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非辐射能量传递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468320阅读:24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无线非辐射能量传递的制作方法
无线非辐射能量传递
本申请是申请日为2006年07月05日,题为“无线非辐射能量传递”,申请号为 200680032299. 2的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优先权信息
本申请要求2005年7月12日提交的临时申请No. 60/698442的优先权,将其全部并入本文中作为参考。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振荡共振电磁模式的领域,尤其涉及·用于无线非辐射能量传递的具有局部缓慢渐逝场图样的振荡共振电磁模式。技术背景
在电磁学的早期,部署电线输电网络之前,人们投入大量的热情和努力研究开发不需要任何载体媒介来无线长距离传送能量的方案。这些努力看起来取得很少成就。全向天线的辐射模式对于信息传递来说十分有效,但是不适合这种能量传递,这是因为绝大多数能量浪费在自由空间中。使用激光器和强方向性天线的定向辐射模式可以被高效率地用于即使长距离(传递距离Lfta>>LS|,其中是设备的特征尺寸)的能量传递,但是在移动对象的情况下需要存在不可中断的视线和复杂的跟踪系统。
近年来自主电子设备的快速发展(例如,手提电脑、蜂窝电话、家用自动机,它们通常都依靠化学能量存储)提供了重新研究这个课题的需要。今天,已有的电线网络几乎在任何地方运载能量,即使中距离的无线非辐射能量传递也是十分有用的。当前用于某些重要应用的一个方案依靠电磁感应,但是这种方案限制于很近距离α·〈α@)的能量传递。发明内容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电磁能量传递设备。该电磁能量传递设备包括用于从外部电源接收能量的第一共振器结构。第一共振器结构具有第一品质因数 (Q-factor)。第二共振器结构位于远离第一共振器结构的位置,向外部负载供应可用的工作功率。该第二共振器结构具有第二品质因数。这两个共振器之间的距离可以大于每个共振器的特征尺寸。通过耦合第一共振器结构和第二共振器结构的共振场渐逝迹线(tail), 实现第一共振器结构和第二共振器结构之间的非辐射能量传递。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电磁能量传递方法。该方法包括提供用于从外部电源接收能量的第一共振器结构。第一共振器结构具有第一品质因数。该方法还包括第二共振器结构,其位于远离第一共振器结构的位置,向外部负载供应可用的工作功率。 该第二共振器结构具有第二品质因数。这两个共振器之间的距离可以大于每个共振器的特征尺寸。另外,该方法包括通过耦合第一共振器结构和第二共振器结构的共振场渐逝迹线在第一共振器结构和第二共振器结构之间传递非辐射能量。


图1示出了说明本发明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示意图2A是与电场一起的半径为r的高指标(index)圆盘腔的数值FDTD结果;图2B 是针对两个共振圆盘腔之间的中距离耦合的数值FDTD结果最初,所有能量在一个腔中 (左面),一定时间之后,两个腔被相等地激励(右面)。
图3是示出了两个电容性负载的导线环的示意图4A和4B是针对由于从外部对象的散射而导致共振盘腔的辐射Q降低的数值 FDTD结果;
图5是针对在存在外部对象的情况下两个共振盘腔之间的中距离耦合的数值 FDTD结果;
图6A和6B示出了作为耦合-到-k/ Γ d的函数,将所供功率转换成有用功的效率 (nw)、设备处的辐射和欧姆损耗的效率(nd)、源处的辐射和欧姆损耗的效率(ns)、以及人体内部的消散的效率(nh);在图(a)中,选择rw以最小化设备中存储的能量,在图(b)中, 选择r w以最大化对于每个k/ r d的效率nw。
具体实施方式
相比于现有的方案,本发明提供了使用具有局部缓慢渐逝场图样的长寿的振荡共振电磁模式进行无线非辐射能量传递的可行性。这种技术的基础是两个同频率的共振对象趋向于耦合,而与其他非共振环境对象微弱地相互作用。本发明的目的是使用具体例子来量化这种机制,即,定量地解决以下问题在什么样的距离范围内这种方案是有效率的,以及这种方案对于外部扰动的敏感性如何。详细的理论和数值分析表明实际上可以获得中距离(Lfta 有限数量XLi^)无线能量交换,而只有很少的能量传递和消散到其他非共振对象中。
近场的全向但稳定(无损耗)特性使得这种机制适合于移动无线接收机。从而可以具有多种可能的应用形式,例如包括将与有线电网连接的源放置在工厂房间的天花板上, 而诸如自动机、车辆、计算机等的设备在房间内自由移动。其他可能的应用包括电引擎公共汽车、RFID、以及甚至有可能是纳米机器人。
该创新的无线能量传递方案的距离范围(range)和速率(rate)是首要的考察主题,而还未考虑从该系统导出能量用于工作。用于建模共振对象之间能量交换的适当分析框架是称为“I禹合模式理论(coupled-mode theory) ”的弱f禹合方法。图1是示出本发明一般描述的示意图。本发明使用源和设备进行能量传递。源I和设备2都是共振器结构,并且彼此分开距离D。在这种布置中,源I和设备2的系统的电磁场近似为F(r,t) ^a1 (t) 匕(10+&2(0&(1·),其中匕2(1·) = [Eu2 (r) H,2 (r)]分别是源I和设备2的本征模式,那么可以用场振幅B1⑴和a2 (t)来满足“耦合模式理论”
权利要求
1.一种无线传递电磁能量的方法,包括 提供用于从外部电源接收能量的第一共振器结构,所述第一共振器结构具有第一品质因数Q1, 提供第二共振器结构,所述第二共振器结构可移动地位于远离所述第一共振器结构的位置,并向外部负载供应可用的工作功率,所述第二共振器结构具有第二品质因数Q2, 在所述第一共振器结构和所述第二共振器结构之间通过它们的共振场渐消迹线的耦合来无线传递非辐射能量, 其中,所述第一共振器结构针对非辐射能量传递使用对于低固有损耗速率F1具有高Q1= W1/(2 T1)的共振模式,所述第二共振器结构针对非辐射能量传递使用对于低固有损耗速率r2具有高Q2=CO2/(2r2)的共振模式,%和CO2分别是所述第一共振器结构的共振频率和所述第二共振器结构的共振频率。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方法,其中,选择从所述外部电源到所述负载的工作消耗速率,以i)最小化在所述第一和第二共振器结构中存储的能量;或ii)最大化有用功率与损耗功率的比。
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方法,其中,Q1MOO,以及Q2>100。
4.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方法,其中,
5.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方法,其中,选择从所述外部电源到所述负载的工作消耗速率,以最大化有用功率与损耗功率的比。
6.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一和第二共振器结构之间的无线能量传递以速率K跨越距离D,其中,所述两个共振器结构的尺寸分别是L1和L2,并且其中,Ioy(K) >0.2、0. 5、1、2、5 以及 D/L2>1、2、3、5。
7.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二共振器结构是移动无线接收机的一部分。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移动无线接收机是自动机、车辆或计算机中的任何一个。
9.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方法,还包括应用反馈机制来匹配所述第一和第二共振器结构的共振。
10.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方法,其中,在5MHz和380MHz之间的共振频率处驱动所述第一共振器结构和所述第二共振器结构,其中所述5MHz和380MHz之间含5MHz和380MHz。
11.一种电磁能量无线传递设备,包括 第一共振器结构,用于从外部电源接收能量,所述第一共振器结构具有第一品质因数Q1,并且用于与第二共振器结构一起使用,所述第二共振器结构可移动地位于远离所述第一共振器结构的位置,并向外部负载供应可用的工作功率,所述第二共振器结构具有第二品质因数Q2, 其中,在所述第一共振器结构和所述第二共振器结构之间的无线非辐射能量传递通过它们的共振场渐消迹线的耦合作为媒介, 其中,所述第一共振器结构针对所述非辐射能量传递使用对于低固有损耗速率F1具有高Q1= 1/(2r J的共振模式,所述第二共振器结构针对所述非辐射能量传递使用对于低固有损耗速率「2具有高%= 2/(2「2)的共振模式,O1和《2分别是所述第一共振器结构的共振频率和所述第二共振器结构的共振频率。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设备,其中,配置从所述外部电源到所述负载的工作消耗速率,以i)最小化在所述第一和第二共振器结构中存储的能量;或ii)最大化有用功率与损耗功率的比。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设备,其中,Q1MOO,以及Q2>100。
1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设备,其中,V(Q:-Q2)>100o
15.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设备,其中,配置从所述外部电源到所述负载的工作消耗速率,以最大化有用功率与损耗功率的比。
16.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第一和第二共振器结构之间的所述无线能量传递以速率K跨越距离D,其中,所述两个共振器结构的尺寸是所述两个共振器结构的L1 和 L2,并且其中,k/#]^.F2) >0.2、0. 5、1、2、5 以及 D/L2>1、2、3、5。
17.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第一共振器结构包括电容性负载的导线环,所述环的半径是U。
18.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第二共振器结构是移动无线接收机的一部分。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移动无线接收机是自动机、车辆或计算机中的任何一个。
20.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设备,还包括反馈机制,用于匹配所述第一和第二共振器结构的共振。
21.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设备,还包括所述外部电源,所述第一共振器结构从所述外部电源接收能量。
2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第一共振器结构和所述第二共振器结构被配置为在5MHz和380MHz之间的共振频率处被驱动,其中所述5MHz和380MHz之间含5MHz和 380MHzo
23.一种与第一共振器结构一起使用的电磁能量无线传递设备,所述第一共振器结构用于从外部电源接收能量,所述第一共振器结构具有第一品质因数Q1,所述能量传递设备包括 第二共振器结构,所述第二共振器结构可移动地位于远离所述第一共振器结构的位置,并向外部负载供应可用的工作功率,所述第二共振器结构具有第二品质因数Q2, 其中,在所述第一共振器结构和所述第二共振器结构之间的无线非辐射能量传递通过它们的共振场渐消迹线的耦合作为媒介, 其中,所述第一共振器结构针对所述非辐射能量传递使用对于低固有损耗速率F1具有高Q1= co1/(2r i)的共振模式,所述第二共振器结构针对所述非辐射能量传递使用对于低固有损耗速率「2具有高%= 2/(2「2)的共振模式,CO1和CO2分别是所述第一共振器结构的共振频率和所述第二共振器结构的共振频率。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设备,其中,配置从所述外部电源到所述负载的工作消耗速率,以i)最小化在所述第一和第二共振器结构中存储的能量;或ii)最大化有用功率与损耗功率的比。
25.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第二共振器结构包括电容性负载的导线环,所述环的半径是L2。
26.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设备,其中,Q1MOO,以及Q2>100。
27.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设备,其中,VlQl.Q:;) >100。
28.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第二共振器结构是移动无线接收机的一部分。
29.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移动无线接收机是自动机、车辆或计算机中的任何一个。
30.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设备,还包括反馈机制,用于匹配所述第一和第二共振器结构的共振。
31.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第一共振器结构和所述第二共振器结构被配置为在5MHz和380MHz之间的共振频率处被驱动,其中所述5MHz和380MHz之间含5MHz和 380MHzo
32.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设备,其中,配置从所述外部电源到所述负载的工作消耗速率,以最大化有用功率与损耗功率的比。
33.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第一和第二共振器结构之间的所述无线能量传递以速率K跨越距离D,其中,所述两个共振器结构的尺寸是所述两个共振器结构的L1 和 L2,并且其中,k/^(TVr2) >0.2. 0. 5、1、2、5 以及 D/L2>1、2、3、5。
34.一种向蜂窝电话或计算机无线传递电磁能量的方法,包括 提供用于从外部电源接收能量的第一共振器结构,所述第一共振器结构具有第一品质因数Q1, 提供第二共振器结构,所述第二共振器结构可移动地位于远离所述第一共振器结构的位置,并向所述蜂窝电话或所述计算机中的负载供应可用的工作功率,所述第二共振器结构具有第二品质因数Q2, 在所述第一共振器结构和所述第二共振器结构之间通过它们的共振场渐消迹线的耦合来无线传递非辐射能量, 其中,所述第一共振器结构针对非辐射能量传递使用对于低固有损耗速率F1具有高Q1= Co1/(2T,)的共振模式,所述第二共振器结构针对非辐射能量传递使用对于低固有损耗速率r2具有高Q2=Co2/(2r2)的共振模式,%和分别是所述第一共振器结构的共振频率和所述第二共振器结构的共振频率。
35.根据权利要求34所述的方法,其中,选择从所述外部电源到所述负载的工作消耗速率,以i)最小化在所述第一和第二共振器结构中存储的能量;或ii)最大化有用功率与损耗功率的比。
36.根据权利要求34所述的方法,其中,Q1MOO,以及Q2>100。
37.根据权利要求34所述的方法,其中,^/(Q!O:) >100。
38.根据权利要求34所述的方法,其中,选择从所述外部电源到所述负载的工作消耗速率,以最大化有用功率与损耗功率的比。
39.根据权利要求34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一和第二共振器结构之间的无线能量传递以速率K跨越距离D,其中,所述两个共振器结构的尺寸分别是L1和L2,并且其中,k/^r^r,) >0.2,0. 5、1、2、5 以及 D/L2>1、2、3、5。
40.根据权利要求34所述的方法,还包括应用反馈机制来匹配所述第一和第二共振器结构的共振。
41.根据权利要求34所述的方法,其中,在5MHz和380MHz之间的共振频率处驱动所述第一共振器结构和所述第二共振器结构,其中所述5MHz和380MHz之间含5MHz和380MHz。
42.一种用于向蜂窝电话或计算机传递电磁能量的电磁能量无线传递设备,包括 第一共振器结构,用于从外部电源接收能量,所述第一共振器结构具有第一品质因数Q1,并且用于与第二共振器结构一起使用,所述第二共振器结构可移动地位于远离所述第一共振器结构的位置,并向所述蜂窝电话或所述计算机中的负载供应可用的工作功率,所述第二共振器结构具有第二品质因数Q2, 其中,在所述第一共振器结构和所述第二共振器结构之间的无线非辐射能量传递通过它们的共振场渐消迹线的耦合作为媒介, 其中,所述第一共振器结构针对所述非辐射能量传递使用对于低固有损耗速率F1具有高Q1= 1/(2r J的共振模式,所述第二共振器结构针对所述非辐射能量传递使用对于低固有损耗速率「2具有高%= 2/(2「2)的共振模式,O1和分别是所述第一共振器结构的共振频率和所述第二共振器结构的共振频率。
43.根据权利要求42所述的设备,其中,配置从所述外部电源到所述负载的工作消耗速率,以i)最小化在所述第一和第二共振器结构中存储的能量;或ii)最大化有用功率与损耗功率的比。
44.根据权利要求42所述的设备,其中,
45.根据权利要求42所述的设备,其中,V(Q1-Q2)>100。
46.根据权利要求42所述的设备,其中,配置从所述外部电源到所述负载的工作消耗速率,以最大化有用功率与损耗功率的比。
47.根据权利要求42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第一和第二共振器结构之间的无线能量传递以速率K跨越距离D,其中,所述两个共振器结构的尺寸是所述两个共振器结构的L1和L2,并且其中
48.根据权利要求42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第一共振器结构包括电容性负载的导线环,所述环的半径是U。
49.根据权利要求42所述的设备,还包括反馈机制,用于匹配所述第一和第二共振器结构的共振。
50.根据权利要求42所述的设备,还包括所述外部电源,所述第一共振器结构从所述外部电源接收能量。
51.根据权利要求42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第一共振器结构和所述第二共振器结构被配置为在5MHz和380MHz之间的共振频率处被驱动,其中所述5MHz和380MHz之间含5MHz和 3
52.一种与第一共振器结构一起使用的电磁能量无线传递设备,所述第一共振器结构用于从外部电源接收能量,所述第一共振器结构具有第一品质因数Q1,所述能量传递设备包括 第二共振器结构,所述第二共振器结构可移动地位于远离所述第一共振器结构的位置,并向蜂窝电话或计算机中的负载供应可用的工作功率,所述第二共振器结构具有第二品质因数Q2, 其中,在所述第一共振器结构和所述第二共振器结构之间的无线非辐射能量传递通过它们的共振场渐消迹线的耦合作为媒介, 其中,所述第一共振器结构针对所述非辐射能量传递使用对于低固有损耗速率F1具有高Q1= co1/(2r i)的共振模式,所述第二共振器结构针对所述非辐射能量传递使用对于低固有损耗速率「2具有高%= 2/(2「2)的共振模式,CO1和CO2分别是所述第一共振器结构的共振频率和所述第二共振器结构的共振频率。
53.根据权利要求52所述的设备,其中,配置从所述外部电源到所述负载的工作消耗速率,以i)最小化在所述第一和第二共振器结构中存储的能量;或ii)最大化有用功率与损耗功率的比。
54.根据权利要求52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第二共振器结构包括电容性负载的导线环,所述环的半径是L2。
55.根据权利要求52所述的设备,其中,Q1MOO,以及Q2>100。
56.根据权利要求52所述的设备,其中,V(Q^Q2)> 100。
57.根据权利要求52所述的设备,还包括反馈机制,用于匹配所述第一和第二共振器结构的共振。
58.根据权利要求52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第一共振器结构和所述第二共振器结构被配置为在5MHz和380MHz之间的共振频率处被驱动,其中所述5MHz和380MHz之间含5MHz和 380MHzo
59.根据权利要求52所述的设备,其中,配置从所述外部电源到所述负载的工作消耗速率,以最大化有用功率与损耗功率的比。
60.根据权利要求52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第一和第二共振器结构之间的所述无线能量传递以速率K跨越距离D,其中,所述两个共振器结构的尺寸是所述两个共振器结构的L1 和 L2,并且其中,k/~/(r*「:)>0.2、0. 5、1、2、5 以及 D/L2>1、2、3、5。
61.—种向车辆无线传递电磁能量的方法,包括 提供用于从外部电源接收能量的第一共振器结构,所述第一共振器结构具有第一品质因数Q1, 提供第二共振器结构,所述第二共振器结构可移动地位于远离所述第一共振器结构的位置,并向所述车辆中的负载供应可用的工作功率,所述第二共振器结构具有第二品质因数Q2, 在所述第一共振器结构和所述第二共振器结构之间通过它们的共振场渐消迹线的耦合来无线传递非辐射能量, 其中,所述第一共振器结构针对非辐射能量传递使用对于低固有损耗速率F1具有高Q1= W1/(2 T1)的共振模式,所述第二共振器结构针对非辐射能量传递使用对于低固有损耗速率r2具有高Q2=Co2/(2r2)的共振模式,%和《2分别是所述第一共振器结构的共振频率和所述第二共振器结构的共振频率。
62.根据权利要求61所述的方法,其中,选择从所述外部电源到所述负载的工作消耗速率,以i)最小化在所述第一和第二共振器结构中存储的能量;或ii)最大化有用功率与损耗功率的比。
63.根据权利要求61所述的方法,其中,Q1MOO,以及Q2>100。
64.根据权利要求61所述的方法,其中,'I[Q'*Q2)>100 o
65.根据权利要求61所述的方法,其中,选择从所述外部电源到所述负载的工作消耗速率,以最大化有用功率与损耗功率的比。
66.根据权利要求6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一和第二共振器结构之间的无线能量传递以速率K跨越距离D,其中,所述两个共振器结构的尺寸分别是L1和L2,并且其中,k/V(Ivr2) >0.2、0. 5、1、2、5 以及 D/L2>1、2、3、5。
67.根据权利要求61所述的方法,还包括应用反馈机制来匹配所述第一和第二共振器结构的共振。
68.一种用于向车辆传递电磁能量的电磁能量无线传递设备,包括 第一共振器结构,用于从外部电源接收能量,所述第一共振器结构具有第一品质因数Q1,并且用于与第二共振器结构一起使用,所述第二共振器结构可移动地位于远离所述第一共振器结构的位置,并向所述车辆中的负载供应可用的工作功率,所述第二共振器结构具有第二品质因数Q2, 其中,在所述第一共振器结构和所述第二共振器结构之间的无线非辐射能量传递通过它们的共振场渐消迹线的耦合作为媒介, 其中,所述第一共振器结构针对所述非辐射能量传递使用对于低固有损耗速率F1具有高Q1= co1/(2r i)的共振模式,所述第二共振器结构针对所述非辐射能量传递使用对于低固有损耗速率「2具有高%= 2/(2「2)的共振模式,CO1和CO2分别是所述第一共振器结构的共振频率和所述第二共振器结构的共振频率。
69.根据权利要求68所述的设备,其中,配置从所述外部电源到所述负载的工作消耗速率,以i)最小化在所述第一和第二共振器结构中存储的能量;或ii)最大化有用功率与损耗功率的比。
70.根据权利要求68所述的设备,其中,Q1MOO,以及Q2>100。
71.根据权利要求68所述的设备,其中,^Q1*Q2) >100。
72.根据权利要求68所述的设备,其中,配置从所述外部电源到所述负载的工作消耗速率,以最大化有用功率与损耗功率的比。
73.根据权利要求68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第一和第二共振器结构之间的所述无线能量传递以速率K跨越距离D,其中,所述两个共振器结构的尺寸是所述两个共振器结构的L1 和 L2,并且其中,k/ x/(T>r\j >0.2、0. 5、I、2、5 以及 D/L2>I、2、3、5。
74.根据权利要求68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第一共振器结构包括电容性负载的导线环,所述环的半径是U。
75.根据权利要求68所述的设备,还包括反馈机制,用于匹配所述第一和第二共振器结构的共振。
76.根据权利要求68所述的设备,还包括所述外部电源,所述第一共振器结构从所述外部电源接收能量。
77.一种与第一共振器结构一起使用的电磁能量无线传递设备,所述第一共振器结构用于从外部电源接收能量,所述第一共振器结构具有第一品质因数Q1,所述能量传递设备包括 第二共振器结构,所述第二共振器结构可移动地位于远离所述第一共振器结构的位置,并向车辆中的负载供应可用的工作功率,所述第二共振器结构具有第二品质因数Q2, 其中,在所述第一共振器结构和所述第二共振器结构之间的无线非辐射能量传递通过它们的共振场渐消迹线的耦合作为媒介, 其中,所述第一共振器结构针对所述非辐射能量传递使用对于低固有损耗速率F1具有高Q1= co1/(2r i)的共振模式,所述第二共振器结构针对所述非辐射能量传递使用对于低固有损耗速率「2具有高%= 2/(2「2)的共振模式,CO1和CO2分别是所述第一共振器结构的共振频率和所述第二共振器结构的共振频率。
78.根据权利要求77所述的设备,其中,配置从所述外部电源到所述负载的工作消耗速率,以i)最小化在所述第一和第二共振器结构中存储的能量;或ii)最大化有用功率与损耗功率的比。
79.根据权利要求77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第二共振器结构包括电容性负载的导线环,所述环的半径是L2。
80.根据权利要求77所述的设备,其中,Q1MOO,以及Q2>100。
81.根据权利要求77所述的设备,其中,^/(Q1 ( .:) >100。
82.根据权利要求77所述的设备,还包括反馈机制,用于匹配所述第一和第二共振器结构的共振。
83.根据权利要求77所述的设备,其中,配置从所述外部电源到所述负载的工作消耗速率,以最大化有用功率与损耗功率的比。
84.根据权利要求77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第一和第二共振器结构之间的所述无线能量传递以速率K跨越距离D,其中,所述两个共振器结构的尺寸是所述两个共振器结构的L1 和 L2,并且其中,k/jr .「2) >0.2、0. 5、1、2、5 以及 D/L2>1、2、3、5。
全文摘要
一种电磁能量传递设备包括用于从外部电源接收能量的第一共振器结构。该第一共振器结构具有第一品质因数。第二共振器结构被设置在远离第一共振器结构的位置,向外部负载供应有用工作功率。第二共振器结构具有第二品质因数。两个共振器之间的距离可以大于每个共振器的特征尺寸。在第一共振器结构和第二共振器结构之间的非辐射能量传递是通过它们的共振场渐消迹线的耦合进行的。
文档编号H02J17/00GK102983639SQ201210472059
公开日2013年3月20日 申请日期2006年7月5日 优先权日2005年7月12日
发明者J·D.·琼诺保罗斯, A·卡拉里斯, M·索尔亚契奇 申请人:麻省理工学院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