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机减压起动用控制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406585阅读:22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电机减压起动用控制箱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机减压起动用控制箱,具体是涉及一种对系统结 构的改良。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电机减压起动用控制箱是由许多控制元件组成,包括中间 继电器、时间继电器、热继电器、电流继电器、各种按钮等,系统结构过于 复杂,安装调试都很不方便,致使生产效率难以提高,而且整机性能也受限 于各个部件,可靠性较差,日后的维护也很不方便。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主要是解决上述现有技术所存在的技术问题,提供了一种电 机减压起动用控制箱。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问题主要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解决的 一种 电机减压起动用控制箱,包括箱体,所述箱体的前门组件上嵌置有智能起动 控制系统组件,智能起动控制系统组件的面板设置在前门组件的外侧面上; 所述箱体的腔体内设置安装板组件,安装板组件从下到上依次安装有自耦减 压变压器组件、交流接触器和断路器,并经由母线相连接;所述安装板组件 一旁的箱体上设置接线端子组件,所述智能起动控制系统组件经由接线端子 组件分别连接到自耦减压变压器组件、交流接触器和断路器并对其进行控制。作为优选,所述交流接触器设置有三个,从左到右依次是短接自耦减压 变压器组件用的自耦减压变压器中性点短接交流接触器、电机正常运行用的 运行交流接触器和电机起动时用的起动交流接触器。作为优选,所述自耦减压变压器组件上的接地线经由接地螺栓连接入地。本实用新型主要是用一个智能起动控制系统组件代替了中间继电器、时 间继电器、热继电器、电流继电器、各种按钮及导线等元件,大大简化了系 统结构,方便安装调试,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整机的可靠性也提高很多, 日后的维护也很方便。本实用新型具有结构简单设计合理等特点。


图1是本实用新型前门组件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内部系统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具体 的说明。实施例参看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是在箱体1的前门组件2上嵌置有智能起动控制系统组件3,智能起动控制系统组件3的面板设置在前门组件2 的外侧面上;箱体l的腔体内设置安装板组件4,安装板组件4从下到上依次 安装有自耦减压变压器组件5 (安装在箱体1的底部)、交流接触器6和断路 器7,并经由母线相连接,其中交流接触器6设置有三个,从左到右依次是短 接自耦减压变压器组件用的中性点短接交流接触器61、电机正常运行用的运 行交流接触器62和电机起动时用的起动交流接触器63;安装板组件4 一旁的 箱体上设置接线端子组件8,智能起动控制系统组件3经由接线端子组件8分 别连接到自耦减压变压器组件5、交流接触器6和断路器7并对其进行控制; 自耦减压变压器组件5上的接地线9经由接地螺栓10连接入地。最后,应当指出,以上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较有代表性的例子。显然, 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实施例,还可以有许多变形。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 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应认为属 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
权利要求1.一种电机减压起动用控制箱,包括箱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箱体(1)的前门组件(2)上嵌置有智能起动控制系统组件(3),智能起动控制系统组件(3)的面板设置在前门组件(2)的外侧面上;所述箱体(1)的腔体内设置安装板组件(4),安装板组件(4)从下到上依次安装有自耦减压变压器组件(5)、交流接触器(6)和断路器(7),并经由母线相连接;所述安装板组件(4)一旁的箱体上设置接线端子组件(8),所述智能起动控制系统组件(3)经由接线端子组件(8)分别连接到自耦减压变压器组件(5)、交流接触器(6)和断路器(7)并对其进行控制。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速电机起动用控制箱,其特征在于所述交 流接触器(6)设置有三个,从左到右依次是短接自耦减压变压器组件用的中 性点短接交流接触器(61)、电机正常运行用的运行交流接触器(62)和电机 起动时用的起动交流接触器(63)。
3.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机起动用控制箱,其特征在于所述自 耦减压变压器组件(5)上的接地线(9)经由接地螺栓(10)连接入地。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机减压起动用控制箱,箱体的前门组件上嵌置有智能起动控制系统组件,智能起动控制系统组件的面板设置在前门组件的外侧面上,箱体的腔体内设置安装板组件,安装板组件从下到上依次安装有自耦减压变压器组件、交流接触器和断路器,并经由母线相连接,安装板组件一旁的箱体上设置接线端子组件,智能起动控制系统组件经由接线端子组件分别连接到自耦减压变压器组件、交流接触器和断路器并对其进行控制。本实用新型主要是用一个智能起动控制系统组件代替了中间继电器、时间继电器、热继电器、电流继电器、各种按钮及导线等元件,简化了系统结构,安装调试方便,整机的可靠性也提高很多,日后的维护也很方便。
文档编号H02P1/26GK201219248SQ200820120559
公开日2009年4月8日 申请日期2008年7月1日 优先权日2008年7月1日
发明者李东风, 汪发兵, 王永共, 郑文艳, 陈晓珠 申请人:黄炳辉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