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逆变器和双电机冷却装置及电驱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6419101发布日期:2023-12-20 03:32阅读:136来源:国知局
双逆变器和双电机冷却装置及电驱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车辆的电驱系统的,尤其涉及一种双逆变器和双电机冷却装置及电驱系统。


背景技术:

1、电驱系统通常包括电机和逆变器,现有的电驱系统中针对电机和逆变器分别设置独立的两套冷却装置来进行冷却,这种独立设置的冷却装置,导致冷却装置的结构较为复杂,并且占用的内部空间较多,增加了电驱系统的整体质量和体积,降低了电车的巡航里程。

2、并且独立设置的两套冷却装置,通常需要与车辆的其他系统(如发动机、刹车等)进行集成控制,以确保整个车辆的运行效率和安全性。集成控制需要更加精细的控制策略和更高的维护成本。此外,冷却装置的复杂性也增加了故障风险和维护难度。

3、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结构紧凑、简化控制难度、维护成本更低的双逆变器和双电机冷却装置及电驱系统。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紧凑、简化控制难度、维护成本更低的双逆变器和双电机冷却装置及电驱系统。

2、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提供一种双逆变器和双电机冷却装置,包括逆变器冷却单元、电机冷却单元、双逆变器壳体和双电机壳体,所述双逆变器壳体位于所述双电机壳体的上方,所述逆变器冷却单元依次包括进液管、第一逆变器冷却内回路、串联管、第二逆变器冷却内回路和转接管,所述电机冷却单元依次包括第一电机冷却内回路、连接管、第二电机冷却内回路和出液管,所述转接管连接所述第二逆变器冷却内回路和所述第一电机冷却内回路;

3、所述第一逆变器冷却内回路和第二逆变器冷却内回路均包括第一流道、冷却槽、第二流道,所述第一流道连接所述进液管或所述转接管,所述第二流道连接所述串联管,所述冷却槽沿水平方向布置并且所述冷却槽的槽口沿水平面开设,所述第一流道沿水平方向垂直于所述冷却槽的外侧边布置并与所述第一流道与所述冷却槽的外侧边连通,所述第一流道为形成在所述双逆变器壳体中的扁平管道结构,所述第二流道包括第一分支段和第二分支段,所述第一分支段沿所述冷却槽的内侧边布置,所述第一分支段为线形槽,所述第二分支段与所述第一分支段连通并沿所述内侧边的延伸方向为形成在所述双逆变器壳体中的扁平管道结构。

4、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流道的出液口与所述冷却槽的底面平齐,所述第二流道高于所述冷却槽的底面,所述第一流道与所述第二流道相互垂直,并且所述第一流道与所述第二流道之间的高度差为所述冷却槽的储液高度。

5、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逆变器冷却内回路和所述第二逆变器冷却内回路沿中线对称布置在所述双逆变器壳体的内部,所述进液管连接在所述双逆变器壳体的一侧外壁上,所述转接管连接在所述双逆变器壳体上与所述进液管相对的另一侧外壁上。

6、进一步地,所述串联管连接在所述双逆变器壳体的前侧外壁上,所述串联管为软管。

7、进一步地,所述双逆变器壳体中所述第一逆变器冷却内回路的上方为第一模块腔,所述第二逆变器冷却内回路上方为第二模块腔,所述第一逆变器冷却内回路的下方为第三模块腔,所述第二逆变器冷却内回路下方为第四模块腔。

8、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模块腔和所述第二模块腔中用于安装功率模块,所述第三模块腔和所述第四模块腔中用于安装电路板。

9、进一步地,所述双电机壳体进一步包括第一电机外壳、第二电机外壳、第一冷却螺旋水道和第二冷却螺旋水道,所述第一电机冷却内回路形成在所述第一电机外壳与所述第一冷却螺旋水道之间,所述第二电机冷却内回路形成在所述第二电机外壳与所述第二冷却螺旋水道之间。

10、进一步地,所述转接管的一端连接在所述第一电机外壳上,所述连接管连接在所述第一电机外壳与所述第二电机外壳之间,所述出液管的一端连接在所述第二电机外壳上。

11、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电驱系统,包括双逆变器和双电机,还包括上述任一项所述的双逆变器和双电机冷却装置。

12、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3、本发明中将逆变器冷却单元和电机冷却单元集成在一起,形成一套冷却装置。该冷却装置的结构紧凑,有利于减少电驱系统的重量和体积,提升电车的续航里程;并且简化了控制难度、维护成本更低;还节省了冷却回路设计路径,提高冷却效率。



技术特征:

1.一种双逆变器和双电机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逆变器冷却单元、电机冷却单元、双逆变器壳体和双电机壳体,所述双逆变器壳体位于所述双电机壳体的上方,所述逆变器冷却单元依次包括进液管、第一逆变器冷却内回路、串联管、第二逆变器冷却内回路和转接管,所述电机冷却单元依次包括第一电机冷却内回路、连接管、第二电机冷却内回路和出液管,所述转接管连接所述第二逆变器冷却内回路和所述第一电机冷却内回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逆变器和双电机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流道的出液口与所述冷却槽的底面平齐,所述第二流道高于所述冷却槽的底面,所述第一流道与所述第二流道相互垂直,并且所述第一流道与所述第二流道之间的高度差为所述冷却槽的储液高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逆变器和双电机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逆变器冷却内回路和所述第二逆变器冷却内回路沿中线对称布置在所述双逆变器壳体的内部,所述进液管连接在所述双逆变器壳体的一侧外壁上,所述转接管连接在所述双逆变器壳体上与所述进液管相对的另一侧外壁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逆变器和双电机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串联管连接在所述双逆变器壳体的前侧外壁上,所述串联管为软管。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逆变器和双电机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双逆变器壳体中所述第一逆变器冷却内回路的上方为第一模块腔,所述第二逆变器冷却内回路上方为第二模块腔,所述第一逆变器冷却内回路的下方为第三模块腔,所述第二逆变器冷却内回路下方为第四模块腔。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双逆变器和双电机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模块腔和所述第二模块腔中用于安装功率模块,所述第三模块腔和所述第四模块腔中用于安装电路板。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逆变器和双电机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双电机壳体进一步包括第一电机外壳、第二电机外壳、第一冷却螺旋水道和第二冷却螺旋水道,所述第一电机冷却内回路形成在所述第一电机外壳与所述第一冷却螺旋水道之间,所述第二电机冷却内回路形成在所述第二电机外壳与所述第二冷却螺旋水道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双逆变器和双电机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接管的一端连接在所述第一电机外壳上,所述连接管连接在所述第一电机外壳与所述第二电机外壳之间,所述出液管的一端连接在所述第二电机外壳上。

9.一种电驱系统,包括双逆变器和双电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双逆变器和双电机冷却装置。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双逆变器和双电机冷却装置,包括逆变器冷却单元、电机冷却单元、双逆变器壳体和双电机壳体,第一逆变器冷却内回路和第二逆变器冷却内回路均包括第一流道、冷却槽、第二流道,第一流道垂直于冷却槽的外侧边布置并与第一流道与冷却槽的外侧边连通,第一流道为形成在双逆变器壳体中的扁平管道结构,第二流道包括第一分支段和第二分支段,第一分支段沿冷却槽的内侧边布置,第一分支段为线形槽,第二分支段与第一分支段连通并沿内侧边的延伸方向为形成在双逆变器壳体中的扁平管道结构。本发明有利于减少电驱系统的重量和体积,提升续航里程;并且简化了控制难度、维护成本更低。

技术研发人员:张雄,喻皓,梁文博,廖根旺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广汽埃安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1/1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