组固体40上对应设置的凹陷(未图示)相互扣持而使辅助体35牢固扣持在组固体40上。
再请参阅图3,上导电壳体50与下导电壳体55相互配合并包覆在绝缘本体10外围,其中上导电壳体50包括有呈多边形状的顶遮蔽板51及自该顶遮蔽板51的相对两边缘向下弯折延伸设置的两第一夹接板52,在第一夹接板52上设有凹孔520。此外,自两第一夹接板52同侧的顶遮蔽板51的两边缘各向下弯折延伸设置有第二夹接板53,且相邻的第一夹接板52与第二夹接板53具有一定组合夹角。而第二夹接板53上也设有凹孔(图未示)。下导电壳体55则包括有与上导电壳体50顶遮蔽板51同形状的底遮蔽板56,对应上导电壳体50第一夹接板52、第二夹接板53位置处向上弯折延伸设置的第一配接板57及第二配接板58,以及用来束夹线缆且自远离对接部分的一侧端缘延伸而出的卡环59。在第一配接板57上设有与第一夹接板52的凹孔520相扣持的凸块570,在第二配接板58上也设有与第二夹接板53的凹孔(未图示)相扣持的凸块(未图示)。第一配接板57远离第二配接板58的一侧缘分别向相对内侧弯折设有衔接部571,其可插抵在遮蔽壳体20的横向衔槽25内(容后详述)。另外,在两遮蔽板51、56上均设有数个挡片500及抵持块501。
压扣装置60为具弹性的多弯折体,每一组压扣装置60均具有略呈长方形的固定部61,弹压部62、扣接部63及靠覆在固定部61外的按压件70。其中固定部61的上下两侧缘设有卡制部610,而在固定部61中部适当位置处一体冲设有外翻的弹性支撑体611。弹压部62由固定部61未设卡制部610的一侧缘反向弯折延伸而出且其宽度略窄于固定部61并逐渐缩小的自由端构造,在该弹压部62的末端设有可抵靠在导电壳体上的支点620(容后详述),且弹压部62与固定部61通过弧状的弧形部64相连。至于扣接部63则为在固定部61相对于弹压部62所在处的另一侧缘适当一体弯折延伸设置的构造,其远离固定部61的侧缘两端角处各设有用以钩扣在对接电子元件(未图示)的钩体630,而该扣接部中部适当位置处一体冲设有内弯且可支承在导电壳体上的弹性支持部631。
另外,按压件70组接在外壳体80的缺口84处(容后详述),其具有设在一侧表面的通槽71以收容固定部61,此时固定部61的卡制部610将卡止在通槽内且其支撑体611将抵靠在通槽71的底部710上,而使该通槽71的底部710与固定部61之间具有一定间隙712(参照图8)。
又请参阅图3所示,外壳体80呈一方形体,其内部具有一收容空腔81,且在该收容空腔81的一侧具有一供绝缘本体10露出对接部12的开口82,而外壳体80相对于开口82的另一侧壁面上设有线缆出口83以供线缆(未图示)从中穿出。而在外壳体80上邻近线缆出口83位置处设有两缺口84,其可供按压件70在组合后由这些缺口84露出(参照图8),而利于从外部操作。此外,在外壳体82的内壁面上对应于上、下导电壳体50、55的抵持块501位置处设有相应的凹陷85。
请参阅图5,组装时,遮蔽壳体20借嵌孔22与嵌体14相扣持而组在绝缘本体10用以对接的一侧,而组固体40则借其上的凸块44扣入绝缘本体10的嵌槽16中以将组固体40组固在绝缘本体10的相对另一侧,导电端子30的接合端32则自绝缘本体10的收容槽11(参照图3)中伸出至组固体40的两隔栏42间,而两辅助体35分别从两相对侧面借其扣部37(参照图4)与组固体40的凹陷(未图示)扣持而组在组固体40上,从而连同绝缘本体10组固形成次组合体2。
请参阅图3,将上导电壳体50及下导电壳体55罩覆在次组合体2上,此时,上导电壳体50可借其第一夹接板52上的凹孔520与下导电壳体55的第一配接板57的凸块570相扣合,以及第二夹接板53的凹孔(未图示)与第二配接板58的凸块(未图示)相扣合的方式,而实现二者的稳固组接。上、下导电壳体50、55还可借其上的挡片500插抵在次组合体2的绝缘本体10上,而使次组合体2定位于两导电壳体所夹合形成的收容空间内且不会前后移动,同时,下导电壳体50的衔接部571恰可插入至遮蔽壳体20的横向衔槽25内(参照图4及图6),而可稳固地将遮蔽壳体20固定住,使其与绝缘本体10即使在受到较大的插拔力量时也不会因此而脱出导电壳体外,从而组固形成一连接器本体。
最后压扣装置60的固定部61组置在按压件70的通槽71内(参照图8),并借由其上的卡制部610抵止在按压件70通槽71的侧壁711(参照图8)上而使两者相对组固且不致相对移动,此时固定部61中部所设置的支撑体611将抵持在通槽71的底部710上,并使得固定部61与通槽71的底部710保持一定间隙712(参照图8)。然后将压扣装置60抵接在下导电壳体50上,并使压扣装置60扣接部63上的支承片631可抵持在导电壳体上(未图示),接着将外壳体80套接其上,并使绝缘本体10的对接部12朝向外壳体80的开口82,此时压扣装置60的两按压件70将分别自对应的缺口84露出于外(参照图7),而实现整个线缆电连接器1的组装。
请参阅图7,当线缆电连接器1组装完毕后而与对接电子元件(未图示)对接时,对接电子元件(未图示)自外壳体80的开口82处组接在线缆电连接器1的对接部12上,而压扣装置60的钩体630将钩扣在对接电子元件上相应的组扣机构(未图示)上。借由压下按压件70的动作,可以控制压扣装置60扣接部63张开或紧合,从而使线缆电连接器1实现与对接电子元件松开或扣合的功能。
因此,上、下导电壳体50、55可借其上的挡片500使图5中所示的次组合体2定位于该两导电壳体50、55所形成的收容空间内,而不会前后移动,且下导电壳体55的衔接部571可插入至遮蔽壳体20的横向衔槽25内,而可将遮蔽壳体20稳固地固定住,连带使次组合体2也能保持在定位上并实现整个线缆电连接器1的稳固组固。而且,压扣装置60固定部61的支撑体611抵持在按压件70通槽71底部710以使二者接合处形成弹性支撑结构,并使固定部61与通槽70的底部710保持一定间隙,且弹压部62工作时的支点620是设在其延伸末端,而使其力臂得以加长,从而使压扣装置60的弹压部62具有较佳的弹性,而不会因多次使用而发生永久变形。又由于压扣装置60的扣接部63上具有支持部631,该支持部631可抵持在导电壳体上而使该压扣装置60的弹力得以进一步加强。此外,由于每一端子30的总长度均相同,而使各端子30的电性传输路径长度相同,从而可以避免线缆电连接器1在不同频率信号传输时因端子长度上的差异造成信号的误判。
权利要求1.一种线缆电连接器,用来组接线缆以与对接电子元件实现电性通路,其包括连接器本体,其一侧端面上是设有对接部,而其相对的另一侧端面用以组接线缆,而在该两侧端面设有若干个贯穿设置的收容槽,这些收容槽贯穿至对接部上以组接收容相同数目的导电端子,各导电端子两相对末端分别延伸于外而与线缆及对接电子元件电性连接,壳体具有一收容空间以收容连接器本体,其特征在于壳体邻近绝缘本体对接部的周缘向相对内侧弯折形成有可钩扣在连接器本体外表面适当位置上的衔接部,以使连接器本体稳固保持在其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缆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的衔接部钩扣在连接器本体对接部旁侧所设沿垂直于对接方向凹入的横向衔槽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线缆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器本体进一步包括有遮蔽壳体,该遮蔽壳体设有两相对的抵接板及连接两抵接板的连接板,其可罩覆在连接器本体的对接部周缘而达遮蔽作用,其中连接板与每一抵接板的连接位置的角落处即开设有供壳体的衔接部扣接的衔槽。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缆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具上、下两部分的导电壳体,其中下导电壳体包括有底遮蔽板及由自该遮蔽板邻近绝缘本体的延伸部的相对两边缘向上弯折延伸设置的配接板,所述衔接部即是由这些配接板远离邻近绝缘本体对接部的一侧缘朝相对内侧弯折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缆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线缆电连接器还包括有压扣装置,其是抵靠在导电壳体上,每一组压扣装置均具有固定部,分设在固定部两端侧的弹压部及扣接部,以及靠覆在固定部外的按压件,其中固定部中部适当位置处设有外翻的弹性支撑体,并借之使固定部与按压件的通槽底部间具有一定的间隙。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缆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每一导电端子的长度均大致相同。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缆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还包括一绝缘材质的外壳体,其内部具有一收容空腔,且在该收容空腔两侧各设有供对接部露出的开口及线缆出口,另在外壳体邻近线缆出口位置处设有两缺口。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线缆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器本体包括有在其一侧设置有对接部的绝缘本体,在该绝缘本体邻接于对接部的两相对侧面设为与遮蔽壳体的抵接板相抵靠的接合面,而其与线缆相插接的一侧面两端侧分别凸设有延伸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线缆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本体的接合面上进一步凸设有嵌体,而遮蔽壳体的抵接板上则设有与嵌体相扣接的嵌孔。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线缆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遮蔽壳体的连接板中部沿垂直于绝缘本体走向贯穿延伸而形成有供绝缘本体的对接部组入的空间。
11.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线缆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导电壳体包括有与底遮蔽板同形状的顶遮蔽板,以及对应下导电壳体的配接板位置处而向下弯折延伸设置的夹接板。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线缆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导电壳体的夹接板上各设有凹孔,而下导电壳体的配接板上对应于这些凹孔设有相同数目并与这些凹孔相扣持的凸块,且上、下导电壳体的遮蔽板均设有数个抵持块及将绝缘本体定位的挡片。
13.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线缆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线缆电连接器还包括有组固体,其是自绝缘本体对接部的相对一侧方向组入绝缘本体的两延伸部间。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线缆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线缆电连接器还包括两辅助体,其分别组在组固体远离绝缘本体的端部相对两侧上。
专利摘要一种线缆电连接器,主要包括连接器本体及壳体,其中连接器本体的一侧端面上设有对接部,而其相对的另一侧端面用以组接线缆,而在该两侧端面设有若干个贯穿设置的收容槽,这些收容槽贯穿至对接部上以组接收容同数的导电端子,壳体具有一将连接器本体收容的收容空间,且其邻近绝缘本体对接部的周缘向相对内侧弯折设有可钩扣在连接器本体外表面适当位置上的衔接部,以使连接器本体稳固保持在其内不易脱出。
文档编号H01R11/00GK2377695SQ9922688
公开日2000年5月10日 申请日期1999年6月8日 优先权日1999年6月8日
发明者赖金德 申请人: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