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线拉直器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7377022阅读:437来源:国知局
导线拉直器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揭示了一种导线拉直器,包括一放料盘、支架以及设置于支架上的拉直器主体,所述拉直器主体包括固定于支架上端面一侧的第一轴承组、设置于支架上端面另一侧的能相对靠近或远离第一轴承组的第二、第三轴承组,第二轴承组到放料盘的距离小于第三轴承组到放料盘的距离,第一轴承组包括间隔设置于一条直线上的四组轴承,第二轴承组包括间隔设置的两组轴承,第三轴承组设置为一组轴承,每一组轴承都包括通过安装轴叠装在一起的两个轴承以及设置于两轴承之间的垫片,垫片的外径小于轴承的外径,从而上下两轴承在垫片的位置形成一间隙,待拉直导线穿过第一、第二、第三轴承组之间的缝隙,并使导线处于每叠装两轴承的间隙之间,即可被拉直。
【专利说明】导线拉直器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机器设备,尤其涉及一种导线拉直器。
【背景技术】
[0002]目前,在各高低压成套开关设备厂家,其电气部分的二次导线的整形拉直,
[0003]基本上是手工作业,特别是对于计量柜、电容柜中的BV系列导线,由于新购买的导线是卷状的,因此在放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使导线弯曲变形,导线直径越小,变形越大。通常导线的整形采用人工拉、捻、抖等做法,而且通常的时候,一卷导线的重量不轻,所以这样做既费时,又费工,工作效率极低,工作人员劳动强度还大,而且经过这些工序后的导线还是比较弯曲,不够直,影响产品的工艺美感。
[0004]实用新型内容
[000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导线拉直器,其可快速拉直导线。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0007]—种导线拉直器,包括一放料盘、一支架以及设置于支架上的拉直器主体,所述拉直器主体包括固定于支架上端面一侧的第一轴承组、设置于支架上端面另一侧的能相对靠近或远离第一轴承组的第二轴承组与第三轴承组,所述第二轴承组到放料盘的距离小于第三轴承组到放料盘的距离,第一轴承组包括间隔设置于一条直线上的四组轴承,第二轴承组包括间隔设置在一条直线上的两组轴承,第三轴承组设置为一组轴承,所述七组轴承中每一组轴承都包括通过安装轴叠装在一起的两个轴承以及设置于两轴承之间的垫片,所述垫片的外径小于轴承的外径。
[0008]所述第二、第三轴承组的每一组轴承与第一轴承组的每一组轴承交错设置。
[0009]所述第一轴承组的四组轴承均匀间隔设置,所述第二、第三轴承组的三组轴承中,相邻两组轴承的间距也相同。
[0010]所述拉直器主体还包括固定设置于支架一端的固定板、能相对固定板移动的第一安装架与第二安装架、设置于固定板与第一安装架之间的用于调整固定板与第一安装架相对距离的第一距离调整机构、设置于固定板与第二安装架之间的用于调整固定板与第二安装架相对距离的第二距离调整机构,所述第一、第二安装架设置于固定板与第一轴承组之间,所述第二轴承组固定设置于第一安装架上,所述第三轴承组固定设置于第二安装架上。
[0011]所述第一安装架包括一底板以及固定于该底板一端的竖板,所述第二轴承组固定设置于第一安装架的底板上,所述第一距离调整机构设置于固定板与第一安装架的竖板之间。
[0012]所述第一距离调整机构包括一穿过固定板与第一安装架竖板的螺栓以及固定于螺栓一端的手柄。
[0013]所述第二安装架也包括一底板以及固定于该底板一端的竖板,所述第三轴承组固定设置于第二安装架的底板上,所述第二距离调整机构设置于固定板与第二安装架的竖板之间。[0014]所述第二距离调整机构包括一穿过固定板与第二安装架竖板的螺栓以及固定于该螺栓一端的手柄。
[0015]所述拉直器主体还包括第一导向机构与第二导向机构,所述第一安装架沿着第一导向机构相对固定板移动,第二安装架沿着第二导向机构相对固定板移动。
[0016]所述直线拉直器还包括一支撑板,所述放料盘以及支架都设置于支撑板上,所述支架包括一倒U形的本体以及两分别连接于倒U形本体两竖直部分底端的安装板,所述安装板与支撑板固定,所述拉直器主体均设置于倒U形本体的横向部分上。
[0017]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本实用新型导线拉直器能使弯曲变形的导线通过它后,变的笔直,其工艺美感远远优于手工拉直后的效果,而且导线的绝缘、直径等物理属性均不改变;因为轴承能相对安装轴自由旋转,从而拉线的过程中也无需费力,如此,大大提供了导线拉直工序的生产效率,并减轻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8]图1为本实用新型导线拉直器的立体示意图;
[0019]图2为本实用新型导线拉直器支架与拉直器主体放大示意图;
[0020]图3为导线被拉直过程中的简单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势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0022]如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导线拉直器包括一放料盘1、一支架2以及设置于支架2上的拉直器主体。
[0023]所述放料盘I呈倒T形,可旋转,较佳地,所述T形的竖向部分设置成圆形,以方便卷状导线套绕。
[0024]所述拉直器主体包括固定于支架2上端面一侧的第一轴承组3、设置于支架2上端面另一侧的能相对靠近或远离第一轴承组3的第二轴承组4与第三轴承组5,所述第二轴承组4到放料盘I的距离小于第三轴承组5到放料盘I的距离。第一轴承组3包括间隔设置于一条直线上的四组轴承,第二轴承组4包括间隔设置在一条直线上的两组轴承,第三轴承组5设置为一组轴承,所述七组轴承中每一组轴承均包括通过安装轴6叠装在一起的两个轴承7以及设置于两轴承7之间的垫片70 (如图3所示),即是说所述垫片70的外径小于轴承7的外径,从而上下两轴承7在垫片70的位置形成一间隙71。
[0025]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各安装轴6上端设置有卡片61,从而可防止轴承7从安装轴6上方跑出。
[0026]在本实施例中,较佳地,所述第一轴承组3的四组轴承均匀间隔设置,所述第二、第三轴承组4、5的三组轴承中,相邻两组轴承的间距也相同。所述第二、第三轴承组4、5的每一组轴承与第一轴承组3的每一组轴承交错设置。
[0027]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拉直器主体还包括固定设置于支架2 —端的固定板8、能相对固定板8移动的第一安装架9与第二安装架10、设置于固定板8与第一安装架9之间的用于调整固定板8与第一安装架9相对距离的第一距离调整机构11、设置于固定板8与第二安装架10之间的用于调整固定板8与第二安装架10相对距离的第二距离调整机构12。所述第一、第二安装架9、10设置于固定板8与第一轴承组3之间,所述第二轴承组4固定设置于第一安装架9上,所述第三轴承组5固定设置于第二安装架10上。
[0028]第一安装架9包括一底板91以及固定于该底板91 一端的竖板92,所述第二轴承组4固定设置于第一安装架9的底板91上,所述第一距离调整机构11设置于固定板8与第一安装架9的竖板92之间。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距离调整机构11包括一穿过固定板8与第一安装架9竖板的螺栓110以及固定于该螺栓110 —端的手柄111。
[0029]第二安装架10也包括一底板101以及固定于该底板101 —端的竖板102,所述第三轴承组5固定设置于第二安装架10的底板101上,所述第二距离调整机构12设置于固定板8与第二安装架10的竖板102之间。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距离调整机构12包括一穿过固定板8与第二安装架竖板102的螺栓121以及固定于该螺栓121 —端的手柄122。
[0030]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二距离调整机构11、12可以为其他公知技术,只要能使得两者之间的距离能发生变化的机构均可。
[0031]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轴承组3各组轴承的安装轴6固定设置于支架2上,第二轴承组4各组轴承的安装轴6固定设置于第一安装架9的底板91上,第三轴承组5各组轴承的安装轴6固定设置于第二安装架10的底板101上。
[0032]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拉直器主体还包括第一导向机构13与第二导向机构14,所述第一安装架9沿着第一导向机构13相对固定板8移动,即靠近或者远离固定板8,也即是靠近或者远离第一轴承组3 ;第二安装架10沿着第二导向机构14相对固定板8移动,即靠近或者远离固定板8,也即是靠近或者远离第一轴承组3。所述第一导向机构13包括设置于第一安装架底板91两端的导向槽131、对应该两导向槽131固定设置于支架2上的导向柱132。所述第二导向机构14包括设置于第二安装架底板101两端的导向槽141、对应该两导向槽141固定设置于支架2上的导向柱142。较佳地,对应每一导向槽设置有两个导向柱,如此,更能准确定位第一、第二安装架9、10即第二、第三轴承组4、5移动的方向。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第二导向机构13、14也可以是其他任何公知的导向机构,比如说相配合的鸠尾槽(图未示)等。
[0033]在本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导线拉直器还包括一支撑板15,所述放料盘I以及支架2都设置于支撑板15上。所述支架2包括一倒U形的本体21以及两分别连接于倒U形本体两竖直部分211底端的安装板22,所述安装板22与支撑板15固定。所述拉直器主体均设置于支架倒U形本体21的横向部分212上。
[0034]如图1、3所示,用本实用新型导线拉直器拉直导线16的时候,先依据所需要拉直的导线16的直径,调整手柄111,通过螺栓110推动第一安装架9即推动第二轴承组4沿着第一导向机构13相对靠近第一轴承组3 ;调整手柄121,通过螺栓120推动第二安装架10即推动第三轴承组5沿着第二导向机构14相对靠近第一轴承组3 ;然后用与待拉直导线16相同直径的废导线,延箭头A所示方向穿过第一轴承组3、第二轴承组4与第三轴承组5之间的缝隙,并使导线16处于每叠装两轴承7之间的间隙71之间,然后延箭头B所示方向拉出导线16,查看拉出导线16是否由弯曲变直,如效果不理想,则微调两手柄111、121,使得第二、第三轴承组4、5相对靠近或远离第一轴承组3,使拉出的导线16达到满意的效果。在上述所述的基础上,即是说将第二、第三轴承组4、5与第一轴承组3的相对距离调整到最佳后,将整盘导线置于放料盘I上,将导线16延箭头A所示方向穿过第一、第二、第三轴承组
3、4、5之间的缝隙,并使导线16处于每叠装两轴承7之间的间隙71之间,由箭头B所示方向拉出导线16,即可得到笔直满意的导线16。
[0035]在叠装两轴承7之间设置外径小于轴承外径的垫片70而形成间隙71,并使得待拉直导线16处于这些间隙71之间,从而可以使得待拉直导线16在拉直过程中不会上下左右移动,其只能沿着箭头A、B的方向移动,如此,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导线16的直度;此外,第
二、第三轴承组4、5分开设置并分开调整的好处在于,因为导线16刚从卷状出来会弯曲度大一些,第二轴承组4与第一轴承组3的配合可迅速将这些导线16拉得比较直,然后再用第三轴承组5与第一轴承组3的配合对这些经过第二轴承组4的比较直的导线16进行进一步更精准的拉直,这样,经过前后两次拉直,待拉直导线16就变得笔直。
[0036]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导线拉直器能使弯曲变形的导线16通过它后,变的笔直,其工艺美感远远优于手工拉直后的效果,而且导线16的绝缘、直径等物理属性均不改变;此外,在其他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导线拉直器可采用别的机械辅助拉导线16,如果采用人工,一个人操作即可,因为轴承能相对安装轴6自由旋转,从而拉线的过程中也无需费力,如此,大大提供了导线16拉直工序的生产效率,并减轻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
[0037]本实用新型导线拉直器能适应于不同直径的整盘导线16,尤其适应于截面为2.5到25平方mm的导线16,也适用零散的导线。
【权利要求】
1.一种导线拉直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一放料盘、一支架以及设置于支架上的拉直器主体,所述拉直器主体包括固定于支架上端面一侧的第一轴承组、设置于支架上端面另一侧的能相对靠近或远离第一轴承组的第二轴承组与第三轴承组,所述第二轴承组到放料盘的距离小于第三轴承组到放料盘的距离,第一轴承组包括间隔设置于一条直线上的四组轴承,第二轴承组包括间隔设置在一条直线上的两组轴承,第三轴承组设置为一组轴承,所述七组轴承中每一组轴承都包括通过安装轴叠装在一起的两个轴承以及设置于两轴承之间的垫片,所述垫片的外径小于轴承的外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线拉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第三轴承组的每一组轴承与第一轴承组的每一组轴承交错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导线拉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轴承组的四组轴承均匀间隔设置,所述第二、第三轴承组的三组轴承中,相邻两组轴承的间距也相同。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导线拉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拉直器主体还包括固定设置于支架一端的固定板、能相对固定板移动的第一安装架与第二安装架、设置于固定板与第一安装架之间的用于调整固定板与第一安装架相对距离的第一距离调整机构、设置于固定板与第二安装架之间的用于调整固定板与第二安装架相对距离的第二距离调整机构,所述第一、第二安装架设置于固定板与第一轴承组之间,所述第二轴承组固定设置于第一安装架上,所述第三轴承组固定设置于第二安装架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导线拉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架包括一底板以及固定于该底板一端的竖板,所述第二轴承组固定设置于第一安装架的底板上,所述第一距离调整机构设置于固定板与第一安装架的竖板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导线拉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距离调整机构包括一穿过固定板与第一安装架竖板的螺栓以及固定于螺栓一端的手柄。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导线拉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安装架也包括一底板以及固定于该底板一端的竖板,所述第三轴承组固定设置于第二安装架的底板上,所述第二距离调整机构设置于固定板与第二安装架的竖板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导线拉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距离调整机构包括一穿过固定板与第二安装架竖板的螺栓以及固定于该螺栓一端的手柄。
9.根据权利要求5或6或8所述的导线拉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拉直器主体还包括第一导向机构与第二导向机构,所述第一安装架沿着第一导向机构相对固定板移动,第二安装架沿着第二导向机构相对固定板移动。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或5或6或8所述的导线拉直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支撑板,所述放料盘以及支架都设置于支撑板上,所述支架包括一倒U形的本体以及两分别连接于倒U形本体两竖直部分底端的安装板,所述安装板与支撑板固定,所述拉直器主体均设置于倒U形本体的横向部分上。
【文档编号】H02G1/14GK203679108SQ201320897214
【公开日】2014年7月2日 申请日期:2013年12月31日 优先权日:2013年12月31日
【发明者】曾小宁 申请人:曾小宁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