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尾灯线束固定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6763639发布日期:2024-01-23 10:51阅读:12来源:国知局
一种尾灯线束固定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线束固定,尤其涉及一种尾灯线束固定结构。


背景技术:

1、现有的车灯中的结构和功能日渐复杂,原先简单的电路结构也日渐复杂,而复杂的电路结构需要有稳定可靠且使用更加方便的线束固定结构来实现;现有的线束固定结构多为c型弹片式螺接固定装置;其中,c型弹片式螺接固定装置具有以下问题:1、c型弹片式螺接固定装置虽然固定牢靠,但会出现疲劳震动后固定装置绕螺栓转动,使得线束发生一定范围的活动;2、在使用时线束与c型弹片式螺接固定装置摩擦容易造成线束外表皮破损、严重时引起线束功能失效;3、在安装固定时需要拧出螺栓,在放入线束后需要重新拧入螺栓进行固定,线束固定操作麻烦,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要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尾灯线束固定结构,该结构对线束的固定牢靠,不易造成线束外表皮破损,并且使用操作方便、成本大大降低。

2、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这种尾灯线束固定结构,包括线卡主体,线卡主体的端部固定有两个相对设置的夹持部,两个夹持部之间形成用于容纳线束的夹持空间,线束上设有限位于两个夹持部之间的安装槽。

3、优选地,夹持部包括向线卡主体外侧延伸设置的弹性夹头。

4、优选地,夹持空间从外向内逐渐缩小设置。

5、优选地,夹持部上设有位于线束外侧并用于限制线束向外移动的凸起部。

6、优选地,夹持部朝向夹持空间的一侧设有从外向内逐渐向线束倾斜设置的夹持面。

7、优选地,凸起部内外两侧设有倾斜设置的引导部,引导部从凸起部逐渐降低至与夹持部内表面平齐。

8、优选地,凸起部远离夹持部一侧的外表面呈圆弧状设置,引导部与凸起部连接处相切设置。

9、优选地,安装槽后端设有便于线束卡入夹持空间内的圆弧面。

10、优选地,安装槽前端设有与引导部相匹配设置的限位倾斜面。

11、优选地,夹持部与线卡主体通过一体化注塑成型。

12、本实用新型有益的效果是:本实用新型中设有两个用于夹持线束的夹持部,通过夹持部向内侧复位的夹持力实现对线束的夹持固定,并且在线束上设置有限位于两个夹持部之间的安装槽,使得线束在固定后在轴线方向上也受到限位,进而避免线束在固定后相对夹持部发生移动,从而保证对线束的固定牢靠,不易造成线束外表皮破损,操作方便的同时使得固定结构的组成部件大大减少,成本大大降低。



技术特征:

1.一种尾灯线束固定结构,包括线卡主体(1),其特征是:所述线卡主体(1)的端部固定有两个相对设置的夹持部(3),两个夹持部(3)之间形成用于容纳线束(2)的夹持空间(4),所述线束(2)上设有限位于两个夹持部(3)之间的安装槽(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尾灯线束固定结构,其特征是:所述夹持部(3)包括向线卡主体(1)外侧延伸设置的弹性夹头(3-1),弹性夹头(3-1)之间设有用于进入夹持空间(4)的通道。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尾灯线束固定结构,其特征是:所述夹持空间(4)从外向内逐渐缩小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尾灯线束固定结构,其特征是:所述夹持部(3)上设有位于线束(2)外侧并用于限制线束(2)向外移动的凸起部(6)。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尾灯线束固定结构,其特征是:所述夹持部(3)朝向夹持空间(4)的一侧设有从外向内逐渐向线束(2)倾斜设置的夹持面(10)。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尾灯线束固定结构,其特征是:所述凸起部(6)内外两侧设有倾斜设置的引导部(7),引导部(7)从凸起部(6)逐渐降低至与夹持部(3)内表面平齐。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尾灯线束固定结构,其特征是:所述凸起部(6)远离夹持部(3)一侧的外表面呈圆弧状设置,所述引导部(7)与凸起部(6)连接处相切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尾灯线束固定结构,其特征是:所述安装槽(5)后端设有便于线束(2)卡入夹持空间(4)内的圆弧面(8)。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尾灯线束固定结构,其特征是:所述安装槽(5)前端设有与引导部(7)相匹配设置的限位倾斜面(9)。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尾灯线束固定结构,其特征是:所述夹持部(3)与线卡主体(1)通过一体化注塑成型。


技术总结
一种尾灯线束固定结构,包括线卡主体,线卡主体的端部固定有两个相对设置的夹持部,两个夹持部之间形成用于容纳线束的夹持空间,线束上设有限位于两个夹持部之间的安装槽,夹持部包括向线卡主体外侧延伸设置的弹性夹头,夹持空间从外向内逐渐缩小设置,夹持部上设有位于线束外侧并用于限制线束向外移动的凸起部,夹持部朝向夹持空间的一侧设有从外向内逐渐向线束倾斜设置的夹持面,凸起部内外两侧设有倾斜设置的引导部,引导部从凸起部逐渐降低至与夹持部内表面平齐,凸起部远离夹持部一侧的外表面呈圆弧状设置,引导部与凸起部连接处相切设置。

技术研发人员:姚夫杨,陈伟,周小伟,叶进平,齐欧阳,雷勇波,范国成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浙江嘉利(丽水)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712
技术公布日:2024/1/2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