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旋变内走线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501107发布日期:2022-01-15 04:54阅读:296来源:国知局
一种旋变内走线结构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旋变引出线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旋变内走线结构。


背景技术:

2.旋变1是电机控制器的反馈元件,在驱动电机总成系统大量采用,其故障率比较高;旋变1转子一般固定于电机轴后端,旋变1定子则固定于电机后端盖3上;电机旋变1信号通过旋变1引出线2连接到固定于电机上的低压接插件6,低压接插件6通过整车线束与电机控制器相连接,则电机可通过旋变1向电机控制器反馈电机实时状态,使电机控制器通过读取旋变1相关信号控制电机状态。
3.旋变的引出线2一般有两种走线方式,一种走端盖外面,称外走线,请参阅图1及图2;另一种则走端盖内侧,称内走线,请参阅图3及图4。外走线的生产和维修操作方便,但需增加对应的盖板8及密封圈7配件,端盖造型、铸造及加工的成本也相应增加,同时外观也受到一定影响,会增加电机尺寸;内走线的成本低,外观也比较简洁,易于结构布置,但是内走线需将旋变的引出线2使用螺栓4及卡扣5固定在端盖内壁上,以防止旋变的引出线2被高速旋转的转子铁芯上的螺栓刮断,因此旋变维修更换时必须拆卸后端盖才能取出旧旋变并更换新旋变,这在没有专用拆卸设备的地方更换操作困难。


技术实现要素:

4.为此,需要提供一种旋变内走线结构,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旋变的引出线外置成本高,旋变的引出线内置使更换操作困难的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发明人提供了一种旋变内走线结构,包括旋变、引出线及导管;
6.所述旋变设于电机旋变室处;导管设于电机后端盖内侧,且导管的一端位于电机旋变室处,导管的另一端位于接线盒处;所述引出线可抽出地穿于导管内,且引出线的一端连接至旋变处,引出线的另一端穿过接线盒,与低压接插件连接。
7.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结构,还包括卡扣,所述卡扣通过螺栓固定于电机后端盖内侧处,所述导管扣紧于卡扣处。
8.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结构,所述导管位于电机旋变室处的端部伸入电机旋变室内3mm-5mm。
9.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结构,所述导管位于接线盒处的端部伸入接线盒内3mm-5mm。
10.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结构,所述导管的内径大于6mm。
11.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结构,所述导管的材质为绝缘材料。
12.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结构,所述绝缘材料为硅橡胶。
13.区别于现有技术,上述技术方案所述的旋变内走线结构,导管设于电机后端盖内侧,且导管的一端位于电机旋变室处,导管的另一端位于接线盒处。引出线穿过导管引到接线盒,这样引出线既受到导管的约束又能自由的移动,维修、拆卸引出线时,在不拆卸电机
后端盖的情况下,可以直接拉出引出线,又可穿入新的引出线,使更换维修旋变的操作变得简单、快捷,解决目前拆卸引出线时需拆卸电机后端盖问题,还使更换维修旋变的操作变得简单、快捷,也无需增加盖板和密封件等零件,成本低,引出线依旧是内置于电机后端盖内侧,外观比较简洁,且更易于结构布置。
附图说明
14.图1为本实用新型背景技术涉及的旋变的引出线外走线的端面图;
15.图2为本实用新型背景技术涉及的旋变的引出线外走线的侧面图;
16.图3为本实用新型背景技术涉及的旋变的引出线内走线的剖面图;
17.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图1的i处放大图;
18.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涉及的旋变内走线结构的剖面图;
19.图6为本实用新型中图5的ii处放大图。
20.附图标记说明:
21.1、旋变;
22.2、引出线;
23.3、电机后端盖;
24.4、螺栓;
25.5、卡扣;
26.6、低压接插件;
27.7、密封圈;
28.8、盖板;
29.9、导管。
具体实施方式
30.为详细说明技术方案的技术内容、构造特征、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予说明。
31.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旋变内走线结构,尤其是能够实现旋变的引出线2内置于电机后端盖3内侧,还能够无需拆卸电机后端盖3的前提下,简单快捷地拆卸和更换引出线2。
32.请参阅图5及图6,在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旋变内走线结构,包括旋变、引出线2及导管9;所述旋变设于电机旋变室处;导管9设于电机后端盖3内侧,且导管9的一端位于电机旋变室处,导管9的另一端位于接线盒处;所述导管9可以为软管,也可以为硬管,若为软管,则导管9沿着引出线2需铺设的路径摆设,若为硬管,则事先生产成引出线2需要铺设的路径的形状。
33.所述引出线2可抽出地穿于导管9内,因此,所述导管9的内径尺寸应设置成大于引出线2的直径尺寸,使得引出线2可以被方便地穿插至导管9内,又可以被方便地从导管9内抽出,因为引出线2普遍的直径为φ4mm,为方便旋变引出线2走线,则导管9的内径应设置成大于φ6mm;另外,为了方便引出线2走线,所述导管9的形状应该是尽量少弯折的形状。
34.为了绝缘,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所述导管9的材质可以是为绝缘材料,所述绝缘
材料可以为硅橡胶。
35.穿入导管9的引出线2的一端连接至旋变处,引出线2的另一端穿过接线盒,与低压接插件6连接,引出线2通过导管9引到接线盒,这样引出线2既受到导管9的约束又能自由的移动,维修、拆卸引出线2时,在不拆卸电机后端盖3的情况下,可以直接拉出引出线2,又可穿入新的引出线2,使更换维修旋变的操作变得简单、快捷,解决目前拆卸引出线2时需拆卸电机后端盖3问题,还使更换维修旋变的操作变得简单、快捷,也无需增加盖板和密封件等零件,成本低,引出线2依旧是内置于电机后端盖3内侧,外观比较简洁,且更易于结构布置。
36.为了将导管9安装在电机后端盖3内侧处,在某一实施例中,还包括卡扣5,所述卡扣5通过螺栓4固定于电机后端盖3内侧处,所述导管9扣紧于卡扣5处,可以根据导管9的长度设置若干个卡扣5和螺栓4,以将导管9稳固地安装在电机后端盖3内侧处。
37.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所述导管9位于电机旋变室处的端部伸入电机旋变室内3mm-5mm。所述导管9位于接线盒处的端部伸入接线盒内3mm-5mm。即导管9的长度要求导管9从电机旋变室到接线盒座内部都伸出3mm-5mm即可,针对不同电机的导管9长度不同。
38.因引出线2从导管9出来后,经过接线盒内部与低压接插件6相连,引出线2长度在接线盒内部有比较大的长度余量,因此设置导管9后,引出线2长度不需要改变即可。
39.需要说明的是,尽管在本文中已经对上述各实施例进行了描述,但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因此,基于本实用新型的创新理念,对本文所述实施例进行的变更和修改,或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直接或间接地将以上技术方案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旋变内走线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旋变、引出线及导管;所述旋变设于电机旋变室处;导管设于电机后端盖内侧,且导管的一端位于电机旋变室处,导管的另一端位于接线盒处;所述引出线可抽出地穿于导管内,且引出线的一端连接至旋变处,引出线的另一端穿过接线盒,与低压接插件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变内走线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卡扣,所述卡扣通过螺栓固定于电机后端盖内侧处,所述导管扣紧于卡扣处。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变内走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管位于电机旋变室处的端部伸入电机旋变室内3mm-5mm。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变内走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管位于接线盒处的端部伸入接线盒内3mm-5mm。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变内走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管的内径大于6mm。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变内走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管的材质为绝缘材料。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旋变内走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材料为硅橡胶。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旋变内走线结构,包括旋变、引出线及导管;所述旋变设于电机旋变室处;导管设于电机后端盖内侧,且导管的一端位于电机旋变室处,导管的另一端位于接线盒处;所述引出线可抽出地穿于导管内,且引出线的一端连接至旋变处,引出线的另一端穿过接线盒,与低压接插件连接。引出线通过导管布设于电机后端盖内侧,并连接到接线盒,引出线既受到导管的约束又能自由的移动,维修、拆卸引出线时,在不拆卸电机后端盖的情况下,可以直接拉出引出线,又可穿入新的引出线,使更换维修旋变的操作变得简单、快捷,本实用新型具有可内置于电机后端盖内,拆装简单快捷,成本低的优点。优点。优点。


技术研发人员:刘立恩 刘成云 雷学国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福建万润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04.09
技术公布日:2022/1/1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