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RC和MOS实现的充电防打火电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4437470发布日期:2023-06-10 02:38阅读:230来源:国知局
一种基于RC和MOS实现的充电防打火电路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电路,特别是涉及一种基于rc和mos实现的充电防打火电路。


背景技术:

1、电池的充放电在日常生活工作中是很常见的,在物理结构上的绝缘防护来隔离对插充电时火花飞溅到人体身上,对人体造成伤害,这种防护对人体是起到了保护作用,但对接触点有一定的寿命要求,使用久了触电会烧黑,接触电阻变大,有发热起火的风险。进一步地,参照现有技术中如图1所示,虽然ntc串入充电回路来防止打火,此方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抑止了瞬态电流,有效的减小火花,但是ntc在电路中会发热,损耗了电能。


技术实现思路

1、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充电时时常发生打火不利于充电接口的使用寿命,也不安全的缺陷,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rc和mos实现的充电防打火电路,有效解决了充电打火和发热问题,提高了充电安全性和电能利用效率。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基于rc和mos实现的充电防打火电路,用于管理电池充电器和终端电池,其包括线性稳压电路模块、rc延时模块和mos控制模块,所述线性稳压电路模块分别与所述电池充电器和所述rc延时模块连接,用于控制所述电池充电器将电压降低稳定输出到所述rc延时模块;所述rc延时模块分别与所述线性稳压电路模块和所述mos控制模块连接,用于延时滞后导通所述mos控制模块;所述mos控制模块分别与所述rc延时模块和所述终端电池连接,用于在所述mos控制模块的控制下,连接或断开所述电池充电器与所述终端电池之间的充电通道。

3、优选地,所述线性稳压电路模块包括第一三极管、第二电阻、第三电阻、第二电容、和第一稳压管,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一端与所述电池充电器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和第三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电容的第二端、所述第一稳压管的负极和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基极交点连接,所述第二电容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一稳压管的正极与所述电池充电器的负极连接。

4、优选地,所述线性稳压电路模块包括第三电容,所述第三电容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连接,所述第三电容的第二端与所述电池充电器的负极连接。

5、优选地,所述rc延时模块包括第一电阻、第四电阻、第一电容、第四电容、第五电容和第二稳压管,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连接,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四电阻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一端交点连接,所述第四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四电容的第一端、所述第五电容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稳压管的负极连接,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二端、所述第四电容的第二端、所述第五电容的第二端均分别连接至所述电池充电器的负极。

6、优选地,所述rc延时模块还包括第五电阻、第六电容和第二三极管,所述第二稳压管的正极与所述第五电阻的第一端、第六电容的第一端和第二三极管的基极交点连接,所述第五电阻的第二端、所述第六电容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均分别连接至所述电池充电器的负极。

7、优选地,所述mos控制模块包括第六电阻、第七电阻和第三mos管,所述第七电阻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所述第七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六电阻的第一端和第三mos管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三mos管的第二端和所述第六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

8、优选地,所述第三mos管采用p沟道mos管。

9、优选地,所述mos控制模块还包括第八电阻、第九电阻、第十电阻、第十一电阻、第一mos管和第二mos管,所述第九电阻的第一端和所述第十电阻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三mos管的第三端交点连接,所述第九电阻的第二端和所述第八电阻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mos管的第一端交点连接,所述第十电阻的第二端和所述第十一电阻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mos管的第一端交点连接。

10、优选地,所述第一mos管的第三端和所述第二mos管的第三端连接,所述第一mos管的第二端和所述第八电阻的第二端连接至所述电池充电器的负极,所述第二mos管的第二端和所述第十一电阻的第二端连接至所述终端电池的负极,所述终端电池的正极与所述电池充电器的正极连接。

11、优选地,所述第一mos管和所述第二mos管均采用n沟道mos管。

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基于rc和mos实现的充电防打火电路,用于管理电池充电器和终端电池,其包括线性稳压电路模块、rc延时模块和mos控制模块,该线性稳压电路模块分别与该电池充电器和该rc延时模块连接,用于控制该电池充电器将电压降低稳定输出到该rc延时模块;该rc延时模块分别与该线性稳压电路模块和该mos控制模块连接,用于延时滞后导通该mos控制模块;该mos控制模块分别与该rc延时模块和该终端电池连接,用于在该mos控制模块的控制下,连接或断开该电池充电器与该终端电池之间的充电通道。本实用新型在电池充电器和终端电池之间串入防打火电路,以此来提高安全性和实用性,更是解决了充电时的打火问题。



技术特征:

1.一种基于rc和mos实现的充电防打火电路,用于管理电池充电器和终端电池,其特征在于,包括线性稳压电路模块、rc延时模块和mos控制模块,所述线性稳压电路模块分别与所述电池充电器和所述rc延时模块连接,用于控制所述电池充电器将电压降低稳定输出到所述rc延时模块;所述rc延时模块分别与所述线性稳压电路模块和所述mos控制模块连接,用于延时滞后导通所述mos控制模块;所述mos控制模块分别与所述rc延时模块和所述终端电池连接,用于在所述mos控制模块的控制下,连接或断开所述电池充电器与所述终端电池之间的充电通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rc和mos实现的充电防打火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线性稳压电路模块包括第一三极管、第二电阻、第三电阻、第二电容、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rc和mos实现的充电防打火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线性稳压电路模块包括第三电容,所述第三电容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连接,所述第三电容的第二端与所述电池充电器的负极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于rc和mos实现的充电防打火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rc延时模块包括第一电阻、第四电阻、第一电容、第四电容、第五电容和第二稳压管,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连接,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四电阻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一端交点连接,所述第四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四电容的第一端、所述第五电容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稳压管的负极连接,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二端、所述第四电容的第二端、所述第五电容的第二端均分别连接至所述电池充电器的负极。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基于rc和mos实现的充电防打火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rc延时模块还包括第五电阻、第六电容和第二三极管,所述第二稳压管的正极与所述第五电阻的第一端、第六电容的第一端和第二三极管的基极交点连接,所述第五电阻的第二端、所述第六电容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均分别连接至所述电池充电器的负极。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基于rc和mos实现的充电防打火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mos控制模块包括第六电阻、第七电阻和第三mos管,所述第七电阻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所述第七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六电阻的第一端和第三mos管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三mos管的第二端和所述第六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基于rc和mos实现的充电防打火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mos管采用p沟道mos管。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基于rc和mos实现的充电防打火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mos控制模块还包括第八电阻、第九电阻、第十电阻、第十一电阻、第一mos管和第二mos管,所述第九电阻的第一端和所述第十电阻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三mos管的第三端交点连接,所述第九电阻的第二端和所述第八电阻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mos管的第一端交点连接,所述第十电阻的第二端和所述第十一电阻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mos管的第一端交点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基于rc和mos实现的充电防打火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mos管的第三端和所述第二mos管的第三端连接,所述第一mos管的第二端和所述第八电阻的第二端连接至所述电池充电器的负极,所述第二mos管的第二端和所述第十一电阻的第二端连接至所述终端电池的负极,所述终端电池的正极与所述电池充电器的正极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基于rc和mos实现的充电防打火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mos管和所述第二mos管均采用n沟道mos管。


技术总结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基于RC和MOS实现的充电防打火电路,用于管理电池充电器和终端电池,其包括线性稳压电路模块、RC延时模块和MOS控制模块,所述线性稳压电路模块分别与所述电池充电器和所述RC延时模块连接,用于控制所述电池充电器将电压降低稳定输出到所述RC延时模块;所述RC延时模块分别与所述线性稳压电路模块和所述MOS控制模块连接,用于延时滞后导通所述MOS控制模块;所述MOS控制模块分别与所述RC延时模块和所述终端电池连接,用于在所述MOS控制模块的控制下,连接或断开所述电池充电器与所述终端电池之间的充电通道。本技术在电池充电器和终端电池之间串入防打火电路,以此来提高安全性和实用性,更是解决了充电时的打火问题。

技术研发人员:冯丽莉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深圳市华芯控股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131
技术公布日:2024/1/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