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冷却电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4154524发布日期:2023-05-14 16:11阅读:46来源:国知局
一种自冷却电机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电机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自冷却电机。


背景技术:

1、电动机(motor)是把电能转换成机械能的一种设备。它是利用通电线圈(也就是定子绕组)产生旋转磁场并作用于转子(如鼠笼式闭合铝框)形成磁电动力旋转扭矩。电动机按使用电源不同分为直流电动机和交流电动机,电力系统中的电动机大部分是交流电机,可以是同步电机或者是异步电机(电机定子磁场转速与转子旋转转速不保持同步速)。电动机主要由定子与转子组成,通电导线在磁场中受力运动的方向跟电流方向和磁感线(磁场方向)方向有关。电动机工作原理是磁场对电流受力的作用,使电动机转动。

2、目前大多数自然冷却的电机不用风扇,而是通过空气的对流和辐射冷却。

3、目前电机运行时表面温度较高,可能对周边设备和物料产生影响。故在某些行业应用时,应考虑通过电机的安装和适度的降容来规避电机温度的负面影响。同时由于散热的原因,电机的寿命也不长,故障率较高。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自冷却电机,通过自扇冷却结构,自扇冷却时,散热效率更高,符合实际工况,可延长电机使用寿命,降低故障率。

2、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自冷却电机,包括电机主体、轴套、桨叶固定套、多个桨叶,其中具体地:

4、电机主体的一侧设有输出轴;

5、轴套设于所述输出轴上;

6、桨叶固定套套设于所述轴套上;

7、多个桨叶均与桨叶固定套连接,多个桨叶转动时产生的风向朝向电机主体。

8、进一步地,所述自冷却电机还包括防护环,所述防护环环设于桨叶外周。

9、进一步地,所述防护环通过连接板与所述电机主体连接。

10、进一步地,所述连接板的一侧与所述电机主体焊接,另一侧与所述防护环焊接。

11、进一步地,所述连接板沿防护环均匀设有多个。

12、进一步地,所述防护环与电机主体的端面之间留设有环形间隙。

13、进一步地,所述连接板与所述电机主体连接后实现部分环形间隙的阻挡,且使得被阻挡的环形间隙的面积小于未被阻挡的环形间隙面积。

14、进一步地,所述轴套与桨叶固定套键连接。

15、进一步地,所述轴套上设有一个或多个键。

16、进一步地,所述桨叶固定套上设有与轴套上键匹配的键槽。

1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技术优势:

18、1、本技术方案中电机采用自扇冷却,自扇冷却时,散热效率更高,符合实际工况,可延长电机使用寿命,降低故障率。

19、2、自然冷却的电机,受到其散热特点的影响,表面温度较高,安装时受限较多,例如环境、安全、控制方式等因素。自扇冷却的电机受限更少,控制回路更简单,且安全性更高。

20、3、本技术方案自扇冷却的风机,支持长时间、高负荷的运转。自然冷却电机则在高负荷运行下,容易损坏,所以一般都是通过点控的方式运行,以保持其稳定性,因此本技术方案中电机结构具有明显优势。



技术特征:

1.一种自冷却电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冷却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自冷却电机还包括防护环(3),所述防护环(3)环设于桨叶(6)外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自冷却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环(3)通过连接板(7)与所述电机主体(1)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自冷却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板(7)的一侧与所述电机主体(1)焊接,另一侧与所述防护环(3)焊接。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自冷却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板(7)沿防护环(3)均匀设有多个。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自冷却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环(3)与电机主体(1)的端面之间留设有环形间隙。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自冷却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板(7)与所述电机主体(1)连接后实现部分环形间隙的阻挡,且使得被阻挡的环形间隙的面积小于未被阻挡的环形间隙面积。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冷却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轴套(4)与桨叶固定套(5)键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自冷却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轴套(4)上设有一个或多个键。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自冷却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桨叶固定套(5)上设有与轴套(4)上键匹配的键槽。


技术总结
本技术涉及一种自冷却电机,包括电机主体、轴套、桨叶固定套、多个桨叶,其中电机主体的一侧设有输出轴;轴套设于所述输出轴上;桨叶固定套套设于所述轴套上;多个桨叶均与桨叶固定套连接,多个桨叶转动时产生的风向朝向电机主体。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通过自扇冷却结构,自扇冷却时,散热效率更高,符合实际工况,可延长电机使用寿命,降低故障率。

技术研发人员:叶鑫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上海大众祥源动力供应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1214
技术公布日:2024/1/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