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流电机转子绕线装置及绕线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31608034发布日期:2022-09-21 12:07阅读:2087来源:国知局
直流电机转子绕线装置及绕线方法与流程

1.本发明涉及直流电机转子制造装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直流电机转子绕线装置。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涉及上述的直流电机转子绕线装置的绕线方法。


背景技术:

2.目前起动机和油泵电机转子线圈都采用漆包线多层叠绕。漆包线为绕组线的一个品种,里面为导体线,外面是绝缘层包裹,在导线退火软化后,通过多层涂漆,经过烘烤而成,生产必须要符合规格标准。
3.由于绕线工序复杂,且绕线机对于铜线的保护不够,容易造成铜线的涂漆损坏,一些企业依靠工人手动绕线的方法制作转子。一个工人8小时大约能完成40个转子的绕线。给电机厂带来巨大的人工成本。
4.现有的转子绕线设备,一般将绕线机构设置为固定,绕线时需往复移动转子,转子在转动以及往复移动的过程中,易因绕线机构的剐蹭而损坏,且该方法运动过程繁琐,不易于提高绕线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5.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一种自动化且结构简单的直流电机转子绕线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需要人工绕线的低效率工作方式以及绕线设备绕线过程过于繁琐的问题。
6.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7.一种直流电机转子绕线装置,该直流电机转子绕线装置包括左侧绕线部,用于被驱动地抵压于所述转子一侧的所述绕线上,并可被驱使地带动所述绕线相对所述转子旋转一预定角度后,可被驱使地使所述绕线向所述转子逐渐靠近,并沿所述转子的轴向被挤压到所述转子的线槽内,使所述绕线延伸至所述转子另一侧;
8.右侧绕线部,用于被驱动地向靠近所述转子的方向抵压于所述转子另一侧的所述绕线上,并可被驱使地带动所述绕线相对所述转子旋转一预定角度后,可被驱使地使所述绕线使所述绕线向所述转子逐渐靠近,并沿所述转子的轴向被挤压到所述转子的线槽内,并使所述绕线延伸至所述转子的一侧;
9.所述左侧绕线部与所述右侧绕线部以一固定距离相对设置在所述转子的两侧。
10.进一步的,所述左侧绕线部包括第一推送部以及第一挤压部;
11.所述第一推送部被驱使地抵接在所述绕线上,用于形成限制所述绕线沿所述转子径向转动的限制点,所述第一推送部被驱使地沿所述转子轴心旋转,以使所述绕线沿所述限制点旋转一预设角度;
12.所述第一挤压部被驱使地将旋转后的所述绕线压入所述转子的线槽内,并使各层所述绕线相抵接。
13.进一步的,所述右侧绕线部包括第二推送部以及第二挤压部;
14.所述第二推送部被驱使地抵接在所述绕线上,用于形成限制所述绕线沿所述转子
径向转动的限制点,所述第二推送部被驱使地沿所述转子轴心旋转,以使所述绕线沿所述限制点旋转一预设角度;
15.所述第二挤压部被驱使地将旋转后的所述绕线压入所述转子的线槽内,并使各层所述绕线相抵接。
16.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推送部包括将所述转子固定在所述左侧绕线部上的夹头、连接在所述夹头左侧的拉杆、套设在所述拉杆上的第一固定杆以及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一固定杆右侧的第一扭形模;
17.所述拉杆被驱使地可远离或靠近所述转子的左侧,且可沿所述转子的轴心旋转;
18.所述第一扭形模具有容纳所述绕线的第一扭形槽;
19.所述第一扭形槽与所述绕线一一对应,且所述绕线随所述第一扭形模的旋转而弯曲至预设位置。
20.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推送部包括第二固定杆以及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二固定杆左侧的第二扭形模;
21.所述第二扭形模被驱使地可远离或靠近所述转子的右侧,且可沿所述转子的轴心旋转;
22.所述第二扭形模具有容纳所述绕线的第二扭形槽;
23.所述第二扭形槽与所述绕线一一对应,且所述绕线随所述第二扭形模的旋转而弯曲至预设位置;
24.所述第二推送部与所述第一推送部相对所述转子相对设置。
25.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挤压部包括套设在所述第一固定杆上,并可被驱使地沿所述第一固定杆轴向滑动的第一模套、推送所述绕线自所述转子一侧向另一侧移动的第一定位套,以及部分套设在所述第一模套外周的第一压线机构;
26.所述第一定位套固定设于所述第一模套上,并间隔设置在所述转子左侧;
27.所述第一压线机构将所述绕线压入所述转子的线槽内。
28.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定位套构造为向所述绕线方向逐渐缩小的喇叭口,所述第一压线机构一端抵接于所述喇叭口的内环上;所述第一压线机构的一端可驱动地靠近所述第一压线机构的另一端;
29.所述第一定位套靠近所述绕线的一端设置有与所述绕线一一对应的第一定位槽。
30.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压线机构包括固定套设在所述第一模套上的第一定位圈、一端枢转连接在所述第一定位圈上的第一旋转顶杆以及枢转在第一旋转顶杆另一端的第一夹爪;
31.所述第一旋转顶杆上形成有凸出所述第一定位圈的第一固定台;
32.所述第一定位圈可驱使地与所述第一模套相对滑动;
33.所述第一模套包括第一挤压端以及连接在第一挤压端并靠近所述转子一端的第一分割槽;
34.所述第一挤压端与所述第一固定台相对设置,并于两者之间设置有第一弹性体,所述第一弹性体因所述第一模套的滑动而舒展或挤压;所述第一分割槽为成型于所述第一模套上的长槽,所述长槽与所述绕线位置一一对应;
35.所述第一夹爪设置在所述第一分割槽内。
36.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挤压部包括套设在所述第二固定杆上,并可被驱使地沿所述第二固定杆轴向滑动的第二模套、推送所述绕线自所述转子一侧向另一侧移动的第二定位套,以及部分套设在所述第二模套外周的第二压线机构;
37.所述第二定位套固定设于所述第二模套上,并间隔设置在所述转子左侧;
38.所述第二压线机构将所述绕线压入所述转子的线槽内;
39.所述第二挤压部与所述第一挤压部分别相对设置在所述转子的两侧。
40.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压线机构包括固定套设在所述第二模套上的第二定位圈、一端枢转连接在所述第二定位圈上的第二旋转顶杆以及枢转在第二旋转顶杆另一端的第二夹爪;
41.所述第二旋转顶杆上形成有凸出所述第二定位圈的第二固定台;
42.所述第二定位圈可驱使地与所述第二模套相对滑动;
43.所述第二模套包括第二挤压端以及连接在第二挤压端并靠近所述转子一端的第二分割槽;
44.所述第二挤压端与所述第二固定台相对设置,并于两者之间设置有第二弹性体,所述第二弹性体因所述第二模套的滑动而舒展或挤压;所述第二分割槽为成型于所述第二模套上的长槽,所述长槽与所述绕线位置一一对应;
45.所述第二夹爪设置在所述第二分割槽内。
46.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具有以下优势:
47.(1)本发明的直流电机转子绕线装置,通过将放好线的转子固定在左侧绕线部上,左侧绕线部被驱使地带动绕线旋转一定角度后,再将旋转后的绕线自左侧向右侧推送至转子的线槽内,左侧绕线部并被驱动的使绕线压紧在线槽内。通过右侧绕线部抵接于转子右侧,且并被驱动的将右侧绕线旋转一定角度,再将旋转后的绕线自右侧向左侧推送至转子的线槽内,右侧绕线部并被驱动的使绕线压紧在线槽内。
48.(2)本发明采用第一扭转电机驱动第一固定杆转动,从而使第一扭形模随之转动一定角度,绕线基于限制点进行扭转,并相对转子转动预定角度,由于夹头的加持以使转子固定在一固定位置不动。从而避免转子在转动以及往复移动的过程中,易因绕线机构的剐蹭而损坏的情况。具体地,第一扭转电机采用伺服电机,以使第一扭形模扭转角度精确,从而保证转子绕线位置的精确。
49.(3)本发明的采用第二扭转电机驱动第二固定杆转动,从而使第二扭形模随之转动一定角度,并使绕线基于限制点进行扭转,并相对转子转动预定角度。从而避免转子在转动以及往复移动的过程中,易因绕线机构的剐蹭而损坏的情况。
附图说明
50.构成本发明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51.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直流电机转子绕线装置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52.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直流电机转子绕线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53.图3为图1的a-a剖视图;
54.图4为图3中左侧绕线部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55.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左侧绕线部的立体示意图;
56.图6为图3中右侧绕线部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57.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第二推送部的局部立体示意图;
58.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第二模套的立体示意图;
59.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第一定位圈的立体示意图。
60.附图标记说明:
61.1、左侧绕线部;2、右侧绕线部;3、绕线;4、转子;5、工作台;6、左滑台;7、右滑台;8、夹紧气缸;9、第一扭转电机;10、第二扭转电机;11、第一驱动电机;12、第二驱动电机;13、第三驱动电机;14、第四驱动电机;15、第五驱动电机;16、第一拉套;17、第一螺套;18、第一螺杆;19、第二拉套;20、第二螺套;21、第二螺杆;
62.101、第一推送部;102、第一挤压部;
63.201、第二推送部;202、第二挤压部;
64.401、线槽;
65.1011、夹头;1012、拉杆;1013、第一固定杆;1014、第一扭形模;10141、第一扭形槽;
66.1021、第一模套;1022、第一定位套;1023、第一压线机构;1024、第一定位槽;
67.2011、第二固定杆;2012、第二扭形模;20121、第二扭形槽;
68.10211、第一挤压端;10212、第一分割槽;10213、第一弹性体;
69.10231、第一定位圈;10232、第一旋转顶杆;10233、第一夹爪;10234、第一固定台;
70.2021、第二模套;2022、第二定位套;2023、第二压线机构;2024、第二定位槽;
71.20211、第二挤压端;20212、第二分割槽;20213、第二弹性体;
72.20231、第二定位圈;20232、第二旋转顶杆;20233、第二夹爪;20234、第二固定台。
具体实施方式
73.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发明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74.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内”、“背”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另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75.此外,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连接件”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结合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76.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
77.本实施例涉及一种直流电机转子绕线装置,该直流电机转子绕线装置包括左侧绕线部1以及右侧绕线部2。其中,左侧绕线部1,用于被驱动地抵压于转子4一侧的绕线3上,并可被驱使地带动绕线3相对转子4旋转一预定角度后,可被驱使地使绕线3向转子4逐渐靠
近,并沿转子4的轴向被挤压到转子4的线槽401内,使绕线3延伸至转子4另一侧;右侧绕线部2,用于被驱动地向靠近转子4的方向抵压于转子4另一侧的绕线3上,并可被驱使地带动绕线3相对转子4旋转一预定角度后,可被驱使地使绕线3使绕线3向转子4逐渐靠近,并沿转子4的轴向被挤压到转子4的线槽401内,并使绕线3延伸至转子4的一侧;左侧绕线部1与右侧绕线部2以一固定距离相对设置在转子4的两侧。
78.本实施例的直流电机转子绕线装置,通过将放好线的转子4固定在左侧绕线3部上,左侧绕线部1被驱使地带动绕线3旋转一定角度后,再将旋转后的绕线3自左侧向右侧推送至转子4的线槽401内,左侧绕线部1并被驱动的使绕线3压紧在线槽401内。通过右侧绕线部2抵接于转子4右侧,且并被驱动的将右侧绕线3旋转一定角度,再将旋转后的绕线3自右侧向左侧推送至转子4的线槽401内,右侧绕线部2并被驱动的使绕线3压紧在线槽401内。
79.基于以上整体介绍,作为本实施例的直流电机转子绕线装置的一种示例性结构,如图1至图3所示,左侧绕线3部设置在转子4左侧,放好线的转子4呈圆柱形固定在左侧绕线部1上,在转子4上具有29个容纳绕线3的线槽401,放好的29根绕线3穿过线槽401自转子4右侧向左侧延伸,其延伸端围构成伞状。右侧绕线部2设置在转子4右侧一固定距离上。当然,绕线3和线槽401的数量是根据不同发动机的型号及性能做适应性改变,本实施例只是介绍一种通用的发动机转子4的结构,并不是对该直流电机转子绕线装置的结构限定。
80.本实施例中,为了便于容置左侧绕线部1和右侧绕线部2,设有呈长方体板状的工作台5,工作台5上设有可滑动连接在工作台5上的左滑台6和右滑台7,左滑台6用于支撑左侧绕线部1,右滑台7用于支撑右侧绕线部2。
81.此外,本实施例的左侧绕线部1所述左侧绕线部2包括第一推送部101以及第一挤压部102;第一推送部101被驱使地抵接在绕线3上,用于形成限制绕线3沿转子4径向转动的限制点,第一推送部101被驱使地沿转子4轴心旋转,以使绕线3沿限制点旋转一预设角度;第一挤压部102被驱使地将旋转后的绕线3压入转子4的线槽401内,并使各层绕线3相抵接。
82.相应地,右侧绕线部2包括第二推送部201以及第二挤压部202;第二推送部201被驱使地抵接在绕线3上,用于形成限制绕线3沿转子4径向转动的限制点,第二推送部201被驱使地沿所述转子4轴心旋转,以使绕线3沿限制点旋转一预设角度;第二挤压部202被驱使地将旋转后的绕线3压入转子4的线槽401内,并使各层绕线3相抵接。
83.如图1至图3所示,第一推送部101抵接在转子4左侧,并使各绕线3被限制在第一推送部101前端,此时绕线3呈伞状并开口朝向第一推送部101,通过第一扭转电机9驱动第一推送部101将绕线3旋转预设角度,再通过驱使第一挤压部102将绕线3压入转子4的线槽401内。为了便于实施,将左滑台6固设于第一挤压部102下方,第二驱动电机12通过丝杆螺母的传动方式驱动第一挤压部102沿转子4轴向移动。第一挤压部102还被第四驱动电机14驱使而使压入的绕线3抵接到线槽401内,此时由于绕线3自左向右运动到转子4右侧。
84.此外,第二推送部201间隔设置在第一推送部101右侧,通过第一驱动电机11通过丝杆螺母的方式驱使第一推送部101抵接或远离转子4右侧。为了便于实施,将右滑台7固设于第二挤压部202下方,第三驱动电机13通过丝杆螺母的传动方式驱动第二挤压部202沿转子4轴向往复移动。第二挤压部202还被第五驱动电机15驱使而使压入的绕线3抵接到线槽401内,此时由于绕线3自右向左运动到转子4左侧。
85.具体地,本实施例的第一推送部101包括将转子4固定在左侧绕线部1的夹头1011、
连接在夹头1011左侧的拉杆1012、套设在拉杆1012上的第一固定杆1013以及固定连接在第一固定杆1013右侧的第一扭形模1014;拉杆1012被驱使地可远离或靠近转子4的左侧,且可沿转子4的轴心旋转;所述第一扭形模1014具有容纳所述绕线3的第一扭形槽10141;第一扭形槽10141与绕线3一一对应,且绕线3随第一扭形模1014的旋转而弯曲至预设位置。具体结构上,如图2和图4所示,该夹头1011朝向转子4的一端为圆锥体,另一端为与该圆锥体连接的圆柱体,在夹头1011的轴心处设有容纳转子4的中心轴的中心孔,且在圆锥体的圆周有均布设置的开槽。
86.仍如图2和图4所示,拉杆1012固定焊接在夹头1011左侧,第一固定杆1013构造为套设在拉杆1012以及夹头1011外周的圆环形结构,并在上述的夹头1011的相应位置设置有与圆锥体外周相适配的圆锥孔,当拉动拉杆1012左运动时,夹头1011前端的圆锥体被圆锥孔挤压,且将开槽的槽宽逐渐挤压而缩小,从而实现对转子4的中心轴的夹紧。为了驱动拉杆1012,本实施例中采用夹紧气缸8的伸缩驱动拉杆1012向左或向右移动,当转子4绕线3完毕时,夹紧气缸8驱使拉杆1012沿着第一固定杆1013轴心向右平移,使转子4脱离左侧绕线3部。
87.此外,如图4所示,第一扭形模1014焊接固定在第一固定杆1013上,第一扭形模1014构造为圆柱形,且外径大于转子4外径。在第一扭形模1014的中心成型有贯穿的避让孔,以供其抵接到转子4左侧时避让转子4的中心轴。另外,在第一扭形模1014前端即朝向绕线3的一端,还设置有可容纳绕线3的第一凹槽,该第一凹槽为沿第一扭形模1014轴心局部设置的29个,从而形成在朝向绕线3的一端被第一凹槽分割的间断状。第一扭形模1014的第一凹槽与导线一一对应,各绕线3插入相应的第一凹槽内。如上述的本实施例中,采用第一扭转电机9驱动第一固定杆1013转动,从而使第一扭形模1014随之转动一定角度,绕线3基于限制点进行扭转,并相对转子4转动预定角度,由于夹头1011的加持以使转子4固定在一固定位置不动。从而避免转子4在转动以及往复移动的过程中,易因绕线3机构的剐蹭而损坏的情况。具体地,第一扭转电机9采用伺服电机,以使第一扭形模1014扭转角度精确,从而保证转子4绕线3位置的精确。
88.本实施例的第二推送部201包括第二固定杆2011以及固定连接于第二固定杆2011左侧的第二扭形模2012;第二扭形模2012被驱使地可远离或靠近转子4的右侧,且可沿转子4的轴心旋转;第二扭形模2012具有容纳绕线3的第二扭形槽20121;第二扭形模2012与绕线3一一对应,且绕线3随第二扭形模2012的旋转而弯曲至预设位置;第二推送部201与第一推送部101相对转子4相对设置。如图2和图4所示,该夹头1011朝向转子4的一端为圆锥体,另一端为与该圆锥体连接的圆柱体,在夹头1011的轴心处设有容纳转子4的中心轴的中心孔,且在圆锥体的圆周有均布设置的开槽。
89.仍如图3和图5所示,第二固定杆2011构造为圆环形结构,第二扭形模2012焊接固定在第二固定杆2011上,第二扭形模2012构造为圆柱形,且外径大于转子4外径,与第一扭形模1014结构相同且相对设置。在第一扭形模1014的中心成型有贯穿的避让孔,以供其抵接到转子4左侧时避让转子4的中心轴。另外,在第二扭形模2012前端即朝向绕线3的一端,还设置有可容纳绕线3的第二凹槽,该凹槽为沿第二扭形模2012轴心局部设置的29个,从而形成在朝向绕线3的一端被第二凹槽分割的间断状。第二扭形模2012的第二凹槽与导线一一对应,各绕线3插入相应的第二凹槽内。本实施例中,采用第二扭转电机10驱动第二固定
杆2011转动,从而使第二扭形模2012随之转动一定角度,并使绕线3基于限制点进行扭转,并相对转子4转动预定角度。从而避免转子4在转动以及往复移动的过程中,易因绕线3机构的剐蹭而损坏的情况。
90.此外,本实施例的第一挤压部102包括套设在第一固定杆1013上,并可被驱使地沿第一固定杆1013轴向滑动的第一模套1021、推送绕线3自转子4一侧向另一侧移动的第一定位套1022,以及部分套设在第一模套1021外周的第一压线机构1023;第一定位套1022固定设于第一模套1021上,并间隔设置在转子4左侧;第一压线机构1023将绕线3压入转子4的线槽401内。
91.第一定位套1022构造为向绕线3方向逐渐缩小的喇叭口,第一压线机构1023一端抵接于喇叭口的内环上;第一压线机构1023的一端可驱动地靠近第一压线机构1023的另一端;第一定位套1022靠近绕线3的一端设置有与绕线3一一对应的第一定位槽1024。作为本实施例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如图3和图4所示,第一定位槽1024为成型于第一定位套1022靠近绕线3一端的锯齿形均布设置的29个齿槽,该齿槽的截面为三角形,并向绕线3一端开口。
92.本实施例的第一压线机构1023包括固定套设在第一模套1021上的第一定位圈10231、一端枢转连接在第一定位圈10231上的第一旋转顶杆10232以及枢转在第一旋转顶杆10232另一端的第一夹爪10233;第一旋转顶杆10232上形成有凸出第一定位圈10231的第一固定台10234;第一定位圈10231可驱使地与第一模套1021相对滑动;第一模套1021包括第一挤压端10211以及连接在第一挤压端10211并靠近转子4一端的第一分割槽10212;第一挤压端10211与第一固定台10234相对设置,并于两者之间设置有第一弹性体10213,第一弹性体10213因第一模套1021的滑动而舒展或挤压;第一分割槽10212为成型于第一模套1021上的长槽,长槽与绕线3位置一一对应;第一夹爪10233设置在第一分割槽10212内。如图4至图5所示,第一模套1021具有朝向绕线3的分割端,该分割端为圆环形,并具有29个均匀圆周分布的第一分割槽10212,从而形成29个与第一分割槽10212相邻的第一分割筋。第一夹爪10233和第一旋转顶杆10232在第一分割槽10212内铰接设置,第一夹爪10233具体构造为类三角形结构,其中三角形的长边朝向所述第一模套1021轴心设置。三角形的一边与第一定位套1022内壁倾斜,三角形的另一边与长边的夹角处设有铰接孔,销轴穿过铰接孔将第一夹爪10233与第一旋转顶杆10232铰接在一起。
93.如图4和图5所示,第一旋转顶杆10232为长条板状结构,其远离第一夹爪10233的一端构造为具有优弧的旋转端,且第一定位圈10231上设置有与该旋转端相适配的优弧形旋转槽,以使第一旋转顶杆10232枢转连接地相对远离或靠近第一定位圈10231的轴心。本实施例中采用与29个第一旋转顶杆10232以及29个第一夹爪10233,第一夹爪10233及第一旋转顶杆10232与转子4的线槽401位置沿转子4轴向一一对应。如图3所示,第一固定台10234设于第一旋转顶杆10232的旋转端远离第一定位圈10231轴心的一端,具体为与旋转端连通的矩形凸台,第一凸台侧面固定连接有朝向第一弹性体10213的圆孔,第一弹性体10213具体为压缩弹簧。
94.如图3和图4所示,第一挤压端10211外周固定套设有第一拉套16,该第一拉套16为套设在第一挤压端10211的圆环结构,本实施例中,在拉套上沿轴心均布贯穿固定两个第一螺套17,两个第一螺套17内分别螺接两个第一螺杆18,通过设置第四驱动电机14驱动其中
一个第一螺杆18转动,且两个第一螺杆18之间链条传动,从而实现两个螺杆同时转动,进而两个第一螺套17沿第一螺杆18的轴心往复移动。当第一螺杆18被驱动地向远离绕线3的方向移动时,第一拉套16带动第一模套1021向远离绕线3方向移动,第一弹性体10213被压缩,由于第一定位套1022与第一模套1021固定连接,第一定位套1022对第一夹爪10233有向第一模套1021轴心方向施加的压力,以使第一夹爪10233对压入转子4线槽401内的绕线3压紧。但第一定位圈10231固定不动,从而使第一旋转顶杆10232与第一夹爪10233的铰接点向上旋转一定角度,以使第一夹爪10233下压过程不产生卡滞现象。
95.本实施例的第二挤压部202包括套设在第二固定杆2011上,并可被驱使地沿第二固定杆2011轴向滑动的第二模套2021、推送绕线3自转子4一侧向另一侧移动的第二定位套2022,以及部分套设在第二模套2021外周的第二压线机构2023;第二定位套2022固定设于第二模套2021上,并间隔设置在转子4左侧;第二压线机构2023将绕线3压入转子4的线槽401内;第二挤压部202与第一挤压部102分别相对设置在转子4的两侧。如图3和图5所示,第二定位槽2024为成型于第二定位套2022靠近绕线3一端的锯齿形均布设置的29个齿槽,该齿槽的截面为三角形,并向绕线3一端开口。
96.本实施例的第二压线机构2023包括固定套设在第二模套2021上的第二定位圈20231、一端枢转连接在第二定位圈20231上的第二旋转顶杆20232以及枢转在第二旋转顶杆20232另一端的第二夹爪20233;第二旋转顶杆20232上形成有凸出第二定位圈20231的第二固定台20234;第二定位圈20231可驱使地与第二模套2021相对滑动;第二模套2021包括第二挤压端20211以及连接在第二挤压端20211并靠近转子4一端的第二分割槽20212;第二挤压端20211与第二固定台20234相对设置,并于两者之间设置有第二弹性体20213,第二弹性体20213因第二模套2021的滑动而舒展或挤压;第二分割槽20212为成型于第二模套2021上的长槽,长槽与绕线3位置一一对应;第二夹爪20233设置在第二分割槽20212内。如图6至图9所示,第二模套2021具有朝向绕线3的分割端,该分割端为圆环形,并具有29个均匀圆周分布的第二分割槽20212,从而形成29个与第二分割槽20212相邻的第二分割筋。第二夹爪20233和第二旋转顶杆20232在第二分割槽20212内铰接设置,第二夹爪20233具体构造为类三角形结构,其中三角形的长边朝向所述第二模套2021轴心设置。三角形的一边与第二定位套2022内壁倾斜,三角形的另一边与长边的夹角处设有铰接孔,销轴穿过铰接孔将第二夹爪20233与第二旋转顶杆20232铰接在一起。
97.如图6和图7所示,第二旋转顶杆20232为长条板状结构,其远离第二夹爪20233的一端构造为具有优弧的旋转端,且第二定位圈20231上设置有与该旋转端相适配的优弧形旋转槽,以使第二旋转顶杆20232枢转连接地相对远离或靠近第二定位圈20231的轴心。本实施例中采用与29个第二旋转顶杆20232以及29个第二夹爪20233,第二夹爪20233及第二旋转顶杆20232与转子4的线槽401位置沿转子4轴向一一对应。如图3所示,第二固定台20234设于第二旋转顶杆20232的旋转端远离第二定位圈20231轴心的一端,具体为与旋转端连通的矩形凸台,第二凸台侧面固定连接有朝向第二弹性体20213的圆孔,第二弹性体20213具体为压缩弹簧。
98.如图3和图6所示,第二挤压端20211外周固定套设有第二拉套19,该第二拉套19为套设在第二挤压端20211的圆环结构,本实施例中,在拉套上沿轴心均布贯穿固定两个第一螺套17,两个第二螺套20内分别螺接两个第二螺杆21,通过设置第四驱动电机14驱动其中
一个第二螺杆21转动,且两个第二螺杆21之间链条传动,从而实现两个螺杆同时转动,进而两个第一螺套17沿第二螺杆21的轴心往复移动。当第二螺杆21被驱动地向远离绕线3的方向移动时,第二拉套19带动第二模套2021向远离绕线3方向移动,第二弹性体20213被压缩,由于第二定位套2022与第二模套2021固定连接,第二定位套2022对第二夹爪20233有向第二模套2021轴心方向施加的压力,以使第二夹爪20233对压入转子4线槽401内的绕线3压紧。但第二定位圈20231固定不动,从而使第二旋转顶杆20232与第二夹爪20233的铰接点向上旋转一定角度,以使第二夹爪20233下压过程不产生卡滞现象。
99.本实施例的直流电机转子绕线装置,通过将放好线的转子4固定在左侧绕线部1上,左侧绕线部1带动绕线3旋转一定角度,再自左向右将绕线3推送至转子4的线槽401内,并将绕线3压紧在线槽401内。通过右侧绕线部2将推送至转子4右侧的绕线3旋转一定角度,再将绕线3自右向左推送至转子4的线槽401内,并使绕线3压紧在线槽401内。不仅避免人工绕线3的效率低的问题,还避免了现有绕线3机因转子4运动而被损坏的现象。
100.本实施例还涉及上述的直流电机转子绕线装置的绕线方法,其绕线步骤如下:
101.步骤一:将下好绕线3的转子4抵接在第一扭形模1014右侧,通过夹紧气缸8拉动拉杆1012以使夹头1011夹紧转子4;此时绕线3朝向左侧绕线3部呈伞状设置;
102.步骤二:第一驱动电机11驱动第二固定杆2011向靠近转子4方向移动,使第二扭形模2012抵压在转子4右侧;同时,第三驱动电机13驱动右滑台7向靠近转子4的方向平移,从而使第二定位套2022被驱动地移动到与第二扭形模2012的右侧一固定位置;
103.步骤三:第一扭转电机9驱动第一固定杆1013旋转并带动第一扭形模1014旋转一预设角度;
104.步骤四:第二驱动电机12驱动左滑台6向转子4移动,从而带动第一模套1021向绕线3方向移动,通过第一定位套1022的推动以使绕线3卡入第一定位槽1024内,第一模套1021继续向转子4右侧移动一段距离,以使绕线3因第一定位套1022的挤压由转子4的左侧向右侧延伸;
105.步骤五:第四驱动电机14驱动第一模套1021向靠近第一旋转顶杆10232的方向移动,使第一弹性体10213压缩的同时,第一定位套1022抵压第一夹爪10233向转子4的线槽401内压动,直到将绕线3抵压到位为止;
106.步骤六:重复步骤四和五,直到第一夹爪10233运动到转子4右端;
107.步骤七:通过第二驱动电机12带动左滑台6返回到初始位置,第三驱动电机13驱动右滑台7向转子4右侧移动,并带动第二模套2021向绕线3方向平移,通过第二定位套2022的推动以使绕线3卡入第二定位槽2024内,第二模套2021继续向转子4左侧移动一段距离,以使绕线3因第二定位套2022的挤压由转子4的右侧向左侧延伸;
108.步骤八:第五驱动电机15驱动第二模套2021向靠近第二旋转顶杆20232的方向移动,使第二弹性体20213压缩的同时,第二定位套2022抵压第二夹爪20233向转子4的线槽401内压动,直到将绕线3抵压到位为止;
109.步骤九:重复步骤三至步骤八,以达到要求的绕线3层数。
110.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