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速大转矩永磁直驱电机定子嵌线槽与绕组间的绝缘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070442发布日期:2020-09-01 18:45阅读:172来源:国知局
低速大转矩永磁直驱电机定子嵌线槽与绕组间的绝缘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机领域,具体为一种低速大转矩永磁直驱电机定子嵌线槽与绕组间的绝缘结构。



背景技术:

电机的定子由定子铁芯、定子绕组共同组成,定子绕组是由漆包线经绕线机绕制而成,然后再通过嵌线机将定子绕组嵌入到定子铁芯内环壁上设置的嵌槽中。定子绕组的主要绝缘形式主要包括以下三种:第一为对地绝缘,即定子绕组整体与定子铁心间的绝缘;第二为相间绝缘,即为各相定子绕组间的绝缘;第三为匝间绝缘,即为每相定子绕组各线匝间的绝缘。

在电机的对地绝缘中,由于定子上的绕组将受到电磁作用、机械振动作用、热作用,出现绕组线圈的漆皮破损、绕组受潮造成绝缘材料变质失去绝缘能力以及电动机因长期过载发热使线圈绝缘老化变脆的情况,这些都将严重影响定子绕组的对地绝缘性,而电机的机座外壳是接地的,如果线圈绝缘受损与铁心接触,当发生较为轻微间歇性接地时,将影响电机工作的稳定性,当严重接地时,电机将无法启动,另外,电机外壳将带电会造成人身触电的危险。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提高定子嵌线槽与线圈间绝缘性能的绝缘结构。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低速大转矩永磁直驱电机定子嵌线槽与绕组间的绝缘结构,绕组嵌入到定子铁芯内环壁上开设的嵌线槽内,绕组与嵌线槽之间为绝缘层分隔。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为:提高电机的对地绝缘性能,确保电机工作时的稳定性,并且保证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单个定子嵌线槽与绕组的绝缘结构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低速大转矩永磁直驱电机定子嵌线槽与绕组间的绝缘结构,绕组10嵌入到定子铁芯20内环壁上开设的嵌线槽21内,绕组10与嵌线槽21之间为绝缘层30分隔。

通过绝缘层30的布设,提高电机的对地绝缘性能,确保电机工作时的稳定性,并且保证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

所述绝缘层30包括第一绝缘层31,所述第一绝缘层31为u形槽的槽口处的两侧槽壁分别向槽腔内折构成,第一绝缘层31内折的两折边311相互叠合围成的区域内布设有绕组10。

本技术:
直接将第一绝缘层31的槽口处的两侧槽壁内折围成布设绕组的区域,工人操作方便,保证绕组10与嵌线槽21分隔开来。

由于第一绝缘层31的槽口处的两侧槽壁需要内折,因此,第一绝缘层31的厚度设计较小,而无法保证定子绕组整体与定子铁心间的绝缘性,通过额外设置第二绝缘层32,第二绝缘层32位于嵌线槽21槽内壁与第一绝缘层31之间,所述第二绝缘层32贴附在嵌线槽21槽内壁及槽底上。保证定子绕组整体与定子铁心间具备优良的绝缘性。

所述绕组10包括嵌线槽21内由槽底至槽口依次布置有内侧绕组11和外侧绕组12,所述内、外侧绕组11、12之间有层间绝缘层50分隔,所述层间绝缘层50为u形且开口指向与嵌线槽21槽口指向相反,这样防止内侧绕组11的线圈与外侧绕组12的线圈接触,保证内侧绕组11与外侧绕组12之间的绝缘性。

绝缘层的材质与结构直接影响绝缘性能的优劣,所述第一绝缘层31、第二绝缘层32和层间绝缘层50均为聚芳酰胺纤维纸在聚酯薄膜的双面复合形成,这样既方便第一绝缘层31的折叠,又具有较强机械性能(抗拉伸强度纵向≥270n/10mm,横向≥200n/10mm),电气性能(击穿电压≥15kv)和浸渍性能。

所述嵌线槽21的槽口为收口状,嵌线槽21的槽口内设有限制绕组10脱出的槽楔40,所述槽楔40为磁性槽楔。磁性槽楔能够减少运行时的磁滞与涡流损耗,提高电机的工作效率。

优选地,所述槽楔40的导磁率为8~9.8h/m。

下面说明本申请绝缘结构的具体装配过程,首先,将第二绝缘层32插入至嵌线槽21内,第二绝缘层32贴附在嵌线槽21槽内壁及槽底上;其次,将第一绝缘层31插入嵌线槽21内并与第二绝缘层32贴合;再次,将内侧绕组11嵌入至嵌线槽21内,将层间绝缘层50插入至嵌线槽21内,此时内侧绕组11位于第一绝缘层31与层间绝缘层50围成的区域内;然后,将外侧绕组12嵌入至嵌线槽21内,将第一绝缘层31的两折边311内折并相互叠合;最后,将槽楔40嵌入至嵌线槽21槽口内。



技术特征:

1.一种低速大转矩永磁直驱电机定子嵌线槽与绕组间的绝缘结构,绕组(10)嵌入到定子铁芯(20)内环壁上开设的嵌线槽(21)内,其特征在于:绕组(10)与嵌线槽(21)之间为绝缘层(30)分隔;

所述绝缘层(30)包括第一绝缘层(31),所述第一绝缘层(31)为u形槽的槽口处的两侧槽壁分别向槽腔内折构成,第一绝缘层(31)内折的两折边(311)相互叠合围成的区域内布设有绕组(10);

所述绕组(10)包括嵌线槽(21)内由槽底至槽口依次布置有内侧绕组(11)和外侧绕组(12),所述内、外侧绕组(11、12)之间有层间绝缘层(50)分隔,所述层间绝缘层(50)为u形且开口指向与嵌线槽(21)槽口指向相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低速大转矩永磁直驱电机定子嵌线槽与绕组间的绝缘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层(30)还包括第二绝缘层(32),第二绝缘层(32)位于嵌线槽(21)槽内壁与第一绝缘层(31)之间,所述第二绝缘层(32)贴附在嵌线槽(21)槽内壁及槽底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低速大转矩永磁直驱电机定子嵌线槽与绕组间的绝缘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绝缘层(31)、第二绝缘层(32)和层间绝缘层(50)均为聚芳酰胺纤维纸在聚酯薄膜的双面复合形成。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低速大转矩永磁直驱电机定子嵌线槽与绕组间的绝缘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嵌线槽(21)的槽口为收口状,嵌线槽(21)的槽口内设有限制绕组(10)脱出的槽楔(40),所述槽楔(40)为磁性槽楔。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低速大转矩永磁直驱电机定子嵌线槽与绕组间的绝缘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槽楔(40)的导磁率为8~9.8h/m。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低速大转矩永磁直驱电机定子嵌线槽与绕组间的绝缘结构,绕组嵌入到定子铁芯内环壁上开设的嵌线槽内,绕组与嵌线槽之间为绝缘层分隔。提高电机的对地绝缘性能,确保电机工作时的稳定性,并且保证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

技术研发人员:曹婷婷;叶莹莹;胡闽;朱毅;王屹峰;丁洁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安徽皖南电机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8.07.25
技术公布日:2020.09.0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