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轴承散热的旋转电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4214255发布日期:2023-05-17 20:33阅读:69来源:国知局
增强轴承散热的旋转电机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新能源汽车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增强轴承散热的旋转电机。


背景技术:

1、bsg电机与发动机通过皮带连接,只要发动机旋转,bsg电机则按相应的转速旋转,电机与发动机的转速比为n:1,即电机的转速始终是发动机转速的n倍,bsg电机相对发动机转速n倍的转速持续旋转,对作为支撑电机转子安全运转的关键件——轴承来讲风险很大,也很难保证在整车的寿命内,bsg电机的轴承不出问题,bsg电机的持续旋转,会加剧轴承内部的滚动摩擦,造成热量集聚,热量如果不能很好的传递出去,会大大降低轴承的寿命,引起电机报废等问题。

2、现有的电机散热方式主要是通过在电机端盖壳体内周面底部设置散热筋或者在电机壳体上设置通风口,利用空气流通增加散热效果,如授权公告号为cn210225112u,专利名称为《一种具有防溅水功能的电机散热端盖》的实用新型专利,端盖本体底面上设有若干呈圆周均布的散热部,所述散热部外形为扇形凸台,该扇形凸台中间设有贯通的散热通风口,所述散热通风口与端盖本体内部相通,每两相邻所述散热部之间设有导流槽,该结构中,每两个散热部之间均设有导流槽,且散热部的两侧均设有导流斜面,使溅于端盖上的雨水能顺着导流槽和导流斜面流走,防止飞溅的雨水进入电机内,然而,该电机散热端盖的散热通风口能确保空气进入,但是电机内热空气的扩散效果有限,且没有对热量集聚较高的轴承进行针对性地散热。


技术实现思路

1、因此,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增强轴承散热的旋转电机。

2、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3、一种增强轴承散热的旋转电机,包括电机壳体,以及共轴设置在所述电机壳体内的定子、转子和转子轴,所述转子轴的两端设置有第一轴承和第二轴承,所述转子的两端设置有第一转子风扇和第二转子风扇,所述第一转子风扇与第一轴承共轴且沿所述第一轴承的周向设置,所述第二转子风扇与第二轴承共轴且沿所述第二轴承的周向设置,所述电机壳体包括设置在所述定子外周的壳体主体,以及设置在所述壳体主体两端的第一端盖和第二端盖,所述第一端盖上沿所述第一轴承的周向设置有第一进风口,所述第二端盖上沿所述第二轴承的周向设置有第二进风口,所述第一进风口和第二进风口内设置有散热筋。

4、优选的,所述第一端盖中部设置有第一轴承室,所述第一轴承共轴设置在所述第一轴承室内,所述第二端盖中部设置有第二轴承室,所述第二轴承共轴设置在所述第二轴承室内。

5、优选的,所述第一进风口沿所述第一轴承室的周向设置,且所述第一进风口等角度地排布在所述第一轴承室的外周,所述第二进风口沿所述第二轴承室的周向设置,所述第二进风口等角度地排布在所述第二轴承室的外周。

6、优选的,所述第一转子风扇和第二转子风扇均为离心式风扇,所述第一转子风扇和第二转子风扇的中部设置有使转子轴穿过的通孔,所述通孔的内周设置有卡扣,所述转子的两端端面上设置有定位槽,所述第一转子风扇通过定位槽固定在转子的第一端,所述第二转子风扇通过定位槽固定在转子的第二端。

7、优选的,所述第一端盖沿所述第一转子风扇的周向设置有第一出风口,所述第二端盖沿所述第二转子风扇的周向设置有第二出风口。

8、优选的,每一第二进风口内的散热筋数量相同且等间距设置,所述第一进风口内的散热筋沿所述第一轴承室的外周面设置,所述第二进风口内的散热筋沿所述第二轴承室的外周面设置。

9、优选的,所述第一进风口内的散热筋的轴向长度与第一轴承室的轴向长度相同,且该散热筋沿所述第一轴承室的径向延伸高度为7mm,散热筋宽度为2mm。

10、优选的,所述第二进风口内的散热筋的轴向长度与第二轴承室的轴向长度相同,且该散热筋沿所述第二轴承室的径向延伸高度为7mm,散热筋宽度为2.5mm。

11、优选的,所述第一端盖和第二端盖为铝合金端盖。

12、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主要体现在:

13、1、通过第一进风口和第二进风口在电机两端轴向进风,第一进风口沿第一轴承的周向设置,第二进风口沿第二轴承的周向设置,因此,第一轴承和第二轴承分别位于电机两端的进风路径上,从而增加了轴承的冷却效果。

14、2、转子风扇采用离心式风扇,相对应的,第一进风口和第一转子风扇轴向布置,第二进风口和第二转子风扇轴向布置,从而确保转子风扇轴向进风,另外,两端端盖沿各自端转子风扇的周向设置出风口,便于离心风扇利用离心力将空气从圆周方向甩出,增加散热效果。

15、3、端盖为铝合金端盖,其导热效果由于空气的导热效果,在进风口处沿轴承室的外周设置散热筋,从而增加散热面积,另外,散热筋设置在进风口内,进一步提高了进风口处的气压,符合离心风扇进风口处风流量小,压力大的需求。



技术特征:

1.增强轴承散热的旋转电机,包括电机壳体,以及共轴设置在所述电机壳体内的定子、转子和转子轴,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子轴的两端设置有第一轴承和第二轴承,所述转子的两端设置有第一转子风扇和第二转子风扇,所述第一转子风扇与第一轴承共轴且沿所述第一轴承的周向设置,所述第二转子风扇与第二轴承共轴且沿所述第二轴承的周向设置,所述电机壳体包括设置在所述定子外周的壳体主体,以及设置在所述壳体主体两端的第一端盖和第二端盖,所述第一端盖上沿所述第一轴承的周向设置有第一进风口,所述第二端盖上沿所述第二轴承的周向设置有第二进风口,所述第一进风口和第二进风口内设置有散热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增强轴承散热的旋转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盖中部设置有第一轴承室,所述第一轴承共轴设置在所述第一轴承室内,所述第二端盖中部设置有第二轴承室,所述第二轴承共轴设置在所述第二轴承室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增强轴承散热的旋转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进风口沿所述第一轴承室的周向设置,且所述第一进风口等角度地排布在所述第一轴承室的外周,所述第二进风口沿所述第二轴承室的周向设置,所述第二进风口等角度地排布在所述第二轴承室的外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增强轴承散热的旋转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子风扇和第二转子风扇均为离心式风扇,所述第一转子风扇和第二转子风扇的中部设置有使转子轴穿过的通孔,所述通孔的内周设置有卡扣,所述转子的两端端面上设置有定位槽,所述第一转子风扇通过定位槽固定在转子的第一端,所述第二转子风扇通过定位槽固定在转子的第二端。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增强轴承散热的旋转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盖沿所述第一转子风扇的周向设置有第一出风口,所述第二端盖沿所述第二转子风扇的周向设置有第二出风口。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增强轴承散热的旋转电机,其特征在于:每一第二进风口内的散热筋数量相同且等间距设置,所述第一进风口内的散热筋沿所述第一轴承室的外周面设置,所述第二进风口内的散热筋沿所述第二轴承室的外周面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增强轴承散热的旋转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进风口内的散热筋的轴向长度与第一轴承室的轴向长度相同,且该散热筋沿所述第一轴承室的径向延伸高度为7mm,散热筋宽度为2mm。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增强轴承散热的旋转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进风口内的散热筋的轴向长度与第二轴承室的轴向长度相同,且该散热筋沿所述第二轴承室的径向延伸高度为7mm,散热筋宽度为2.5mm。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增强轴承散热的旋转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盖和第二端盖为铝合金端盖。


技术总结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增强轴承散热的旋转电机,包括电机壳体,以及共轴设置在所述电机壳体内的定子、转子和转子轴,所述转子轴的两端设置有第一轴承和第二轴承,所述转子的两端设置有第一转子风扇和第二转子风扇,所述第一转子风扇与第一轴承共轴且沿所述第一轴承的周向设置,所述第二转子风扇与第二轴承共轴且沿所述第二轴承的周向设置,所述电机壳体包括设置在所述定子外周的壳体主体,以及设置在所述壳体主体两端的第一端盖和第二端盖。本方案利用进风口轴向进风,增加了轴承的冷却效果,同时转子风扇采用离心式风扇,确保转子风扇轴向进风,并利用散热筋增加散热面积,出风口便于离心风扇利用离心力将空气从圆周方向甩出,增加散热效果。

技术研发人员:曹秀振,马超,马超,钟欢,卢杨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耐世特汽车系统(苏州)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1219
技术公布日:2024/1/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