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驱动电动汽车用紧固型轮毂电机隔热结构

文档序号:36478202发布日期:2023-12-25 04:05阅读:39来源:国知局
一种驱动电动汽车用紧固型轮毂电机隔热结构

本发明涉及电动汽车轮毂电机,具体为一种驱动电动汽车用紧固型轮毂电机隔热结构。


背景技术:

1、轮毂电机是将汽车的“动力系统、传动系统、刹车系统集成到一起而设计出来的电机,安装在电动汽车轮毂内部的的驱动设备,由于结构的紧凑相比传统中央电机驱动的电动车,采用外转子轮毂电机驱动,对电机转子的动平衡及隔热的要求逐步增加,轮毂电机制动过程中,制动盘表面温度快速提升,使得多余的热量通过制动盘、固定螺栓等金属结构,直接传导至电机外壳体上,对电机的散热产生不利影响,为了减少影响通过增加轮毂电机的热传导,而现有的隔热结构却存在一些缺陷,就比如:

2、1、如公开号“cn113037016a轮毂电机的散热增强结构”,中通过在轮毂轴中设有进气管,通过通气孔、连通管道以及散热管可以在电机的内部形成一个空气流动环境,通过将轮毂轴中间空间改造实现内部散热状态,在轮毂随着实际使用中颠簸,中空的轮毂轴容易受到外部冲击导致轮毂轴内折倾斜,影响轮毂电机内部使用状态;

3、现有的轮毂电机设置的隔热结构,通过增加隔热的板体结构,分隔轮毂电机内部和外部,单独的隔热结构的隔热能力有限,无法满足轮毂电机的隔热需求,并且随着高温热量堆积在轮毂电机内部,使得过多热量传导进入转子内,容易引起转子上的永磁体热退磁,影响轮毂电机的使用寿命。

4、针对上述问题,急需在原有轮毂电机隔热装置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设计。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驱动电动汽车用紧固型轮毂电机隔热结构,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中空的轮毂轴容易受到外部冲击导致轮毂轴内折倾斜,影响使用稳定性,且现有的通过增加隔热的板体的,隔热结构的隔热能力有限,无法满足轮毂电机的隔热需求,并且随着高温热量堆积,使得过多热量传导进入转子内,容易引起转子上的永磁体热退磁,影响轮毂电机的使用寿命的问题。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驱动电动汽车用紧固型轮毂电机隔热结构,包括限位外毂,其设置为环形轮毂结构,所述限位外毂内壁面设置有内环,且限位外毂一侧卡合连接有外散热板,所述外散热板内部等距设置有定位栓一,且定位栓一贯穿内环内部,所述内环一侧与内散热板一侧相抵,且内环另一侧与轮毂外板相抵;

3、散热管,其安装在所述轮毂外板内壁面设置的l状板体相抵,所述散热管一端设置有过滤网,且过滤网一侧与安装盖相抵,所述散热管与安装盖卡合连接,且安装盖开口一侧滑动连接有推杆;

4、安装板,其等距安装在所述内环内壁面,所述安装板一侧卡合连接有定子,且定子位于转子外壁面呈套环状平行设置,所述转子一侧设置有导向板一端,且导向板另一端被定位栓二贯穿。

5、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便于对轮毂电机内部的轮毂内部环境,提供散热以及隔热空间。

6、优选的,所述限位外毂另一侧卡合连接有轮毂外板,且轮毂外板内侧与散热管一侧留有缝隙,并且轮毂外板内壁面等距转动连接有定位齿轮和散热扇。

7、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轮毂外板为定位齿轮和散热扇安装提供限位。

8、优选的,所述外散热板内壁面与内散热板之间留有缝隙,且内散热板和外散热板均为防腐蚀金属材料制成板体结构,并且内散热板内部面设置有倾斜的孔洞结构。

9、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外散热板与内散热板加大金属散热面。

10、优选的,所述内散热板一端与定位栓二侧壁面留有缝隙,且定位栓二另一端贯穿导向板内部,所述内散热板一侧设置有透气板。

11、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经过内散热板与外散热板对接,为内部热量提供散热环境。

12、优选的,所述散热管另一端设置有散热箱,且散热箱位于限位外毂内部等距设置,所述散热箱两侧对称设置有定子。

13、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经过散热管与散热箱联动构成稳定的连接使用状态。

14、优选的,所述安装盖与推杆之间设置有硅胶片,且安装盖与推杆另一侧之间设置有限位弹簧。

15、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安装盖为推杆安装提供限位,便于推杆与限位弹簧连接。

16、优选的,所述推杆一侧设置有与电磁铁相吸的磁铁块体,且电磁铁安装在安装盖侧壁面一侧,并且限位弹簧和电磁铁平行设置。

17、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电磁铁与推杆一侧磁铁磁力相吸,保持内部气流流动散热。

18、优选的,所述定位栓二一端贯穿对接环侧壁面,且对接环内部设置有辅助轴承,所述辅助轴承内部被主轴杆贯穿。

19、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经过定位栓二将主轴杆驱动力与转子连接。

20、优选的,所述主轴杆一端贯穿主轴承,且主轴承安装在隔热罩内部,所述隔热罩与对接环平行设置,且隔热罩内部转动连接有限位齿轮,所述主轴杆一端设置有定位板。

21、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主轴承为主轴杆工作提供辅助稳定环境。

22、优选的,所述限位齿轮与主轴杆连接,且限位齿轮侧壁面等距与定位齿轮啮合连接,并且定位齿轮一侧设置有散热扇,所述散热扇一侧设置有贯穿导向板内部转动连接的柱体。

23、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限位齿轮与定位齿轮之间联动配合,为内部热量散热空间提供气流流动环境。

2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该驱动电动汽车用紧固型轮毂电机隔热结构:

25、1.在使用该装置时,通过将散热的内散热板与外散热板位于限位外毂一侧安装,经过限位外毂与内散热板与外散热板构成u状的轮毂环境,在内部热量流动过程中通过内散热板与外散热板的金属热传递以及透气板配合,将内部囤积热量快速排出,无需在主轴杆内部进行空间调整,保持主轴杆位于稳定状态下平稳运行处理;

26、2.安装在主轴杆一侧设置的限位齿轮与定位齿轮配合,经过限位齿轮推送散热扇位于限位外毂构成的轮毂内部转动,将位于轮毂内部气流进步推送,使得气流穿过散热箱与散热管配合,收集到的高温气流向一侧输送,避免转子与定子之间存储过度高温环境;

27、3.通过在限位外毂内部架设内环配合内散热板与外散热板,进一步隔离轮毂电机与制动器之间热量传递环境,其中内散热板与外散热板之间缝隙,便于空气流动,加快热量散发处理,配合散热扇转动,将热量向外部排出,经过导向板,将气流向散热管一侧推送,辅助散热,降低温度,达到隔热效果。



技术特征:

1.一种驱动电动汽车用紧固型轮毂电机隔热结构,包括限位外毂(1)、散热管(8)和安装板(16),其特征在于: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驱动电动汽车用紧固型轮毂电机隔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外毂(1)另一侧卡合连接有轮毂外板(7),且轮毂外板(7)内侧与散热管(8)一侧留有缝隙,并且轮毂外板(7)内壁面等距转动连接有定位齿轮(24)和散热扇(25)。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驱动电动汽车用紧固型轮毂电机隔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散热板(3)内壁面与内散热板(5)之间留有缝隙,且内散热板(5)和外散热板(3)均为防腐蚀金属材料制成板体结构,并且内散热板(5)内部面设置有倾斜的孔洞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驱动电动汽车用紧固型轮毂电机隔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散热板(5)一端与定位栓二(19)侧壁面留有缝隙,且定位栓二(19)另一端贯穿导向板(18)内部,所述内散热板(5)一侧设置有透气板(6)。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驱动电动汽车用紧固型轮毂电机隔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管(8)另一端设置有散热箱(14),且散热箱(14)位于限位外毂(1)内部等距设置,所述散热箱(14)两侧对称设置有定子(15)。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驱动电动汽车用紧固型轮毂电机隔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盖(10)与推杆(11)之间设置有硅胶片,且安装盖(10)与推杆(11)另一侧之间设置有限位弹簧(12)。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驱动电动汽车用紧固型轮毂电机隔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推杆(11)一侧设置有与电磁铁(13)相吸的磁铁块体,且电磁铁(13)安装在安装盖(10)侧壁面一侧,并且限位弹簧(12)和电磁铁(13)平行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驱动电动汽车用紧固型轮毂电机隔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栓二(19)一端贯穿对接环(20)侧壁面,且对接环(20)内部设置有辅助轴承(21),所述辅助轴承(21)内部被主轴杆(22)贯穿。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驱动电动汽车用紧固型轮毂电机隔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主轴杆(22)一端贯穿主轴承(27),且主轴承(27)安装在隔热罩(26)内部,所述隔热罩(26)与对接环(20)平行设置,且隔热罩(26)内部转动连接有限位齿轮(23),所述主轴杆(22)一端设置有定位板(28)。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驱动电动汽车用紧固型轮毂电机隔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齿轮(23)与主轴杆(22)连接,且限位齿轮(23)侧壁面等距与定位齿轮(24)啮合连接,并且定位齿轮(24)一侧设置有散热扇(25),所述散热扇(25)一侧设置有贯穿导向板(18)内部转动连接的柱体。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驱动电动汽车用紧固型轮毂电机隔热结构,包括:限位外毂,其设置为环形轮毂结构,所述限位外毂内壁面设置有内环,且限位外毂一侧卡合连接有外散热板,所述外散热板内部等距设置有定位栓一,且定位栓一贯穿内环内部,所述内环一侧与内散热板一侧相抵,且内环另一侧与轮毂外板相抵。该驱动电动汽车用紧固型轮毂电机隔热结构,通过将散热的内散热板与外散热板位于限位外毂一侧安装,经过限位外毂与内散热板与外散热板构成U状的轮毂环境,在内部热量流动过程中通过内散热板与外散热板的金属热传递以及透气板配合,将内部囤积热量快速排出,无需在主轴杆内部进行空间调整,保持主轴杆位于稳定状态下运行。

技术研发人员:许世维,李军求,张小鹏,谭平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北京理工大学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1/1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