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进入孔开口均朝向相同方向的高抗噪音驻极体拾音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903521阅读:27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声音进入孔开口均朝向相同方向的高抗噪音驻极体拾音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拾音器,特别涉及一种具有声音进入孔开口均朝向相同方向的单个和组合型高抗噪音驻极体拾音器。
无论在用于通讯系统的拾音器,还是用于日常生活中,进行声音输入时,都希望在不减低拾音器灵敏度的情况下,具有尽可能高的抗噪音能力,尤其是在较高频段范围内,并且在噪音较高的环境状态下使用时,具有高抗噪音的能力就更加需要,设计一种更为完善的,具有高抗噪音性能的驻极体拾音器,就成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要任务,本实用新型所涉及到的技术内容,是在本发明人已完成的几项专利研究的基础上的又一次的创新与明显的改进,本发明人的PCT专利申请CT/CN99/00097,专利号98207092.6以及后来的99217256.X专利申请,都已经详尽的公开了一种驻极体抗噪音拾音器和在这种拾音器基础上制成的组合型高抗噪音驻极体拾音器的全部结构及内部装配关系,该拾音器具有相互结合的主筒体和后筒体两个部分,作为一种单个的抗噪音拾音器,它已经具备了很优良的性能,在使用中,它不仅具有信噪比较高的特点,而且,在较高的频率范围内,也不丧失很好的抗噪音功能,同时,使送话器无须外壳,便可直接安装于外部装置上,使结构既轻便又宜于装配。但是,这种单个的抗噪音驻极体拾音器,因为它的前后进声孔是在拾音器主筒体的前盖和后盖两个相对的位置上,一个进声孔在正对着音源的位置上,另一个在背离音源的位置上,因此当拾音器在距离音源大于10厘米的距离时,此部位到达的声波已经接近于平面波,使到达前后进声孔的声波特性相差很大,虽然将主筒体制作的厚度减小,抗噪音效果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抗噪音特性仍然不能达到满意的效果。对于某些特定的环境;如噪音很高的恶劣环境下,抗噪音将表现得能力欠缺,尤其当运用于高环境噪音下的计算机的语音识别信号输入时,这种单个抗噪音拾音器的性能,仍然不能满足要求,因此就需要借助新的拾音器结构以及新的装配结构,在新的电路应用上加以考虑与改进,使这种改进的结构能在恶劣的高噪音的环境下,或者在较高频段语音信号输入下,仍能保持优良的性能。这就希望一种具有声音进入孔开口均朝向相同方向的抗噪音能力得以加强的驻极体拾音器问世。
目前的非抗噪音驻极体拾音器因为是将阻抗变换电路等非声音信号接收器件直接放在拾音器内,因此使得它的厚度比较大,而在本实用新型的具有声音进入孔开口均朝向相同方向的高抗噪音拾音器中,当使用的单个抗噪音驻极体拾音器以及两个抗噪音驻极体拾音器或两个单个非抗噪音驻极体拾音器重叠放置的时候,因为抗噪音的效果及频率范围和前后进声孔之间的抗噪音距离有直接关系,距离越近抗噪音的效果越强及抗噪音频率范围越宽,本发明人的前述专利申请和专利,已经解决了抗噪音驻极体拾音器的声音接收端主筒体厚度问题,可以根据设计需要及根据当时的制造工艺水平,尽可能的将声音接收端主筒体厚度减小到0.2-10毫米左右甚至更小更薄。而目前的非抗噪音驻极体拾音器因为厚度比较厚再加上两个单个拾音器之间的声音进入间隙,使得两个单个拾音器主音源声音接收端的距离比较远,达不到所要求的性能指标。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在本发明人的PCT专利申请CT/CN99/00097,专利号98207092.6以及后来的99217256.X专利申请和已有的抗噪音拾音器的基础上进行的进一步的开发,是为了克服已有的单个的抗噪音驻极体拾音器在恶劣的高噪音环境下呈现出的能力不足的缺陷,重新设计一种具有声音进入孔开口均朝向相同方向的单个和组合型高抗噪音驻极体拾音器。
本装置的主要优点是,具有声音进入孔开口均朝向相同方向的单个和组合型高抗噪音驻极体拾音器抗噪音的功能比目前单个抗噪音驻极体拾音器状态下增强一倍以上,由于前后声音进入孔开口均朝向相同方向使进入的声音信号的相位是相同的,其中进入的一路的声音信号可以通过机械结构也可以通过电路改变相位,然后同进入的另一路声音信号进行共模抑制得到差模信号使进入的声音信号的相位是相同的,其中进入的一路的声音信号可以通过机械结构也可以通过电路改变相位,然后同进入的另一路声音信号进行共模抑制得到差模信号而消除噪音。它可以有比较强的抑制噪声信号功能,使本装置即便工作在极恶劣环境的高噪音状态下,仍有较高的信噪比性能,使声音保持清晰,并且也可以通过计算机数字处理程序进行抗噪音处理,达到实现定向定位接收的目的。本实用新型的声音进入孔开口均朝向相同方向的高抗噪音驻极体拾音器可以适用于各种需要低噪音拾音器的地方使用。
以下结合附图,进一步说明各实施例。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声音进入孔开口均朝向相同方向的高抗噪音驻极体拾音器的剖面图,而图1A~1C是分别沿图1所示的A-A线、B-B线及C-C线的剖面图。
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声音进入孔开口均朝向相同方向的高抗噪音驻极体拾音器,而图2A~2C是分别沿图2所示的A-A线、B-B线及C-C线的剖面图。
图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声音进入孔开口均朝向相同方向的高抗噪音驻极体拾音器,而图3A~3C是分别沿图2所示的A-A线、B-B线及C-C线的剖面图。
图4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声音进入孔开口均朝向相同方向的高抗噪音驻极体拾音器,而图4A~4B是分别沿图4所示的A-A线、B-B线的剖面图。
图4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4实施例的具有声音进入孔开口均朝向相同方向的高抗噪音拾音器的剖面图。图4A~4B是分别沿图4中所示的A-A及B-B线的剖面图。
图5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5实施例的具有声音进入孔开口均朝向相同方向的组合型高抗噪音拾音器的剖面图。而图5A~5C是分别沿图5所示的A-A线、B-B线及C-C线的剖面图。
图6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6实施例的具有声音进入孔开口均朝向相同方向的组合型高抗噪音拾音器的剖面图。而图6A~6B是分别沿图6所示的A-A线、B-B线的剖面图。
图7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7实施例的具有前后放置的组合型高抗噪音拾音器的剖面图。而图7A~7B分别是图7的顶视图和A-A线剖面图。
图8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8实施例的具有前后放置的组合型高抗噪音拾音器的剖面图。而图8A~8B是分别沿图9所示的A-A线、B-B线的剖面图。
图9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9实施例的具有前后放置的组合型高抗噪音拾音器的剖面图。而图9A是图9所示的A-A线的剖面图。
图10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10实施例的具有前后放置的组合型高抗噪音拾音器的剖面图。而图10A是图10所示的A-A线的剖面图。
图1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声音进入孔开口均朝向相同方向的高抗噪音驻极体拾音器,而图11A~11C是分别沿图11所示的A-A线、B-B线、C-C线的剖面图。
图1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声音进入孔开口均朝向相同方向的高抗噪音驻极体拾音器,而图12A~12B是分别沿图12所示的A-A线、B-B线的剖面图。
图1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声音进入孔开口均朝向相同方向的组合型高抗噪音驻极体拾音器,而图13A-13C是分别沿图13所示的A-A线、B-B线、C-C线的剖面图。
图14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组合型高抗噪音驻极体拾音器,而图14A~14C是分别沿图14所示的A-A线、B-B线及C-C线的剖面图。
图15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声音进入孔开口均朝向相同方向的组合型高抗噪音驻极体拾音器,而图15A~15B分别是图15的顶视图和A-A线剖面图。
图16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16实施例的具有前后放置的组合型高抗噪音拾音器的剖面图。而图16A是图16所示的A-A线的剖面图。
图17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17实施例的具有前后放置的组合型高抗噪音拾音器的剖面图。而图17A是图17所示的A-A线的剖面图。
图18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声音进入孔开口均朝向相同方向的组合型高抗噪音驻极体拾音器,而图18A、18B是沿图14所示的A-A线、B-B线的剖面图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声音进入孔开口均朝向相同方向的高抗噪音驻极体拾音器的剖面图,而图1A~1C是分别沿图1所示的A-A线、B-B线及C-C线的剖面图。其中,本实用新型的驻极体抗噪音拾音器有一圆筒形的外壳,由主筒体1和后筒体20结合而成,并且该主筒体1的前部有前盖2而后部有后盖3;同时根据需要,该外壳也可以采用方形、长方形、椭圆形等等其它各种形状。主筒体外径尺寸可以在0.2-55毫米左右,高度可以在0.2-55毫米左右,可以根据试验决定。首先在外壳的主筒体1的前端和后端每端设有一个或者多个前声通孔4和后声通孔4a,在主筒体内放置有抗噪音拾音单元,此单元由下列部件组成在前后声通孔4、4a相对应的主筒体1的外侧壁上有聚声罩19,并且环绕该主筒体1的前声通孔4和后声通孔4a的内壁设置有前阻尼膜5、后阻尼膜5a,同时有前阻尼膜压片6、後阻尼膜压片6a,将该阻尼膜5、5a放置在阻尼膜压片6、6a与主筒体1之间的空腔中,此阻尼膜也可以根据需要放置在主筒体内在振膜前及在振膜后的其它部位,也可以放在进声孔的外面,可以全部也可以只放一部分,也可以取消阻尼膜。此外,紧靠隔板垫片10和绷膜环11的振膜12在主筒体1的中心位置附近,当然振膜12也可以根据设计要求放置在靠近前盖或者后盖的位置上。在绷膜环11前面的隔板垫片10和前垫片8之间放置中间部分凸起的隔板9,该隔板9中间部分凸起进入绷膜环11内,其凸起部分的边缘紧贴隔板垫片10和绷膜环11内边缘,与振膜12之间构成一个空腔。这样使得隔板9的后表面接近振膜12前表面,但是不能和振膜12前表面接触。根据需要隔板9后表面与振膜12前表面之间的间隔距离与振膜12后表面与背板15前表面之间的距离可以大致相等,一般地说隔板9后表面与振膜12前表面之间的距离,应该由振膜12前后两边声学特性来决定,使得同时从前后声通孔4、4a的声音进入端进入的声音到达振膜12的前后两个面的时间大致相等,振膜12两边的声学特性大致相同。根据设计要求前垫片8、隔板9和隔板垫片10,根据设计要求可以采用导体或者非导体的金属或者非金属材料制成,如果隔板9采用金属材料制成,可以使隔板9和绷膜换11进行紧密接触导电,也可以使两者之间通过非金属材料进行两者之间的绝缘,同时起到拾两者之间紧密接触的作用。根据设计要求隔板9凸起部分的厚度与背板15的厚度大致相等,也可以不相等。为了使得两者厚度大致相等,隔板9的前表面可以为平面,也可以向振膜12方向凸起或凹陷。隔板9、背板15、隔板垫片10的形状和厚度也可以根据使振膜12两边的声学特性大致相同的原则进行调整,例如将背板的面向后盖的背面形状设计成和隔板9面向前盖的方向的前面形状相近似,使背板的厚度和隔板9的凸起部分的厚度相接近等等。隔板9上面有隔板孔18,背板上面有背板孔18a,根据设计要求两者的大小、数目和安放位置可以互相对称,也可以不对称。
在主筒体1的前端设有前声通孔4、后声通孔4a及前阻尼膜压片6、後阻尼膜压片6a之间的部位放置前声波引导模块7、后声波引导模块7a,使得从筒体侧壁进声孔进入的传播方向不是指向振膜方向的声波,通过前后声波引导模块7、7a中的前后声波引导管27、27a(也可以制成声波引导槽、声波引导锥面等等可以改变声波传播方向的形体)的引导,使声波传播方向改变为大致指向振膜的方向,使得振膜两侧接受的声波振动大小大致相同,这样可以更好地进行共模抑制作用,前后声波引导管27、27a也可以根据设计要求指向其它方向,根据设计要求也可以只使用声波引导管不使用声波引导模块,也可以不使用声波引导管和声波引导模块,当从进声孔进入的声波传播方向指向振膜方向时也可以不使用声波引导管和声波引导模块(如图7所示)。声波引导模块7的内表面、前垫片8的内壁和隔板9前表面之间形成一个隔板前空腔16,振膜12通过环绕主筒体1的内壁而设置的绷膜环11与隔板9的后表面之间形成振膜前空腔17,于是声波便通过主筒体侧壁外面的聚声罩19进入前声通孔4、前阻尼5、前阻尼膜压片6、声波引导模块7的中的声波引导管27进入隔板前空腔16再通过隔板9上的隔板孔18进入振膜前空腔17从振膜12前面作用在振膜12上。为了减低环境噪音及形成8字型或者心型方向指向特性,在外壳的主筒体1后端设有一个或者多个主筒体后声通孔4a,以便使声波能通过主筒体侧壁外面的聚声罩19进入后声通孔4a、後阻尼膜5a、後阻尼膜压片6a、后声波引导模块7a中的后声波引导管27a的引导使声波传播方向大致指向振膜的方向进入由背板15背面、声波引导模块7a前表面和背极左14的后表面之间形成的背板后空腔16a中,再通过背板15上的背板孔18a到达由背板间隔垫圈13隔开的背板15和振膜12之间的振膜后空腔17a中,从振膜12背面作用在振膜12上。可以根据设计要求决定是否使用隔板垫片10、前声波引导模块7、后声波引导模块7a和声波引导模块中的声波引导管27、27a,是使用全部还是使用一部分。声波引导模块可以采用金属材料也可以采用非金属材料制成,它可以和阻尼膜压片使用相同材料也可以使用不同材料,可以制成一体的,也可以制成分体的。
本实用新型的驻极体抗噪音拾音器除了在以往的驻极体抗噪音拾音器中增加了聚声罩19、主筒体侧壁声通孔4、4a、前声波引导模块7、后声波引导模块7a、声波引导模块7、7a前阻尼膜5、后阻尼膜5a、后筒体20、后筒体固定装置26,而其工作原理、结构和使用的材料以及电路,都和现有的本发明人的PCT专利申请CT/CN99/00097,专利号98207092.6以及后来的99217256.X专利申请和已有的抗噪音拾音器相同,故说明从略。
主筒体1和后筒体20可以是直的,也可以是弯曲的,其长度和宽度根据需要可以在0.2~50毫米左右,一般在1~150毫米左右。声波引导模块7、7a可以和阻尼膜压片6、6a是一体的也可以是分开的,可以使用相同的材料也可以使用不同的材料,可以使用金属材料也可以使用非金属材料,也可以是两者相互结合形成的材料。为了达到心型方向指向特性可以在背板空腔16a中充填有阻尼材料,用这种阻尼材料来调节声波的传输速度,使得从前后声通孔进入的声波能同时达到振膜12,这样使两者声波可以正确地互相耦合,以便消除噪音。如果是8字型方向指向性也可以不充填降低声波传输速度的阻尼材料(称为阻尼材料A),充填的阻尼材料A的种类和多少可以根据具体要求通过试验来决定。在筒体侧壁声通孔4、4a到达振膜的路径中可以使用的阻尼膜5、阻尼膜5a可以采用毛毡或无纺布等非金属材料也可以采用金属丝网等金属材料或者金属和非金属的结合形成的材料及各种合成材料等各种有阻尼特性的材料制成(称为阻尼材料B)制成,是为了减小在拾音器使用过程中因为呼吸时从口中呼出的气体吹到振膜12上产生噪音而增加的阻尼膜,用料和使用原理和通常在驻极体拾音器的外壳上声通孔前面加装的阻尼膜相同。当直接使用本驻极体抗噪音拾音器,而且不在其外面加装话筒外壳时,为了不损坏振膜12及影响拾音性能而将其放入外壳内。阻尼膜5可以采用阻尼毛毡或阻尼无纺布等各种有阻尼特性的材料制成,阻尼膜5、5a阻尼膜压片6、6a可以根据设计需要决定是否使用,如将拾音器放置于话筒外壳中就可以不将阻尼膜放置于拾音器内,如不在外面加装外壳而本实用新型的拾音器单独使用可以根据需要决定是否将其放入拾音器内。背极左14采用绝缘材料之类来制成。
因为主筒体部分只有驻极体抗噪音拾音器接收声音所必须的部分,而将不是必须的部分如阻抗变换电路21(可以是复合场效应管,也可以是集成电路,也可以是其它各种电路)、印刷线路板23、接线电极24等放在后筒体之内,使朝向声源方向的主筒体1筒体侧壁的前面和后面两个进声孔之间的距离可以根据需要制作得很接近,达到即使增加外壳也可以在较高频段上有较高的抗噪音能力。同时后筒体还可以作为直接和话筒支架连接的部分,可以省去使用话筒外壳。为了将拾音器更好的固定在外部装置上防止脱落,在后筒体20的外面制作固定装置26,可以在后筒体20的任意部位上制作,可以是从筒体壁上向外突出的也可以是凹陷的各种形状的可以和外部装置进行相互连接的固定装置26,如图1所示的该固定装置26为凹陷形状。后同体之内放置后同体前内支块22和后内支块25,在背极左14和支块上有背极15a通过孔28,背极15a穿过通过孔28通过主筒体侧面进入后筒体内。
背极15a在与背板15背极在与背板相同水平的位置从背极座14中的背极通过孔28中穿出,它可以是和背板15一体的,也可以是单独的一个电极,背极15a与复合场效应管21(也可以是集成电路)的一个管脚的连接,复合场效应管21等电路元件安装在印刷线路板23上,通过印刷线路板23上的输出脚24和外周电路连接。也可以直接将背板引出线背极15a通过后盖3或后筒体20的壁引出,背板引出线背极15a可以和背板是一体的也可以是分体的。也可以根据设计要求将电路部分安装于后同体内,也可以将电路部分安装于拾音器外面其它地方而不安装在主筒体或者后筒体内。后筒体20可以是圆筒形也可以是其它形状,它的直径(或截面,下同此)可以大于、等于、小于主筒体1的直径,亦即与拾音器主筒体1的直径可以相同也可以不相同。后筒体20可以根据设计需要安装在主筒体1的任何部位,只要不妨碍声波进入前声通孔4和后声通孔4a,它可以朝向任何方向。
振膜12可以根据是否在振膜12上驻极及振膜12的振动性能,而采用FEP50A(聚四氟乙烯与聚六氟乙烯的共聚物)或者聚酯薄膜等等各种材料的薄膜,其厚度可以根据试验决定,如厚度等于、大于或小于12.5微米。在振膜12上镀有金属层,如果不在振膜12上驻极可以将驻极体薄膜覆于背板15上。主筒体1、前盖2、后盖3、后筒体20和聚声罩19外壳可以由不锈钢材料、铜材料、铝材料等金属材料、也可以由塑料等非金属材料、也可以两者结合的材料制成。本拾音器的其它部分可以参考采用各种类型的一阶或者多阶气导式具有心形或8字形方向指向性的驻极体抗噪音拾音器的结构和所使用的材料。主筒体1、前盖2、后筒体20、后盖2和聚声罩19可以分开制作后如图所示进行互相连接组合,也可以制作成复合体后互相组合。同样内部构件也可以分开制作进行组合,或者制作成复合体后进行组合。
也可以通过使用在CT/CN99/00097和实用新型专利99217256.X号申请和实用新型专利ZL98207092.6号专利中的各种类型的抗噪音拾音器的主筒体和目前已有的各种抗噪音拾音器通过改造并加装本实用新型中的聚声罩19、主筒体侧壁声通孔4、4a、前声波引导模块7、后声波引导模块7a等等制成新的高抗噪音拾音器。
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声音进入孔开口均朝向相同方向的高抗噪音驻极体拾音器,而图2A~2C是分别沿图2所示的A-A线、B-B线及C-C线的剖面图。由图2和图1、图1A~1C与比较可见,其不同处在于背极15a从背极左14的外侧绕过背极左14后声波引导管27a等连接放置在主筒体1后部的阻抗变换电路21,印刷电路板23(阻抗变换电路21,印刷电路板23也可以放置在于主筒体1后面连接的后筒体20中)。
图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声音进入孔开口均朝向相同方向的高抗噪音驻极体拾音器,而图3A~3C是分别沿图2所示的A-A线、B-B线及C-C线的剖面图。与图2和图1、图1A~1C与比较可见,其不同处在于振膜12前面将个隔板、隔板垫片取消,从聚声罩19、前声通孔4进入的声波经过前阻尼膜5、前阻尼膜压片6、由声波引导模块7、上的声波引导管27的引导,使声波传播方向改变为大致指向振膜的方向,直接进入振膜前空腔17,在振膜12前面作用在振膜12上引起振膜的震动。并且因为没有后筒体,而将电路部分放置在筒体内,因此背板15后面的部分要作相应的改动,背极15a不是穿过在背极左14上的背极通过孔28通过主筒体侧面进入后筒体内,而是直接进入拾音器的后部,连接阻抗变换电路21,印刷电路板23也在筒体1内。(这实际上是将目前已有的一种抗噪音拾音器增加主筒体侧壁声通孔4、4a、前声波引导模块7、后声波引导模块7a、前阻尼膜5、后阻尼膜5a、该制成本实用新型的声音进入孔开口均朝向相同方向的高抗噪音拾音器。
本实用新型的最基本的要求是将前后声通孔4、4a的开口设置在主筒体1的侧壁上,而不是象目前的各种抗噪音拾音器一样将后开口设置在后盖上。
图4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声音进入孔开口均朝向相同方向的高抗噪音驻极体拾音器,而图4A~4B是分别沿图4所示的A-A线、B-B线的剖面图。
由图4和图3、图3A~3C与比较可见,其不同处在于前声通孔4不是开在主筒体1的侧壁上,而是将它开在前盖2上,这样前声通孔4外面的聚声罩19,就可以不使用了。
本实用新型的最基本的要求是将后声通孔4a的开口设置在主筒体1的侧壁上,而不是象目前的各种抗噪音拾音器一样将后开口设置在后盖上,再通过在后声通孔4a的外面增加集音罩19,并使聚声罩19的开口方向和前声通孔开口的方向大致一致。
图5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5实施例的具有声音进入孔开口均朝向相同方向的组合型高抗噪音拾音器的剖面图。而图5A~5C是分别沿图5所示的A-A线、B-B线及C-C线的剖面图。
由图5与图1比较可见,其不同处在于在后筒体20a中前后放置了多个声音进入孔开口均朝向相同方向的高抗噪音拾音器的主筒体(图中是两个单个拾音器上驻极体拾音器29和下驻极体拾音器30),本实用新型的驻极体拾音器的后筒体20a为一个完整的支持筒体,它可以作为两只或者多只单个拾音器主筒体的一个共同的后筒体,因此是将后筒体20a和上驻极体拾音器29的主筒体和下驻极体拾音器30的主筒体制作成一个器件。后筒体20a可以由不锈钢材料、铜材料、铝材料等金属或者塑料等非金属材料或者复合材料制成。后筒体20a的形状可以和图1的后筒体20形状大致相同也可以不同。当使用多个拾音器时本实用新型是使用共模信号抑制电路取出两个拾音器接收的差模信号消除噪音方法的,可以将共模信号抑制电路32放置在后筒体20a中,也可以放置在其它地方。
这里各单个驻极体拾音器的主筒体(如上驻极体拾音器29的主筒体和下驻极体拾音器30的主筒体)的中轴线(中心线的延长线形成的中轴线)可以同在一个中轴线上,也可以在不同的中轴线上,当在不同的中轴线上时,各个中轴线相互之间可以是平行的也可以有一定的角度。
本实用新型的各单个驻极体拾音器到主声源之间的距离必须不同,每两个驻极体抗噪音拾音器主筒体(如上驻极体拾音器29的主筒体1和下驻极体拾音器30的主筒体1)的前声音接收端(前盖2)的前盖声通孔3之间的前后距离根据设计要求决定,例如可以在0.1-200毫米左右,也可以大于或者小于这个尺寸,可以根据试验决定,一般在2-20毫米左右。
根据设计要求可以将各个驻极体拾音器主筒体放入主筒体支架内,起保护支撑的作用,也可以将多个驻极体拾音器共同使用一个主筒体。根据设计要求可以由主筒体支撑架31将多个驻极体抗噪音拾音器主筒体(如上驻极体拾音器29的主筒体和下驻极体拾音器30的主筒体)和主筒体支架33(见图11)之间相互连接固定,起加强固定作用,可以有一个或者多个主筒体支撑架31,可以采用十字型、圆圈形、弯钩形或者一字型等等各种形状。
根据设计要求主筒体支架25,主筒体支撑架31和驻极体拾音器主筒体的之间可以有防震垫圈36或者防震垫37进行防震隔离。
可以制成一个单一的主筒体,也可以分别制成两个主筒体。也可以将目前普遍使用的将拾音部分和电路部分共同放入一个主筒体内的抗噪音拾音器结构,制成此具有前后放置的组合型高抗噪音拾音器,而不是用如图所示的主筒体和后筒体两部分制成的拾音器。
本实用新型中的各个单个拾音器以及拾音器部件也可以采用各种现有的各种类型的抗噪音拾音器或者非抗噪音拾音器,如驻极体拾音器、动圈拾音器、电磁式拾音器、压电陶瓷拾音器、半导体拾音器等等。
当然也可以不使用声音进入孔开口均朝向相同方向的高抗噪音拾音器的主筒体1而使用在CT/CN99/00097和实用新型专利99217256.X号申请和实用新型专利ZL98207092.6号专利中的各种类型的抗噪音拾音器的主筒体和目前已有的各种抗噪音拾音器制成新的组合型高抗噪音拾音器。
图6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6实施例的具有声音进入孔开口均朝向相同方向的组合型高抗噪音拾音器的剖面图。而图6A~6B是分别沿图6所示的A-A线、B-B线的剖面图。
由图6和图5、图5A~5C比较可见,其不同处在于将上驻极体拾音器29的主筒体和下驻极体拾音器30的主筒体中的后声通孔4a、後阻尼膜压片6a和后声波引导模块7a、和后声波引导模块7a中的后声波引导管27a去除,保留上驻极体拾音器29的主筒体和和下驻极体拾音器30的主筒体中前声通孔4、前阻尼膜压片6、之间的部位放置前声波引导模块7、和声波引导模块7中的前声波引导管27,制成由非抗噪音拾音器主筒体的有上驻极体拾音器29的主筒体和下驻极体拾音器30的主筒体和后筒体20a,通过共模抑制电路消除噪音,制成的声音进入孔开口均朝向相同方向的组合型高抗噪音拾音器。上驻极体拾音器29的主筒体1和下驻极体拾音器30的主筒体1可以根据需要制成一个单一的主筒体,而不是分别制成两个主筒体。当图5的抗噪音拾音器使用非抗噪音拾音器的情况下时,是极有三种实施例1)如图6所示将上驻极体拾音器29和下驻极体拾音器30的后声通孔4a、後阻尼膜压片6a和后声波引导模块7a、和后声波引导模块7a中的后声波引导管27a去除,使得上下驻极体拾音器的进声孔均朝向前方。2)将上驻极体拾音器29和下驻极体拾音器30的前声通孔4、前阻尼膜压片6和前声波引导模块7、和前声波引导模块7中的前声波引导管27去除,使得上下驻极体拾音器的进声孔均朝向后方。3)将上驻极体拾音器29的前声通孔4、前阻尼膜压片6和前声波引导模块7、和前声波引导模块7中的前声波引导管27去除,和下驻极体拾音器30的后声通孔4a、後阻尼膜压片6a和后声波引导模块7a、和后声波引导模块7a中的后声波引导管27a去除,使得上下驻极体拾音器的进声孔均朝向相对方向。同样图13的主筒体支架中的消噪音拾音器改为非消噪音驻极体拾音器时上驻极体拾音器29a和下驻极体拾音器30a的更改也可以参考这种改变方法。
图7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7实施例的具有前后放置的组合型高抗噪音拾音器的剖面图。而图7A~7B分别是图7的顶视图和A-A线剖面图。
由图7和图6、图6A~6B与比较可见,其不同处在于将由非抗噪音拾音器主筒体的上驻极体拾音器29的主筒体和下驻极体拾音器30的主筒体放置方向改为侧向放置,前后声通孔4、4a在侧面的主筒体1侧壁上(虽然与振膜12相对的应该是前盖2,但是因为是两个拾音器前后侧向放置,这样它们每个拾音器的筒体前后两侧就成了前后盖,因此它们的前盖2成了主筒体侧壁1),聚声罩19放置在声通孔4外面,开口朝向同一个方向。在上驻极体拾音器29和下驻极体拾音器30之间可以根据设计要求放置主筒体支撑架31,主筒体支撑架31可以是金属的也可以是非金属的材料制成,如果主筒体支撑架31是非金属材料制成的,而上驻极体拾音器29的主筒体和下驻极体拾音器30的主筒体之间需要电磁屏蔽时,可以使用金属材料制成的主通体支撑屏蔽架31a,它可以是金属片,也可以是金属镀层,主筒体支撑架31也可以是非金属材料上的金属镀层等等。可以制成一个单一的主筒体,也可以分别制成两个主筒体。也可以将目前普遍使用的将拾音部分和电路部分共同放入一个主筒体内的非抗噪音拾音器结构(如果图18所示的拾音器结构)制成此具有前后放置的组合型高抗噪音拾音器,而不是用如图所示的主筒体和后筒体两部分制成的拾音器。因为声波从聚声罩19进入声通孔4、4a后的传播方向直接朝向振膜12,因此可以根据设计要求不使用前声波引导模块7和声波引导管27。
图8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79实施例的具有前后放置的组合型高抗噪音拾音器的剖面图。而图8A~8B是分别沿图9所示的A-A线、B-B线的剖面图。由图8和图6、图6A~6B与比较可见,其不同处在于因为没有后筒体,而将电路部分放置在主筒体内,因此背板15后面的部分要作相应的改动,背极15a不是穿过在背极左14上的背极通过孔28通过主筒体侧面进入后筒体内,而是直接进入拾音器的后部,连接阻抗变换电路21,印刷电路板23也在筒体1内,形成上拾音器31和下拾音器32两部分。这实际上是目前已有的非抗噪音拾音器的内部结构增加前声波引导模块7、前声波引导管27,在一个筒体内安装多个相同的目前已有的非抗噪音拾音器的拾音部分和电路部分,但是在每个驻极体拾音器的前面增加主筒体侧壁声通孔4前声波引导模块7前阻尼膜5、聚声罩19共同制成此声音进入孔开口均朝向相同方向组合型抗噪音拾音器。
图9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9实施例的具有前后放置的组合型高抗噪音拾音器的剖面图。而图9A是图9所示的A-A线的剖面图。
由图9和图7、图7A~7B与比较可见,其不同处在于将由非抗噪音拾音器主筒体的上驻极体拾音器29的主筒体放置方向改为向前面放置,声通孔4在朝向前面的前盖2上,聚声罩19放置在下驻极体拾音器30的主筒体侧面的声通孔4外面,开口朝向同一个方向。在上驻极体拾音器29和下驻极体拾音器30之间可以根据设计要求放置主筒体支撑架31。可以制成一个单一的主筒体,也可以分别制成两个主筒体。也可以将目前普遍使用的将拾音部分和电路部分共同放入一个主筒体内的非抗噪音拾音器结构(如果图18所示的拾音器结构)制成此具有前后放置的组合型高抗噪音拾音器,而不是用如图所示的主筒体和后筒体两部分制成的拾音器。
图10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10实施例的具有前后放置的组合型高抗噪音拾音器的剖面图。而图10A是图10所示的A-A线的剖面图。
由图10和图7、图7A~7B与图9比较可见,其不同处在于将由非抗噪音拾音器主筒体的下驻极体拾音器30的主筒体放置方向改为向前面放置,声通孔4在朝向前面的前盖2上,聚声罩19放置在下驻极体拾音器30的主筒体1的侧面的声通孔4a外面,开口和上驻极体拾音器29的聚声罩19朝向同一个方向。在上驻极体拾音器29和下驻极体拾音器30之间可以根据设计要求放置主筒体支撑架31。在下驻极体拾音器30进声孔4的前面放置后声波引导模块7a,在从声通孔4a到声通孔4之间有后声波引导模块7a的后声波引导管27a。
可以制成一个单一的主筒体,也可以分别制成两个主筒体。也可以将目前普遍使用的将拾音部分和电路部分共同放入一个主筒体内的非抗噪音拾音器结构(如果图18所示的拾音器结构)制成此具有前后放置的组合型高抗噪音拾音器,而不是用如图所示的主筒体和后筒体两部分制成的拾音器。同样也可以将上驻极体拾音器29和下驻极体拾音器30之间的前后位置倒换制成一个新的实施例。
根据设计要求也可以将图5~图10的上驻极体拾音器29和下驻极体拾音器30的主筒体1设计为两个分开的主筒体外壳,也可以设计为一个共用主筒体1外壳,将原来上驻极体拾音器29的主筒体和下驻极体拾音器30内的各个部件分别放置在共用主筒体1外壳内的前部和后部,中间用放置在共用主筒体1外壳内的主筒体支撑架31进行隔离,一方面可以起到隔离声波的作用,另一方面可以起到使前后两个声音接受部分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的作用。这个主筒体支撑架31可以根据需要和前拾音器的后声波引导模块7a和后拾音器的前声波引导模块7制成一体的,也可以制成分体的。
图1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声音进入孔开口均朝向相同方向的高抗噪音驻极体拾音器,而图11A~11C是分别沿图11所示的A-A线、B-B线、C-C线的剖面图。由图11和图1、图1A~1C比较可见,其不同处在于使用了主筒体支架33和后筒体支架34,在支架内安装使用了在CT/CN99/00097和实用新型专利99217256.X号申请和实用新型专利ZL98207092.6号专利中的各种类型的抗噪音拾音器。
将高抗噪音驻极体拾音器的后筒体20和插入后筒体支架34的后筒体插入孔35内,在主筒体支架33中前后分别放置各个抗噪音拾音器的主筒体1,在主筒体1的前声通孔4和后声通孔4a的外面放置声波引导模块7、7a和声波引导模块7、7a中的声波引导管27、27a。
可以在主筒体支架33、主筒体支撑架31、声波引导模块7、7a与主筒体1、前盖2、后盖3之间可以有防震垫圈36和防震垫37进行防震隔离,在驻极体拾音器的后筒体20和后筒体插入孔35的内壁之间根据需要可以使用防震垫圈36,也可以不使用它们。
在主筒体支架筒体的内的抗噪音拾音器的前端和后端均有前声通孔4和后声通孔4a,在主筒体支架的前盖和后盖与高抗噪音驻极体拾音器的前盖和后盖之间的部位放置前声波引导模块7、和后声波引导模块7a,它们中的前声波引导管27和后声波引导管27a的向内开口对应于前盖和后盖上的前后声通孔4、4a。在高抗噪音驻极体拾音器的前盖和后盖和前后声波引导模块7、7a之间的部位根据需要可以使用防震垫37,在防震垫上有声音通过孔。
在主筒体支架33的外侧壁前后声通孔的部位可以有聚声罩19。
图1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声音进入孔开口均朝向相同方向的高抗噪音驻极体拾音器,而图12A~12B是分别沿图12所示的A-A线、B-B线的剖面图。由图12和图11、图11A~11D比较可见,其不同处在于在将图11、图11A~11D使用的主筒体1和后筒体20改为普通的在单一筒体内放置所有部件的的抗噪音拾音器,在外面加装了主筒体支架33,在主筒体支架33的外侧壁后声通孔的部位可以有聚声罩19,而主筒体支架33的前声通孔是不是开在侧壁上而是开在前盖上。在主筒体支架33的后部位有后声波引导模块7a,它们中的后声波引导管27a的向内开口对应于后盖上3的后声通孔4a。前阻尼膜5可以放在主筒体支架33的前声通孔和主筒体1的前声通孔4的中间,也可以放置在主筒体1的前声通孔4和振膜12之间,也可以不使用。
图1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声音进入孔开口均朝向相同方向的组合型高抗噪音驻极体拾音器,而图13A~13C是分别沿图13所示的A-A线、B-B线、C-C线剖面图。由图13和图11、图11A~11D与图1、图1A~1C比较可见,其不同处在于使用了主筒体支架33和后筒体支架34,在支架内安装使用了多个在CT/CN99/00097和实用新型专利99217256.X号申请和实用新型专利ZL98207092.6号专利中的各种类型的抗噪音拾音器。
将高抗噪音驻极体拾音器的后筒体20插入后筒体支架34的后筒体插入孔35内,在主筒体支架33中放置各个抗噪音拾音器的主筒体(例如上驻极体拾音器29a的主筒体和下驻极体拾音器30a的主筒体),在各个主筒体1的前声通孔4和后声通孔4a的外面放置前后声波引导模块7、7a以及前后声波引导模块7、7a中的前后声波引导管27、27a。
可以在主筒体支架33、和声波引导模块7、7a与上驻极体拾音器29a的主筒体和下驻极体拾音器30a的主筒体之间可以有防震垫圈36和防震垫37进行防震隔离,也可以不使用。
在两个主筒体之间可以放置主筒体支撑架31。在主筒体支架33的筒体外侧壁上,在与支架筒体内的各个抗噪音拾音器前后进声孔4、4a的开口部位相对应的部位,均可以装有聚声罩19,在主筒体支架33的筒体前声通孔和后声通孔,在主筒体支架内的各个抗噪音拾音器的前盖和后盖与高抗噪音驻极体拾音器的前盖和后盖之间的部位放置前声波引导模块7、和声波引导模块7中的前声波引导管27。在高抗噪音驻极体拾音器的前盖和后盖之间的部位放置前声波引导模块7之间根据需要可以使用防震垫。在防震垫上有声音通过孔。
在驻极体拾音器的后筒体20和后筒体插入孔35的内壁之间根据需要可以使用防震垫圈36。
图14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声音进入孔开口均朝向相同方向的组合型高抗噪音驻极体拾音器,而图14A~14D是分别沿图12所示的A-A线、B-B线、C-C线的剖面图。由图14和图11、图11A~11D与图13、图13A~13D比较可见,其不同处在于所使用的拾音器是将主筒体中的在上驻极体拾音器29a的主筒体和下驻极体拾音器30a的主筒体上的后声通孔4c、后声通孔4、后阻尼膜压片6、后阻尼膜5去除,和主筒体支架33内相应部位的后声波引导模块7a、和后声波引导模块7a中的后声波引导管27a以及聚声罩19去除,保留上驻极体拾音器29的主筒体1和下驻极体拾音器30的主筒体1中的前声通孔4、前阻尼膜压片6、前阻尼膜5。以及在主筒体支架33的主筒体前面的声通孔4b,和在主筒体支架内的各个拾音器的前盖部位放置的前声波引导模块7、和前声波引导模块7中的前声波引导管27以及聚声罩19。制成由非抗噪音拾音器主筒体的有主筒体支架33、后筒体支架34的制成的声音进入孔开口均朝向相同方向的组合型高抗噪音拾音器。
图15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7实施例的具有前后放置的组合型高抗噪音拾音器的剖面图。而图15A~15B分别是图15的顶视图和A-A线剖面图。
由图15和图14、图14A~14B与比较可见,其不同处在于将由非抗噪音拾音器主筒体的有上驻极体拾音器29a的主筒体和下驻极体拾音器30a的主筒体放置为侧面放置,声通孔4b在主筒体支架33侧面的前盖2a上,聚声罩19放置在声通孔4b外面,开口朝向同一个方向。在上驻极体拾音器29a的主筒体和下驻极体拾音器30a的主筒体之间可以根据设计要求放置主筒体支撑架31,也可以放置防震垫圈36。
也可以将目前普遍使用的将拾音部分和电路部分共同放入一个主筒体内的非抗噪音拾音器制成此具有前后放置的组合型高抗噪音拾音器,而不是用如图所示的主筒体和后筒体两部分制成的拾音器。
图16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16实施例的具有前后放置的组合型高抗噪音拾音器的剖面图。而图16A是图16所示的A-A线的剖面图。由图16和图15、图15A~15B与比较可见,其不同处在于将由非抗噪音拾音器主筒体的上驻极体拾音器29a的主筒体放置方向改为向前面放置,声通孔4在朝向前面的前盖2上,聚声罩19放置在下驻极体拾音器30的声通孔4相对应的主筒体支架33侧壁的声通孔4a的外面,上驻极体拾音器29a和下驻极体拾音器30a开口朝向同一个方向。在上驻极体拾音器29a和下驻极体拾音器30a之间可以根据设计要求放置主筒体支撑架31。也可以将目前普遍使用的将拾音部分和电路部分共同放入一个主筒体内的非抗噪音拾音器结构(如果图18所示的拾音器)制成此具有前后放置的组合型高抗噪音拾音器,而不是用如图所示的主筒体和后筒体两部分制成的拾音器。
图17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17实施例的具有前后放置的组合型高抗噪音拾音器的剖面图。而图17A是图17所示的A-A线的剖面图。
由图17和图15、图15A~15B与图16比较可见,其不同处在于将由非抗噪音拾音器主筒体的下驻极体拾音器30a的主筒体放置方向改为向前面放置,声通孔4在朝向前面的前盖2上,聚声罩19放置在相对应的主筒体支架33侧壁的声通孔4a的外面,在主筒体支架33内下驻极体拾音器30的声通孔4前面放置有后声波引导模块7a,在从声通孔4a到声通孔4之间有后声波引导模块7a的后声波引导管27a。上驻极体拾音器29和下驻极体拾音器30的聚声罩19开口朝向同一个方向。在上驻极体拾音器29a和下驻极体拾音器30a之间可以根据设计要求放置主筒体支撑架31。
也可以将目前普遍使用的将拾音部分和电路部分共同放入一个主筒体内的非抗噪音拾音器结构(如果图18所示的拾音器结构)制成此具有前后放置的组合型高抗噪音拾音器,而不是用如图所示的主筒体和后筒体两部分制成的拾音器。同样也可以将上驻极体拾音器29a和下驻极体拾音器30a之间的前后位置倒换制成一个新的实施例。
图18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声音进入孔开口均朝向相同方向的组合型高抗噪音驻极体拾音器,而图18A、18B是沿图14所示的A-A线、B-B线的剖面图。由图18和图14、图14A~14C与图11、图11A~11C比较可见,其不同处在于所使用的拾音器是将上驻极体拾音器29的主筒体1和下驻极体拾音器30的主筒体1中的背极15a不是穿过在背极左14上的背极通过孔28通过主筒体侧面进入后筒体内,而是直接进入拾音器的后部,连接阻抗变换电路21,印刷电路板23也在筒体1内,形成前拾音器31a和后拾音器32a。这实际上是使用了目前已有的各种常用的非消噪音驻极体拾音器制成的声音进入孔开口均朝向相同方向的组合型高抗噪音拾音器。
说明1.本实用新型中所有的各个部件如后筒体支架、主筒体支架、主筒体支撑架31、主筒体1、后筒体20、后筒体20a、聚声罩19、前后声波引导模块7、7a、声波引导管27、27a、前垫片8等结构体的内部以及外部形状都可以根据设计要求和实际需要采用各种规则或者不规则的变形的方形、矩形、圆形、筒形、长方形、三角形、菱形、多边形、扇形、椭圆形、各种弧线如采用抛物线形、弧形等等各种形状曲线以及几何函数曲线,以及它们中的部分曲线线段等等各种基本形状,也可以是各种基本形状组合形成的复杂形状,可以是单一形状的筒单单个,也可以是各种形状的单个组合形成的复合体等等,可以是一个整体也可以是整体的一部分。但是这个后筒体支架、主筒体支架、主筒体支撑架、后筒体和后筒体支架的形状和安装位置不能影响每个驻极体拾音器。驻极体抗噪音拾音器和整体的具有声音进入孔开口均朝向相同方向的高抗噪音拾音器的抗噪音效果。这个主筒体、主筒体支架、主筒体支撑架、和后筒体、后筒体支架可以是连成一体的,也可以是相互独立的,根据设计要求可以同时使用全部,也可以选取其中部分应用。主筒体支撑架31将可以将多个驻极体抗噪音拾音器主筒体(如上驻极体拾音器29的主筒体和下驻极体拾音器30的主筒体)以及将多个主筒体支架25之间相互连接固定,起加强固定作用。可以有一个或者多个主筒体支撑架31,可以采用十字型.圆圈形.弯钩形或者一字型等等各种形状。在组合型的抗噪音拾音其中的各单个驻极体拾音器的主筒体(如上驻极体拾音器29的主筒体和下驻极体拾音器30的主筒体)的中轴线(中心线的延长线形成的中轴线)可以同在一个中轴线上,也可以在不同的中轴线上,当在不同的中轴线上时,各个中轴线相互之间可以是平行的也可以有一定的角度。聚声罩19的开口可以朝向将主音源方向(也可以朝向其它方向)各个聚声罩19的声波进入口开口方向应该大致一致,当然可以根据设计要求进行更改为朝向不完全一致,聚声罩19收集并引导主音源发出的声波进入声通孔4、4a中,同时减弱从其它方向进入的声音,它可以大于、等于、小于声通孔4、4a的外形尺寸。聚声罩19是起到两种作用1)当前后进声孔朝向相同的时候,增加聚声罩使声波进入口开口方向可以朝向主音源方向,这样可以增强聚声罩前方主音源接收效果,减低聚声罩后方环境噪音。2)当前后进声孔朝向不相同的时候如图4、图9、图10、图12、图16、图7所示,通过增加聚声罩改变主筒体以及主筒体支架上的声通孔的朝向,使前后声波进入口的朝向大致相同,这样使得进入前后声波进入口的声波相位大致相同,这样经过机械或者电子的方法进行共模抑制,提取出差模信号来消噪音。本实用新型的各种类型的驻极体抗噪音拾音器可以根据设计要求决定是否在声通孔外面使用聚声罩19,是全部进声孔外面都使用,还是部分声通孔外面使用。根据设计要求本实用新型中各个类型的拾音器的声通孔和聚声罩19可以放在相互对称的位置上也可以不是相互对称放置上,各个聚声罩19的朝向可以相同也可以不相同,前聚声罩19的前中心线32和后聚声罩19的后中心线32a的延长线可以在同一条线段上,也可以在不同的线段上,当在不同的线段上时前中心线32和后中心线32a相互之间可以互相平行,也可以有一定的角度,前中心线32和后中心线32a可以和主筒体1的中轴线互相平行,也可以有一定的角度。当根据设计要求不使用聚声罩19时将可以是(1)如图一所示开在主筒体1侧壁上的声通孔4、4a的朝向不是指向声源方向,但是仍然是朝向同一个方向。(2)也可以是如图三所示的进声孔一部分开在前盖2上面朝向音源方向,另一部分开在主筒体1的侧壁上,朝向和音源大致垂直的方向,在此情况下虽然抗噪音性能比使用聚声罩19,并且使聚声罩19的开口可以朝向将主音源方向时效果差,但是明显强于当声筒孔开在前后盖时的抗噪音效果,仍然可以达到一个比较满意的效果,因此聚声罩19可以根据设计要求决定是否使用,可以根据设计要求决定是否使用聚声罩和在何处使用聚声罩。因为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消除噪音的方式使得虽然噪音消除的比较好,但是产生的主音源产生的有用信号也比一般拾音器的信号低,因此需要增加放大电路,可以采用目前成用的各种放大电路,可以将此电路放入拾音器内也可以放在拾音器外。
2.可以根据设计要求将本实用新型中采用的各种类型的拾音器与在CT/CN99/00097和实用新型专利99217256.X号申请和实用新型专利ZL98207092.6号专利中的各种类型的抗噪音拾音器的主筒体和目前已有的各种抗噪音拾音器和各种现有的各种类型的抗噪音拾音器或者非抗噪音拾音器,以及各种拾音器的部件,如驻极体拾音器、电容式拾音器、动圈拾音器、电磁式拾音器、压电陶瓷拾音器、半导体拾音器以及各种拾音器部件等等进行对照互换使用。例如在从图1~图10的各个实施例中可以将主筒体内的如隔板9、隔板垫片10、振膜12和背板15组成的拾音部分更换为其它各种驻极体拾音器、电容式拾音器、动圈拾音器、电磁式拾音器、压电陶瓷拾音器、半导体拾音器等等的拾音部件,也可以是换上它们整体拾音器。同样从图11~图18的实施例中可以将主筒体支架33的拾音器部分更换为驻极体拾音器、电容式拾音器、动圈拾音器、电磁式拾音器、压电陶瓷拾音器、半导体拾音器等等各种类型的拾音器。可以根据设计要求将本实用新型中可以采用相互结合的主筒体和后筒体,也可以只采用主筒体,同样也可以采用相互结合的主筒体支架和后筒体支架,也可以指采用主筒体支架,可以有该主筒体和主筒体支架的外壳前部的前盖和后部的后盖,也可以没有前盖和后盖,也可以只有其中一个。当在主筒体和主筒体支架中总共只使用一个拾音部件和拾音器时,应当使用消噪音拾音器部件以及使用消噪音拾音器。当使用多个拾音器部件和拾音器时既可以使用消噪音拾音器部件以及使用消噪音拾音器,也可以使用非消噪音拾音器部件以及使用非消噪音拾音器,这些拾音器部件以及拾音器可以共同放在同一个主筒体内以及同一个主筒体支架内,也可以分开放置于多个主筒体内以及多个主筒体支架内。同样一个后筒体以及后筒体支架也可以连接一个也可以连接多个主筒体或者主筒体支架。当在使用多个拾音器单元或者拾音器时,可以将其中的每个拾音器单元或者拾音器放置的位置和放置方向进行各种排列组合,如各个拾音器可以都前后串列,也可以都前后并列,也可以部分朝向前方或者后方的方向,另一部分朝向侧面的方向,也可以分别朝向360度内的不同的方向等等各种排列组合,声音接收端也可以都朝向相同方向,也可以朝向相反方向,也可以朝向相对方向,也可以部分朝向前方或者后方的方向,另一部分朝向侧面的方向,也可以全部都朝向侧面的方向,也可以分别朝向360度内的不同的方向等等各种排列组合,但是不管怎样的排列组合通过各种方法使得前后声音进入孔开口均朝向相同的方向,最多不能相差90度左右,例如使用加装聚声罩等方法。当拾音部件和拾音器放置的位置和放置的方向改变时,在主筒体以及主筒体支架外壳上每个驻极体拾音器的前端和后端的前声通孔和后声通孔,以及在前后声通孔相对应的主筒体以及主筒体支架外侧壁的聚声罩,以及环绕该主筒体和主筒体支架上的前后声通孔的内壁设置的前后声波引导模块、前后声波引导管等,它们放置的位置、方向、多少也要相应改变,可以根据设计需要决定是否全部使用还是使用其中的一部分。后筒体和后筒体支架可以安装在除了妨碍声波进入前后声筒孔的部位以外的主筒体和主筒体支架上的任何部位,可以朝向任何方向。
3.由于篇幅所限不可能将本实用新型的各个最佳实施例中的各个部件相互组合成新的各种实施方案一一列出,例如将附图中的后筒体支架,主筒体支架和主筒体支撑架重新互换组合,或者将后筒体支架主筒体支架和主筒体支撑架中的各个内部部件互换进行重新组合,以及将本人前述各个专利及专利申请的各种类型的拾音器或者各种现有的各种类型的抗噪音拾音器或者非抗噪音拾音器,如驻极体拾音器、电容拾音器、动圈拾音器、电磁式拾音器、压电陶瓷拾音器、半导体拾音器等各种类型的抗噪音拾音器或者非抗噪音拾音器进行重新组合后形成的新的实施方案列出。因此各种重新组合形成的新的实施方案也应该包括在本发明之中。
如上所述,已经参照各附图,详细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最佳实施例,但是,不应认为本实用新型仅仅限于上述的各个实施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通过上述各实施例的启迪,不难对本实用新型的驻极体抗噪音拾音器作出各种改进、改变或替换,因此,这些改进、改变或替换,不应认为已脱离了本实用新型的构思,或附属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范围。
权利要求1.一种声音进入孔开口均朝向相同方向的高抗噪音驻极体拾音器,包括主筒体和该主筒体内的振膜,其特征在于在主筒体外壳上的前端和后端有前声通孔和后声通孔,所述振膜位于主筒体内所述前声通孔和后声通孔中间的位置。
2.一种声音进入孔开口均朝向相同方向的高抗噪音驻极体拾音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主筒体内可以包括多个高抗噪音拾音器单元,其中,所述高抗噪音拾音器单元在外壳上的前端和后端有前声通孔和后声通孔;所述振膜位于主筒体内所述前声通孔和后声通孔中间的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声音进入孔开口均朝向相同方向的高抗噪音驻极体拾音器,其特征在于,在前后声通孔相对应的主筒体外侧壁上有聚声罩。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声音进入孔开口均朝向相同方向的高抗噪音驻极体拾音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聚声罩的开口方向相同。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声音进入孔开口均朝向相同方向的高抗噪音驻极体拾音器,其特征在于,从主筒体的纵向方向看去,所述聚声罩位于不相互重叠的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声音进入孔开口均朝向相同方向的高抗噪音驻极体拾音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高抗噪音拾音器还包括与所述主筒体相结合后筒体,所述后筒体可以安装在不妨碍声波进入前后声筒孔的部位以外的主筒体和主筒体支架上的任何部位,并可以朝向任何方向。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声音进入孔开口均朝向相同方向的高抗噪音驻极体拾音器,其特征在于,在主筒体内具有绷膜环,在所述绷膜环前面的前垫片和隔板垫片之间放置中间部分凸起的隔板,该隔板中间部分凸起进入绷膜环内,其凸起部分的边缘紧贴绷膜环内边缘,与振膜之间构成一个空腔,振膜在主筒体中心位置附近。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声音进入孔开口均朝向相同方向的高抗噪音驻极体拾音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主筒体内的背极在与背板相同水平的位置从背极座中的背极通过孔中穿出,与其他电路部份相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声音进入孔开口均朝向相同方向的高抗噪音驻极体拾音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主筒体以及主筒体支架前后声通孔的位置设置有声波引导模块、声波引导管。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声音进入孔开口均朝向相同方向的高抗噪音驻极体拾音器,其特征在于,可以用多个非消噪音拾音器部件来代替所述高抗噪音拾音器单元。
11.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声音进入孔开口均朝向相同方向的高抗噪音驻极体拾音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拾音器单元可以都前后串列,也可以都前后并列,可以都朝向前方,也可以都朝向后方,也可以一部分部分朝向前方另一部分朝向后方的方向,也可以一部分朝向前方或者后方的方向,另一部分朝向侧面的方向,也可以分别朝向360度内的不同的方向各种排列组合。
12.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声音进入孔开口均朝向相同方向的高抗噪音驻极体拾音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拾音器的电路部分可以放置在主筒体中,也可以放置在后筒体中。
1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声音进入孔开口均朝向相同方向的高抗噪音驻极体拾音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环绕主筒体声通孔的内壁设置有前阻尼膜、后阻尼膜。
1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声音进入孔开口均朝向相同方向的高抗噪驻极体拾音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多个抗噪音驻极体拾音器单元可以是采用拾音部分与非拾音部分分离结构的拾音器,也可以是非分离结构的拾音器,如驻极体拾音器、抗噪音电容拾音器、抗噪音动圈拾音器、抗噪音电磁式拾音器、抗噪音压电陶瓷拾音器或抗噪音半导体拾音器,以及各种高抗噪拾音器的部件。
专利摘要一种声音进入孔开口均朝向相同方向的单个和组合型高抗噪音驻极体拾音器,是将声音进入孔开口均朝向相同方向的单个抗噪音驻极体拾音器和将多个单体抗噪音驻极体拾音器组合在一起的形成的组合型抗噪音驻极体拾音器。使声音进入孔开口均朝向相同方向的单个和组合型高抗噪音拾音器抗噪音的功能比单个在前盖和后盖上具有前后进声孔的抗噪音拾音器增强一倍以上,在极恶劣环境的高噪音状态下,仍有较高的信噪比性能,使音色保持清晰。
文档编号H04R19/01GK2414574SQ0020456
公开日2001年1月10日 申请日期2000年2月3日 优先权日2000年2月3日
发明者程滋颐 申请人:程滋颐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