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属于配电柜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防潮配电柜。
背景技术:2.目前,配电柜广泛地应用于工业各个领域,在其内部设有用于电气控制的开关、控制器、断路器、继电器、变频器等各种电器设备。
3.现有的配电柜不具备防潮功能,外部潮湿的空气会流入配电柜的内部,由于配电柜内部安装和连接有大量的电源器件,潮湿空气长时间在配电柜内部流动时,会影响内部电源器件的正常工作,甚至导致电源器件的损坏。而且,配电柜有时需要放在户外使用,如果遇到雨水天气,雨水很容易顺着柜体进入配电柜里面,不仅影响了电气设备的使用,而且容易引发使用故障,从配电柜工作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角度来说,都不能很好地达到使用要求。
技术实现要素: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防潮配电柜,对潮湿空气长进行加热干燥,保护配电柜内部元器件免受潮湿空气影响损坏,同时可防止雨水天气时,雨水渗透进配电柜内部。
5.为实现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6.一种防潮配电柜,包括柜体以及设置于柜体一侧面上的柜门,其特征在于,所述柜门内侧面的四边边缘处设有用于吸收从柜门门缝渗水的吸湿条,所述柜体外壁上设有干燥箱,所述干燥箱内设有电加热管,干燥箱一端通过管道与柜体上部内腔连通,另一端通过引风机与柜体下部内腔连通,所述风机外设有裹覆住风机的水冷夹套,所述水冷夹套上设有换水口,水冷夹套外壁上布设有散热翅片。
7.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散热翅片为鳍状翅片。
8.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柜体内设有湿度传感器,所述湿度传感器与电加热管、引风机信号连接,作为一种升级措施,通过湿度传感器监测柜体内部湿度,当湿度高于设定值时,启动电加热管和引风机进行空气干燥工作。
9.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吸湿条为棉质吸湿条或为活性炭吸湿条。
10.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柜体的顶面上设有挡雨盖,所述挡雨盖为中间高四周低的锥形结构,便于雨水流走。
11.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柜体底部设有用于支撑柜体的支脚。
12.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本实用新型通过采用干燥箱内的电加热管对潮湿空气进行干燥,并通过引风机将干燥空气回流至柜体内,营造柜体内部干燥氛围,同时采用水冷夹套和散热翅片对干燥后的高温空气进行降温,防止干燥空气温度过高对柜体内部元器件造成影响;本实用新型还采用吸湿条防止潮湿空气或水分从柜门门缝中渗入,进一步起到防潮作用,同时吸湿后的吸湿条可经过柜体内部循环的干燥空气过程,将吸湿条内吸附的
湿气和水分慢慢消除,无需经常更换吸湿条,提高其使用时长。
附图说明
13.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14.图中:柜体1、柜门2、吸湿条3、干燥箱4、电加热管5、引风机6、水冷夹套7、换水口8、散热翅片9、湿度传感器10、挡雨盖11、支脚12。
具体实施方式
15.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16.如图1所示,一种防潮配电柜,包括柜体1以及设置于柜体1一侧面上的柜门2,柜门2内侧面的四边边缘处设有用于吸收从柜门2门缝渗水的吸湿条3,柜体1外壁上设有干燥箱4,干燥箱4内设有电加热管5,干燥箱4一端通过管道与柜体1上部内腔连通,另一端通过引风机6与柜体1下部内腔连通,风机外设有裹覆住风机的水冷夹套7,水冷夹套7上设有换水口8,水冷夹套7外壁上布设有散热翅片9。
17.上述散热翅片9为鳍状翅片。
18.上述柜体1内设有湿度传感器10,湿度传感器10与电加热管5、引风机6信号连接,作为一种升级措施,通过湿度传感器10监测柜体1内部湿度,当湿度高于设定值时,启动电加热管5和引风机6进行空气干燥工作。
19.上述吸湿条3为棉质吸湿条或为活性炭吸湿条。
20.上述柜体1的顶面上设有挡雨盖11,挡雨盖11为中间高四周低的锥形结构,便于雨水流走。
21.上述柜体1底部设有用于支撑柜体1的支脚12。
22.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间接在该另一个元件上。当一个元件被称为是“连接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间接连接至该另一个元件上。
23.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24.本实用新型方案所公开的技术手段不仅限于上述实施方式所公开的技术手段,还包括由以上技术特征任意组合所组成的技术方案。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