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用电配电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6563535发布日期:2023-12-30 07:15阅读:19来源:国知局
施工用电配电箱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配电箱,尤其涉及一种施工用电配电箱。


背景技术:

1、配电箱是一种将开关设备、测量仪表、保护电器和辅助设备组装在封闭或半封闭空间内的设备。配电箱具有体积较小、安装简便、不受场地限制并可以很好的保护内部元件等优点,因此配电箱在工业生产过程中应用较为广泛。

2、为了便于现场施工人员时刻观察配电箱的内部情况,大部分的配电箱设置有可视窗口。

3、现有技术中的施工用电配电箱通常设置在室外,由于施工设备功率过大、工作人员接线不规范等原因,配电箱内部电器元件容易烧坏使可视窗口被黑雾遮住,并且由于内部电器元件发热,配电箱内外温差较大等原因产生的水雾也会遮住可视窗口,使工作人员难以观察配电箱内部具体情况,从而发生判断错误,操作错误等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本申请所要解决的一个技术问题是:在施工过程中,施工用电配电箱的可视窗口被黑雾,水雾等遮住导致观察不便的问题。

2、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施工用电配电箱。

3、根据本申请提供的一种施工用电配电箱包括:配电箱主体,配电箱主体包括壳体、舱门和可视窗口,壳体和舱门可旋转地连接,可视窗口安装在舱门上,舱门具有安装通孔,安装通孔连通壳体内部与外部;除雾组件,除雾组件可转动地安装在舱门上且至少部分穿设在安装通孔内,除雾组件包括除雾器结构和控制结构,除雾器结构设置在舱门内侧,除雾器结构与可视窗口贴合,控制结构设置在舱门外侧。

4、在一些实施例中,控制结构包括第一转轴和旋转开关,第一转轴的第一端与除雾器结构相连接,安装通孔为与第一转轴相配合的孔,第一转轴穿过安装通孔,第一转轴的第二端与旋转开关相连接。

5、在一些实施例中,除雾组件还包括刮雾器结构,刮雾器结构沿除雾器结构的第一端至除雾器结构的第二端设置,除雾器结构上设置有凹槽,刮雾器结构安装在凹槽内,且刮雾器结构的高度大于凹槽深度,除雾器结构两端具有固定卡,固定卡与刮雾器结构相连接,刮雾器结构为橡胶材质。

6、在一些实施例中,配电箱主体还包括吸附结构,吸附结构设置在壳体内部,吸附结构为板状且与壳体的侧壁贴合设置。

7、在一些实施例中,壳体内部安装有电热丝和风扇,风扇靠近可视窗口的其中一侧边,电热丝安装在可视窗口与风扇中间,电热丝与可视窗口的侧边平行,并且电热丝的长度大于可视窗口的该侧边。

8、在一些实施例中,安装通孔为与可视窗口的侧边平行的长孔,除雾器结构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可移动地安装在舱门上且至少部分穿设在安装通孔内,除雾器结构与安装通孔垂直设置,除雾器结构靠近安装通孔一端与第二转轴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转轴与所述安装通孔可移动地连接,安装通孔外侧设置有密封结构。

9、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转轴的第二端与齿轮相连接,齿轮设置在壳体外侧,壳体外侧具有和齿轮相配合的齿条,齿条沿安装通孔的第一端至第二端的方向设置。

10、在一些实施例中,可视窗口包括多个,除雾器结构包括多个,多个除雾器结构与多个可视窗口一一对应地设置,相邻除雾器结构之间设均置有连杆,连杆第一端与连杆第二端分别与相邻除雾器结构相连接,其中一个除雾器结构与控制结构相连接,其余除雾器结构与舱门内壁可旋转地连接。

11、在一些实施例中,除雾器结构与弹簧的第一端相连接,弹簧的第二端与壳体内壁相连接。

12、在一些实施例中,壳体内具有导流槽,导流槽设置在可视窗口下方,导流槽沿舱门的第一侧边至第二侧边方向高度逐渐降低,壳体靠近导流槽高度较低一侧的侧壁具有出水孔。

13、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本申请提供的施工用电配电箱,当配电箱主体的可视窗口被水雾或者因接线不规范而产生的黑雾遮挡影响观察时,利用控制结构使除雾器结构旋转,由于除雾器结构与可视窗口贴合,所以除雾器结构可以将可视窗口上的雾气擦除,便于工作人员观察。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有效地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在施工过程中,施工用电配电箱的可视窗口被黑雾,水雾等遮住导致观察不便的问题。



技术特征:

1.一种施工用电配电箱,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施工用电配电箱,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结构(22)包括第一转轴(221)和旋转开关(222),所述第一转轴(221)的第一端与所述除雾器结构(21)相连接,所述安装通孔(121)为与所述第一转轴(221)相配合的孔,所述第一转轴(221)穿过所述安装通孔(121),所述第一转轴(221)的第二端与所述旋转开关(222)相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施工用电配电箱,其特征在于,所述除雾组件(20)还包括刮雾器结构,所述刮雾器结构沿所述除雾器结构(21)的第一端至所述除雾器结构(21)的第二端设置,所述除雾器结构(21)上设置有凹槽,所述刮雾器结构安装在所述凹槽内,且所述刮雾器结构的高度大于所述凹槽深度,所述除雾器结构(21)两端具有固定卡,所述固定卡与所述刮雾器结构相连接,所述刮雾器结构为橡胶材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施工用电配电箱,其特征在于,所述配电箱主体(10)还包括吸附结构,所述吸附结构设置在所述壳体(11)内部,所述吸附结构为板状且与所述壳体(11)的侧壁贴合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施工用电配电箱,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1)内部安装有电热丝和风扇,所述风扇靠近所述可视窗口(13)的其中一侧边,所述电热丝安装在所述可视窗口(13)与所述风扇中间,所述电热丝与所述可视窗口(13)的侧边平行,并且所述电热丝的长度大于所述可视窗口(13)的该侧边。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施工用电配电箱,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通孔(121)为与所述可视窗口(13)的侧边平行的长孔,所述除雾器结构(21)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可移动地安装在所述舱门(12)上且至少部分穿设在所述安装通孔(121)内,所述除雾器结构(21)与所述安装通孔(121)垂直设置,所述除雾器结构(21)靠近所述安装通孔(121)一端与第二转轴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转轴与所述安装通孔(121)可移动地连接,所述安装通孔(121)外侧设置有密封结构。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施工用电配电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转轴的第二端与齿轮相连接,所述齿轮设置在所述壳体(11)外侧,所述壳体(11)外侧具有和所述齿轮相配合的齿条,所述齿条沿所述安装通孔(121)的第一端至第二端的方向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施工用电配电箱,其特征在于,所述可视窗口(13)包括多个,所述除雾器结构(21)包括多个,多个所述除雾器结构(21)与多个所述可视窗口(13)一一对应地设置,相邻所述除雾器结构(21)之间设均置有连杆,所述连杆第一端与所述连杆第二端分别与相邻所述除雾器结构(21)相连接,其中一个所述除雾器结构(21)与所述控制结构(22)相连接,其余所述除雾器结构(21)与所述舱门(12)内壁可旋转地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施工用电配电箱,其特征在于,所述除雾器结构(21)与弹簧的第一端相连接,所述弹簧的第二端与所述壳体(11)内壁相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施工用电配电箱,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1)内具有导流槽,所述导流槽设置在所述可视窗口(13)下方,所述导流槽沿所述舱门(12)的第一侧边至第二侧边方向高度逐渐降低,所述壳体(11)靠近所述导流槽高度较低一侧的侧壁具有出水孔。


技术总结
本申请提供一种施工用电配电箱,包括配电箱主体,配电箱主体包括壳体、舱门和可视窗口,壳体和舱门可旋转地连接,可视窗口安装在舱门上,舱门具有安装通孔,安装通孔连通壳体内部与外部;除雾组件,除雾组件安装在舱门上,除雾组件包括除雾器结构和控制结构,除雾器结构设置在舱门朝向壳体内部一侧,除雾器结构与可视窗口贴合,控制结构设置在舱门的另一侧。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有效地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在施工过程中,施工用电配电箱的可视窗口被黑雾,水雾等遮住导致观察不便的问题。

技术研发人员:王选杰,严雷,黄志军,卜林,颜志方,王磊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湖南兴怀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627
技术公布日:2024/1/1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