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适应性固定结构的车载逆变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6981189发布日期:2024-02-09 12:12阅读:13来源:国知局
一种多适应性固定结构的车载逆变器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属于车载逆变器,特别涉及一种多适应性固定结构的车载逆变器。


背景技术:

1、汽车在行驶过程中,难免会遇到需要对各电子设备进行充电的情况,由于车内自带的充电口较少,所以很多人会选择在汽车上外接车载逆变器进行充电使用,由于汽车内部的空间并不大,人们在选择安装逆变器时均是通过螺丝固定安装在车内较为隐蔽的地方,从而来尽可能减小逆变器的占用面积,

2、经检索,现有技术中,中国专利申请号cn202020757713.3申请日:2020-5-10,公开了一种车载逆变器的可调式安装结构,包括逆变器主体、底板、固定板、通电插槽和通电导线,所述逆变器主体左右两侧的底部且分别靠近正面与背面的位置处均固定连接有第一伸缩杆,所述底板的底部的正中央位置处固定连接有固定连接杆,所述固定连接杆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第一金属片,通过第一连接板、第二连接板、限位板、第一伸缩杆以及插板的结构设计与配合,使得该装置具有了可上下调节的效果,避免了由于该车载逆变器安放在较为狭隘、隐蔽的地方而导致不便进行使用的情况出现,解决了由于传统的车载逆变器的一体式固定安装方式而导致使用者使用不便的问题。

3、但该设备仍存在以下缺陷:虽然能够传统的车载逆变器的一体式固定安装方式而导致使用者使用不便的问题,但是不具备在多种环境下对车载逆变器进行自适应固定,影响车载逆变器在多种环境下同步使用时的兼容性。


技术实现思路

1、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多适应性固定结构的车载逆变器,包括主体机构、第一扩展机构和第二扩展机构;

2、所述第一扩展机构活动卡接在主体机构的一侧外壁,所述第二扩展机构活动卡接在主体机构的另一侧外壁,所述第一扩展机构与第二扩展机构以主体机构的中轴线为中心处呈对称设置,且所述第一扩展机构与第二扩展机构的尺寸、结构均相同;

3、所述主体机构包括逆变器壳体和驱动部;所述驱动部嵌入安装在逆变器壳体的顶部,所述驱动部的顶部转动连接有联动板,所述联动板的两端均转动连接有导向轮,两组所述导向轮均于第一扩展机构、第二扩展机构活动抵触连接。

4、进一步的,所述逆变器壳体为矩形结构,且所述逆变器壳体的两侧壁均开设有嵌入槽,两组所述嵌入槽以逆变器壳体的中轴线为中心呈对称设置,所述逆变器壳体的外壁且靠近拐角处开设有导向孔,所述导向孔位于靠近嵌入槽的一侧。

5、进一步的,所述驱动部包括驱动壳体;所述驱动壳体嵌入安装在逆变器壳体的顶部,所述驱动壳体的内壁转动连接有中心轴,且所述中心轴的一端与联动板的底部固定连接。

6、进一步的,所述中心轴的外壁固定连接有从动齿轮,所述从动齿轮上啮合连接有齿条,且所述齿条活动贴合连接在驱动壳体的内壁,所述齿条上螺纹连接有丝杆。

7、进一步的,所述驱动壳体的内壁一端固定连接有微型电机,所述驱动壳体的内壁另一端固定连接有轴承,所述丝杆的一端与微型电机的输出端传动连接,且所述丝杆的另一端转动连接在轴承内。

8、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扩展机构包括竖板;所述竖板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第一横板,且所述竖板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第二横板,所述第一横板与竖板的连接处以及第二横板与竖板的连接处均呈为直角设置。

9、进一步的,所述竖板的外壁且靠近拐角处均固定连接有导向杆,所述导向杆的端部均固定连接有限位块,所述导向杆均贯穿导向孔,所述导向杆上均套接有弹簧,且所述弹簧活动抵触连接在限位块与逆变器壳体的内壁之间。

10、进一步的,所述竖板的内壁还固定连接有辅助壳体,且所述辅助壳体活动卡接在嵌入槽的内壁,所述辅助壳体的内壁固定连接有两组电动推杆,两组所述电动推杆的输出端相互远离,且两组所述电动推杆的输出端均传动连接有弹性贴合块。

11、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2、1、通过微型电机的输出端带动丝杆旋转,使螺纹连接在丝杆上的齿条滑动,使齿条驱动啮合连接的从动齿轮转动,用于带动联动板旋转的作用,利用联动板两端的导向轮抵触连接第一扩展机构和第二扩展机构,使第一扩展机构和第二扩展机构相互远离,用于扩大车载逆变器的尺寸,使车载逆变器在放置在驾驶室空腔内壁时,进行扩展后自适应固定的作用,提高了车载逆变器固定时的兼容性。

13、2、通过第一扩展机构和第二扩展机构抵触驾驶室空腔内壁后,通过辅助壳体内的电动推杆推动弹性贴合块,使两组弹性贴合块相互远离,使弹性贴合块抵触连接在驾驶室空腔内壁的另外两侧,用于车载逆变器自适应固定后的第二种固定状态,提高了车载逆变器在多适应性环境下的同步兼容的效果。

14、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实用新型而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和其他优点可通过在说明书、权利要求书以及附图中所指出的结构来实现和获得。



技术特征:

1.一种多适应性固定结构的车载逆变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主体机构(1)、第一扩展机构(2)和第二扩展机构(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适应性固定结构的车载逆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逆变器壳体(11)为矩形结构,且所述逆变器壳体(11)的两侧壁均开设有嵌入槽(12),两组所述嵌入槽(12)以逆变器壳体(11)的中轴线为中心呈对称设置,所述逆变器壳体(11)的外壁且靠近拐角处开设有导向孔(16),所述导向孔(16)位于靠近嵌入槽(12)的一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适应性固定结构的车载逆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部(13)包括驱动壳体(131);所述驱动壳体(131)嵌入安装在逆变器壳体(11)的顶部,所述驱动壳体(131)的内壁转动连接有中心轴(132),且所述中心轴(132)的一端与联动板(14)的底部固定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多适应性固定结构的车载逆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心轴(132)的外壁固定连接有从动齿轮(133),所述从动齿轮(133)上啮合连接有齿条(134),且所述齿条(134)活动贴合连接在驱动壳体(131)的内壁,所述齿条(134)上螺纹连接有丝杆(135)。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多适应性固定结构的车载逆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壳体(131)的内壁一端固定连接有微型电机(136),所述驱动壳体(131)的内壁另一端固定连接有轴承(137),所述丝杆(135)的一端与微型电机(136)的输出端传动连接,且所述丝杆(135)的另一端转动连接在轴承(137)内。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适应性固定结构的车载逆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扩展机构(2)包括竖板(21);所述竖板(21)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第一横板(22),且所述竖板(21)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第二横板(23),所述第一横板(22)与竖板(21)的连接处以及第二横板(23)与竖板(21)的连接处均呈为直角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多适应性固定结构的车载逆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竖板(21)的外壁且靠近拐角处均固定连接有导向杆(24),所述导向杆(24)的端部均固定连接有限位块(25),所述导向杆(24)均贯穿导向孔(16),所述导向杆(24)上均套接有弹簧(26),且所述弹簧(26)活动抵触连接在限位块(25)与逆变器壳体(11)的内壁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多适应性固定结构的车载逆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竖板(21)的内壁还固定连接有辅助壳体(27),且所述辅助壳体(27)活动卡接在嵌入槽(12)的内壁,所述辅助壳体(27)的内壁固定连接有两组电动推杆,两组所述电动推杆的输出端相互远离,且两组所述电动推杆的输出端均传动连接有弹性贴合块(28)。


技术总结
本技术属于车载逆变器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多适应性固定结构的车载逆变器,包括主体机构、第一扩展机构和第二扩展机构;所述第一扩展机构活动卡接在主体机构的一侧外壁,所述第二扩展机构活动卡接在主体机构的另一侧外壁;通过微型电机的输出端带动丝杆旋转,使螺纹连接在丝杆上的齿条滑动,使齿条驱动啮合连接的从动齿轮转动,用于带动联动板旋转的作用,利用联动板两端的导向轮抵触连接第一扩展机构和第二扩展机构,使第一扩展机构和第二扩展机构相互远离,用于扩大车载逆变器的尺寸,使车载逆变器在放置在驾驶室空腔内壁时,进行扩展后自适应固定的作用,提高了车载逆变器固定时的兼容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勇,甘春玲,罗静,尹威,覃秀娟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创其特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625
技术公布日:2024/2/8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