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汽车pwm整流及变压变流脉冲充电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482779阅读:40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电动汽车pwm整流及变压变流脉冲充电系统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大型蓄电池充电系统,更具体的说是一种电动汽车PWM整流及变压变流脉冲充电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电动汽车已经不是一个陌生的名词,电动汽车与内燃汽车相比有着很明显的优越性污染小、噪音小,因此电动汽车的发展相当迅速,电动汽车的电源采用的是大型蓄电池供电,因此对蓄电池进行充电的技术相当重要,普通家用的充电装置功率很小,并且对充电速度要求也不是很高,因此其充电时间普遍较长,但是这种充电装置并不适用于电动汽车使用。用于电动汽车充电的商用充电装置,必须满足蓄电池损耗小、污染小、速度快的要求,由于电动汽车上使用的大型蓄电池都具备容量大、功率大、寿命长等几大特点,所以对其进行充电的设备,尤其是对相当于内燃汽车加油站的商用充电设备的功率要求也很高,这是因为这种充电设备不可能只对一只蓄电池进行充电,而是要对整台车甚至几台车的所有蓄电池进行充电,但是在一味的提高充电设备的功率的同时,也使其在使用过程中对电网的影响很大,其功率较大是影响电网的最主要的因素。传统的大功率充电装置基于相控整流技术,使用晶闸管作为功率器件,除了采用普通的三相整流技术构成充电机外,还发展了多脉波充电机等,但是基于相控整流技术的充电机具有体积笨重、功率因数低、谐波污染大等缺点,如果充电机功率因数较低,在充电机负载增加时,会对电网及其他用电设备产生巨大的影响,这种相控整流充电机为了解决功率因数和谐波污染,必须配备相应的谐波抑制和无功功率补偿设备,但是这样既增加设备体积,又增加了成本,而且即便采取这样的措施,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谐波污染和功率因数问题。另外电动汽车的充电好比内燃机汽车的加油,正常情况下需在十分钟左右充电完成。对于电动汽车车载式充电机,其优点是在蓄电池需要充电的任何时候,只要有可用的供电插座,就可以进行充电,而其缺点则是受车上空间所限,因而功率处理能力有限,只能提供小电流慢速充电,充电时间一般较长,如果采用传统的充电技术,电动汽车蓄电池一次充电至少需要12小时以上,还有传统的充电方法充电过于简单,常常会缩短蓄电池的使用寿命,可以想象,采用传统技术对电动汽车进行充电根本无法进行推广。所以解决要大大减少蓄电池充电时间,同时还要保证不对蓄电池产生损坏这一技术问题,有必要研制一种功率因数高、谐波小而又无需配备相应的谐波抑制和无功功率补偿设备的快速充电系统。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功率因数高,且谐波小而又无需配备相应的谐波抑制和无功功率补偿设备的一种电动汽车PWM整流及变压变流脉冲充电系统。
3[0007]为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电动汽车PWM整流及变压变流脉冲充电系统,包括整流模块与充电模块,整流模块分别与交流电网和充电模块相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充电系统还包括直流充电管理模块,其中充电模块由直流输入模块和直流输出模块所组成;所述的整流模块、直流输入模块、直流输出模块与直流充电管理模块分别都为相互独立的模块,并通过网络总线联系在一起;整流模块对由电源输入的交流电进行整流并经滤波后,形成稳定的直流输出电压,以提供给后续直流输出模块中的变换模块;直流输入模块实现对直流电流进行计量、对直流供电进行控制、对直流输入输出进行安全防护;直流输出模块实现与车载能量管理系统通信,进行输出功率变换,配合输出蓄电池充电所需电压及电流;直流充电管理模块实现人机交互,用于界面显示、身份识别、费用收取、票据打印、 数据管理、控制电流断续、远程监控。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的整流模块包含变压器、整流器、控制部分、开关电源、 接触器或断路器,接触器或断路器与变压器对主电源输入输出进行隔离和电压的升降,整流器完成主电源由交流到直流的转换,控制部分生成整流器所需的PWM脉冲信号,完成对功率器件的控制及各种逻辑保护,开关电源提供控制所需的各个等级的电压。上述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的变压器采用环氧树脂浇注干式变压器,一次侧和二次侧均采用星形连接,变压器的一次侧连接交流电网,二次侧连接整流器的输入端;所述的整流器是PWM整流器,通过PWM整流器实现变压器交流电网侧电流为正弦、功率因数可控、电能双向传输。上述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的控制部分由控制器和PWM整流器控制板组成, PWM整流器控制板为由电流内环、电压外环构成的双闭环控制系统,以DSP作为主控制芯片,采用电压空间矢量调制算法对输入电流、输出电压的进行控制,实现变压器交流电网侧的电流正弦化、单位功率因数和直流输出电压恒定的功能;控制器则用于实现人机交互界面,采用主从式RS485总线与PWM整流器控制板进行通讯,发送运行指令给PWM整流器控制板,控制PWM整流器运行并获得PWM整流器运行状态和参数。上述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的直流输入模块由功率控制部分、充电电能计量模块、控制板、控制电源板组成。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的功率控制部分采用接触器和保护器件实现,使整流后的电路与后级电路安全隔离且可被控制,其控制信号来自于直流充电管理模块;充电电能计量模块采用高精度传感器对电压、电流进行采样,对充电电能进行计量,并通过 RS485通讯接口将电能数据上传给直流充电管理模块;控制板采用16位的DSP作为主控芯片的单片机,完成通讯与驱动功能;控制电源板采用多个集成化的电源模块,将220V交流电源电压转换为多种不同等级的直流电源电压,为控制板、传感器提供稳定的工作电源。再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的直流输出模块由直流变换模块、控制板、控制电源板组成。上述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的直流变换模块中采用双向DC-DC变换器,实现
4对电动汽车蓄电池的多种模式充电,包含有恒压限流充电、恒流限压充电、三阶段充电、脉冲间歇充电、正负脉冲充电充电模式,多种充电模式可以自由选择;控制板采用16位的DSP 作为主控芯片的单片机,完成通讯、驱动的功能;控制电源板采用多个集成化的电源模块, 将220V交流电源电压转换为多种不同等级的直流电源电压,为控制板提供稳定的工作电源。上述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的直流充电管理模块由嵌入式控制器、显示屏、 射频卡读卡器、CAN通信卡、远程监控通信扩展卡、微型打印机组成;直流充电管理模块作为充电系统的控制中心,通过CAN或RS485总线与各个模块进行联系,向各个模块发出各类工作指令、接收模块各类反馈信息,协调模块间的工作时序和逻辑。上述还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的直流充电管理模块通过射频卡读卡器读取用户信息,并显示IC卡信息,提示用户正确连接充电插头,选择充电时间、充电方式,并确认启动充电;在充电过程中,嵌入式控制器定时获取电量数据,当达到用户设置的充电时间或充电电量时,发送停止充电指令给直流输入模块,控制直流输入模块中接触器执行动作,切断电源,并在显示屏上提示用户充电结束,用户拔下插头后,可以进行付款、查看消费信息、 打印票据的操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在电动汽车的充电过程中能够实现电网侧电流正弦化、单位功率因数恒定,且提高充电系统的功率因数,同时在功率转换控制中实现零压零流的控制,系统效率最高可达95 %,从而减少了电动汽车在充电过程中充电系统中的谐波含量,减小了充电系统及设备对电网的污染,起到节能环保的作用。同时充电系统中的直流输出模块具有多种充电模式可供设置,可满足不同电动汽车蓄电池的需求, 且灵活便捷,并优先采用正负脉冲快速充电方法,解决了以往电动汽车蓄电池充电时间长, 或者虽充电快但对蓄电池本身存在损伤的问题,进一步缩短了充电时间,且对蓄电池本身损伤较小,延长蓄电池的使用寿命,满足现实需求。同时本实用新型所提供一种电动汽车 PWM整流及变压变流脉冲充电系统结构简单,体积较小,且可适用于所有铅锌蓄电池充电, 应用范围广,适于规模化推广。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系统结构框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当中的整流模块电路结构框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当中的直流输入模块电路结构框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当中的直流输出模块电路结构框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当中的直流充电管理模块电路结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阐述。实施例1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电动汽车PWM整流及变压变流脉冲充电系统,包括整流模块与充电模块,整流模块分别与交流电网和充电模块相连接,本实施方式中交流电网的额定电压为380V,所述的充电系统还包括直流充电管理模块,其中充电模块由直流输入模块和直流输出模块所组成,并且整流模块、直流输入模块、直流输出模块与直流充电管理模块分别都为相互独立的模块,它们都是通过网络总线联系在一起;四个独立的模块的功用如下整流模块对由电源输入的交流电进行整流并经滤波后,形成稳定的直流输出电压,以提供给后续直流输出模块中的变换模块;直流输入模块实现对直流电流进行计量、对直流供电进行控制、对直流输入输出进行安全防护;直流输出模块实现与车载能量管理系统通信,进行输出功率变换,配合输出蓄电池充电所需电压及电流;直流充电管理模块实现人机交互,用于界面显示、身份识别、费用收取、票据打印、数据管理、控制电流断续、 远程监控。如图2所示,出于更好的体现出对交流电的到直流电的变压转换效果,组成整流模块的部件中最好采用变压器、整流器、控制部分、开关电源,其中变压器对主电源输入输出进行隔离和电压的升降,整流器完成电源由交流到直流的转换,控制部分生成整流器所需的PWM脉冲信号,完成对功率器件的控制及各种逻辑保护,开关电源提供控制所需的各个等级的电压。本实施方式中为体现出比较优异的调压效果,变压器采用的是环氧树脂浇注干式变压器,将变压器的一次侧和二次侧都采用星形连接,使其变压器的一次侧连接交流电网,二次侧连接整流器的输入端;而整流器是PWM整流器,通过PWM整流器实现变压器交流电网侧电流为正弦、功率因数可控、电能双向传输。控制部分最好采用控制器和PWM 整流器控制板组成,PWM整流器控制板为由电流内环、电压外环构成的双闭环控制系统,以 DSP作为主控制芯片,采用电压空间矢量调制算法对输入电流、输出电压的进行控制,实现变压器交流电网侧的电流正弦化、单位功率因数和直流输出电压恒定的功能;控制器则用于实现人机交互界面,采用主从式RS485总线与PWM整流器控制板进行通讯,发送运行指令给PWM整流器控制板,控制PWM整流器运行并获得PWM整流器运行状态和参数。如图3、图4所示,针对上述的直流输入模块与直流输出模块,考虑到其与整流模块的匹配性以及与充电系统的兼容性,直流输入模块优先采用功率控制部分、充电电能计量模块、控制板、控制电源板组成。直流输出模块采用直流变换模块、控制板、控制电源板组成。直流输入模块当中的功率控制部分采用接触器和保护功率器件来实现,使整流后的电路与后级电路安全隔离且可被控制,其控制信号来自于直流充电管理模块;充电电能计量模块采用高精度传感器对电压、电流进行采样,对充电电能进行计量,并通过RS485通讯接口将电能数据上传给直流充电管理模块;控制板采用16位单片机作为主控芯片,完成通讯与驱动功能;控制电源板采用多个集成化的电源模块,将220V交流电源电压转换为多种不同等级的直流电源电压,为控制板、传感器提供稳定的工作电源。而直流输出模块当中的直流变换模块中采用双向DC-DC变换器,实现对电动汽车蓄电池的多种模式充电,充电模式中包含有恒压限流充电、恒流限压充电、三阶段充电、脉冲间歇充电、正负脉冲充电等充电模式,多种充电模式可以自由选择;控制板采用16位的DSP作为主控芯片的单片机,其中 DSP优先采用TI公司的TMS320F2407的16位定点DSP,用于完成直流输出模块通讯以及驱动的功能;控制电源板与直流输出模块当中的相同,也是采用多个高性能、集成化的电源模块,将220V交流电源电压转换为多种不同等级的直流电源电压,为控制板提供稳定的工作电源。直流充电管理模块作为整个充电系统的控制中心,如图5所示,由嵌入式控制器、 显示屏、射频卡读卡器、CAN通信卡、远程监控通信扩展卡、微型打印机组成;其主要通过CAN或RS485总线与各个模块进行联系,向各个模块发出各类工作指令、接收模块各类反馈信息,协调模块间的工作时序和逻辑。具体表现为直流充电管理模块通过射频卡读卡器读取用户信息,并显示IC卡信息,提示用户正确连接充电插头,选择充电时间、充电方式,并确认启动充电;在充电过程中,嵌入式控制器定时获取电量数据,当达到用户设置的充电时间或充电电量时,发送停止充电指令给直流输入模块,控制直流输入模块中接触器执行动作,切断电源,并在显示屏上提示用户充电结束,用户拔下插头后,可以进行付款、查看消费信息、打印票据的操作。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电动汽车PWM整流及变压变流脉冲充电系统工作过程如下 通过整流模块接入380V的交流电网,整流模块通过PWM整流方式将380V的交流电变为 650V的直流电传送至直流输入模块当中,直流输入模块当中的控制电源板接入220V的交流电,为控制板、传感器提供稳定的工作电源;经直流输入模块调整后的650V直流电进入直流输出模块当中,通过直流输出模块当中的双向DC-DC变换器改变电压的不同状态,实现恒压限流充电、恒流限压充电、三阶段充电、脉冲间歇充电、正负脉冲充电充电模式等多种模式的自由选择,直流输出模块与充电的电动汽车或蓄电池相连接,调节好DC-DC变换器中的充电模式后开始充电,直流充电管理模块通过CAN或RS485总线分别与各个模块相连,各类工作指令、接收模块各类反馈信息。实施例2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电动汽车PWM整流及变压变流脉冲充电系统,包括整流模块与充电模块,整流模块分别与交流电网和充电模块相连接,本实施方式中交流电网的额定电压为380V,所述的充电系统还包括直流充电管理模块,其中充电模块由直流输入模块和直流输出模块所组成,并且整流模块、直流输入模块、直流输出模块与直流充电管理模块分别都为相互独立的模块,它们都是通过网络总线联系在一起;四个独立的模块的功用如下整流模块对由电源输入的交流电进行整流并经滤波后,形成稳定的直流输出电压,以提供给后续直流输出模块中的变换模块;直流输入模块实现对直流电流进行计量、对直流供电进行控制、对直流输入输出进行安全防护;直流输出模块实现与车载能量管理系统通信,进行输出功率变换,配合输出蓄电池充电所需电压及电流;直流充电管理模块实现人机交互,用于界面显示、身份识别、费用收取、票据打印、数据管理、控制电流断续、 远程监控。本实用新型中的整流模块还可以由空气开关、预充电电阻、交流接触器、输入侧电感、三相全控型桥式变换器、PWM整流器、直流母线电容、假负载、功率管驱动和数字逻辑保护电路、控制部分所组成。其中整流模块当中的功率器件采用大功率的压控器件IGBT或 IPM,以保证系统功率容量和散热的要求;采用专用的功率管驱动芯片和驱动模块、隔离电源将控制部分当中的芯片发出的PWM脉冲信号转换为具有驱动能力的IGBT或IPM脉冲,并在功率器件发生过流故障时,向数字逻辑保护电路反馈故障信号。功率器件之间通过无感母排连接,减小寄生参数对主电路的影响。在PWM整流器的交流侧采用滤波电感,实现交流测单位功率因数控制和PWM整流器的四象限运行,滤除PWM整流器交流侧谐波电流,从而实现交流侧正弦波电流控制,使PWM整流器具有BOOST PWM AC/DC变换性能,同时保证充电系统运行的稳定。在PWM整流器的直流侧采用耐压为1200V,容量为40000uF滤波电路,滤波电路由多个400V耐压的电解电容串并联而成或多个薄膜电容并联而成,抑制直流侧谐波电压,缓冲交流侧和直流侧之间的能量交换,保证中间直流电压的平滑、稳定。本实用新型中的整流模块当中的PWM整流器采用三相电压型拓扑结构,整流模块的控制部分的主控制芯片采用TI公司的TMS320F2812的32位定点DSP,其速度跃升到 150M,处理数据位数也跃升到32位定点,其拥有EVA、EVB事件管理器和配套的12位16通道的AD数据采集,再加上丰富的外设接口,如CAN、SCI等,使外围电路更加简洁。整流模块的控制部分由TMS320F2812和晶体振荡器、复位电路等外围设备构成,完成信号采样、控制算法运算、PWM信号输出、数据源存贮等功能。本实用新型中的整流模块PWM整流器的控制板为由电流内环、电压外环构成的双闭环控制的形式,以DSP作为主控制芯片,采用电压空间矢量调制(SVPWM)算法实现对输入电流、输出电压的控制。直流侧输出电压经过取样反馈,与给定参考电压比较,以比较后得到的误差值作为控制板中电压环PI调节器的输入,输出作为交流侧电流幅度的给定,电流环PI调节器以电流幅度给定及电流反馈信号作为输入,经过运算后获得空间指令电压矢量,然后通过空间电压矢量合成,使得实际的空间电压矢量跟踪指令电压矢量,以达到控制输入电流幅度和相位的目的。PWM整流器的双闭环控制系统设计采用数字调节器实现,将原来由硬件实现的功能用软件来代替,使控制方式更加灵活,参数调整更加方便。PWM整流器中的双闭环控制系统设计中采用直接电流控制对整流器输入电流进行闭环控制,直接采用电流对瞬时电流波形进行高精度控制,此种控制方式具有很好的动态性能,可以补偿系统参数变化带来的误差以及管压降和死区的影响,而且易于防止过载和实现过流保护。直接电流控制的PWM整流器的控制板所采用的双闭环结构,外环为电压环,通过对直流母线电压的调节得到交流电流的指令瞬时值,内环为电流环,电流内环的作用是按电压外环输出的电流指令进行电流控制,使PWM整流器的实际输入电流能够跟踪电流给定,实现高功率因数正弦波的电流控制。在整流模块中设置完善的数字逻辑保护电路,通过对输入电压、输出电压、输出电流等的采样,实现输入过压、输入欠压、输入缺相、输出过压、输出过载、输出短路等保护功能。本实用新型中PWM整流器的控制板中的双闭环控制系统设计的电流控制器采用采用同步旋转坐标系下的PI调节电流控制,将电流指令值与实际值的偏差作为PI调节器的输入,PI调节器输出所需的空间电压矢量,在同步旋转坐标系中,电流给定值是直流量, PI调节器可以做到无差调节,因此系统的控制精度较高。本实用新型中的直流输入模块中的控制MCU可以采用TI公司的16位单片机 MSP430F4152,此种型号的MCU具有16KB闪存、512B RAM,56个I/O 口和LCD驱动器,10位的ADC转换器,SPI和UART接口,MCU的供电电压范围为1. 8 3. 6V,内置WatchDog(看门狗)电路,防止由于外部干扰或内部编程错误引起单片机运行故障。而直流输出控制模块则还可以由前级输入电容、滤波电路、桥式变换器、高频变压器、输出二极管整流桥、输出接触器、控制板等部分组成。输出电压、电流信号经过采样反馈电路送入控制板,与给定信号进行比较,通过PWM整流器控制板中的PI调节器后,作为控制信号输入给DSP芯片的PWM生成模块,桥式变换器通过改变控制脉冲的占空比来调节输出电流或电压,直流输出控制模块当中控制板的主控制芯片采用TI公司的TMS320F2407的16位定点DSP,TMS320LFM07内部采用哈佛结构,数据空间和程序空间分离,独立的数据总线和程序总线允许同时对程序和数据进行操作;其处理速度达到30MIPS,片内处理器集成高达1.涨字的数据/程序RAM、
8544字双口 RAM(DARAM)和^(字的单口 RAM,并有3 (字Flash程序存储空间,它的两个事件管理器EVA和EVB功能都较优秀,能生成各种需要的PWM波形。TMS320LFM07还集成了 16通道10位A/D转换器、SCI串行通讯及CAN总线等模块。另外本实用新型的电动汽车PWM整流及变压变流脉冲充电系统中还采用 XC95144XL型CPLD实现系统的数字逻辑保护及相关的扩展功能,保证充电系统可靠、安全的工作。本实用新型的中的直流充电管理模块采用嵌入式控制器、触摸显示屏、射频卡读卡器、CAN通信卡、远程监控通信扩展卡、微型打印组成。采用RS485或CAN通讯、按键输入、 液晶显示电路组成系统的通讯和人机接口模块,完成系统数据输入、状态检测和远程监控、 客户交易等功能。充电系统中采用双向半桥DC-DC变换电路,完成对电池的充放电,实现正负脉冲充电,并能将放出的电能进行回收。本实用新型的电动汽车PWM整流及变压变流脉冲充电系统当中的各个模块的控制电源都采用开关电源,将输入的220V交流变为控制板提供5V、15V、24V等各种等级电源, 开关电源输出稳定、纹波小、可靠性高。采用多种措施进行系统的电磁兼容性设计,在主开关功率器件回路采用RCD吸收电路对过电压进行抑制;在各个模块间采用多点接地和集中接地相结合的方法,解决系统静电的干扰;在电路接口采用压敏电阻、瞬态二极管对浪涌进行抑制。电动汽车充电系统及设备中设计有多种充电模式,充电策略设计根据不同蓄电池的性能差异和用户实际需要进行规划,在本系统中设计有恒压限流充电法、恒流限压充电法、三阶段充电法、脉冲间歇充电法、正负脉冲充电法。直流输出模块通过对输出到电池上的电压、电流信号进行采样,将采样到的信号送入控制板,与给定信号进行比较,PWM整流器控制板中的PI调节器后,作为控制信号输入给DSP芯片的PWM生成模块,通过改变控制脉冲的占空比来调节充电电流或电压,实现不同的充电模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不仅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以上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不局限于实用新型本身,任何对本实用新型的PWM整流及变压变流脉冲充电的电动汽车充电系统及设备中各个部件模块所做的等值替换、修改、删除,均在本实用新型所保护的范围内。
权利要求1.一种电动汽车PWM整流及变压变流脉冲充电系统,包括整流模块与充电模块,整流模块分别与交流电网和充电模块相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充电系统还包括直流充电管理模块,其中充电模块由直流输入模块和直流输出模块所组成;所述的整流模块、直流输入模块、直流输出模块与直流充电管理模块分别都为相互独立的模块,并通过网络总线联系在一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汽车PWM整流及变压变流脉冲充电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整流模块包含变压器、整流器、控制部分、开关电源、接触器或断路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动汽车PWM整流及变压变流脉冲充电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变压器采用环氧树脂浇注干式变压器,一次侧和二次侧均采用星形连接,变压器的一次侧连接交流电网,二次侧连接整流器的输入端;所述的整流器是PWM整流器。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动汽车PWM整流及变压变流脉冲充电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控制部分由控制器和PWM整流器控制板组成。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汽车PWM整流及变压变流脉冲充电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直流输入模块由功率控制部分、充电电能计量模块、控制板、控制电源板组成。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动汽车PWM整流及变压变流脉冲充电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功率控制部分采用接触器和保护器件实现,使整流后的电路与后级电路安全隔离且可被控制,其控制信号来自于直流充电管理模块;充电电能计量模块采用高精度传感器对电压、电流进行采样,对充电电能进行计量,并通过RS485通讯接口将电能数据上传给直流充电管理模块;控制板采用16位的DSP作为主控芯片的单片机。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汽车PWM整流及变压变流脉冲充电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直流输出模块由直流变换模块、控制板、控制电源板组成。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动汽车PWM整流及变压变流脉冲充电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直流变换模块中采用双向DC-DC变换器;控制板采用16位单片机作为主控芯片。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汽车PWM整流及变压变流脉冲充电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直流充电管理模块由嵌入式控制器、显示屏、射频卡读卡器、CAN通信卡、远程监控通信扩展卡、微型打印机组成。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动汽车PWM整流及变压变流脉冲充电系统,属大型蓄电池充电系统,包括整流模块与充电模块,整流模块分别与交流电网和充电模块相连接,所述的充电系统还包括直流充电管理模块,其中充电模块由直流输入模块和直流输出模块所组成;所述的整流模块、直流输入模块、直流输出模块与直流充电管理模块分别都为相互独立的模块,并通过网络总线联系在一起,本实用新型所提供一种电动汽车PWM整流及变压变流脉冲充电系统结构简单,体积较小,且可适用于所有铅锌蓄电池充电,大大减少了蓄电池的充电时间,应用范围广,适于规模化推广。
文档编号H02J7/00GK202019221SQ20112011389
公开日2011年10月26日 申请日期2011年4月18日 优先权日2011年4月18日
发明者牟慧文, 邵泽华, 魏小军 申请人:成都秦川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