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预制舱底框及预制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6133016发布日期:2023-11-22 20:44阅读:61来源:国知局
一种预制舱底框及预制舱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预制舱的,尤其涉及一种预制舱底框及预制舱。


背景技术:

1、随着智能电网的快速发展,基于标准化设计、工厂化加工、模块化建设理念而产生了一种新型预制舱生产模式。在此模式下,舱内设备的安装接线工作都由施工现场转移到对应预制舱生产厂家,使得预制舱在出厂前都已经完成了舱内设备的安装接线,这样就能够极大的减少现场施工工作量,能够有效的缩短施工生产周期。

2、授权公告号为cn111049047b的中国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预制舱,该预制舱底框夹层只有一层走线层,不能满足光缆分离的要求,同时走线采用在主梁上开走线孔的形式,开孔小了,走线很有可能走不下,开孔大了,底框强度将会大大缩减,开孔大小很难把握,防静电地板的安装采用下沉式安装方式,只靠地板支撑梁支撑防静电地板的四周翻边,防静电地板在长久使用后,很容易损坏、下沉,留有安全隐患。授权公告号为cn213184979u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该专利中底框走线是采用在上下层辅助框架上开走线孔,开孔大小不好把握,同时影响舱体强度,防静电地板是安装在槽钢上的,在预制舱长距离运输过程中,很容易会造成地板的错乱损坏,同时上述方案,对于从预制舱侧壁暗线走线进到底座夹层的线,如开关面板、消防辅控视频监控、配电箱检修箱等都需要在对应主型材位置上开设大量的穿线孔,以保证舱壁内的线能够走到电缆夹层,费时费力。


技术实现思路

1、本部分的目的在于概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一些方面以及简要介绍一些较佳实施例。在本部分以及本申请的说明书摘要和实用新型名称中可能会做些简化或省略以避免使本部分、说明书摘要和实用新型名称的目的模糊,而这种简化或省略不能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2、鉴于上述现有预制舱底框内电缆尾缆走线空间不足,底框型材上开孔量较多,工作费时费力的问题,提出了本实用新型。

3、因此,本实用新型目的是提供一种预制舱底框。

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预制舱底框,包括,

5、安装单元,包括由两根主横梁和两根主纵梁共同围成的矩形状框架、设置在所述框架内并与所述主纵梁平行间隔布置的辅纵梁和支撑梁、设置在所述主横梁上的吊耳组件,以及设置在主纵梁上的接地块;

6、走线单元,包括设置在所述支撑梁上方的下层组件,以及设置在所述辅纵梁上方的上层组件。

7、作为本实用新型所述预制舱底框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辅纵梁上表面与所述主横梁、所述主纵梁上表面齐平,所述支撑梁下表面与所述主横梁、主纵梁下表面齐平。

8、作为本实用新型所述预制舱底框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下层组件包括设置在所述支撑梁顶部的底板、设置在所述底板两侧的人井口和进线孔、设置在所述人井口上的盖板,以及设置所述进线孔上的可拆封板。

9、作为本实用新型所述预制舱底框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上层组件包括设置在所述辅纵梁上方的支撑杆、设置在多个所述支撑杆上方的两根后横架、设置在多个所述支撑杆上方并平行设置在两根后横架之间的前横架、设置在两根所述后横架两端之间的端部横架、设置在两根所述前横架之间的两根活动横架和多个中间横架,以及设置在所述活动横架和中间横架顶部的限位杆,多个中间横架平行间隔设置在两根所述活动横架与两根所述前横架共同围成的空腔内。

10、作为本实用新型所述预制舱底框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走线单元还包括设置在所述主横梁和所述后横架之间的横向过线缝,设置在所述主纵梁和所述端部横架之间的纵向过线缝,由所述辅纵梁、所述中间横架和所述支撑杆之间共同围成的上层走线口,设置在所述上层走线口内的上层走线板和一次接地排,由所述底板、所述主横梁和所述辅纵梁之间共同围成的下层走线口,以及设置在所述下层走线口内的下层走线板和二次接地排。

11、作为本实用新型所述预制舱底框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两个所述前横架的相对侧对称设置有用于安装活动横架的支撑托,所述活动横架长度小于两个前横架之间的间距,且长度差为5-10mm。

12、作为本实用新型所述预制舱底框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一次接地排通过金属角件固定在所述中间横架的侧壁上,所述二次接地排通过绝缘子固定在所述底板上。

13、作为本实用新型所述预制舱底框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吊耳组件包括设置在所述主横梁内部的固定板、贯穿所述固定板的起吊轴、分别设置在所述起吊轴两端的防脱板、设置在所述主横梁上且与所述固定板位置相对的安装口、用于配合封闭安装口的吊耳盖和板、设置在吊耳盖和板内侧的多个限位套筒,以及设置在所述限位套筒内的沉头螺钉。

14、作为本实用新型所述预制舱底框的有益效果:该预制舱底框,开孔数量较少,走线空间较大,可以有效的避免因开孔尺寸不足导致的走线空间不够的问题出现,同时可以减少加工工作量,省时省力,且底板下面有支撑梁,可以有效的避免因人员踩踏导致底板下沉开裂情况的发生。

15、鉴于在实际使用过程中,需要将预制舱底框安装到预制舱上,本实用新型还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预制舱,包括上述所述的预制舱底框,以及,

16、舱室单元,包括设置在所述框架上方的舱体、设置在所述舱体前侧的舱门、设置在所述舱体两端的工业空调和通风口,以及设置在所述舱体顶部的舱顶。

17、作为本实用新型所述预制舱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通风口外侧设置有百叶窗、内侧设置有排风机,且一端的所述通风口设置在同侧的工业空调上方,另一端的所述通风口设置在同侧的工业空调下方。

18、作为本实用新型所述预制舱的有益效果:预制舱整体安装结束后,底部走线,对整体预制舱的外形没有影响,可以保证预制舱的外形美观,没有突兀感,并通过工业空调和通风口的设置实现舱体内外气流的快速交换,便于散热。



技术特征:

1.一种预制舱底框,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预制舱底框,其特征在于:所述辅纵梁(103)上表面与所述主横梁(101)、所述主纵梁(102)上表面齐平,所述支撑梁(104)下表面与所述主横梁(101)、主纵梁(102)下表面齐平。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预制舱底框,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层组件(201)包括设置在所述支撑梁(104)顶部的底板(201a)、设置在所述底板(201a)两侧的人井口(201b)和进线孔(201c)、设置在所述人井口(201b)上的盖板(201d),以及设置所述进线孔(201c)上的封板(201e)。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预制舱底框,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层组件(202)包括设置在所述辅纵梁(103)上方的支撑杆(202a)、设置在多个所述支撑杆(202a)上方的两根后横架(202b)、设置在多个所述支撑杆(202a)上方并平行设置在两根后横架(202b)之间的前横架(202c)、设置在两根所述后横架(202b)两端之间的端部横架(202d)、设置在两根所述前横架(202c)之间的两根活动横架(202e)和多个中间横架(202f),以及设置在所述活动横架(202e)和中间横架(202f)顶部的限位杆(202g),多个中间横架(202f)平行间隔设置在两根所述活动横架(202e)与两根所述前横架(202c)共同围成的空腔内。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预制舱底框,其特征在于:所述走线单元(200)还包括设置在所述主横梁(101)和所述后横架(202b)之间的横向过线缝(203),设置在所述主纵梁(102)和所述端部横架(202d)之间的纵向过线缝(204),由所述辅纵梁(103)、所述中间横架(202f)和所述支撑杆(202a)之间共同围成的上层走线口(205),设置在所述上层走线口(205)内的上层走线板(206)和一次接地排(207),由所述底板(201a)、所述主横梁(101)和所述辅纵梁(103)之间共同围成的下层走线口(208),以及设置在所述下层走线口(208)内的下层走线板(209)和二次接地排(210)。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预制舱底框,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前横架(202c)的相对侧对称设置有用于安装活动横架(202e)的支撑托(202h),所述活动横架(202e)长度小于两个前横架(202c)之间的间距,且长度差为5-10mm。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预制舱底框,其特征在于:所述一次接地排(207)通过金属角件固定在所述中间横架(202f)的侧壁上,所述二次接地排(210)通过绝缘子固定在所述底板(201a)上。

8.根据权利要求1或7所述的预制舱底框,其特征在于:所述吊耳组件(105)包括设置在所述主横梁(101)内部的固定板(105a)、贯穿所述固定板(105a)的起吊轴(105b)、分别设置在所述起吊轴(105b)两端的防脱板(105c)、设置在所述主横梁(101)上且与所述固定板(105a)位置相对的安装口(105d)、用于配合封闭安装口(105d)的吊耳盖和板(105e)、设置在吊耳盖和板(105e)内侧的多个限位套筒(105f),以及设置在所述限位套筒(105f)内的沉头螺钉(105g)。

9.一种预制舱,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8任一所述的预制舱底框,以及,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预制舱,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风口(304)外侧设置有百叶窗、内侧设置有排风机,且一端的所述通风口(304)设置在同侧的工业空调(303)上方,另一端的所述通风口(304)设置在同侧的工业空调(303)下方。


技术总结
本技术涉及预制舱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预制舱底框及预制舱,包括,安装单元,包括由两根主横梁和两根主纵梁共同围成的矩形状框架、设置在所述框架内并与所述主纵梁平行间隔布置的辅纵梁和支撑梁、设置在所述主横梁上的吊耳组件,以及设置在主纵梁上的接地块;走线单元,包括设置在所述支撑梁上方的下层组件,以及设置在所述辅纵梁上方的上层组件,该预制舱底框,开孔数量较少,走线空间较大,可以有效的避免因开孔尺寸不足导致的走线空间不够的问题出现,同时可以减少加工工作量,省时省力,且底板下面有支撑梁,可以有效的避免因人员踩踏导致底板下沉开裂情况的发生。

技术研发人员:吴俊辉,陆朝阳,李雪城,刘广州,李钊,刘亮,刘博嘉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常州博瑞电力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308
技术公布日:2024/1/1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