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力电缆用电线槽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6284090发布日期:2023-12-07 00:18阅读:24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力电缆用电线槽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属于电力工程,具体地说,涉及一种电力电缆用电线槽结构。


背景技术:

1、电线槽又名走线槽、配线槽、行线槽,是用来将电源线、数据线等线材规范的整理,固定在墙上或者天花板上的电工用具,在电线的走线以及电线的保护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2、经本人检索,现有技术公开了一种具备高抗压性能的电线槽(申请号202122859960.1),包括电线槽底座,所述电线槽底座的内壁上一体连接有两个限位连接条,所述限位连接条与电线槽底座的侧边之间的空间设置为限位连接槽,所述限位连接槽的内部卡扣连接有电线槽外盖,所述电线槽外盖罩扣在两个限位连接条的外部,所述限位连接槽的内部端面上固定连接有多个缓冲弹簧,所述电线槽外盖的两侧边分别抵在缓冲弹簧的一端。

3、上述引证的文件所公开的电线槽,其通过双层结构以及设置的加强筋以提高整体抗压强度,但其电线槽内未设置有通风结构,且电缆安装时未设置分隔结构,从而可能导致电缆在槽内相互碰撞挤压,不仅与空气接触面积有限影响散热,同时可能导致线缆之间相互摩擦而损坏或线缆外皮老化而相互粘连影响检修,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4、有鉴于此特提出本实用新型。


技术实现思路

1、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技术方案的基本构思是:

2、一种电力电缆用电线槽结构,包括槽体和槽盖,所述槽盖盖于槽体顶部,所述槽体内设置有用于对电缆限位分隔的限位分隔组件;

3、所述限位分隔组件包括固定安装于槽体底部内壁的底板以及可拆卸安装的中间板和顶板,中间板设置于底板上方,顶板设置于中间板上方,且中间板和顶板与槽体之间还设置有用于定位安装的卡装结构。

4、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底板、中间板、顶板均呈直线阵列均匀间隔分布,底板顶部均匀间隔设置有分隔槽一,中间板顶部和底部均均匀间隔设置有分隔槽二,顶板底部均匀间隔设置有分隔槽三,所述分隔槽一、分隔槽二、分隔槽三均呈半圆槽状,且中间板顶部和底部设置的分隔槽二分别与分隔槽一和分隔槽三相配合。

5、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卡装结构包括定位卡槽,定位卡槽设置于槽体两侧内壁顶部与底板顶部之间,且中间板和顶板两侧分别设置有与定位卡槽相配合的定位卡条一和定位卡条二。

6、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顶板顶部呈圆弧拱起状,且槽盖顶部与顶板顶部相配合。

7、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槽体两侧内外壁之间均匀间隔开设有通风口一,槽盖两侧内外壁之间均匀间隔开设有通风口二,且通风口一与通风口二重合。

8、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槽盖两侧内外壁之间均匀间隔设置有直槽,且直槽中间位置处设置有圆槽。

9、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槽体两侧外壁位于圆槽内均设置有卡钮,卡钮与槽体转动连接安装,且卡钮宽度与直槽宽度相配合。

10、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1、1、通过设置的底板、中间板、顶板,使得电缆安装时,每根电缆之间均不接触,同时增大了电缆与空气的接触空隙,从而提高了电缆的散热效果,并防止了电缆之间相互碰撞摩擦导致外皮损坏或外皮相互老化粘连影响电缆维修。

12、2、中间板和顶板通过定位卡槽与卡条的配合作用安装,使得安装便捷,同时能够根据实际需求增加中间板数量,从而提高了装置的实用性。

13、3、通过设置的卡钮、直槽、圆槽,对槽盖和槽体进行限位卡装固定,并使得槽盖的装卸更加方便快捷。

14、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



技术特征:

1.一种电力电缆用电线槽结构,包括槽体(1)和槽盖(2),其特征在于,所述槽盖(2)盖于槽体(1)顶部,所述槽体(1)内设置有用于对电缆限位分隔的限位分隔组件(1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力电缆用电线槽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111)、中间板(121)、顶板(131)均呈直线阵列均匀间隔分布,底板(111)顶部均匀间隔设置有分隔槽一(112),中间板(121)顶部和底部均均匀间隔设置有分隔槽二(122),顶板(131)底部均匀间隔设置有分隔槽三(132),所述分隔槽一(112)、分隔槽二(122)、分隔槽三(132)均呈半圆槽(23)状,且中间板(121)顶部和底部设置的分隔槽二(122)分别与分隔槽一(112)和分隔槽三(132)相配合。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力电缆用电线槽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卡装结构包括定位卡槽(14),定位卡槽(14)设置于槽体(1)两侧内壁顶部与底板(111)顶部之间,且中间板(121)和顶板(131)两侧分别设置有与定位卡槽(14)相配合的定位卡条一(123)和定位卡条二(133)。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力电缆用电线槽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板(131)顶部呈圆弧拱起状,且槽盖(2)顶部与顶板(131)顶部相配合。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力电缆用电线槽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槽体(1)两侧内外壁之间均匀间隔开设有通风口一(12),槽盖(2)两侧内外壁之间均匀间隔开设有通风口二(21),且通风口一(12)与通风口二(21)重合。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力电缆用电线槽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槽盖(2)两侧内外壁之间均匀间隔设置有直槽(22),且直槽(22)中间位置处设置有圆槽(23)。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力电缆用电线槽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槽体(1)两侧外壁位于圆槽(23)内均设置有卡钮(13),卡钮(13)与槽体(1)转动连接安装,且卡钮(13)宽度与直槽(22)宽度相配合。


技术总结
本技术涉及电力工程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电力电缆用电线槽结构,包括槽体和槽盖,所述槽盖盖于槽体顶部,所述槽体内设置有用于对电缆限位分隔的限位分隔组件;所述限位分隔组件包括固定安装于槽体底部内壁的底板以及可拆卸安装的中间板和顶板,中间板设置于底板上方,顶板设置于中间板上方,且中间板和顶板与槽体之间还设置有用于定位安装的卡装结构。该技术中,通过设置的底板、中间板、顶板,使得电缆安装时,每根电缆之间均不接触,同时增大了电缆与空气的接触空隙,从而提高了电缆的散热效果,并防止了电缆之间相互碰撞摩擦导致外皮损坏或外皮相互老化粘连影响电缆维修。

技术研发人员:金德彪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威克瑞线缆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703
技术公布日:2024/1/1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