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光伏构件抗风压与绝缘性能检测平台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374237阅读:264来源:国知局
一种光伏构件抗风压与绝缘性能检测平台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光伏构件抗风压与绝缘性能检测平台,包括压力箱、供压系统、差压计、测试控制台、直流绝缘测试仪和位移计;所述压力箱一侧表面具有第一开口,所述供压系统在压力箱外部且与所述第一开口气密性连接,在所述第一开口处且在压力箱内部设置有挡风板,所述差压计设置在压力箱上;所述压力箱另一侧表面具有第二开口,所述第二开口安装有待测的光伏构件,所述待测的光伏构件通过金属固定框安装在第二开口处,所述待测的光伏构件的外表面水平中心线上等距布置三个位移计。本实用新型实现了对光伏构件的抗风压性能和绝缘性能的同时检测,解决现有技术无法对光伏构件的抗风压性能与绝缘性能进行同时检测的问题。
【专利说明】一种光伏构件抗风压与绝缘性能检测平台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太阳能光伏构件检测【技术领域】,特别指一种光伏构件抗风压与绝缘性能检测平台。
【背景技术】
[0002]建材型光伏构件是将太阳能组件和建筑构件整合、一体化后的产品,可应用于屋面(顶)、外墙、幕墙及门窗等,该类产品同时具备建筑相关性能和光伏构件的电气性能。在各项性能中,结构性能与电气性能涉及到人身与财产安全问题,应作为评价光伏构件是否适合应用在建筑上的重要指标。光伏构件在进行抗风压性能后,产生的一些物理变化可能会破坏绝缘层,产生电气安全的问题,因此在测试评定光伏构件抗风压等级后,应对其绝缘性能进行测试,因此有必要开发一种实验室检测平台,该平台可实现对光伏构件的抗风压性能检测后,再进行绝缘试验。
[0003]关于建筑围护结构抗风压性检测,国内外已形成了完整的测试体系,测试技术十分成熟。以我国为例,《建筑幕墙气密、水密、抗风压性能检测方法》GBT15227-2007规定了建筑幕墙气密、水密及抗风压性能检测方法的术语和定义、检测及检测报告,适用于建筑幕墙气密、水密及抗风压性能的检测;另外,《建筑外门窗气密、水密、抗风压性能检测分级及检测方法》GB/T7106-2008规定了建筑外门窗气密、水密及抗风压性能的术语和定义、分级、检测装置、检测准备、气密性能检测、水密性能检测、抗风压性能检测及检测报告,适用于建筑外窗及外门的气密、水密、抗风压性能分级及试验室检测。光伏组件电气性能的绝缘电阻检测,主要依据标准《地面用晶体硅光伏组件设计鉴定和定型》IEC61215 (2005第2版)。
[0004]然而,建筑围护结构抗风压性能检测与光伏组件电气性能检测分属建筑与光伏两个学科,国内尚未有一种检测平台,能够进行光伏构件的抗风压性能与绝缘检测。

【发明内容】

[0005]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光伏构件抗风压与绝缘性能检测平台,解决现有技术无法对光伏构件的抗风压性能与绝缘性能进行同时检测的问题。
[0006]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
[0007]—种光伏构件抗风压与绝缘性能检测平台,包括压力箱、供压系统、差压计、测试控制台、直流绝缘测试仪和位移计;
[0008]所述压力箱一侧表面具有第一开口,所述供压系统在压力箱外部且与所述第一开口气密性连接,在所述第一开口处且在压力箱内部设置有挡风板,所述差压计设置在压力箱上;
[0009]所述压力箱另一侧表面具有第二开口,所述第二开口安装有待测的光伏构件,所述待测的光伏构件通过金属固定框安装在第二开口处,所述待测的光伏构件的外表面水平中心线上等距布置三个位移计,所述直流绝缘测试仪设置在测试控制台上,所述直流绝缘测试仪的正极与待测光伏构件的正负极连接,所述直流绝缘测试仪的负极与所述金属固定框连接。
[0010]进一步地,所述的供压系统包括依次气密性连接的风速仪、压力控制装置和供风装置,所述的风速仪与第一开口气密性连接。
[0011]进一步地,所述风速仪的测量误差小于示值的5 %。
[0012]进一步地,供风系统为具有施加正反双向的压力差能力的供风系统。
[0013]进一步地,所述的直流绝缘测试仪包括带限流装置的直流电压源,所述直流电压源输出的最大电压大于500V。
[0014]进一步地,所述差压计的误差小于示值的2%。
[0015]进一步地,所述位移计的精度为满量程的0.25%。
[0016]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实现起来技术难度较小,易于实现。可实现同时对光伏构件的抗风压和绝缘性能测试。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7]下面参照附图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0018]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2是光伏构件的位移计测试点分布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0]请参阅图1和图2所示,以下将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0021]如图1所示,一种光伏构件抗风压与绝缘性能检测平台,包括压力箱1、供压系统
2、差压计3、测试控制台4、直流绝缘测试仪5和位移计6。
[0022]压力箱I 一侧表面具有第一开口 10,供压系统2在压力箱I外部且与第一开口 10气密性连接,在第一开口 10处且在压力箱I内部设置有挡风板7,差压计3设置在压力箱I上。供压系统2用于控制压力箱I内的风压。当供压系统2向压力箱I内施加风压时,挡风板7起到稳流作用,则供压系统2和挡风板7能够在压力箱I内调节出稳定的箱内气流。
[0023]压力箱I另一侧表面具有第二开口 11,第二开口 11安装有待测的光伏构件8,待测的光伏构件8通过金属固定框9安装在第二开口 11处,待测的光伏构件8的外表面水平中心线上等距布置三个位移计6。如图2所示,图2中的a,b,c点分别代表了三个位移计6在待测的光伏构件8的外表面水平中心线上的位置。直流绝缘测试仪5设置在测试控制台4上,直流绝缘测试仪5的正极与待测的光伏构件8的正负极连接,直流绝缘测试仪5的负极与金属固定框9连接。测试控制台4与各个测量设备相连,可以控制各用电设备的启停,采集并显示各测量设备实时数据,起到监控的作用。金属固定框9确保待测的光伏构件8安装牢固。
[0024]供压系统2可有多种实施方式,优选地的供压系统2包括依次气密性连接的风速仪20、压力控制装置21和供风装置22,风速仪20与第一开口 10气密性连接。
[0025]为了满足较高精度的测量要求,进一步地,风速仪的测量误差小于示值的5% ;供风系统为具有施加正反双向的压力差能力的供风系统;直流绝缘测试仪包括带限流装置的直流电压源,所述直流电压源输出的最大电压大于500V,优选地,所述直流电压源输出的最大电压大于500V加上两倍的待测光伏构件最大系统电压值电压或大于两倍的待测光伏构件最大系统电压值电压或大于IOOOV加上两倍的待测光伏构件最大系统电压值电压;差压计的误差小于示值的2% ;位移计的精度为满量程的0.25%。
[0026]本实用新型在具体实施时,还应当满足以下要求:
[0027]压力箱I的第二开口 11的尺寸要能满足光伏构件安装要求,第二开口 11的构件在承受检测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最大压力差作用下开口部位的最大挠度值不应超过5_,同时压力箱I应具有良好的密封性能。金属固定框9尺寸可根据待测的光伏构件8的尺寸调整。待测的光伏构件8在安装时应安装牢固,不应产生倾斜及变形。
[0028]当使用本实用新型进行检测时,首先使用供压系统2对压力箱I施加风压,而后从位移计6即可获得到待测的光伏构件8的形变数据,即可得到待测的光伏构件8的抗风压性能。同时使用直流绝缘测试仪5施加电压并测得待测的光伏构件8的绝缘电阻,而后计算即可得到待测的光伏构件8的绝缘性能。
[0029]综上,本实用新型可实现对光伏构件的抗风压性能和绝缘性能的同时检测。
[0030]虽然以上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是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我们所描述的具体的实施例只是说明性的,而不是用于对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的限定,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依照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所作的等效的修饰以及变化,都应当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所保护的范围内。
【权利要求】
1.一种光伏构件抗风压与绝缘性能检测平台,其特征在于:包括压力箱、供压系统、差压计、测试控制台、直流绝缘测试仪和位移计; 所述压力箱一侧表面具有第一开口,所述供压系统在压力箱外部且与所述第一开口气密性连接,在所述第一开口处且在压力箱内部设置有挡风板,所述差压计设置在压力箱上; 所述压力箱另一侧表面具有第二开口,所述第二开口安装有待测的光伏构件,所述待测的光伏构件通过金属固定框安装在第二开口处,所述待测的光伏构件的外表面水平中心线上等距布置三个位移计,所述直流绝缘测试仪设置在测试控制台上,所述直流绝缘测试仪的正极与待测光伏构件的正负极连接,所述直流绝缘测试仪的负极与所述金属固定框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光伏构件抗风压与绝缘性能检测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供压系统包括依次气密性连接的风速仪、压力控制装置和供风装置,所述的风速仪与第一开口气密性连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光伏构件抗风压与绝缘性能检测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速仪的测量误差小于示值的5%。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光伏构件抗风压与绝缘性能检测平台,其特征在于:供风系统为具有施加正反双向的压力差能力的供风系统。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光伏构件抗风压与绝缘性能检测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直流绝缘测试仪包括带限流装置的直流电压源,所述直流电压源输出的最大电压大于500V。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光伏构件抗风压与绝缘性能检测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差压计的误差小于示值的2%。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光伏构件抗风压与绝缘性能检测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位移计的精度为满量程的0.25%。
【文档编号】H02S50/10GK203632617SQ201320798303
【公开日】2014年6月4日 申请日期:2013年12月6日 优先权日:2013年12月6日
【发明者】谢竹雯, 陆观立, 杨淑波 申请人:福建省建筑科学研究院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