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转子冷却结构、电机及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5836354发布日期:2023-10-25 12:56阅读:22来源:国知局
一种转子冷却结构、电机及车辆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属于电机,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转子冷却结构、电机及车辆。


背景技术:

1、电动汽车有限的安装空间使用电机须具备较高的功率密度和效率,加之复杂的路况和驾驶习惯等使电机运行工况十分复杂,温升严重。电机温升或局部温升过高,不仅会导致结构变形,还会使电机内部磁钢产生退磁现象,严重影响使用寿命。

2、在现有技术中,通常采用油冷对转子进行冷却,但这种对转子冷却的方式无法达到磁钢发热的部位,不能有效降低磁钢的温度,冷却效果不佳。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转子冷却结构,旨在解决现有转子冷却的方式无法达到磁钢发热的部位,不能有效降低磁钢的温度,冷却效果不佳的问题。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转子冷却结构,包括转轴和安装在所述转轴上的转子本体,所述转子本体的两端分别设有前端板和后端板,所述转轴内开设有储油腔;

3、所述储油腔的前端开设有第一冷却通道,所述第一冷却通道通过所述前端板连通电机内腔,所述第一冷却通道上设有第一折返冷却段,所述第一折返冷却段贴合于第一磁钢的边缘;

4、所述储油腔的后端开设有第二冷却通道,所述第二冷却通道通过所述后端板连通电机内腔,所述第二冷却通道上设有第二折返冷却段,所述第二折返冷却段贴合于第二磁钢的边缘。

5、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转子本体的轴向开设有多个贯通流道,所述贯通流道贴合于磁钢的长边;所述前端板的后端面开设有第一连通流道,所述第一连通流道贴合于第二磁钢的短边;所述后端板的前端面开设有第二连通流道,所述第二连通流道贴合于第一磁钢的短边;

6、贴合于所述第一磁钢的长边的两个所述贯通流道和贴合于所述第一磁钢的短边的所述第二连通流道构成所述第一折返冷却段;

7、贴合于所述第二磁钢的长边的两个所述贯通流道和贴合于所述第二磁钢的短边的所述第一连通流道构成所述第二折返冷却段。

8、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

9、所述储油腔的前端开设有第一供油孔,所述前端板上开设有第一进油流道和第一排油流道,所述第一折返冷却段连通在所述第一进油流道和所述第一排油流道之间,所述第一供油孔连通所述第一进油流道,所述第一排油流道连通电机内腔;

10、所述储油腔的后端开设有第二供油孔,所述后端板上开设有第二进油流道和第二排油流道,所述第二折返冷却段连通在所述第二进油流道和所述第二排油流道之间,所述第二供油孔连通所述第二进油流道,所述第二排油流道连通电机内腔。

11、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进油流道的端部设有第一连接流道,所述第一连接流道连通位于所述第一磁钢的上侧边缘的多个所述贯通流道,所述第一排油流道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一排油流道分别连通同侧的所述第一磁钢的下侧边缘。

12、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进油流道的端部设有第二连接流道,所述第二连接流道连通位于所述第二磁钢的下侧边缘的多个所述贯通流道,所述第二排油流道的端部设有第三连接流道,所述第三连接流道连通位于所述第二磁钢的上侧边缘的多个所述贯通流道。

13、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供油孔和所述第二供油孔的数量均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一供油孔周向开设在所述储油腔的前端,多个所述第二供油孔周向开设在所述储油腔的后端,所述第一供油孔与所述转子本体的轴线构成的平面位于相邻两个所述第二供油孔与转子本体的轴线构成的平面之间。

14、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磁钢和所述第二磁钢位于所述转子本体的横截面的任一象限区域内。

15、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折返冷却段和所述第二折返冷却段均为“u”型结构,且开口方向相对设置;所述第一冷却通道和所述第二冷却通道均为“几”字型结构,且开口方向相背设置。

16、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转子冷却结构的有益效果在于:与现有技术相比,储油腔内的冷却油流入第一冷却通道,通过前端板流入电机内腔冷却电枢绕组,冷却油在经过前端板时,冷却油会流经第一折返冷却段,由于第一折返冷却段贴合第一磁钢的边缘开设,因此冷却油可对转子本体和第一磁钢进行有效的冷却。同样的,储油腔内的冷却油流入第二冷却通道,通过后端板流入电机内腔冷却电枢绕组,冷却油在经过后端板时,冷却油会流经第二折返冷却段,由于第二折返冷却段贴合第二磁钢的边缘开设,因此冷却油可对转子本体和第二磁钢进行有效的冷却。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转子冷却结构,冷却油在冷却转子时,能够对磁钢充分冷却,有效降低磁钢的温度,冷却效果极佳。

17、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电机,包括所述的一种转子冷却结构。

18、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电机的有益效果在于:与现有技术相比,由于该电机使用了上述的转子冷却结构,因此具备与转子冷却结构相同的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19、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所述的一种电机。

20、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车辆的有益效果在于:与现有技术相比,由于该车辆使用了上述的电机,因此具备与电机相同的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技术特征:

1.一种转子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转轴(1)和安装在所述转轴(1)上的转子本体(2),所述转子本体(2)的两端分别设有前端板(3)和后端板(4),所述转轴(1)内开设有储油腔(101);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转子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子本体(2)的轴向开设有多个贯通流道(201),所述贯通流道(201)贴合于磁钢的长边;所述前端板(3)的后端面开设有第一连通流道(304),所述第一连通流道(304)贴合于第二磁钢(203)的短边;所述后端板(4)的前端面开设有第二连通流道(404),所述第二连通流道(404)贴合于第一磁钢(202)的短边;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转子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转子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进油流道(301)的端部设有第一连接流道(302),所述第一连接流道(302)连通位于所述第一磁钢(202)的上侧边缘的多个所述贯通流道(201),所述第一排油流道(303)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一排油流道(303)分别连通同侧的所述第一磁钢(202)的下侧边缘。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转子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进油流道(401)的端部设有第二连接流道(402),所述第二连接流道(402)连通位于所述第二磁钢(203)的下侧边缘的多个所述贯通流道(201),所述第二排油流道(403)的端部设有第三连接流道(405),所述第三连接流道(405)连通位于所述第二磁钢(203)的上侧边缘的多个所述贯通流道(201)。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转子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供油孔(103)和所述第二供油孔(104)的数量均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一供油孔(103)周向开设在所述储油腔(101)的前端,多个所述第二供油孔(104)周向开设在所述储油腔(101)的后端,所述第一供油孔(103)与所述转子本体(2)的轴线构成的平面位于相邻两个所述第二供油孔(104)与转子本体(2)的轴线构成的平面之间。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转子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磁钢(202)和所述第二磁钢(203)位于所述转子本体(2)的横截面的任一象限区域内。

8.如权利要求1-7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转子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折返冷却段和所述第二折返冷却段均为“u”型结构,且开口方向相对设置;所述第一冷却通道和所述第二冷却通道均为“几”字型结构,且开口方向相背设置。

9.一种电机,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8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转子冷却结构。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电机。


技术总结
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转子冷却结构、电机及车辆,属于电机技术领域,包括转轴和安装在转轴上的转子本体,转子本体的两端分别设有前端板和后端板,转轴内开设有储油腔;储油腔的前端开设有第一冷却通道,第一冷却通道通过前端板连通电机内腔,第一冷却通道上设有第一折返冷却段,第一折返冷却段贴合于第一磁钢的边缘;储油腔的后端开设有第二冷却通道,第二冷却通道通过后端板连通电机内腔,第二冷却通道上设有第二折返冷却段,第二折返冷却段贴合于第二磁钢的边缘。本技术提供的一种转子冷却结构,冷却油在冷却转子时,能够对磁钢充分冷却,有效降低磁钢的温度,冷却效果极佳。

技术研发人员:邵长志,孙厚朝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蜂巢传动科技邳州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505
技术公布日:2024/1/1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