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连续供电的电源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4702272发布日期:2023-07-06 22:40阅读:29来源:国知局
一种连续供电的电源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属于电源,具体涉及一种连续供电的电源装置。


背景技术:

1、电源被广泛应用在各个行业,在电网监测等领域,在一些移动设备往往会用到一些电源模块,由于电池模块往往蓄电量有限,需要及时的补充电量或更换新的电源,设备在运行时,由于无法及时换电,将会导致设备无法正常运行,为了能够实现用电设备及时的进行不间断换电,我们提出了一种连续供电的电源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电源模块换电不及时或存在换电时出现短暂供电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连续供电的电源装置。本实用新型采用双电源结构,其中一个作为备用电源,在其中一块电源电量消耗殆尽后,进入备用电源供电,并提醒工作人员进行更换,这样可有效避免忘记换电,并可实现设备的无间断供电。

2、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3、设计一种连续供电的电源装置,包括电源壳体,所述电源壳体的一侧设有两个电池插槽,所述电池插槽内以可弹出的方式安装有电源本体,所述电池插槽的内部设有隔板,所述隔板上固定有与所述电源本体充电或放电的端口相对应的通电连接件;所述电池插槽的内部两端设有对称的锁扣件,所述锁扣件通过销轴固定在隔板上,所述电源本体的两侧设有与锁扣件的锁头相对应的卡槽,所述锁扣件远离锁头的一端设有复位推拉机构;所述电源壳体的顶部设有透明罩,所述透明罩的内部设有报警灯、与所述报警灯相连的控制电路,所述控制电路通过导线与通电连接件、复位推拉机构和外电源接口相连,所述外电源接口设置在所述电源壳体的侧部;所述电池插槽的内部设有用于弹出电源本体的弹片,所述弹片固定在隔板上。

4、进一步的,在所述电源本体插入到所述电池插槽内后,电源本体的外侧面与所述电源壳体的外侧面齐平。

5、进一步的,所述电源本体的两侧设有向内凹陷的抠槽。

6、进一步的,所述复位推拉机构为推拉式电磁铁,所述推拉式电磁铁固定在隔板上,所述推拉式电磁铁的输出端设有与锁扣件端部相连的滑块,所述锁扣件端部设有用于连接所述滑块的滑槽,所述滑槽呈长条形结构。

7、进一步的,所述弹片呈拱形结构,中部设有固定块,所述弹片的两端设有向内弯曲的突起。

8、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连续供电的电源装置,有益效果在于:

9、(1)、本实用新型采用双电源结构,其中一个作为备用电源,在其中一块电源电量消耗殆尽后,进入备用电源供电,将电量耗尽的电源弹出,并及时通知管理人员进行更换,这样可有效避免因无法及时换电导致设备断电的情况。

10、(2)、本实用新型采用双电源结构,在一块电源电量即将耗尽时,直接连接另一块备用电池上,这样可避免设备出现断电的情况,管理员将电量耗尽的电源更换后,可实现设备不间断供电,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转。



技术特征:

1.一种连续供电的电源装置,包括电源壳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壳体(1)的一侧设有两个电池插槽(12),所述电池插槽(12)内以可弹出的方式安装有电源本体(2),所述电池插槽(12)的内部设有隔板(13),所述隔板(13)上固定有与所述电源本体(2)充电或放电的端口相对应的通电连接件(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连续供电的电源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电源本体(2)插入到所述电池插槽(12)内后,电源本体(2)的外侧面与所述电源壳体(1)的外侧面齐平。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连续供电的电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本体(2)的两侧设有向内凹陷的抠槽(22)。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连续供电的电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复位推拉机构为推拉式电磁铁(4),所述推拉式电磁铁(4)固定在隔板(13)上,所述推拉式电磁铁(4)的输出端设有与锁扣件(3)端部相连的滑块(41),所述锁扣件(3)端部设有用于连接所述滑块(41)的滑槽(32),所述滑槽(32)呈长条形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连续供电的电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弹片(6)呈拱形结构,中部设有固定块(61),所述弹片(6)的两端设有向内弯曲的突起(62)。


技术总结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连续供电的电源装置,涉及电源技术领域,包括电源壳体,电源壳体的一侧设有两个电池插槽,电池插槽内以可弹出的方式安装有电源本体,电池插槽的内部设有隔板,隔板上固定有通电连接件;电池插槽的内部两端设有对称的锁扣件,锁扣件远离锁头的一端设有复位推拉机构;电源壳体的顶部设有透明罩,透明罩的内部设有报警灯、与报警灯相连的控制电路,控制电路通过导线与通电连接件、复位推拉机构和外电源接口相连,电池插槽的内部设有用于弹出电源本体的弹片。本技术采用双电源结构,可有效避免因无法及时换电导致设备断电的情况,可实现设备不间断供电,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转。

技术研发人员:冯正国,王立新,余建娟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南京国铁电气有限责任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207
技术公布日:2024/1/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