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结构的移动电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362366阅读:160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结构的移动电源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新型结构的移动电源,包括移动电源本体及插入件,所述插入件包括第一端部盖板及连接在所述第一端部盖板上的至少一插入板,所述移动电源本体的至少一侧面上对应所述插入板设有滑槽,所述插入板与所述滑槽配合安装在所述移动电源本体的侧面上,所述第一端部盖板安装在所述移动电源本体一端。本实用新型的新型结构的移动电源,具有插入件,插入件以卡合方式设置在移动电源上,不易脱落,牢固耐用,且插入件的设置可提高移动电源的美观性,此外还可保护移动电源,减少移动电源壳体在使用过程中的磨损。
【专利说明】—种新型结构的移动电源【技术领域】
[0001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移动电源,尤其涉及一种新型结构的移动电源。
【背景技术】
[0002]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电子产品走入人们的生活中,移动电源应运而生,可为各种电子产品如手机、平板电脑等备用电源,且便于用户随身携带。为了满足人们对产品美观性的追求,现有的移动电源中,对移动电源的美化包括在其壳体两侧设置装饰条。现有的装饰条是通过粘胶或双面胶等贴设在移动电源的壳体上,容易脱落。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新型结构的移动电源。
[0004]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新型结构的移动电源,包括移动电源本体及插入件,所述插入件包括第一端部盖板及连接在所述第一端部盖板上的至少一插入板,所述移动电源本体的至少一侧面上对应所述插入板设有滑槽,所述插入板与所述滑槽配合安装在所述移动电源本体的侧面上,所述第一端部盖板安装在所述移动电源本体一端。
[0005]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新型结构的移动电源中,所述第一端部盖板上设有第一卡合部,所述移动电源本体一端上设有与所述第一卡合部相配合的第二卡合部,所述第一端部盖板通过所述第一卡合部与所述第二卡合部配合安装在所述移动电源本体一端。
[0006]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新型结构的移动电源中,所述第一卡合部为凸设在所述第一端部盖板上的卡合板,或凹设在所述第一端部盖板上的卡合槽;所述第二卡合部对应所述第合部为凹设在所述移动电源本体一端的卡合槽,或凸设在所述移动电源本体一端的卡合板。
[0007]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新型结构的移动电源中,所述插入件包括两相对设置的插入板,所述插入板为装饰板;所述移动电源本体的相对两侧面分别形成有滑槽,两所述插入板分别通过滑动插入在两所述滑槽内而安装在所述移动电源本体的相对两侧面;所述第一端部盖板连接在两所述插入板的一端,与两所述插入板共同形成U型的插入件。
[0008]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新型结构的移动电源中,所述插入件还包括与所述第一端部盖板相对,安装在所述移动电源本体另一端的第二端部盖板。
[0009]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新型结构的移动电源中,所述插入板对应所述第二端部盖板的一端凸设有卡扣,所述第二端部盖板设有与所述扣板相配合的扣槽,所述第二端部盖板通过所述扣槽与所述卡扣配合连接所述插入板。
[0010]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新型结构的移动电源中,所述滑槽的横截面呈C形。
[0011]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新型结构的移动电源中,所述移动电源本体包括壳体、设置在所述壳体内的控制电路板及蓄电池,所述蓄电池与所述控制电路板电性连接,所述壳体上设有与所述控制电路板电性连接的USB接口 ;所述滑槽设置在对应所述移动电源本体侧面的所述壳体侧面上,所述插入板与所述滑槽配合安装在所述壳体上;所述第一端部盖板安装在对应所述移动电源本体一端的所述壳体一端。
[0012]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新型结构的移动电源中,所述USB接口设置在所述壳体的侧面和/或所述壳体至少一端上,所述插入板和/或第一端部盖板上设有连通所述USB接口的孔部。
[0013]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新型结构的移动电源中,所述壳体侧面上还设有与所述控制电路板电性连接的开关键、和/或指示灯,所述插入板对应开关键、和/或指示灯设有供所述开关键、和/或指示灯穿过或露出的通孔。
[0014]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新型结构的移动电源,具有插入件,插入件以卡合方式设置在移动电源上,不易脱落,牢固耐用,且插入件的设置可提高移动电源的美观性,此外还可保护移动电源,减少移动电源壳体在使用过程中的磨损。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5]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附图中:
[0016]图I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新型结构的移动电源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2是图I所示新型结构的移动电源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0018]图3是图2所示新型结构的移动电源的组合过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为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对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0020]如图1-3所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新型结构的移动电源,包括移动电源本体I及插入件2,插入件2通过卡合方式安装在移动电源本体I上,从而插入件2可牢固设置在移动电源本体I上,不易脱落。
[0021]插入件2包括第一端部盖板21及连接在该第一端部盖板上的至少一插入板22,在本实施例中,该插入板22为装饰板,其可对移动电源本体I起到装饰作用,提高移动电源本体I的美观性。插入板22安装在移动电源本体I侧面上,第一端部盖板21安装在移动电源本体I的一端。在移动电源本体I至少一侧面上对应插入板22设有滑槽3,插入板22通过滑动插入后卡合在该滑槽3内与滑槽3配合,从而将插入板22安装在移动电源本体I的侧面,安装简便且可拆卸。滑槽3的深度可与插入板21的厚度相当,使得插入板21滑动插入到滑槽3内后,插入板21的表面与滑槽3两侧的移动电源本体I侧面端面平整。插入板22的形状可对应移动电源本体I侧面设置,可如图2中所示的长条状。优选地,滑槽3横截面呈C形,这样插入板22滑动插入到滑槽3内后,不会自移动电源本体I的侧面脱出;当然,该滑槽3的截面形状还可以为其他形状,只要可以防止插入板22从滑槽3的开口侧脱出即可。
[0022]第一端部盖板21连接在插入板22 —端,且同样可通过卡合方式安装在移动电源本体I上。其中,在该第一端部盖板21上设有第 ^合部211,移动电源本体I 一端上设有与第 ^合部211相配合的第二卡合部(未图不),第一端部盖板21通过第 ^合部211与第二卡合部配合安装在移动电源本体一端。第 ^合部211可为凸设在第一端部盖板21上的卡合板,也可为凹设在第一端部盖板21上的卡合槽;第二卡合部对应第一卡合部211可为凹设在移动电源本体I 一端的卡合槽,也可为凸设在移动电源本体I 一端的卡合板。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卡合部211为凸设在第一端部盖板21上的卡合板,其设于第一端部盖板21朝向移动电源本体I的一侧上,移动电源本体I的第二卡合部对应为可卡合板相配合的卡合槽,第一端部盖板21通过卡合板卡合到卡合槽内而安装在移动电源本体I 一端,安装简便且可拆卸。插入板22与第一端部盖板21可以是一体结构,也可以是分体结构。
[0023]在本实施例中,插入件2包括两相对设置的插入板22,两插入板22可均为装饰板。移动电源本体I的相对两侧面分别形成有滑槽3,两插入板22分别通过滑动插入在两滑槽3内而安装在移动电源本体I的相对两侧面。第一端部盖板21连接在两插入板22的一端,与两插入板22共同形成U型的插入件。参考图3,该插入件2与移动电源本体I组装时,将两插入板22对应移动电源本体I的相对两侧面,自该移动电源本体I 一端,通过两插入板22的自由端(未与第一端部盖板21连接的一端)插入到移动电源本体I侧面上的滑槽3内,并沿着滑槽3滑动使插入板22整体置入其中,而第一端部盖板21则盖合到移动电源本体I的一端上,并通过第一端部盖板21上的第 ^合部211与移动电源本体I该端上的第二卡合部相配合,将第一端部盖板21固定在移动电源本体I上。
[0024]进一步地,插入件2还可包括与第一端部盖板21相对,安装在移动电源本体I另一端的第二端部盖板23。该第二端部盖板23可以与第一端部盖板21同样的方式安装在移动电源本体I上。安装到移动电源本体I上后,第二端部盖板23与插入板22连接在一起。其中,插入板22对应第二端部盖板23的一端凸设有卡扣221,卡扣221朝向第二端部盖板23,第二端部盖板23设有扣槽(未图示),第二端部盖板23通过扣槽与卡扣221配合连接插入板22。即,第二端部盖板23可独立于插入板22和第一端部盖板21安装在移动电源本体
I一端上,当插入板22卡合在滑槽3内后,插入板22上的卡扣221接着卡合到第二端部盖板23的扣槽内,从而与第二端部盖板23连接。第一端部盖板21、两插入板22与第二端部盖板23可共同形成矩形框架结构的插入件。
[0025]移动电源本体I为现有技术中的移动电源,其形状可呈长方体。该移动电源本体I可包括壳体11、设置在壳体11内的控制电路板(未图示)及蓄电池(未图示),蓄电池与控制电路板电性连接,壳体11上设有与控制电路板电性连接的USB接口(未图示)。滑槽3设置在对应移动电源本体I侧面的壳体11侧面上,插入件2的插入件22与滑槽3配合安装在壳体11侧面上。第二卡合部设置在对应移动电源本体I 一端的壳体11 一端上,通过第一卡合部211与第二卡合部相配合将第一端部盖板21安装在对应移动电源本体I 一端的壳体11 一端。壳体11可米用拉招方式制成,滑槽3、第二卡合部均可一体形成在壳体11上。
[0026]USB接口包括标准的USB接口、miniUSB接口中的一种或多种。当USB接口设置在壳体11侧面和/或壳体11至少一端时,在插入板22、第一端部盖板21或第二端部盖板23上设有连通USB接口的孔部,以便于USB接头的插接。如图1-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USB接口包括标准的USB接口和miniUSB接口,标准的USB接口设于壳体11对应第二端部盖板23的一端上,因而该第二端部盖 板23上设有孔部230与USB接口连通,miniUSB接口设于壳体11的一侧面,因此在一插入板22上设有孔部220与该miniUSB接口连通,USB接头可通过孔部220插接在miniUSB接口内。[0027]当壳体11的侧面和/或壳体11至少一端上还设有与控制电路板电性连接的开关键、指示灯和/或电源插口,该插入板22、第一端部盖板21和/或第二端部盖板23开设有通孔供开关键、指示灯和/或电源插口穿过或露出。在本实施例中,壳体11的一侧面上设有开关键12及指示灯13,一插入板22上对应该开关键12及指示灯13分别设有通孔222、223,当插入板22卡合在壳体11侧面上后,开关键12及指示灯13可分别从对应的通孔222、223露出。壳体11对应第二端部盖板23的一端上设有电源插口,在第二端部盖板23上设有对应连通电源插口的通孔231,供电源线通过通孔231与电源插口插接,对外接电源为移动电源本体I充电。
[0028]上述插入件2的材质并不限定,例如可以是金属材质制成的金属插入件,也可以是塑料材质制成的塑料插入件。插入件2可作为移动电源本体I的装饰件,提高该移动电源本体I的美观性。进一步还可在插入件2的插入板22、第一端部盖板21和/或第二端部盖板23上根据需要设计各种纹路、图案、文字等。采用该插入件2安装到移动电源本体I上,不仅提高移动电源本体I的美观性,还可对移动电源本体I起到保护作用,减少移动电源本体I壳体11在使用过程中的磨损。
[0029]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权利要求】
1.一种新型结构的移动电源,其特征在于,包括移动电源本体及插入件,所述插入件包括第一端部盖板及连接在所述第一端部盖板上的至少一插入板,所述移动电源本体的至少一侧面上对应所述插入板设有滑槽,所述插入板与所述滑槽配合而安装在所述移动电源本体的侧面上,所述第一端部盖板安装在所述移动电源本体一端。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新型结构的移动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部盖板上设有第一卡合部,所述移动电源本体一端上设有与所述第一卡合部相配合的第二卡合部,所述第一端部盖板通过所述第一卡合部与所述第二卡合部配合安装在所述移动电源本体一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型结构的移动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卡合部为凸设在所述第一端部盖板上的卡合板,或凹设在所述第一端部盖板上的卡合槽;所述第二卡合部对应所述第一卡合部为凹设在所述移动电源本体一端的卡合槽,或凸设在所述移动电源本体一端的卡合板。
4.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新型结构的移动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入件包括两相对设置的插入板,所述插入板为装饰板; 所述移动电源本体的相对两侧面分别形成有滑槽,两所述插入板分别通过滑动插入在两所述滑槽内而安装在所述移动电源本体的相对两侧面;所述第一端部盖板连接在两所述插入板的一端,与两所述插入板共同形成U型的插入件。
5.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新型结构的移动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入件还包括与所述第一端部盖板相对,安装在所述移动电源本体另一端的第二端部盖板。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新型结构的移动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入板对应所述第二端部盖板的一端凸设有卡扣,所述第二端部盖板设有与所述卡扣相配合的扣槽,所述第二端部盖板通过所述扣槽与所述卡扣配合连接所述插入板。
7.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新型结构的移动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滑槽的横截面呈C形。
8.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新型结构的移动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电源本体包括壳体、设置在所述壳体内的控制电路板及蓄电池,所述蓄电池与所述控制电路板电性连接,所述壳体上设有与所述控制电路板电性连接的USB接口 ;所述滑槽设置在对应所述移动电源本体侧面的所述壳体侧面上,所述插入板与所述滑槽配合安装在所述壳体上;所述第一端部盖板安装在对应所述移动电源本体一端的所述壳体一端。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新型结构的移动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USB接口设置在所述壳体的侧面和/或所述壳体至少一端上,所述插入板和/或第一端部盖板上设有连通所述USB接口的孔部。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新型结构的移动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侧面上还设有与所述控制电路板电性连接的开关键、和/或指示灯,所述插入板对应开关键、和/或指示灯设有供所述开关键、和/或指示灯穿过或露出的通孔。
【文档编号】H02J7/00GK203377611SQ201320288290
【公开日】2014年1月1日 申请日期:2013年5月22日 优先权日:2013年5月22日
【发明者】麦华彬 申请人:麦华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