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载充电座和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6222519发布日期:2023-11-30 11:26阅读:29来源:国知局
车载充电座和车辆的制作方法

本公开涉及车载充电设备,具体地,涉及一种车载充电座和车辆。


背景技术:

1、车载对讲机充电座需要考虑车辆行驶过程中的颠簸震动、刹车制动等运动场景的情况,在颠簸震动、刹车制动等情况下对讲机容易与充电座脱离而产生充电失效的问题,因此,如何提高车载充电座对对讲机充电的可靠性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公开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车载充电座和车辆,该车载充电座通过吸附件可以对待充电设备产生吸附力,可以提高车载充电座对待充电设备进行充电的可靠性,以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2、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公开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车载充电座,所述车载充电座用于安装在车舱内且用于对待充电设备进行充电,所述车载充电座包括:壳体,包括充电仓,所述充电仓用于容纳所述待充电设备;和吸附件,设于所述壳体内,用于可释放地吸附位于所述充电仓内的待充电设备。

3、可选地,所述壳体还包括相连接的外壳和内壳,所述外壳与所述内壳之间形成空腔,所述内壳形成所述充电仓,所述吸附件位于所述空腔中且贴合于所述内壳的外壁面,或者,所述吸附件连接于所述充电仓的内壁面。

4、可选地,所述吸附件包括第一磁性件,所述内壳具有与所述充电仓的开口所在一端相对的底端,所述内壳底端的外底面和所述外壳之间设置有电路板组件,所述第一磁性件位于所述电路板组件和所述外底面之间,所述电路板组件包括延伸至所述充电仓内的第一电连接件,以用于为所述待充电设备充电。

5、可选地,所述内壳的外底面上设置有用于容纳所述第一磁性件的第一定位槽。

6、可选地,所述充电仓包括至少一个第一仓体和至少一个第二仓体,所述第一仓体用于容纳构造为对讲机的所述待充电设备,所述第二仓体用于容纳构造为手电筒的所述待充电设备。

7、可选地,所述第一磁性件包括与所述第一仓体对应布置的第一磁体,所述第一电连接件包括延伸至所述第一仓体内的至少两个第一触点;所述第一磁体位于所述至少两个第一触点之间;和/或,所述第一磁性件包括与所述第二仓体对应布置的第二磁体,所述第一电连接件包括延伸至所述第二仓体内的至少两个第二触点,所述第二磁体具有用于避让所述至少第二触点的避让口。

8、可选地,所述内壳的外底面包括与所述第一仓体对应的第一外底面和与所述第二仓体对应的第二外底面,在所述待充电设备的插拔方向上,所述第一外底面和所述第二外底面之间具有高度差,所述电路板组件包括第一电路板和分别位于所述第一电路板的相对两侧的两个第二电路板,在所述插拔方向上,所述第一电路板和所述两个第二电路板之间具有高度差,所述至少两个第二触点设置在所述第一电路板上,所述至少两个第一触点分别设置在两个所述第二电路板上,所述第一磁性件位于所述第一电路板和所述内壳的底面之间。

9、可选地,所述外壳上设置有接口,所述电路板组件包括第二电连接件;所述接口和所述第二电连接件电连接,所述接口用于电连接外部电源,或者,所述第二电连接件经所述接口的穿线孔和所述外部电源接触导电。

10、可选地,所述内壳上具有围绕所述第一仓体的开口的周向布置的内凹的避让部。

11、可选地,所述车载充电座还包括第二吸附件,所述第二吸附件设置在所述空腔中且贴合于所述外壳的内壁面,或者,所述第二吸附件设置在所述外壳的外壁面上,以使得所述外壳通过所述第二吸附件能够可释放地吸附在所述车舱内。

12、可选地,所述第二吸附件包括第二磁性件,所述外壳的内壁面上设置有用于容纳所述第二磁性件的第二定位槽。

13、本公开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车辆,包括上述可选方案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车载充电座。

14、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当需要使用该车载充电座为待充电设备进行充电时,可以将该车载充电座置于车舱内,将待充电设备放入充电仓内,吸附件会对待充电设备提供吸附力,将待充电设备吸附在充电仓内,可以减少因车辆在行驶过程中出现颠簸而造成充电仓与待充电设备产生相互晃动或脱离,导致待充电设备失效的问题,提高了车载充电座对待充电设备充电的可靠性。

15、本公开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技术特征:

1.一种车载充电座,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载充电座用于安装在车舱内且用于对待充电设备进行充电,所述车载充电座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载充电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还包括相连接的外壳和内壳,所述外壳与所述内壳之间形成空腔,所述内壳形成所述充电仓,所述吸附件位于所述空腔中且贴合于所述内壳的外壁面,或者,所述吸附件连接于所述充电仓的内壁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载充电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吸附件包括第一磁性件,所述内壳具有与所述充电仓的开口所在一端相对的底端,所述内壳底端的外底面和所述外壳之间设置有电路板组件,所述第一磁性件位于所述电路板组件和所述外底面之间,所述电路板组件包括延伸至所述充电仓内的第一电连接件,以用于为所述待充电设备充电。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载充电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壳的外底面上设置有用于容纳所述第一磁性件的第一定位槽。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载充电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仓包括至少一个第一仓体和至少一个第二仓体,所述第一仓体用于容纳构造为对讲机的所述待充电设备,所述第二仓体用于容纳构造为手电筒的所述待充电设备。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载充电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磁性件包括与所述第一仓体对应布置的第一磁体,所述第一电连接件包括延伸至所述第一仓体内的至少两个第一触点,所述第一磁体位于所述至少两个第一触点之间;和/或,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载充电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壳的外底面包括与所述第一仓体对应的第一外底面和与所述第二仓体对应的第二外底面,在所述待充电设备的插拔方向上,所述第一外底面和所述第二外底面之间具有高度差,所述电路板组件包括第一电路板和分别位于所述第一电路板的相对两侧的两个第二电路板,在所述插拔方向上,所述第一电路板和所述两个第二电路板之间具有高度差,所述至少两个第二触点设置在所述第一电路板上,所述至少两个第一触点分别设置在两个所述第二电路板上,所述第一磁性件位于所述第一电路板和所述内壳的底面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车载充电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上设置有接口,所述电路板组件包括第二电连接件;所述接口和所述第二电连接件电连接,所述接口用于电连接外部电源,或者,所述第二电连接件经所述接口的穿线孔和所述外部电源接触导电。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载充电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壳上具有围绕所述第一仓体的开口的周向布置的内凹的避让部。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载充电座,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载充电座还包括第二吸附件,所述第二吸附件设置在所述空腔中且贴合于所述外壳的内壁面,或者,所述第二吸附件设置在所述外壳的外壁面上,以使得所述外壳通过所述第二吸附件能够可释放地吸附在所述车舱内。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车载充电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吸附件包括第二磁性件,所述外壳的内壁面上设置有用于容纳所述第二磁性件的第二定位槽。

12.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11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车载充电座。


技术总结
本公开涉及一种车载充电座和车辆,车载充电座用于安装在车舱内且用于对待充电设备进行充电,车载充电座包括壳体和吸附件,壳体包括充电仓,充电仓用于容纳待充电设备;吸附件设于壳体内,用于可释放地吸附位于充电仓内的待充电设备。当需要使用该车载充电座对待充电设备进行充电时,可以将该车载充电座置于车舱内,将待充电设备放入充电仓内,吸附件会对待充电设备提供吸附力,将待充电设备吸附在充电仓内,可以减少因车辆在行驶过程中出现颠簸而造成充电仓与待充电设备产生相互晃动或脱离,导致待充电设备失效的问题,提高了车载充电座对待充电设备充电的可靠性。

技术研发人员:艾康,吕庆,王树东,胡震文,邵明绪,乔干,王浩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619
技术公布日:2024/1/1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