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7919646发布日期:2024-05-10 23:58阅读:5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机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电牵引设备,具体涉及一种电机。


背景技术:

1、电机,俗称“马达”,是指依据电磁感应定律实现电能转换或传递的一种电磁装置,它的主要作用是产生驱动转矩,作为用电器或各种机械的动力源。

2、电机在工作时会产生大量的热量以及噪音,现有技术中通过在电机外壳的下方设置底座,电机外壳和底座之间通过弹簧连接,以提高减震效果,从而避免产生较大的噪音,并且,在电机外壳上设有进风管和排风管,并在排风管处设置风机,通过风机在进风管和排风管之间产生负压,将外部的空气吸入到外壳内对电机主体进行降温,升温后的空气又通过排风管加速向外排出。由于外壳的截面积大小远大于排风管的截面积,加上风机对空气的加速,造成大量空气加速涌入到狭小的排风管内,空气在排风管和电机外壳接口处产生大量的风噪,因此即使解决了电机噪音,但是风噪也会带来噪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发明意在提供一种电机,以提供一种解决现有技术中排风管产生大量风噪,造成噪音的问题。

2、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3、一种电机,包括外壳、底座和电机主体,电机主体和底座之间固定设有多个缓冲弹簧,外壳固定设有进风管和排风管,还包括固定设置于底座上的连接梁,所述连接梁固定设有悬空于排风管内的风机;排风管朝向风机的方向依次设有第一减噪区、缓冲减噪区和第二减噪区,所述第一减噪区、缓冲减噪区和第二减噪区均包括固定设于排风管内周的多行尖劈组,每行尖劈组均包括延圆周方向均匀间隔设置的多个尖劈,所述第一减噪区多个尖劈的内部设有第一空腔,所述缓冲减噪区多个尖劈的内部设有第二空腔,且位于缓冲减噪区多行尖劈第二空腔大小朝向风机的方向逐渐减小。

4、本发明的工作原理及有益效果:

5、本技术方案中电机主体运行产生的振动通过缓冲弹簧进行缓冲减震,并且,由于连接梁和外壳固定连接,连接梁固定设有悬空于排风管内的风机,风机运行过程中产生的振动传递给外壳并通过缓冲弹簧进行缓冲,风机没有和排风管直接接触,从而使得风机运行过程中产生的振动不会通过排风管传递给风机,从而防止造成多个尖劈振动影响其消音和吸噪效果。

6、此时,风机运行将外壳内部的空气鼓入到排风管内,而由于外壳的截面积大小远大于排风管的截面积,因此大量风灌入排风管内时,会在排风管和外壳的连接处产生大量风噪,风噪在排风管内传播,并随空气的流动依次经过第二减噪区、缓冲减噪区和第一减噪区,第二减噪区多个实心的尖劈首先对风噪进行降噪,可对大部分中、高频噪声进行有效吸声;

7、风噪中剩余的低频噪声和小部分中、高频噪声又传播到缓冲减噪区,剩余的风噪首先接触第二空腔较小的尖劈,第二空腔较小尖劈保持对中、高频噪声较好的吸声能力,低频噪声在第二空腔内发生共振,尖劈实现对低频噪声的吸声,而缓冲减噪区多行尖劈第二空腔大小朝向风机的方向逐渐减小,使得缓冲减噪区多行尖劈朝向第一减噪区的方向对中、高频噪声吸声能力逐渐降低,而对低频噪声吸声能力逐渐增高,则剩余噪声传播到第一减噪区时只剩下一部分低频噪声,而第一减噪区多个尖劈的内部设有第一空腔,低频噪声继续在第一空腔发生共振,第一减噪区多个尖劈对剩余的低频噪声进行吸声。

8、本方案中风噪经过第二减噪区、缓冲减噪区和第一减噪区,第二减噪区对风噪中大部分中、高频噪声进行有效吸声,然而经过缓冲减噪区,缓冲减噪区继续对剩余部分中、高频噪声和小部分低频噪声进行吸声,从而将低频噪声分离出来,而第一减噪区的劈尖均具有较大的第一空腔,从而不用考虑对中、高频噪声吸声的问题,使得低频噪声在较大的第一空腔内有效发生共振,从而提高对低频噪音吸声能力,以便彻底消除风噪,杜绝噪音。

9、进一步,所述排风管位于第一减噪区、缓冲减噪区和第二减噪区口径的大小朝向风机的方向逐渐减小,所述排风管竖截面的形状为阶梯状。风噪通过第二减噪区、缓冲减噪区和第一减噪区时,即风噪由小截面传递到大截面,在小截面和大截面的交界处发生反射、干涉等现象,达到消声的目的。

10、进一步,所述尖劈竖截面的形状为三角形。圆锥体的尖劈其消音效果好,且锥形的形状轴向变化尺寸大,利于消音。

11、进一步,所述第一减噪区的多行尖劈、缓冲减噪区的多行尖劈和第二减噪区的多行尖劈在圆周面上交错设置。交错设置可以提高尖劈对风噪的覆盖区域和覆盖率,避免出现消音死,提高去除噪音效果。

12、进一步,所述第一减噪区、缓冲减噪区和第二减噪区的宽度比为1:2:1。通过延长缓冲减噪区的宽度,以便能够提高缓冲减噪区对低频噪声的分离能力,低频噪声在较大的第一空腔内有效发生共振,从而提高对低频噪音吸声能力,以便彻底消除风噪,杜绝噪音。

13、进一步,所述排风管设有与每个第一空腔连通的通口,所述排风管的外周同轴转动连接有遮挡所有通口的环体,所述环体还设有与通口交错设置的连接口;还包括与每个通口配合使用的弧形板,所述弧形板和环体可拆卸连接,所述弧形板固定设有伸入到第一空腔内的封闭块,所述封闭块填充第一空腔。

14、当室外温度较高时(例如冬季),空气经过电机主体换热后温度不高,而温度不高使得空气流动性不好,密度更高,空气灌入排风管时,则会产生少量的中、高频噪声,大量的低频噪声,此时将多个弧形板从环体上拆卸,然后转动环体,使得环体遮挡住所有的通口,连接口位于相邻的通口之间,从而形成独立的第一空腔,从而利用第一空腔和第二空腔的共振消除大量低频噪声。

15、当室外温度较高时(例如夏季),空气经过电机主体换热后温度更高,而温度高空气流动性加大,密度更低,当空气灌入排风管时,则会产生更多的中、高频噪声,少量的低频噪声,此时,则需要加大对中、高频噪声处理能力,此时转动环体,使得环体上的连接口和通口对准,然后将弧形板和环体连接,弧形板上的封闭块填充第一空腔,使得第一减噪区的多个尖劈变成实心的,则可以提高对中、高频噪声吸音能力。

16、进一步,每行尖劈的数量为6~8个。

17、进一步,所述第一减噪区尖劈的体积和第一空腔的体积比为2~3。这样设置可以提高吸音降噪能力。

18、进一步,所述进风管弯曲为u形。这样设置可以减少灰尘进入到电机外壳内。

19、进一步,所述风机和排风管之间的间隙为4~5mm。这样设置既能满足抽风的效果,也能保证不会将风机工作时产生的振动传递给排风管。



技术特征:

1.一种电机,包括外壳、底座和电机主体,电机主体和底座之间固定设有多个缓冲弹簧,外壳固定设有进风管和排风管,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固定设置于底座上的连接梁,所述连接梁固定设有悬空于排风管内的风机;排风管朝向风机的方向依次设有第一减噪区、缓冲减噪区和第二减噪区,所述第一减噪区、缓冲减噪区和第二减噪区均包括固定设于排风管内周的多行尖劈组,每行尖劈组均包括延圆周方向均匀间隔设置的多个尖劈,所述第一减噪区多个尖劈的内部设有第一空腔,所述缓冲减噪区多个尖劈的内部设有第二空腔,且位于缓冲减噪区多行尖劈第二空腔大小朝向风机的方向逐渐减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排风管位于第一减噪区、缓冲减噪区和第二减噪区口径的大小朝向风机的方向逐渐减小,所述排风管竖截面的形状为阶梯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尖劈竖截面的形状为三角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减噪区的多行尖劈、缓冲减噪区的多行尖劈和第二减噪区的多行尖劈在圆周面上交错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减噪区、缓冲减噪区和第二减噪区的宽度比为1:2:1。

6.根据权利要求2~4任一项所述的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排风管设有与每个第一空腔连通的通口,所述排风管的外周同轴转动连接有遮挡所有通口的环体,所述环体还设有与通口交错设置的连接口;还包括与每个通口配合使用的弧形板,所述弧形板和环体可拆卸连接,所述弧形板固定设有伸入到第一空腔内的封闭块,所述封闭块填充第一空腔。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机,其特征在于:每行尖劈的数量为6~8个。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减噪区尖劈的体积和第一空腔的体积比为2~3。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管弯曲为u形。

10.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机和排风管之间的间隙为4~5mm。


技术总结
本申请公开了电牵引设备技术领域的一种电机,包括外壳、底座和电机主体,所述外壳和底座之间固定设有多个缓冲弹簧,所述外壳固定设有进风管和排风管,还包括固定设置于外壳上的连接梁,所述连接梁固定设有悬空于排风管内的风机;排风管朝向风机的方向依次设有第一减噪区、缓冲减噪区和第二减噪区,所述第一减噪区、缓冲减噪区和第二减噪区均包括固定设于排风管内周的多行尖劈组,每行尖劈组均包括延圆周方向均匀间隔设置的多个尖劈,所述第一减噪区多个尖劈的内部设有第一空腔,所述缓冲减噪区多个尖劈的内部设有第二空腔,且位于缓冲减噪区多行尖劈第二空腔大小朝向风机的方向逐渐减小。本方案能够有效消除排风管的风噪。

技术研发人员:谭书涛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深圳市踢踢电子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5/9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