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功能振动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343149阅读:20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多功能振动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多功能振动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多功能振动器,尤其涉及一种多功能振动器的弹性元件。背景技术
在移动电话等便携设备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对产品的功能性要求越来越强, 对于移动电话的音乐欣赏这一功能,为了使娱乐效果更强,出现了音乐带振动的多功能模式,由此,应用于其上的多功能振动器的发展也相应加快。相关技术的多功能振动器包括支架、收容于支架的振子及连接于振子与支架的弹性元件,该弹性元件可以支撑振子在支架内振动。通常情况下,弹性元件即为能产生弹性变形的弹簧片,而该弹簧片设有与支架连接的固定端、自该固定端延伸而出的弹力臂及自弹力臂延伸而出并与振子相连的连接端。其中,弹簧片的弹力臂通常只在振子的一个方向发生弹性形变,这样,不但限制振子的振动量;而且在产品跌落时缓冲小,容易使产品内部元件发生碰撞而损坏。因此,有必要提处一种新的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需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具备良好弹性形变的弹性元件的多功能振动器。本实用新型是通过这样的技术方案实现的—种多功能振动器,其包括支架、收容于支架内的振子及连接振子与支架的弹性元件,所述弹性元件设有连接于支架上的固定部、自固定部延伸而出的弹力臂及自弹力臂末端延伸而出并与振子相连的连接部,其中,所述弹力臂包括可在振子长轴方向发生形变的第一蜿蜒部及自第一蜿蜒部弯折延伸并可在振子短轴方向发生形变的第二蜿蜒部。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改进,所述第一蜿蜒部与第二蜿蜒部均呈U形,且二者的弹性变形方向相互垂直。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改进,所述第一蜿蜒部与所述连接部相连,所述第二蜿蜒部与所述固定部相连。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改进,所述振子设有导磁板、固定于导磁板中央位置的第一磁钢及位于导磁板上并环绕于第一磁钢外侧的四个第二磁钢,所述四个第二磁钢的磁极方向相同,所述第一磁钢的磁极方向与四个第二磁钢的磁极方向相反,所述第一磁钢与四个第二磁钢之间形成磁间隙。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改进,所述第一磁钢呈方形,所述四个第二磁钢围绕于第一磁钢的四个侧壁之外。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改进,所述两相邻的第二磁钢间设有间隙,所述间隙处设有配重块,所述配重块与导磁板相连。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改进,所述第一磁钢上设有第一极芯,所述四个第二磁钢上设有四个第二极芯。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改进,所述弹性元件与四个极芯相连。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改进,所述弹性元件的个数为四个,所述四个弹性元件的固定部固定于支架的四个边角处。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由于本实用新型的弹性元件设有可在振子长轴方向发生形变的第一蜿蜒部和可在振子短轴方向发生形变的第二蜿蜒部。这样,与支架侧壁相连的弹性元件就可以产生更强的弹性形变,从而带动与其相连的振子在支架内做更强的振动;同时,由于弹性元件可在振子的长短轴均能发生形变,就可以在产品跌落时产生更强的缓冲力,以保证产品内部元件不受损坏,增强产品的性能。图1为本实用新型多功能振动器的立体分解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多功能振动器的磁路系统分解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多功能振动器的立体图;图4为图3中沿A-A方向的剖视图;图5为图3中沿B-B方向的剖视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多功能振动器的弹性元件与磁路系统连接配合图;图7为本实用新型多功能振动器的弹性元件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多功能振动器可应用于便携式移动通讯器件中,例如手机、游戏机等电子产品中。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多功能振动器10包括支架11、与支架11组接的后盖 12、收容于支架11内的磁路系统13、与支架11连接的弹性元件14、受磁路系统13磁场的作用而扬声的扬声系统15及保护扬声系统15的前盖16。其中,支架11设有内壁110,辅助系统14与支架11的内壁110相连接。在本实用新型中,磁路系统13可受弹性元件14 的支撑而振动,故即为振子。扬声系统15包括受支架11支撑的振膜150及与振膜150相连并受磁路系统13 磁场作用运动的音圈151。前盖16与振膜150的周边相连。请参照图2,磁路系统13设有导磁板17、固定于导磁板17中央位置的第一磁钢 130、及围绕于第一磁钢130外侧的四个第二磁钢131,第一磁钢130与四个第二磁钢131通过胶水等粘结剂与导磁板17连接,导磁板17与后盖12间隔一定距离。相邻的两个第二磁钢131之间设有间隙,在该间隙处还设有连接相邻两第二磁钢131的配重块134。配重块 134设有朝向扬声系统的第一端面340自第一端面340垂直延伸出的第二端面341和第三端面342,第二端面341和第三端面342与两相邻第二磁钢131相连,且配重块134的底部固定于导磁板17上。第一磁钢130上方设有第一极芯132、四个第二磁钢131上方分别设有四个第二极芯133,其中,第二极芯133包括两位于第二磁钢131a上的第二极芯133a和两位于第二磁钢131b上的第二极芯133b。一并参照图3至图5,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磁钢130的形状为长方体,且其设有位于其长轴方向的两长侧边及位于其短轴方向的两短侧边。四个第二磁钢131环绕于第一磁钢130的四个侧壁外,其包括位于第一磁钢130两长侧边外侧的两个第二磁钢131a及位于两个第一磁钢130两短侧边外侧的第二磁钢131b,两个第二磁钢131a和两个第二磁钢 131b分别与第一磁钢130形成磁间隙,音圈151即悬于该磁间隙中。第一磁钢130与四个第二磁钢131均在靠近后盖12 —侧和远离后盖12 —侧分别设有极性相反的两种电极,更进一步的是,第一磁钢130的磁极分布方向与四个第二磁钢 131的磁极分布方向相反。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磁钢130靠近后盖12的一侧设为S极,远离后盖12的一侧设为N极;同时,四个第二磁钢131靠近后盖12的一侧设为N极,远离后盖 12的一侧设为S极。这样,第一磁钢130与围绕自身的四个第二磁钢131之间形成磁回路, 使悬于磁间隙中的音圈151在通电的情况下受磁场的作用而产生磁力,进而带动振膜150 运动。进一步参照图6和图7,本实施例中的辅助系统14为弹簧片,该弹簧片14包括与支架的内壁相连的固定部140、自固定部140弯折延伸而出的弹力臂141及自弹力臂141末端延伸而出并与磁路系统15相连的连接部142,在本实施例中,连接部142与配重块134相连并与四个第二极芯133的侧壁抵接。弹力臂141包括可在振子长轴方向发生形变的第一蜿蜒部410及自第一蜿蜒部410弯折延伸并可在振子短轴方向发生形变的第二蜿蜒部420。 其中,振子长轴方向即为第一磁钢130的长侧边的方向(图2中X-X方向),振子短轴方向即为第一磁钢130的短侧边的方向(图2中Y-Y方向)。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蜿蜒部410与连接部142相连,且位于第一蜿蜒部410和第二蜿蜒部420之间,第二蜿蜒部420与固定部 140相连。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蜿蜒部410和第二蜿蜒部420均呈U型,且二者的弹性变形方向相互垂直。在本实施例中,弹簧片14的个数为四个,所述四个弹簧片的固定部140固定于支架11的四个边角处。这样,弹簧片14在第一磁钢130的长短轴均可以发生弹性形变,就可以极大地提高产品的振动量。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在此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创造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改进,但这些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1.一种多功能振动器,其包括支架、收容于支架内的振子及连接振子与支架的弹性元件,所述弹性元件设有连接于支架上的固定部、自固定部延伸而出的弹力臂及自弹力臂末端延伸而出并与振子相连的连接部,其特征在于所述弹力臂包括可在振子长轴方向发生形变的第一蜿蜒部及自第一蜿蜒部弯折延伸并可在振子短轴方向发生形变的第二蜿蜒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振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蜿蜒部与第二蜿蜒部均呈U形,且二者的弹性变形方向相互垂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振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蜿蜒部与所述连接部相连,所述第二蜿蜒部与所述固定部相连。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意一项所述的多功能振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振子设有导磁板、固定于导磁板中央位置的第一磁钢及位于导磁板上并环绕于第一磁钢外侧的四个第二磁钢,所述四个第二磁钢的磁极方向相同,所述第一磁钢的磁极方向与四个第二磁钢的磁极方向相反,所述第一磁钢与四个第二磁钢之间形成磁间隙。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多功能振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磁钢呈方形,所述四个第二磁钢围绕于第一磁钢的四个侧壁之外。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多功能振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两相邻的第二磁钢间设有间隙,所述间隙处设有配重块,所述配重块与导磁板相连。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多功能振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磁钢上设有第一极芯,所述四个第二磁钢上设有四个第二极芯。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多功能振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元件与四个极芯相连。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多功能振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元件的个数为四个,所述四个弹性元件的固定部固定于支架的四个边角处。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多功能振动器,其包括支架、收容于支架内的振子及连接振子与支架的弹性元件,所述弹性元件设有连接于支架上的固定部、自固定部延伸而出的弹力臂及自弹力臂末端延伸而出并与振子相连的连接部,其中,所述弹力臂包括可在振子长轴方向发生形变的第一蜿蜒部及自第一蜿蜒部弯折延伸并可在振子短轴方向发生形变的第二蜿蜒部。本产品的弹性元件具有良好的弹性形变,可在振子的长轴短轴均可发生形变,可增强产品的振动量并保证产品在跌落时具备一定的缓冲力,保护产品不受损坏。
文档编号H02K33/18GK202009322SQ201120001499
公开日2011年10月12日 申请日期2011年1月5日 优先权日2011年1月5日
发明者李林珍, 韦锁和 申请人:瑞声光电科技(常州)有限公司, 瑞声声学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