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板风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476786阅读:27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平板风扇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平板风扇,属于家电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电风扇的使用历史悠久,从1830年开始使用电风扇至今,电风扇一直摆脱不了扇叶中心处有一个笨重的电机造型。虽然人们通过各种方法在外观和功能上都追求个性化,但由于这个行业技术比较陈旧,外观固定单一,市场上常见的落地扇、转页扇、台扇、壁扇等几中传统类型电风扇,它们的外观和功能的雷同现象十分严重,严重影响和制约了电扇的发展和提升。电风扇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和走向要求设计突破传统,一些主流企业通过积极创新,纷纷开发出了一系列更富创新力,更具差异化个性的新产品,以求产品升级。基于目前国际能源短缺,以及国内近年来电荒频频发生的情况,节能功能将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发展方向。为了暂时缓解电荒,在盛夏的用电高峰期,经常性的“拉闸限电”是不可避免的, 但酷暑难熬,人们需要在停电时也能享受风扇吹来的清凉感觉,这时带蓄电池风扇或者利用太阳能作为能源的节能环保风扇就极为适用了。这在未来也将得到较大力度的推广和应用。以上信息来源与机械电子频道子站,这些电扇发展趋势对要实现的电扇有很大的影响。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电风扇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能够提高能效比的平板风扇且所述平板风扇具有超薄的的特点。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平板风扇,包括圆环、叶轮、机座及转轴,所述叶轮设在圆环内,在圆环上嵌入Γ8个永磁磁块且Γ8个永磁磁块沿周向分布,在圆环上设置反光区;在所述机座上设置沿圆周排列的:TlO组电磁线圈组和数量等于电磁线圈组组数的光电开关,各个光电开关分别与各电磁线圈组串联组成串联回路;所述叶轮通过转轴与机座形成转动连接,设有永磁磁块的圆环的表面与设有电磁线圈及光电开关的机座的表面相面对;当给每个串联回路上电并启动风扇后,反光区与光电开关相遇并使光电开关导通,相应的串联回路上的电磁线圈得电并驱动风扇。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首先改变常见的电风扇扇叶设计。本实用新型在电扇风扇端加设圆形环片,在圆环上安装永磁铁,均匀分布在扇叶周围的圆环上,磁极与圆环切线平行。在扇叶周围的外圆环上,在每个永磁铁之间的环上,有反光标记,其余部位采用暗色减小反光。在圆环背后的电扇外壳内安装多组电磁铁,呈圆周分布,半径与扇叶圆环永磁铁相近,以保持最大作用力,产生的磁极与圆环切线方向平行,极性与扇叶圆环永磁铁磁极相反。电磁铁的长度应与永磁铁的长度保持基本一致,电磁铁的间距应略小于永磁铁长度,以形成交错磁极。在扇叶圆环后方的外壳上,有与电磁铁组数对应的光电传感器分布。光电感应开关控制直流电分别控制一个(或一组相隔180度)电磁铁,当扇叶上的永磁铁经过某个永磁铁后,电子开关闭合,接通电流,电磁铁工作,与临近的永磁铁产生磁作用力,推动扇叶旋转。I.本实用新型具有能效比高的优点。本实用新型采用与普通电扇截然不同的驱动方法,由于电机驱动位于扇叶边缘即电磁线圈位于圆环边缘,从而使得驱动力矩在有限的空间条件下最大化,由于扭矩=作用力F*半径,从原理分析本方法可以用较小的推力可以获得较大扭矩。本实用新型通过与采用此相同扇叶的电扇进行对比,对比的条件是在相同的转速下,测量耗电量。采用金达通DT2234A非接触式转数计进行测量,以成品电扇在某档位转速为520转为基准,本轮式电扇采用直流12. 5V达到同样转数。此时电扇通过JNX-2000电能计量插座读数为21. 2瓦;本轮式电扇采用直流12. 5V供电,消耗电流为O. 7安培,功耗为8. 75瓦,消耗功率几乎是普通电扇的一半。另外本电扇采用12. 6V直流蓄电池供电,当采用电池标称容量为6800mAH,电扇可持续工作7个小时,功率消耗不到10瓦。这说明本实用新型采用的平板风扇具有能效比高的优点。2.由于本实用新型是通过光电开关来控制平置于机座上的电磁线圈或电磁线圈组的上电,上电的电磁线圈或电磁线圈组与平置于圆环上的永磁磁铁相互作用,使风扇旋转,因此,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中无需或省去了现有电扇必须使用的换向器、碳刷等, 从而本实用新型的结构较现有技术明显的简单了许多;而电磁线圈或电磁线圈组及永磁磁铁的平置设置方式使得本实用新型的轴向厚度明显减小。总之,本实用新型是一种超薄型的平板风扇,相对于现有技术,其轴向距离很短,具有轻便的优点。采用独特的平板风扇控制方法将中心电机分散到扇叶四周,大大缩小了电扇厚度,电扇厚度几乎就是扇叶厚度,制成的电扇厚度小于60毫米。3.本平板风扇小巧轻便能耗低,电扇结构纤薄,采用直流供电,便于使用蓄电池供电,因此机动灵活,不受电源线限制,可随处移动,特别适合在夏季拉闸断电时使用。

图I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圆环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机座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一种叶轮静态位置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另一种叶轮静态位置图。图5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工作流程图。图6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平板风扇系统工作方框图。图7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圆环结构示意图。图8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机座结构示意图。图9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一种叶轮静态位置图。图10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另一种叶轮静态位置图。图11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工作流程图。图12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平板风扇系统工作方框图。图13是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圆环结构示意图。图14是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机座结构示意图。图15是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一种叶轮静态位置图。图16是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另一种叶轮静态位置图。[0027]图17是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工作流程图。图18是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平板风扇系统工作方框图。图19是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的圆环结构示意图。图20是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的机座结构示意图。图21是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的一种叶轮静态位置图。图22是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的另一种叶轮静态位置图。图23是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的工作流程图。图24是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的平板风扇系统工作方框图。图25是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的圆环结构示意图。图26是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的机座结构示意图。图27是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的一种叶轮静态位置图。图28是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的另一种叶轮静态位置图。图29是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的工作流程图。图30是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的平板风扇系统工作方框图。图31是本实用新型第六实施例的圆环结构示意图。图32是本实用新型第六实施例的机座结构示意图。图33是本实用新型第六实施例的一种叶轮静态位置图。图34是本实用新型第六实施例的另一种叶轮静态位置图。图35是本实用新型第六实施例的工作流程图。图36是本实用新型第六实施例的平板风扇系统工作方框图。图37是本实用新型第七实施例的圆环结构示意图。图38是本实用新型第七实施例的机座结构示意图。图39是本实用新型第七实施例的一种叶轮静态位置图。图40是本实用新型第七实施例的另一种叶轮静态位置图。图41是本实用新型第七实施例的工作流程图。图42是本实用新型第七实施例的平板风扇系统工作方框图。图43是本实用新型第八实施例的圆环结构示意图。图44是本实用新型第八实施例的机座结构示意图。图45是本实用新型第八实施例的一种叶轮静态位置图。图46是本实用新型第八实施例的另一种叶轮静态位置图。图47是本实用新型第八实施例的工作流程图。图48是本实用新型第八实施例的平板风扇系统工作方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I一种平板风扇的驱动方法,步骤I取一圆环I,在圆环I连接由叶片构成的叶轮2,在圆环I上嵌入Γ8个永磁磁块3且Γ8个永磁磁块3沿周向分布,在圆环I上设置反光区4 ;步骤2取一块板并将所述的板作为机座5,在机座5上设置沿圆周排列的3 10组电磁线圈组6和数量为电磁线圈组组数的光电开关7,将各个光电开关7分别与各组电磁线圈组组成串联回路;步骤3设置一转轴8,通过转轴8使圆环I和机座5形成转动连接,并使设有永磁磁块3的圆环I的表面与设有电磁线圈及光电开关7的机座5的表面相面对;步骤4给每个串联回路上电,启动风扇,当反光区4与光电开关7相遇时,与反光区4相遇的光电开关7导通,并使相应串联回路上的电磁线圈得电并产生电磁场,在电磁场与圆环I上的永磁磁块3的相互作用下,使圆环I及连接于圆环上的叶轮2旋转,驱动风扇,随着各反光区4顺序与光电开关7相遇,不断驱动叶轮,使得叶轮持续旋转。在本实施例中,永磁磁块、反光区、电磁线圈及光电开关的具体选择可为以下任意一种具体方式I)电磁线圈组为单个电磁线圈;
·[0067]2 )电磁线圈的数量采用2个,将2个电磁线圈进行串联或并联,并由2个串联线圈或并联线圈形成电磁线圈组,且通电状态下的并联线圈形成电磁线圈组中的各线圈所产生的电磁力的方向相同。实施例2一种平板风扇,包括圆环I、叶轮2、机座5及转轴8,所述叶轮2设在圆环I内,在圆环I上嵌入Γ8个永磁磁块3且Γ8个永磁磁块3沿周向分布,在圆环I上设置反光区4 ;在所述机座5上设置沿圆周排列的3 10组电磁线圈6和数量等于电磁线圈组组数的光电开关7,各个光电开关7分别与各对电磁线圈组串联组成串联回路;所述叶轮2通过转轴8与机座5形成转动连接,设有永磁磁块3的圆环I的表面与设有电磁线圈及光电开关7的机座5的表面相面对;当给每个串联回路上电并启动风扇后,反光区4与光电开关7相遇并使光电开关7导通,相应的串联回路上的电磁线圈得电并驱动风扇。在本实施例中,永磁磁块、反光区、电磁线圈及光电开关的具体选择可为以下任意一种具体方式I)在圆环I上嵌入4个永磁磁块3,在所述机座5上设置沿圆周均匀排列的5组电磁线圈组6,每组电磁线圈组由2个串联或并联的电磁线圈组成且2个电磁线圈对称分布,且通电状态下的并联线圈组成电磁线圈组中的各线圈所产生的电磁力的方向相同。2)在圆环I上嵌入4个永磁磁块3,在所述机座5上设置沿圆周排列的5组电磁线圈组6,每组电磁线圈组由单个电磁线圈构成。3)在圆环I上嵌入4个永磁磁块3,在所述机座5上设置沿圆周排列的6组电磁线圈组6,每组电磁线圈组由单个电磁线圈构成,所述电磁线圈组既可以均匀分布于机座5上,也可以非均匀分布于机座5上。4)在圆环I上嵌入4个永磁磁块3,在所述机座5上设置沿圆周排列的3组电磁线圈组6,每组电磁线圈组由单个电磁线圈构成,所述电磁线圈组既可以均匀分布于机座5上,也可以非均匀分布于机座5上。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案做出更为详细的描述实现方案一采用2组4个永磁铁与5组10个电磁铁,每组两个电磁铁串联工作的实现方案。I、在电扇风扇端的圆形环片上安装永磁铁,数量为4个,均匀分布在扇叶周围的圆环上,磁极性顺时针一致且与圆环切线平行;在每个永磁铁之间的环上,有反光标记,其余部位采用暗色减小反光,如图I所示。2、在圆环背后的电扇外壳内安装10个5组电磁铁,呈圆周分布,产生的磁极与圆环切线方向平行,极性与扇叶圆环永磁铁磁极相反;在1/4的圆弧内等间隔分布5个光电传感器,每个光电传感器位置相隔90/5=18度,如图2所示。3、由于采用以上独特的轮式电机设计,在不加电时,由于永磁铁对没有通电时的电磁铁的磁化作用,必有两个永磁铁正对两个电磁铁,另两个永磁铁分别位于两个电磁铁中间;如下图就是两种典型静态扇叶位置图3、图4所示。参照图5、图6,(a)状态一电扇加电时,通过光电传感器一控制启动A、F电磁线圈,两磁铁间形成顺时针推力,则可使圆环转动。·(b)状态二 当光电传感器一停止工作时,光电传感器二进入工作状态,启动D、I电磁线圈;(C)状态三当光电传感器二停止工作时,光电传感器三进入工作状态,启动B、G电磁线圈;(d)状态四当光电传感器三停止工作时,光电传感器四进入工作状态,启动E、J电磁线圈;(e)状态五当光电传感器四停止工作时,光电传感器五进入工作状态,启动C、H电磁线圈;(f)回到状态一当光电传感器五停止工作时,光电传感器一又进入工作状态,启动A、F电磁线圈,进入下一循环。实现方案二采用2组4个永磁铁与5组10个电磁铁,每组两个电磁铁并联工作的实现方案。I、在电扇风扇端的圆形环片上安装永磁铁,数量为4个,均匀分布在扇叶周围的圆环上,磁极性顺时针一致且与圆环切线平行;在每个永磁铁之间的环上,有反光标记,其余部位采用暗色减小反光,如图7所示。2、在圆环背后的电扇外壳内安装10个5组电磁铁,呈圆周分布,产生的磁极与圆环切线方向平行,极性与扇叶圆环永磁铁磁极相反;在1/4的圆弧内等间隔分布5个光电传感器,每个光电传感器位置相隔90/5=18度,如图8所示。3、由于采用以上独特的轮式电机设计,在不加电时,由于永磁铁对没有通电时的电磁铁的磁化作用,必有两个永磁铁正对两个电磁铁,另两个永磁铁分别位于两个电磁铁中间;如下图就是两种典型静态扇叶位置图9、图10所示。参照图11、图12,(a)状态一电扇加电时,通过光电传感器一控制启动A、F电磁线圈,两磁铁间形成顺时针推力,则可使圆环转动。(b)状态二 当光电传感器一停止工作时,光电传感器二进入工作状态,启动D、I电磁线圈;(C)状态三当光电传感器二停止工作时,光电传感器三进入工作状态,启动B、G电磁线圈;[0097](d)状态四当光电传感器三停止工作时,光电传感器四进入工作状态,启动E、J电磁线圈;(e)状态五当光电传感器四停止工作时,光电传感器五进入工作状态,启动C、H电磁线圈;(f)回到状态一当光电传感器五停止工作时,光电传感器一又进入工作状态,启动A、F电磁线圈,进入下一循环。实现方案三采用2组4个永磁铁与5组5个电磁铁在圆周均匀分布的实现方案。I、在电扇风扇端的圆形环片上安装永磁铁,数量为4个,均匀分布在扇叶周围的圆环上,磁极性顺时针一致且与圆环切线平行;在每个永磁铁之间的环上,有反光标记,其余部位采用暗色减小反光,如图13所示。 2、在圆环背后的电扇外壳内安装5个电磁铁,呈圆周分布,产生的磁极与圆环切线方向平行,极性与扇叶圆环永磁铁磁极相反;在1/4的圆弧内等间隔分布5个光电传感器,每个光电传感器位置相隔90/5=18度,如图14所示。3、由于采用以上独特的轮式电机设计,在不加电时,由于永磁铁对没有通电时的电磁铁的磁化作用,必有一个永磁铁正对一个电磁铁,另一个永磁铁与待加电的电磁铁交接;如下图就是两种典型静态扇叶位置图15、图16所示。参照图17、图18,Ca)状态一电扇加电时,通过光电传感器一控制启动A电磁线圈,两磁铁间形成顺时针推力,则可使圆环转动。(b)状态二 当光电传感器一停止工作时,光电传感器二进入工作状态,启动I电磁线圈;(C)状态三当光电传感器二停止工作时,光电传感器三进入工作状态,启动G电磁线圈;(d)状态四当光电传感器三停止工作时,光电传感器四进入工作状态,启动E电磁线圈;(e)状态五当光电传感器四停止工作时,光电传感器五进入工作状态,启动C电磁线圈;Cf)回到状态一当光电传感器五停止工作时,光电传感器一又进入工作状态,启动A电磁线圈,进入下一循环。实现方案四采用2组4个永磁铁与5组5个电磁铁在半圆周内均匀分布的实现方案。I、在电扇风扇端的圆形环片上安装永磁铁,数量为4个,均匀分布在扇叶周围的圆环上,磁极性顺时针一致且与圆环切线平行;在每个永磁铁之间的环上,有反光标记,其余部位采用暗色减小反光,如图19所示。2、在圆环背后的电扇外壳内安装5个电磁铁,在半圆周上均勻分布,产生的磁极与圆环切线方向平行,极性与扇叶圆环永磁铁磁极相反;在1/4的圆弧内等间隔分布5个光电传感器,每个光电传感器位置相隔90/5=18度,如图20所示。3、由于采用以上独特的轮式电机设计,在不加电时,由于永磁铁对没有通电时的电磁铁的磁化作用,必有一个永磁铁正对一个电磁铁,另有一个永磁铁与待加电的电磁铁交接;如下图就是两种典型静态扇叶位置图21、图22所示。参照图23、图24,Ca)状态一电扇加电时,通过光电传感器一控制启动F电磁线圈,两磁铁间形成顺时针推力,则可使圆环转动。(b)状态二 当光电传感器一停止工作时,光电传感器二进入工作状态,启动D电磁线圈;(C)状态三当光电传感器二停止工作时,光电传感器三进入工作状态,启动G电磁线圈;(d)状态四当光电传感器三停止工作时,光电传感器四进入工作状态,启动E电磁线圈; (e)状态五当光电传感器四停止工作时,光电传感器五进入工作状态,启动H电磁线圈;(f)回到状态一当光电传感器五停止工作时,光电传感器一又进入工作状态,启动F电磁线圈,进入下一循环。具体实现方案五采用2组4个永磁铁与3组6个电磁铁,每组两个电磁铁串联工作的实现方案。I、在电扇风扇端的圆形环片上安装永磁铁,数量为4个,均匀分布在扇叶周围的圆环上,磁极性顺时针一致且与圆环切线平行;在每个永磁铁之间的环上,有反光标记,其余部位采用暗色减小反光,如图25所示。2、在圆环背后的电扇外壳内安装6个3组电磁铁,呈圆周分布,产生的磁极与圆环切线方向平行,极性与扇叶圆环永磁铁磁极相反;在1/4的圆弧内等间隔分布3个光电传感器,每个光电传感器位置相隔90/3=30度,如图26所示。3、由于采用以上独特的轮式电机设计,在不加电时,由于永磁铁对没有通电时的电磁铁的磁化作用,必有两个永磁铁正对两个电磁铁,另两个永磁铁分别位于两个电磁铁中间;如图27、28就是两种典型的叶轮静态位置。参照图29、图30,(a)状态一电扇加电时,通过光电传感器一控制启动F、C电磁线圈,两磁铁间形成顺时针推力,则可使圆环转动。(b)状态二 当光电传感器一停止工作时,光电传感器二进入工作状态,启动B、E ;(C)状态三当光电传感器二停止工作时,光电传感器三进入工作状态,启动A、D ;(d)返回状态一当光电传感器三停止工作时,光电传感器一又进入工作状态,启动 F、C ;工作四个循环后,叶轮转过一周。具体实现方案六采用2组4个永磁铁与3组6个电磁铁,每组两个电磁铁并联工作的实现方案。I、在电扇风扇端的圆形环片上安装永磁铁,数量为4个,均匀分布在扇叶周围的圆环上,磁极性顺时针一致且与圆环切线平行;在每个永磁铁之间的环上,有反光标记,其余部位采用暗色减小反光,如图31所示。[0138]2、在圆环背后的电扇外壳内安装6个3组电磁铁,呈圆周分布,产生的磁极与圆环切线方向平行,极性与扇叶圆环永磁铁磁极相反;在1/4的圆弧内等间隔分布3个光电传感器,每个光电传感器位置相隔90/3=30度,如图32所示。3、由于采用以上独特的轮式电机设计,在不加电时,由于永磁铁对没有通电时的电磁铁的磁化作用,必有两个永磁铁正对两个电磁铁,另两个永磁铁分别位于两个电磁铁中间;如图33、34就是两种典型的叶轮静态位置。参照图35、图36, Ca)状态一电扇加电时,通过光电传感器一控制启动F、C电磁线圈,两磁铁间形成顺时针推力,则可使圆环转动。(b)状态二 当光电传感器一停止工作时,光电传感器二进入工作状态,启动B、E ;(C)状态三当光电传感器二停止工作时,光电传感器三进入工作状态,启动A、D ;(d)返回状态一当光电传感器三停止工作时,光电传感器一又进入工作状态,启动 F、C ;工作四个循环后,叶轮转过一周。具体实现方案七采用2组4个永磁铁与3组3个电磁铁在圆周均匀分布的实现方案。I、在电扇风扇端的圆形环片上安装永磁铁,数量为4个,均匀分布在扇叶周围的圆环上,磁极性顺时针一致且与圆环切线平行;在每个永磁铁之间的环上,有反光标记,其余部位采用暗色减小反光,如图37所示。2、在圆环背后的电扇外壳内安装3个电磁铁,呈圆周分布,产生的磁极与圆环切线方向平行,极性与扇叶圆环永磁铁磁极相反;在1/4的圆弧内等间隔分布3个光电传感器,每个光电传感器位置相隔90/3=30度,如图38所示。3、由于采用以上独特的轮式电机设计,在不加电时,由于永磁铁对没有通电时的电磁铁的磁化作用,必有一个永磁铁正对一个电磁铁,另有一个永磁铁与待加电的电磁铁交接;如图39、40就是两种典型的叶轮静态位置。参照图41、图42,Ca)状态一电扇加电时,通过光电传感器一控制启动C电磁线圈,两磁铁间形成顺时针推力,则可使圆环转动。(b)状态二 当光电传感器一停止工作时,光电传感器二进入工作状态,启动E电磁线圈;(C)状态三当光电传感器二停止工作时,光电传感器三进入工作状态,启动A电磁线圈;(d)返回状态一当光电传感器三停止工作时,光电传感器一又进入工作状态,启动C电磁线圈;工作四个循环后,叶轮转过一周。具体实现方案八采用2组4个永磁铁与3组3个电磁铁在半圆周均匀分布的实现方案。I、在电扇风扇端的圆形环片上安装永磁铁,数量为4个,均匀分布在扇叶周围的圆环上,磁极性顺时针一致且与圆环切线平行;在每个永磁铁之间的环上,有反光标记,其余部位采用暗色减小反光,如图43所示。2、在圆环背后的电扇外壳内安装3个电磁铁,呈圆周分布,产生的磁极与圆环切线方向平行,极性与扇叶圆环永磁铁磁极相反;在1/4的圆弧内等间隔分布3个光电传感器,每个光电传感器位置相隔90/3=30度,如图44所示。3、由于采用以上独特的轮式电机设计,在不加电时,由于永磁铁对没有通电时的电磁铁的磁化作用,必有一个永磁铁正对一个电磁铁,另有一个永磁铁与待加电的电磁铁交接;如图45、46就是两种典型的叶轮静态位置。参照图47、图48,Ca)状态一电扇加电时,通过光电传感器一控制启动C电磁线圈,两磁铁间形成 顺时针推力,则可使圆环转动。(b)状态二 当光电传感器一停止工作时,光电传感器二进入工作状态,启动E电磁线圈;(C)状态三当光电传感器二停止工作时,光电传感器三进入工作状态,启动D电磁线圈;(d)返回状态一当光电传感器三停止工作时,光电传感器一又进入工作状态,启动C电磁线圈;工作四个循环后,叶轮转过一周。
权利要求1.一种平板风扇,包括圆环(I)、叶轮(2)、机座(5)及转轴(8),其特征在于,所述叶轮(2 )设在圆环(I)内,在圆环(I)上嵌入41个永磁磁块(3 )且41个永磁磁块(3 )沿周向分布,在圆环(I)上设置反光区(4);在所述机座(5)上设置沿圆周排列的310组电磁线圈组(6)和数量等于电磁线圈组组数的光电开关(7),各个光电开关(7)分别与各电磁线圈组串联组成串联回路;所述叶轮(2 )通过转轴(8 )与机座(5 )形成转动连接,设有永磁磁块(3 )的圆环(I)的表面与设有电磁线圈组及光电开关(7 )的机座(5 )的表面相面对;当给每个串联回路上电并启动风扇后,反光区(4)与光电开关(7)相遇并使光电开关(7)导通,相应的串联回路上的电磁线圈得电并驱动风扇。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平板风扇,其特征在于,在圆环(I)上嵌入4个永磁磁块(3),在所述机座(5)上设置沿圆周均匀排列的5组电磁线圈组(6),每组电磁线圈组由2个串联或并联的电磁线圈组成且2个电磁线圈对称分布,且通电状态下的并联线圈组成电磁线圈组中的各线圈所产生的电磁力的方向相同。
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平板风扇,其特征在于,在圆环(I)上嵌入4个永磁磁块(3),在所述机座(5)上设置沿圆周排列的5组电磁线圈组(6),每组电磁线圈组由单个电磁线圈构成。
4.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平板风扇,其特征在于,在圆环(I)上嵌入4个永磁磁块(3),在所述机座(5)上设置沿圆周排列的6组电磁线圈组(6),每组电磁线圈组由单个电磁线圈构成。
5.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平板风扇,其特征在于,在圆环(I)上嵌入4个永磁磁块(3),在所述机座(5)上设置沿圆周排列的3组电磁线圈组(6),每组电磁线圈组由单个电磁线圈构成。
专利摘要一种平板风扇,包括圆环、叶轮、机座及转轴,所述叶轮设在圆环内,在圆环上嵌入4~8个永磁磁块且4~8个永磁磁块沿周向分布,在圆环上设置反光区;在所述机座上设置沿圆周排列的3~10组电磁线圈组和数量等于电磁线圈组组数的光电开关,各个光电开关分别与各电磁线圈组串联组成串联回路;所述叶轮通过转轴与机座形成转动连接,设有永磁磁块的圆环的表面与设有电磁线圈及光电开关的机座的表面相面对;当给每个串联回路上电并启动风扇后,反光区与光电开关相遇并使光电开关导通,相应的串联回路上的电磁线圈得电并驱动风扇。本实用新型具有能效比高、扁平、超薄的的优点。
文档编号H02K29/00GK202510390SQ20122016091
公开日2012年10月31日 申请日期2012年4月17日 优先权日2012年4月17日
发明者徐荻明 申请人:徐荻明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