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软开关电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374529阅读:438来源:国知局
一种软开关电路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软开关电路,包括: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分别连接第三三极管的集电极、第一电容一端和第二电容的一端;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分别连接第二电容的另一端、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和第四电容的一端,第一电容的另一端连接第一电感的一端,第一电感连接第一绕组的一端,第一绕组的另一端连接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第一绕组的一侧设置有第二绕组、第三绕组和第四绕组,第二绕组的两端分别连接第五绕组的两端,第三绕组的一端连接第一二极管的正极,第一二极管的负极为正极输出端,第四绕组的一端连接第二二极管的正极,第二二极管的负极连接第一二极管的负极。以减少电磁干扰,感量容易控制,可以应用于多种拓扑结构,且实现大功率范围。
【专利说明】一种软开关电路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电路【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软开关电路。
【背景技术】
[0002]在现代逆变开关电源电路中,软开关设计是其前沿技术之一,尽管实现软开关有多种方案,但是不管哪一种,必须要为系统提供一种谐振能量,确保实现软开关状态,其中应最多的方案是用变压器漏感能量作为谐振能量,这种方式导致该电路有两大难点难以突破,其一用变压器自身漏感感量的批量一致性难以控制,其二因先天结构局限该电路软开关实现的负载范围受限,特别是在小功率或系统空载时难以实现软开关状态,一般在60-90%设计功率范围内才能实现软开关;也有单独制作漏感,对功率范围有一定的拓展,但是基本采用开放式磁路,系统干扰大,发热量大等缺点,因此导致主机系统的一致性差。
[0003]现有技术的主要缺点是:漏感电感难以控制,因而导致系统实现软开关的功率范围受限;开放磁路制作的电感安装固定有特殊要求,发热量大,系统干扰强,整机的一致性差等缺点。

【发明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软开关电路,以减少电磁干扰,感量容易控制,可以应用于多种拓扑结构,且实现大功率范围。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0006]一种软开关电路,其包括:第一三极管Ql、第二三极管Q2、第三三极管Q3和第四三极管Q4,所述第一三极管Ql的发射极分别连接所述第三三极管Q3的集电极、第一电容Cl的一端和第二电容C2的一端。
[0007]所述第一三极管Ql的集电极分别连接第二电容C2的另一端、第二三极管Q2的集电极和第四电容C4的一端,所述第一电容Cl的另一端连接第一电感LI的一端,所述第一电感LI连接第一绕组Lll的一端,所述第一绕组Lll的另一端连接第二三极管Q2的发射极。
[0008]第二电容C2的一端连接第三电容C3的一端,所述第三电容C3的另一端分别连接第三三极管Q3的发射极、第四三极管Q4的发射极和第五电容C5的一端,所述第五电容C5的另一端分别连接所述第四三极管Q4的集电极、第四电容C4的另一端和第二三极管Q2的发射极。
[0009]所述第一绕组Lll的一侧设置有第二绕组L22、第三绕组L21-1和第四绕组L21-2,所述第二绕组L22的两端分别连接第五绕组L12的两端,所述第三绕组L21-1的一端连接第一二极管Dl的正极,所述第一二极管Dl的负极为正极输出端,所述第四绕组L21-2的一端连接第二二极管D2的正极,所述第二二极管D2的负极连接第一二极管Dl的负极。
[0010]所述第三绕组L21-1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四绕组L21-2的另一端,且为负极输出端。
[0011]优选地,所述第五绕组为EE型、EI型、C型或环形磁芯通过绕制数匝线圈形成的绕组。
[0012]通过实施以上技术方案,具有以下技术效果: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软开关电路,采用闭合磁路开气隙的方法,电感绕组将气隙覆盖,减少电磁干扰,感量容易控制,可以应用于多种拓扑结构的软开关电路如:移相全桥、有限双极性、半桥等,同时据负载大小和系统配置选取不同感量的电感值,并配合连接漏感电感绕组的匝比,实现不同功率和系统负载特性的要求,实现大功率范围的软开关状态,基本可以达至0-100%全功率范围的软开关状态。且对软开关的生产工艺要求也大为降低,减低生产和测试成本,确保批量产品的生产质量。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3]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软开关电路的结构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4]为了更好的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实施例。
[0015]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软开关电路,如图1所示,包括:第一三极管Q1、第二三极管Q2、第三三极管Q3和第四三极管Q4,所述第一三极管Ql的发射极分别连接所述第三三极管Q3的集电极、第一电容Cl的一端和第二电容C2的一端。
[0016]所述第一三极管Ql的集电极分别连接第二电容C2的另一端、第二三极管Q2的集电极和第四电容C4的一端,所述第一电容Cl的另一端连接第一电感LI的一端,所述第一电感LI连接第一绕组Lll的一端,所述第一绕组Lll的另一端连接第二三极管Q2的发射极。
[0017]第二电容C2的一端连接第三电容C3的一端,所述第三电容C3的另一端分别连接第三三极管Q3的发射极、第四三极管Q4的发射极和第五电容C5的一端,所述第五电容C5的另一端分别连接所述第四三极管Q4的集电极、第四电容C4的另一端和第二三极管Q2的发射极。
[0018]所述第一绕组Lll的一侧设置有第二绕组L22、第三绕组L21-1和第四绕组L21-2,所述第二绕组L22的两端分别连接第五绕组L12的两端,所述第三绕组L21-1的一端连接第一二极管Dl的正极,所述第一二极管Dl的负极为正极输出端0UT+,所述第四绕组L21-2的一端连接第二二极管D2的正极,所述第二二极管D2的负极连接第一二极管Dl的负极。
[0019]所述第三绕组L21-1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四绕组L21-2的另一端,且为负极输出端 OUT-。
[0020]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路既可以工作在移相全桥状态,也可以工作在有限双极性状态,第一三极管Ql和第三三极管Q3称为超前臂,第二三极管Q2和第四三极管Q4为滞后臂。第二绕组L22专门为实现系统漏感能量而绕制,与作为漏感电感的第五绕组L12配合,能极大地扩大桥臂的软开关状态功率范围,尤其是滞后臂的软开关工作范围,其与初级绕组的匝比取决于系统功率和工作状态,通过第二绕组L22与初级的匝比和第五绕组L12感量的组合,可以实现不同功率等级的软开关电路。
[0021]优选地,第五绕组L12的绕制采用EE型、EI型、C型、环形等磁芯结构通过绕制相应的匝数绕组达至一定的电感量实现。
[0022]以上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软开关电路进行了详细介绍,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权利要求】
1.一种软开关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三极管Q1、第二三极管Q2、第三三极管Q3和第四三极管Q4,所述第一三极管Ql的发射极分别连接所述第三三极管Q3的集电极、第一电容Cl的一端和第二电容C2的一端; 所述第一三极管Ql的集电极分别连接第二电容C2的另一端、第二三极管Q2的集电极和第四电容C4的一端,所述第一电容Cl的另一端连接第一电感LI的一端,所述第一电感LI连接第一绕组Lll的一端,所述第一绕组Lll的另一端连接第二三极管Q2的发射极; 第二电容C2的一端连接第三电容C3的一端,所述第三电容C3的另一端分别连接第三三极管Q3的发射极、第四三极管Q4的发射极和第五电容C5的一端,所述第五电容C5的另一端分别连接所述第四三极管Q4的集电极、第四电容C4的另一端和第二三极管Q2的发射极;所述第一绕组Lll的一侧设置有第二绕组L22、第三绕组L21-1和第四绕组L21-2,所述第二绕组L22的两端分别连接第五绕组L12的两端,所述第三绕组L21-1的一端连接第一二极管Dl的正极,所述第一二极管Dl的负极为正极输出端,所述第四绕组L21-2的一端连接第二二极管D2的正极,所述第二二极管D2的负极连接第一二极管Dl的负极; 所述第三绕组L21-1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四绕组L21-2的另一端,且为负极输出端。
2.如权利要求1所述软开关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五绕组为EE型、EI型、C型或环形磁芯通过绕制数匝线圈形成的绕组。
【文档编号】H02M1/36GK203722467SQ201320807060
【公开日】2014年7月16日 申请日期:2013年12月11日 优先权日:2013年12月11日
【发明者】李华清 申请人:深圳引擎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