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电利用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332287阅读:27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雷电利用系统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一种利用高压电塔避雷地线收储雷电开发能源的雷电利用系统,属能源技术领域。雷电具有高电压,大电流,雷电时、云地间的电压有IO7-IO8伏特(V)电流有 IO4-IO5安培(A):—次雷电能量约为2X (IO8 IO9)焦耳(J),将其转换为瞬时功率为 IO8-IOltl千瓦。因此,雷电是一种巨大的能源。雷电的电荷主要是靠带电的正负粒子摩擦产生的,主要表现在云层与大地之间的电压。在空气潮湿到一定程度时,高电压就会击穿空气对地放电,产生强大的电流,因为导体很容易在尖端进行放电,所以较高的物体就容易受到雷电的袭击,所以人们很早就学会了使用避雷针来保护自己。以往人们把雷电视为自然灾害,是因为雷电的形成“不可预期”, 它的暴发又“迅猛易常”,因此到目前为止,还很少有人视雷电为财富,对于如何控制、驾驭雷电为人类造福的探索与尝试也始终处于误区之中,收效也微乎其微。现在各种防雷的技术和措施均只要求雷电不对重要的建筑物和设施造成破坏为目的,对于雷电产生的强大电流也只让其白白流入地下,至今为止还没有被人们所利用,实属是一种浪费。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利用高压电塔避雷地线收储雷电开发能源的雷电利用系统,以便充分利用雷电的巨大能源,将其变废为宝,变害为利。为解决其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利用现有高压电输送网的高压电塔避雷地线作为引雷的电流输入线,将避雷线的2-4根入地端并联一起,做成一个自动开关的前端,与一个大号蓄电池的输入端口对接固定,与蓄电池内的接应线路“遥相呼应”,雷电发生时,电流能顺利进入通过;雷电消失后又能及时断开,使高压电塔及避雷线始终处于无电状态,以确保人畜的安全;在各省、地区、城市之间设置无数个输出端口,在每个输出端口前端安装一个逆变器,将雷电这一直流电源转换成交流电源,由输出端口 M小时不间断的输出给电网或用户。本方案采用蓄电池的目的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它能蓄多少电并不重要,主要是因它能产生“正负”极这一特殊功能,使雷电这一“无规律、非线性”能源在它的作用下定向流动才是关键。这种由无数个组装到位的蓄电池由一根电流总线串联并贯穿其中、与地绝缘,形成一条全封闭电力通道。总线路的直径规格是现有输电塔一般采用两根直径6毫米的钢筋入地0. 5米深, 50米长,而部分超高塔则是四根8毫米直径的钢筋入地0. 5米深,100米长。因此,总线路的直径不得小于4根钢筋的总和即32毫米。理由雷电属于“大电流”、必须设置“大通道”、 才能降为“小电阻”、以求避免“大发热”。本系统工程的特点是规模越大,效益越高,因此,它的最佳前景就是“国家工程”。 即将我国现有的各条高压电输送网,即便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甚至“千回百转”,也可将其连成一线,它的起点也是它的终点,也就是一条单向、唯一的循环通道,由国家能源,
3电力等部门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在各省、地区、城市之间设置无数个输出端口,在每个输出端口前端安装一个逆变器,将雷电这一直流电源转换成交流电源,由输出端口 M小时不间断的输出给电网或用户。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有如下优点
1、结构简单、投资少,因高压电塔及避雷地线是已经建成的,只是充分利用,不需另外投资。每根高压塔下只需增加一个蓄电池,一个绝缘开关,一根电流总线和相应的输出端口即变电站。2、可以变废为宝,变害为利。因雷电的破坏力是巨大的,能量也是相应的,本发明能将这一巨大能源充分利用,即使整个系统工程造价不菲,也是一种一本万利、一劳永逸、 利国利民之举。现将本发明的设计原理、依据、及雷电的特性等,有必要作出如下简要说明 在人类为自身开发能源的漫长征途中,对雷电的存在并非无人问津,而是没有从“山重
水复”的惯性思维中跳出来,例如总是围绕采用“莱顿瓶”即电容来储存利用雷电,道理很简单,雷电就像滔滔黄河,电容也只是“水塘、水库”,超特大电容也莫过于“山峡水库”。滔滔黄河能注满甚至击溃无数个山峡水库,却无法充实、注满一根漏洞百出的小小水管,这就是本发明在设计中的巧妙之处。雷电有特别亲睐金属导体这一致命“弱点”,经不起其“诱惑”而落入“陷井”。本发明不敢妄言对所有雷电有何作为,但凡是经避雷地线顺利导入本系统的雷电应该是“可控、 可用”的。无论雷电的速度有多快,本发明为它设计的这一永无尽头的“通道”轻松的就能使它“筋疲力尽”。无论它的能量有多大,沿途多个“张网以待”二4小时不停的输出端口毫不费力的就吸收了它全部的精髓、能量。如果本发明能够得到专家们的认可、获得授权,它的前景也是不可限量的,因为高压电塔的最高度也不过几十米,能收索到雷电的机遇也不过十之一二,应该采取“电磁波” 等更先进的科技手段向高空延伸、索取能源。这样也许能为本系统提高效率数倍甚至数十倍。虽然本发明不可能完全满足人类对能源的需求,但也许能缓解和改善人们所面临的能源危机。因为“雷电”是一种纯天然的绿色能源,如能全面开发,充分利用,它也许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又一巨大财富。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高压塔;2、避雷线;3、地平面;4、自动绝缘开关;5、蓄电池;6、电源总线; 7、变电站。
具体实施例方式
利用现有省或市范围内高压输电网的高压塔,在每个高压塔1的避雷线2入地平面3 后的末端,通过自动绝缘开关4后与蓄电池5的输入端相连,该蓄电池的输出端与专设的一根电流总线6并联连接,在多个蓄电池的电流总线末端,设立一个变电站7,将其变为交流电源,并入供电网,或直接供人们使用。其中埋入地下的避雷线,须与地绝缘,直径为32mm, 使其平时断开,只有通雷电时才击穿、开启。
权利要求
1.一种雷电利用系统,其特征是利用现有高压电输送网的高压电塔避雷地线作为引雷的电流输入线,将避雷线的2-4根入地端并联一起,做成一个自动开关的前端,与一个大号蓄电池的输入端口对接固定,与蓄电池内的接应线路“遥相呼应”,雷电发生时,电流能顺利进入通过;雷电消失后又能及时断开,使高压电塔及避雷线始终处于无电状态;这种由无数个组装到位的蓄电池由一根电流总线串联并贯穿其中、与地绝缘,形成一条全封闭电力通道。
2.在各省、地区、城市之间的电流总线上设置无数个输出端口,在每个输出端口前端安装一个逆变器,将雷电这一直流电源转换成交流电源,由输出端口 M小时不间断的输出给电网或用户。
全文摘要
一种雷电利用系统,它是利用现有高压电输送网的高压电塔避雷地线作为引雷的电流输入线,将避雷线的2-4根入地端并联一起,做成一个自动开关的前端,与一个大号蓄电池的输入端口对接固定,与蓄电池内的接应线路“遥相呼应”,雷电发生时,电流能顺利进入通过;雷电消失后又能及时断开,使高压电塔及避雷线始终处于无电状态;这种由无数个组装到位的蓄电池由一根电流总线串联并贯穿其中、与地绝缘,形成一条全封闭电力通道。在各省、地区、城市之间的电流总线上设置无数个输出端口,在每个输出端口前端安装一个逆变器,将雷电这一直流电源转换成交流电源,由输出端口24小时不间断的输出给电网或用户。本发明结构简单、投资少,可以变废为宝,变害为利。
文档编号H02J7/32GK102170165SQ20111009539
公开日2011年8月31日 申请日期2011年4月17日 优先权日2011年4月17日
发明者康银, 黄启明 申请人:黄启明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