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摩动力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7415903发布日期:2024-03-25 19:04阅读:7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摩动力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驱动总成,特别涉及一种电摩动力系统。


背景技术:

1、电动摩托车通常由电机、控制器及减速器三部分构成,运行时,电动摩托车的控制器需要实时了解电机转轴的旋转位置,以实现精确控制,这就需要使用到位置传感器,而霍尔传感器是常用的选择。

2、然而,霍尔元件的温度特性差,当电机在大负载运行时,内部产生高温,易导致霍尔元件受损,影响其使用精度及灵敏度,霍尔元件的输出信号受损,进而影响控制器对电机的控制精度,影响电机的运行特性,降低整车骑行的舒适性。其次,市面上的大多数电机选择将位置传感器的信号从电机壳体外部构建管道走线,这样势必会增加电机壳体的外部体积,从而增加电机壳体额外的重量。


技术实现思路

1、基于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电摩动力系统,用于解决上述背景技术所提及的技术问题。

2、本发明提出一种电摩动力系统,包括电机壳体和控制器壳体,所述控制器壳体位于所述电机壳体的一侧,所述电机壳体的一端设置有输出轴,所述电机壳体的另一端与所述控制器壳体的端面共面并形成风冷外立板,所述电机壳体位于所述风冷外立板的一端设有传感器安装腔,所述传感器安装腔位于所述风冷外立板和所述电机壳体内部形成的定子腔之间。

3、进一步的,所述电摩动力系统,其中,所述风冷外立板包括电机后壳端部、控制器后壳端部及盖板,所述电机后壳端部与所述控制器后壳端部于同一水平面一体设置,所述电机后壳端部对应所述输出轴位置内凹形成所述传感器安装腔,所述传感器安装腔内设置传感器组件,并通过所述盖板封闭。

4、进一步的,所述电摩动力系统,其中,所述电机后壳端部对应所述输出轴的位置向外凸出形成有围绕所述传感器安装腔的环形围板,所述盖板固定于所述环形围板的端面上,所述传感器安装腔的内壁向内凸出形成有一限位台阶,所述限位台阶的承接面与所述盖板平齐且间隔设置。

5、进一步的,所述电摩动力系统,其中,所述传感器组件包括控制电路板、磁头及传感器芯片,所述控制电路板水平设于所述限位台阶上,所述磁头内嵌于所述输出轴朝向所述控制电路板的一端,所述传感器芯片设于所述控制电路板上并与所述磁头相对设置。

6、进一步的,所述电摩动力系统,其中,所述电机后壳端部的内侧面设有过线底槽,所述过线底槽的一端延伸至所述传感器安装腔内、另一端延伸至所述电机后壳端部的边缘,所述控制电路板背向所述传感器芯片的一侧连接信号线,所述信号线从所述传感器安装腔的侧壁穿出并经由所述过线底槽走线至所述控制器壳体内。

7、进一步的,所述电摩动力系统,其中,所述信号线通过灌胶液固定于所述过线底槽中。

8、进一步的,所述电摩动力系统,其中,所述电机后壳端部以及所述控制器后壳端部的外侧面设有散热结构,部分所述散热结构在所述电机壳体轴线方向上的投影与所述过线底槽重合。

9、进一步的,所述电摩动力系统,其中,所述散热结构包括第一散热筋和第二散热筋,所述第一散热筋有多个,多个所述第一散热筋沿着所述控制器后壳端部的长度方向设于所述控制器后壳端部的外侧面上,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散热筋之间间隔设置;

10、所述第二散热筋设于所述电机后壳端部的外侧面上、且环绕在所述环形围板的周围。

11、进一步的,所述电摩动力系统,其中,所述第二散热筋包括以所述环形围板的圆心点为中心点环形阵列的至少3个弧线型散热筋,相邻的两个所述弧线型散热筋之间设有直线型散热筋。

12、进一步的,所述电摩动力系统,其中,所述电机后壳端部的内侧面对应所述输出轴位置设有内轴套,所述内轴套的中心轴线位置贯穿并与所述传感器安装腔连通,所述内轴套与所述电机后壳端部之间连接有多个加强筋。

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方案具有以下优点:

14、1、通过将控制器壳体设置在电机壳体的一侧,实现了动力系统的紧凑型设计,以使上述动力系统的体积缩小,减小在电摩上的空间占用,其次电机和控制器可以共用风冷外立板,有利于对整个动力系统进行散热,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使用寿命。

15、2、电机壳体位于风冷外立板的一端设有传感器安装腔,且传感器安装腔位于风冷外立板和电机壳体内部形成的定子腔之间,这使得风冷外立板在对电机和控制器冷却的同时还可以对传感器安装腔内的传感器组件进行散热,从而有效确保传感器组件的正常运行,避免电机大负载运行时产生的热量影响传感器组件的正常运行。

16、3、传感器安装腔位于电机壳体的内部,因此在安装传感器组件时,可以在电机壳体的内部走线,而无需在电机壳体的外部构件管道走线,极大的提升了电机壳体结构的紧凑性,使得电机壳体的体积得以进一步缩小。



技术特征:

1.一种电摩动力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机壳体和控制器壳体,所述控制器壳体位于所述电机壳体的一侧,所述电机壳体的一端设置有输出轴,所述电机壳体的另一端与所述控制器壳体的端面共面并形成风冷外立板,所述电机壳体位于所述风冷外立板的一端设有传感器安装腔,所述传感器安装腔位于所述风冷外立板和所述电机壳体内部形成的定子腔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摩动力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风冷外立板包括电机后壳端部、控制器后壳端部及盖板,所述电机后壳端部与所述控制器后壳端部于同一水平面一体设置,所述电机后壳端部对应所述输出轴位置内凹形成所述传感器安装腔,所述传感器安装腔内设置传感器组件,并通过所述盖板封闭。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摩动力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后壳端部对应所述输出轴的位置向外凸出形成有围绕所述传感器安装腔的环形围板,所述盖板固定于所述环形围板的端面上,所述传感器安装腔的内壁向内凸出形成有一限位台阶,所述限位台阶的承接面与所述盖板平齐且间隔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摩动力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传感器组件包括控制电路板、磁头及传感器芯片,所述控制电路板水平设于所述限位台阶上,所述磁头内嵌于所述输出轴朝向所述控制电路板的一端,所述传感器芯片设于所述控制电路板上并与所述磁头相对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摩动力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后壳端部的内侧面设有过线底槽,所述过线底槽的一端延伸至所述传感器安装腔内、另一端延伸至所述电机后壳端部的边缘,所述控制电路板背向所述传感器芯片的一侧连接信号线,所述信号线从所述传感器安装腔的侧壁穿出并经由所述过线底槽走线至所述控制器壳体内。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摩动力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信号线通过灌胶液固定于所述过线底槽中。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摩动力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后壳端部以及所述控制器后壳端部的外侧面设有散热结构,部分所述散热结构在所述电机壳体轴线方向上的投影与所述过线底槽重合。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摩动力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结构包括第一散热筋和第二散热筋,所述第一散热筋有多个,多个所述第一散热筋沿着所述控制器后壳端部的长度方向设于所述控制器后壳端部的外侧面上,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散热筋之间间隔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摩动力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散热筋包括以所述环形围板的圆心点为中心点环形阵列的至少3个弧线型散热筋,相邻的两个所述弧线型散热筋之间设有直线型散热筋。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摩动力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后壳端部的内侧面对应所述输出轴位置设有内轴套,所述内轴套的中心轴线位置贯穿并与所述传感器安装腔连通,所述内轴套与所述电机后壳端部之间连接有多个加强筋。


技术总结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摩动力系统,包括电机壳体和控制器壳体,所述控制器壳体位于所述电机壳体的一侧,所述电机壳体的一端设置有输出轴,所述电机壳体的另一端与所述控制器壳体的端面共面并形成风冷外立板,所述电机壳体位于所述风冷外立板的一端设有传感器安装腔,所述传感器安装腔位于所述风冷外立板和所述电机壳体内部形成的定子腔之间。这使得风冷外立板在对电机和控制器冷却的同时还可以对传感器安装腔内的传感器组件进行散热,从而有效确保传感器组件的正常运行,避免电机大负载运行时产生的热量影响传感器组件的正常运行。

技术研发人员:朱敏,侯明君,何俊明,章小林,王一奇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浙江盘毂动力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3/2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