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动器和机械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7432909发布日期:2024-03-25 19:27阅读:8来源:国知局
致动器和机械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致动器,特别是涉及提高了散热性的致动器和机械。


背景技术:

1、通常,在电动机中,绕组的发热(铜损)、芯的发热(铁损)在向电动机的收纳部进行了传热之后,以向大气辐射或向机器人等机械的壳体传热的方式进行散热。然而,在电动机的尺寸比机械的壳体小且电动机配置于机械的壳体内的情况下,向外部空气的辐射受到限制。另一方面,在向机械的壳体的传热路径较长或者传热路径的截面积较小的情况下,传热效率较差,电动机的散热性下降。若电动机的散热性下降,则会导致连续额定转矩的下降。作为与本申请相关的背景技术,后述的文献是公知的。

2、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有如下内容:为了将马达的热向外部空气释放,在包括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的机械臂中,构成为具备在第1连杆的内部支承马达的支承部、以及将由支承部支承的马达的旋转力向第1连杆传递的旋转传递机构,在马达与第1连杆之间配设传热构件,由此,将由马达产生的热向第1连杆传递。

3、在专利文献2中虽为内燃机的气门正时控制装置,但记载有如下内容:利用螺栓将马达壳的凸缘部和与马达的输出侧相反的一侧的控制机构的箱体固定于内燃机主体的链条箱。另外,也记载有如下内容:箱体由散热性较高的铝合金材料形成。

4、在专利文献3中记载有如下内容:在电动致动器中,使多个壳体结构构件由导热率较高的铝合金形成。

5、在专利文献4中记载有如下内容:为了将电源电路部、电力转换电路部的热高效地向外部散热,在电动驱动装置和电动动力转向装置中,在与电动马达的转子轴的输出部相反的一侧的马达壳的端面部,至少形成使由电源电路部和电力转换电路部产生的热向马达壳传递的电源电路侧散热部和电力转换电路侧散热部,并且形成于端面部的电力转换电路侧散热部与旋转检测部的传感器磁体相比靠近电动马达侧地形成,该旋转检测部构成在与转子轴的输出部相反的一侧的端部固定的旋转检测部。

6、现有技术文献

7、专利文献

8、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20-15146号公报

9、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20-197188号公报

10、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18-078742号公报

11、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18-057055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1、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2、本发明鉴于现有的问题点以提供一种提高致动器的散热性的技术为目的。

3、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4、本公开的一技术方案提供一种致动器,其中,该致动器具备:电动机;收纳部,其收纳电动机;检测部,其检测电动机的动作;以及固定部,其在径向上的比检测部靠外侧的位置将收纳部的与电动机的输出侧相反的一侧的端面固定于机械的壳体。

5、本公开的另一技术方案提供一种机械,其中,该机械具备前述的致动器的机械。

6、发明的效果

7、根据本公开的一技术方案和另一技术方案,即使是在电动机的径向尺寸设计得比机械的壳体的径向尺寸小的情况下,由于固定部在径向上的比检测部靠外侧的位置将收纳部的与电动机的输出侧相反的一侧的端面固定于机械的壳体,因此也能够使电动机的发热直接自收纳部向机械的壳体散热。另外,在收纳部暴露于外部空气的情况下,能够使电动机的发热直接自收纳部向外部空气辐射。通过向壳体直接传热以及向外部空气直接辐射,能够提高致动器的散热性,进而能够提高电动机的连续额定转矩。



技术特征:

1.一种致动器,其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致动器,其中,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致动器,其中,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致动器,其中,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致动器,其中,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致动器,其中,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致动器,其中,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致动器,其中,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致动器,其中,

10.一种机械,其中,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机械,其中,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机械,其中,

13.根据权利要求10~12中任一项所述的机械,其中,


技术总结
致动器具备:电动机;收纳部,其收纳电动机;检测部,其检测电动机的动作;以及固定部,其在径向上的比检测部靠外侧的位置将收纳部的与电动机的输出侧相反的一侧的端面固定于机械的壳体。

技术研发人员:植松秀俊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发那科株式会社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3/2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