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逆变器电路板固定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351389发布日期:2022-11-26 13:22阅读:156来源:国知局
一种逆变器电路板固定结构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逆变器电路板固定结构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逆变器电路板固定结构。


背景技术:

2.逆变器是把直流电转变为交流电的一种变压装置,可通俗的将逆变器理解为一种特殊的变压器,其主要由电路板、用于对电路板上的电感等元器件进行散热的固定结构以及外壳三大部分构成。
3.其中电路板的固定结构的散热形式多为风冷和油冷两种形式,小型的逆变器多采用风冷,大型的逆变器(例如用于太阳能光伏发电的逆变器)则多采用效率更高的油冷。现有技术中所使用的油冷散热器多由油冷管、油箱与油管组成,在逆变器外壳内温度过高时采用将油管的表面向内挤压凹陷来达到增加换热面积的同时减小冷却油的流通截面以提高冷却油的循环速度,这种形式的改进可以在逆变器外壳中温度过高时提高换热效率,但其仍具有技术缺陷:在增加了油管的换热面积的同时也使得油管内壁对冷却油的粘滞阻力更加显著,油管内壁会具有稳定的液膜层,不利于冷却油和外部热空气的换热,同时位于油管的凸出部分吸热较多的冷却油流动速度小于其中心位置吸热较少的冷却油的流动速度,因此会造成整体流动速度很快,但散热效果的增加不达预期的问题出现。


技术实现要素:

4.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逆变器电路板固定结构,解决了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5.本发明技术方案如下: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逆变器电路板固定结构,包括用于对逆变器电路板进行固定的散热组件、位于逆变器电路板下方的油冷组件和装载散热组件和油冷组件的散热器外壳,所述散热组件由第一固定油箱和第二固定油箱两个组成,油冷组件由多组的油冷机构组件,多组的油冷机构之间通过循环油管首尾串联,第二固定油箱的外部设有将第二固定油箱中的冷却油抽进油冷机构内的第二循环泵,第一固定油箱的外部设有将油冷机构中的冷却油抽入第一固定油箱中的第一循环泵,每组油冷机构包括两个密封端盖、两个支撑环和一个弹性冷却管组件,支撑环与弹性冷却管的两端固定连接,每个支撑环远离弹性冷却管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密封端盖,第一固定油箱和第二固定油箱的前后两端均分别固定连接有连接侧板,连接侧板的外表面开设有用于固定支撑环的连接孔,每组油冷机构还包括连接齿轮、连接杆和用于改变弹性冷却管与空气换热表面积的支撑件,连接齿轮固定连接在连接杆的一端,连接杆转动设置在弹性冷却管中,散热器外壳的底部固定设有用于驱动每组油冷机构中的连接杆同向转动的驱动件,第一固定油箱的侧面固定设有温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用于控制驱动件的启动或停止。
6.可选的,所述支撑件包括套环、第一导向轮盘、第二导向轮盘、四个第一导向架、四
个第一活动支撑、四个第二导向架和四个第二导向支撑,套环转动设置在连接杆的外部,第一导向轮盘与连接杆固定连接,第二导向轮盘与连接杆固定连接,第一导向架周向间隔设置在套环的外部,第二导向架周向间隔设置在套环的外部且位于两个第一导向架的中心线位置,第一导向架与第一活动支撑滑动连接,第二导向架与第二导向支撑滑动连接,第一活动支撑靠近第一导向轮盘的端面上设有第一导柱,第二导向支撑靠近第二导向轮盘的端面上设有第二导柱,第一活动支撑远离第一导向架的一端固定连接在弹性冷却管的内壁上,第二导向支撑远离第二导向架的一端固定连接在弹性冷却管的内壁上。
7.可选的,所述第一导柱滑动配合在第一导向弧槽内,第二导柱滑动配合在第二导向弧槽内,第一导向弧槽包括四个第一内凹槽和四个第一外凸槽,四个第一内凹槽和四个第一外凸槽首尾相连成一个闭合的槽体,第二导向弧槽包括第二外凸槽和第二内凹槽,四个第二外凸槽和四个第二内凹槽首尾相连成一个闭合的槽体。
8.可选的,所述第一导向轮盘的侧面且位于第一导向弧槽的槽体位置设有连接环条,第二导向轮盘的侧面且位于第二导向弧槽的槽体位置设有焊接片。
9.可选的,第一导向弧槽和第二导向弧槽的槽型尺寸相同,第一导向弧槽和第二导向弧槽从完全对称位置偏转45
°
固定设置。
10.可选的,第一导向架的导向端口朝向第一导向轮盘,第二导向架的导向端口朝向第二导向轮盘。
11.可选的,所述驱动件包括温控电机和齿形带,齿形带与每个连接齿轮均啮合,温控电机固定设置在散热器外壳的底部,温控电机的输出轴与对应位置处油冷机构的连接杆固定连接。
12.可选的,所述第一固定油箱和第二固定油箱靠近散热器外壳的侧面均设置有散热鳍板。
13.可选的,所述第二固定油箱远离第二循环泵的一端还设有将第一固定油箱中的冷却油抽回到第二固定油箱内的第三循环泵。
14.可选的,所述弹性冷却管中还设置有刚性支撑片,刚性支撑片用于对弹性冷却管内的多组第一导向架和第二导向架进行固定。
15.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逆变器电路板固定结构,具备以下有益效果:该逆变器电路板固定结构,通过设置支撑件和驱动件,在弹性冷却管不断的交替拉伸变位的过程中,其内部的冷却油在流动过程中从弹性冷却管边缘向弹性冷却管中心位置运动可促使边缘位置处吸热较多的冷却油更加靠近弹性冷却管的中心位置,从而将此处的冷却油向外加速排出,从而增加冷却油的换热效率,冷却油在流动过程中从弹性冷却管中心位置向弹性冷却管边缘位置运动可促使中心位置吸热较少的冷却油向边缘运动,从而增加冷却油的吸热能力,进一步的在冷却油的交替运动过程中还能对弹性冷却管内部的冷却油形成扰动,使得在弹性冷却管的管壁位置不易形成稳定的液体内膜层,减小弹性冷却管的内壁对其内部的冷却油的粘滞效应的影响程度,进一步的提高冷却油的换热效率和吸热能力。
附图说明
16.图1为本发明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上视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发明油冷组件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3上视结构示意图;图5为油冷机构结构示意图;图6为支撑件第一方位示意图;图7为支撑件结构示意图;图8为支撑件第二方位示意图;图9为连接环条位置示意图;图10为图9正视结构示意图;图11为弹性冷却管第一状态示意图;图12为弹性冷却管第二状态示意图;图13为支撑环内部结构示意图。
17.图中:1、逆变器电路板;2、第一固定油箱;3、散热鳍板;4、散热器外壳;5、第二固定油箱;6、第一循环泵;7、第二循环泵;8、连接侧板;9、密封端盖;10、支撑环;11、弹性冷却管;12、温控电机;13、连接齿轮;14、齿形带;15、连接杆;16、第一导向架;17、第一活动支撑;18、第二导向架;19、第二导向支撑;20、套环;21、第一导柱;22、第一导向轮盘;23、第一导向弧槽;231、第一内凹槽;232、第一外凸槽;24、连接环条;25、第二导向轮盘;26、第二导向弧槽;261、第二外凸槽;262、第二内凹槽;27、焊接片;28、温度传感器;29、刚性支撑片;30、第二导柱;31、第三循环泵。
具体实施方式
18.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19.请参阅图1至图13,本发明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逆变器电路板固定结构,包括用于对逆变器电路板1进行固定的散热组件、位于逆变器电路板1下方的油冷组件和装载散热组件和油冷组件的散热器外壳4,散热组件由第一固定油箱2和第二固定油箱5组成,油冷组件由多组的油冷机构组成,多组的油冷机构之间通过循环油管首尾串联,第二固定油箱5的外部设有将第二固定油箱5中的冷却油抽进油冷机构内的第二循环泵7,第一固定油箱2的外部设有将油冷机构中的冷却油抽入第一固定油箱2中的第一循环泵6,第二固定油箱5远离第二循环泵7的一端还设有将第一固定油箱2中的冷却油抽回到第二固定油箱5内的第三循环泵31;每组油冷机构包括两个密封端盖9、两个支撑环10和一个弹性冷却管11组件,冷却油的循环水管连接在密封端盖9中,进入到密封端盖9中的冷却油再经支撑环10进入到弹性冷却管11中,支撑环10的内部结构如图13所示,其中心具有对连接杆15进行导向支撑的套壳结构,在套壳结构和支撑环10内壁之间的区域为冷却油交换通道,支撑环10与弹性冷却管11的两端固定连接,每个支撑环10远离弹性冷却管11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密封端盖9,第一固定油箱2和第二固定油箱5的前后两端均分别固定连接有连接侧板8,连接侧板8的外表面开设有用于固定支撑环10的连接孔;每组油冷机构还包括连接齿轮13、连接杆15和用于改变弹性冷却管11与空气换热
表面积的支撑件,支撑件包括套环20、第一导向轮盘22、第二导向轮盘25、四个第一导向架16、四个第一活动支撑17、四个第二导向架18和四个第二导向支撑19,套环20转动设置在连接杆15的外部,第一导向轮盘22与连接杆15固定连接,第二导向轮盘25与连接杆15固定连接,在不影响第一导向轮盘22和第二导向轮盘25整体强度的前提下,还可在第一导向轮盘22和第二导向轮盘25的表面开设减重孔,一方面减小温控电机12的驱动载荷另一方面增加冷却油的流通面积;第一导向架16周向间隔设置在套环20的外部,第二导向架18周向间隔设置在套环20的外部且位于两个第一导向架16的中心线位置,第一导向架16与第一活动支撑17滑动连接,第二导向架18与第二导向支撑19滑动连接,第一活动支撑17靠近第一导向轮盘22的端面上设有第一导柱21,第二导向支撑19靠近第二导向轮盘25的端面上设有第二导柱30,第一导柱21滑动配合在第一导向弧槽23内,第二导柱30滑动配合在第二导向弧槽26内,第一导向弧槽23包括四个第一内凹槽231和四个第一外凸槽232,四个第一内凹槽231和四个第一外凸槽232首尾相连成一个闭合的槽体,第二导向弧槽26包括第二外凸槽261和第二内凹槽262,四个第二外凸槽261和四个第二内凹槽262首尾相连成一个闭合的槽体,第一活动支撑17远离第一导向架16的一端固定连接在弹性冷却管11的内壁上,第二导向支撑19远离第二导向架18的一端固定连接在弹性冷却管11的内壁上;第一导向轮盘22的侧面且位于第一导向弧槽23的槽体位置设有连接环条24,第二导向轮盘25的侧面且位于第二导向弧槽26的槽体位置设有焊接片27,焊接片27和连接环条24的作用相同,均用于将第一导向轮盘22和第二导向轮盘25连接成一个整体结构,第一导向弧槽23和第二导向弧槽26的槽型尺寸相同,第一导向弧槽23和第二导向弧槽26从完全对称位置偏转45
°
固定设置,如此偏转设置的目的在于在连接杆15转动过程中实现第二导柱30和第一导柱21的运动方向相反,从而使得弹性冷却管11的拉伸外形交替改变;第一导向架16的导向端口朝向第一导向轮盘22,第二导向架18的导向端口朝向第二导向轮盘25,如此设置目的在于使得第一导向轮盘22与第一导柱21,第二导向轮盘25与第二导柱30的配合更加紧凑,所占用的空间更小;第一固定油箱2和第二固定油箱5靠近散热器外壳4的侧面均设置有散热鳍板3,散热鳍板3与散热器外壳4接触,目的在于使得散热鳍板3所携带的热量具有从散热鳍板3到散热器外壳4和从散热鳍板3到散热器外壳4外部空气两条散热途径,使得散热鳍板3表面的热量可快速散热,为增强空气流动,也可以在散热器外壳4的散热孔位置设置风机或安装风扇以提高对散热鳍板3的散热效果;弹性冷却管11中还设置有刚性支撑片29,刚性支撑片29绕弹性冷却管11周向设置多组,每个刚性支撑片29的两端均与固定支撑环10中的对应位置固定连接,刚性支撑片29用于对弹性冷却管11内的多组第一导向架16和多组第二导向架18进行固定,刚性支撑片29的目的在于对套环20、第一导向架16和第二导向架18所构成的用于导向的结构进行固定支撑;连接齿轮13固定连接在连接杆15的一端,连接杆15转动设置在弹性冷却管11中,散热器外壳4的底部固定设有用于驱动每组油冷机构中的连接杆15同向转动的驱动件,第一固定油箱2的侧面固定设有温度传感器28,温度传感器28用于控制驱动件的启动或停止,驱动件包括温控电机12和齿形带14,齿形带14与每个连接齿轮13均啮合,温控电机12固定
设置在散热器外壳4的底部,温控电机12的输出轴与对应位置处油冷机构的连接杆15固定连接。
20.综上,该逆变器电路板固定结构,在正常温度工作情况下,在第一循环泵6、第二循环泵7和第三循环泵31的驱动作用下,第二固定油箱5中的冷却油经第二循环泵7进入到与其相邻的油冷机构内,并通过首尾串联的循环油管进入到与其相邻的下一个油冷机构内,依次循环,经第一循环泵6后冷却油进入到第一固定油箱2内,第一固定油箱2内的冷却油再经第三循环泵31回流进第二固定油箱5内,以此构成冷却油的循环流动回路,逆变器电路板1工作状态下所产生的热量则被弹性冷却管11中循环流动的冷却油吸收,在冷却油进入到第一固定油箱2和第二固定油箱5内后,冷却油中的热量通过散热鳍板3传递到散热器外壳4以及外部空气中,从而实现对逆变器电路板1的散热保护;在散热器外壳4内部的温度高于预设温度后,温度传感器28将电信号传输至温控电机12,温控电机12启动,从而温控电机12带动与其对应位置的油冷机构中的连接杆15低速转动,连接杆15带动对应的连接齿轮13逆时针转动,连接齿轮13带动齿形带14转动,齿形带14带动所有的油冷机构的连接齿轮13转动,从而所有的连接杆15均逆时针转动,每个连接杆15的转动带动第一导向轮盘22和第二导向轮盘25同步开始转动,如图7所示,每个第二导柱30均从第二外凸槽261和第二内凹槽262的相切位置向靠近第二外凸槽261底部的方向移动,从而每个第二导柱30连同第二导向支撑19沿着第二导向架18向靠近弹性冷却管11的方向直线移动,同时每个第一导柱21从第一内凹槽231和第一外凸槽232的相切位置向靠近第一内凹槽231底部的方向移动,如图9和10所示,第一导柱21带动第一活动支撑17沿着第一导向架16向远离弹性冷却管11的方向直线移动,从而此时四个第一活动支撑17拉动弹性冷却管11向靠近套环20方向拉伸变形,四个第二导向架18拉动弹性冷却管11向远离套环20方向拉伸变形,从而使得此时弹性冷却管11的形状拉伸到如图11所示,此时弹性冷却管11与空气的换热面积被拉伸,从而增大了弹性冷却管11在散热器外壳4内部温度过高状态下与空气之间的热交换面积,从而提高换热效率;随着连接杆15的继续转动,第二导柱30从第二外凸槽261底部移动到下一处的第二内凹槽262底部位置,第一导柱21从第一内凹槽231底部移动到下一处的第一外凸槽232的底部位置,此时第二导向支撑19和第一活动支撑17交换伸缩方向,此时四个第二导向支撑19向远离弹性冷却管11的方向直线移动,四个第一活动支撑17向靠近弹性冷却管11的方向直线移动,于是弹性冷却管11的拉伸外形从图11转换为图12所示,随着连接杆15的持续转动,弹性冷却管11的拉伸外形再从图12所示切换到图11所示,以此在第二导向支撑19和第一活动支撑17的移动变位作用下交替形变,在弹性冷却管11不断的交替拉伸变位的过程中,弹性冷却管11向外凸出部分处的冷却油被推送至弹性冷却管11的中心位置,弹性冷却管11向内凹陷部分处的冷却油则向远离弹性冷却管11中心位置处运动,以此使得弹性冷却管11内冷却油在流动过程中实现从弹性冷却管11边缘向弹性冷却管11中心位置,从弹性冷却管11中心位置向弹性冷却管11边缘位置的挤压运动,冷却油在流动过程中从弹性冷却管11边缘向弹性冷却管11中心位置运动可促使边缘位置处吸热较多的冷却油更加靠近弹性冷却管11的中心位置,从而将此处的冷却油向外加速排出,从而增加冷却油的换热效率,冷却油在流动过程中从弹性冷却管11中心位置向弹性冷却管11边缘位置运动可促使中心位置吸热较少的冷却油向边缘运动,从而增加冷却油的吸热能力,进一步的在冷却油的交替
运动过程中还能对弹性冷却管11内部的冷却油形成扰动,使得在弹性冷却管11的管壁位置不易形成稳定的液体内膜层,减小弹性冷却管11的内壁对其内部的冷却油的粘滞效应的影响程度,进一步的提高冷却油的换热效率和吸热能力。
21.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及其发明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