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太网冗余切换器、冗余网络系统及实现冗余切换的方法

文档序号:7552843阅读:16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以太网冗余切换器、冗余网络系统及实现冗余切换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工业过程控制中的冗余技术,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工业过程控制系统的以太网冗余数据传输设备及其构成的网络和实现冗余切换的方法。
背景技术
在工业过程控制系统中,过程控制网的性能将直接影响整个控制系统的整体性能,这是设计控制系统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众所周知,工业过程控制的通信系统不同于一般的办公用局部网络,它要求快速实时的响应能力、高可靠性和强容错能力。然而,由于过程控制系统愈来愈复杂,特别是在实时工作环境中,局部发生的故障将会直接影响整个系统的正常运行从而导致较大损失,因此,这就迫切需要提高过程控制系统的可靠性。这种情况下,能够减少故障影响的冗余技术在控制系统中就得到了广泛应用。现有技术中,控制系统常采用的冗余技术是在网络内各站点设置互为冗余的具有独立的物理地址和IP地址的两个网络端口,这两个网络端口的物理层和链路层特性完全符合Ethernet网络规范,因此在物理层中把冗余网络作为两个独立的信道,链路层中也以两个独立的网络来进行操作和数据通讯,而系统的应用软件只有一个信息的端口接收来自传输层的信息,所以两个独立的网络在传输层被有机的统一,由传输层对这两个冗余网络进行数据包的合并、分配和处理。例如,申请号为98104275.9,名称为“以太网通信冗余方法”的中国发明专利文献中就公开了这样一种冗余技术,在一种用于构成一个分布式控制系统的多节点间以太网通信的冗余方法中,多节点通过相互独立的第一和第二条以太网通信线路相互连接。接收侧上的一个节点向第一和第二条以太网通信线路发送相同数据。接收侧的一个节点确定接收通过第一和第二以太网通信线路从发送测节点发送来的相同数据中的一个数据,其中首先收到的数据为接收数据。采用上述冗余技术的控制网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网络的冗余控制,减少控制网络的故障造成的损失。但是此种采用上述冗余技术的通信网络没有提供一种专用的以太网冗余切换器,而只是在各通信站点(操作站)设置了两个网卡,而在实际应用中,由于两个网卡不易控制,这将导致系统的稳定性、可靠性受到不利影响,因此,就需要设计一种更简化的冗余机制,提供能够进行冗余数据传输的冗余切换器。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能够进行冗余数据传输的以太网冗余切换器,以及用于工业过程控制的包含该以太网冗余切换器的冗余网络系统和实现冗余切换的方法。
本发明提供一种以太网冗余切换器,包括用于实现网络数据处理操作的微处理器,还包括与相互冗余的以太网分别连接、并与其进行相互数据通信的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与网络操作站连接、并与其进行相互数据通信、设置有物理地址和IP地址的第三端口;与所述第一端口、第二端口分别连接的第一以太网接口单元、第二以太网接口单元;与所述第三端口和微处理器连接的第三以太网接口单元,以及,连接所述第一端口、第二端口和所述微处理器的逻辑接口单元,用于在微处理器控制下,实现所述第三端口与所述第一端口或第二端口之间的以太网数据交换。
所述的以太网冗余切换器,还包括故障诊断与报警单元,用于完成故障的自诊断、监视以及报警。
所述以太网接口单元包括网络变压器,用于隔离网络电信号;以太网物理层接口芯片,用于完成通信信号调制、解调操作;媒体访问控制层MAC芯片,用于对媒体访问控制层协议的处理;以及,用作媒体访问控制层MAC芯片数据存储器的随机存储器RAM。
所述的以太网冗余切换器的冗余网络系统,包括操作站、控制站、以及互为冗余的第一网络和第二网络,所述控制站通过具有相同IP地址和物理地址的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连接所述第一网络和第二网络,还包括连接在所述操作站与所述第一网络和第二网络之间的以太网冗余切换器;所述以太网冗余切换器的第三端口连接所述操作站,实现所述以太网冗余切换器与所述操作站之间的数据通信;所述以太网冗余切换器的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分别连接所述第一网络和第二网络,通过所述第一网络、第二网络,实现与所述控制站之间的数据通信。
所述的冗余网络系统的冗余切换控制方法,包括以太网冗余切换器通过自身的第三端口接收操作站发送的数据包,判断所述数据包是否为本机操作的数据包,若是,则进行本机处理,否则,通过自身的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将所述数据包分别发送到所述第一网络和第二网络;所述控制站通过自身的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分别接收来自所述第一网络和第二网络的同一数据包,判别是否接收过该数据包,若未曾接收,则处理所述数据包,并将处理后的响应数据通过所述第一网络、第二网络反馈回去;否则,丢弃所述数据包;以太网冗余切换器通过自身的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接收所述控制站发送的数据包,判断所述数据包是否曾接收过,若未接收过,则向所述操作站发送所述数据包;否则,丢弃所述数据包;所述操作站对所述数据包进行目的地址识别,处理针对其本机的数据包,丢弃非本机数据包。
所述数据包的IP头的16位标识定义为标识符,用以对数据包进行标识和判断。
所述控制站中存储已收到的所述数据包标识符的历史记录,所述历史记录采用循环记录格式。
所述以太网冗余切换器中存储已收到的所述数据包标识符的历史记录,所述历史记录采用循环记录格式。
本发明提供的以太网冗余切换器,包括微处理器、逻辑接口单元、连接以太网并与其通信的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连接操作站并与其通信的第三端口,以及分别连接上述端口的三个以太网接口单元。由于采用了上述结构,以太网冗余切换器具有较强的实现中断功能、冗余控制功能、故障自诊断和报警功能,并且,采用上述冗余切换器构成的冗余网络系统无需采用两个网卡,这就使得冗余切换方法更加简化,同时该冗余网络系统能够实现实时、高效的冗余切换,因此,应用该冗余网络系统的工业过程控制系统具有更高的可靠性和较强的容错能力以及快速实时的响应能力,从而保证了整个控制系统更为稳定可靠地运行。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
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是本发明以太网冗余切换器的实施例电路框图;图2是应用图1所示以太网冗余切换器的冗余网络系统图;图3是实现冗余切换的方法的流程图;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采用的故障信息数据格式。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来详细说明本发明。
图1是本发明以太网冗余切换器的实施例电路框图。图1所示实施例提供的以太网冗余切换器,包括微处理器7、逻辑接口单元8、故障诊断与报警单元9等其它外围辅助逻辑单元,还包括第一端口2、第二端口3、第三端口1,以及分别与上述三个端口连接的第一以太网接口单元5、第二以太网接口单元6和第三以太网接口单元4。以太网冗余切换器的第一端口2、第二端口3分别连接的第一以太网接口单元5、第二以太网接口单元6,通过上述两个以太网接口单元与两个互为冗余的以太网(也就是第一网络和第二网络)分别连接、并与其进行相互数据通信。第三端口1设置有物理地址和IP地址,与网络操作站连接、并与其进行相互数据通信;第三端口1还连接第三以太网接口单元4,通过其与微处理器7连接。连接以太网冗余切换器的第一端口5、第二端口6和微处理器7的逻辑接口单元9,用于在微处理器7控制下,实现第三端口1与第一端口2或第二端口3之间的以太网数据交换。微处理器7通过数据线分别与连接操作站网络的以太网接口单元1以及逻辑接口单元8、故障诊断与报警模块9双向连接,微处理器7用于实现网络数据处理操作,也就是,实现数据的处理与通信、应用程序的执行、流程的管理,以及以太网冗余切换器的中继和冗余控制。故障诊断与报警模块9实现故障的自诊断、看门狗WDT监视以及报警功能。
如图1所示,在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中,以太网冗余切换器的第三端口1、第一端口2和第二端口3均可采用RJ45接口。以太网接口单元4-6均由网络变压器、以太网物理层接口芯片和媒体访问控制层MAC芯片,以及随机存储器RAM组成。其中,网络变压器可采用CLA-01AF型变压器以实现网络电信号的隔离,即实现动力电的隔离,避免干扰;以太网物理层接口芯片用于完成通信信号调制、解调操作,实现该功能的芯片很多,在本实施例中可采用芯片DP83843;媒体访问控制层MAC可选用芯片LAN91C110来实现媒体访问控制层协议CSMA/CD的处理;随机存储器RAM为MAC芯片的数据存储器,在此可选用HM6216255。逻辑接口单元采用CPLD芯片QL4090,用来负责以太网冗余切换器的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的以太网通讯;微处理器包括微处理器以及相应的译码电路、FLASH和RAM,在本实施例中微处理器选用HD6417615,译码电路采用QL3012、FLASH选用29LV800、RAM选用HM6216255,微处理器用于实现数据的处理与通信、应用程序的执行、流程的管理,以及切换器的中继和冗余控制。本实施例中,故障诊断与报警单元可以采用软件形式实现对网络故障的诊断与报警,例如,可以在微处理器中通过所编写的软件来实现该功能。需要指出的是,本实施例中所示的电路原理图仅是本发明的一种实现形式,实际应用中,根据本发明的原理可不局限于图1所示的实施方式,例如,图1中所示的以太网接口单元还可采用集成物理层接口芯片、MAC层处理芯片和数据缓冲区RAM的集成芯片,同样,微处理器及逻辑接口单元也可有其他实现形式。
图2是应用图1所示以太网冗余切换器的冗余网络系统图。图2中所示的冗余网络系统为本发明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
。该冗余网络系统包括操作站、以太网冗余切换器、控制站、以及互为冗余的第一网络和第二网络。控制站具有两个端口,即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这两个端口具有相同IP地址和物理地址,控制站通过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连接第一网络和第二网络。以太网冗余切换器连接在操作站与第一网络和第二网络之间;以太网冗余切换器的第三端口连接操作站,实现以太网冗余切换器与所述操作站之间的数据通信;以太网冗余切换器的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连接第一网络和第二网络,通过所述第一网络、第二网络,实现与所述控制站之间的数据通信。
上述连接而成的冗余网络系统其实现冗余切换的方法过程为进行初始化配置之后,以太网冗余切换器通过自身的第三端口接收操作站发送的数据包,判断所述数据包是否为本机操作的数据包,若是,则进行本机处理,否则,通过自身的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将所述数据包分别发送到所述第一网络和第二网络。
所述控制站通过自身的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分别接收来自所述第一网络和第二网络的同一数据包,判别是否接收过该数据包,若未曾接收,则处理所述数据包,并将处理后的响应数据通过所述第一网络、第二网络反馈回去;否则,丢弃所述数据包。
以太网冗余切换器通过自身的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接收所述控制站发送的数据包,判断所述数据包是否曾接收过,若未接收过,则向所述操作站发送所述数据包;否则,丢弃所述数据包;所述操作站对所述数据包进行目的地址识别,处理针对其本机的数据包,丢弃非本机数据包。
本发明提供的以太网冗余切换器在实现中继功能(即从操作站接收的数据帧向冗余网络传送和从冗余的网络接收的帧向操作站传送)、对第一网络和第二网络进行冗余控制功能的同时,还实现了故障检出、报警、自诊断和TCP/IP通信功能。
图3是本发明以太网冗余切换器实现冗余切换控制的流程图。通过图中所示的各步骤(步骤31--步骤47)实现了操作站、以太网冗余切换器、互为冗余的第一网络和第二网络以及控制站之间的数据通信。
步骤31首先进行初始化配置。该步骤指出,以太网冗余切换器上电后,首先需要进行相关参数的初始化配置,也就是需要对以太网冗余切换器的各部件进行初始化设置。具体参数设置如下对于以太网冗余切换器的第三端口,需要指定其IP地址与物理地址,以便同操作站进行TCP/IP通讯,例如接收配置文件以及上传报警信息等具体通讯;对于以太网冗余切换器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则不设任何IP地址和物理地址;对于连接以太网冗余切换器第一端口、第二端口和第三端口的各以太网接口单元(第一以太网接口单元5、第二以太网接口单元6和第一以太网接口单元4),将其接收模式均设置为允许接收所有数据的模式;而对于与互为冗余的第一网络、第二网络相连的控制站的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设置为具有相同的IP地址和物理地址。
初始化配置之后就进入了步骤32。图中所示步骤32为一个判断步骤,用来判断以太网冗余切换器接收的数据是来自操作站还是来自控制站。众所周知,以太网冗余切换器的第三端口连接操作站,以太网冗余切换器的第一端口、第二端口连接互为冗余的第一网络和第二网络,控制站的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分别连接上述的第一网络和第二网络。通过上述硬件连接,操作站与控制站之间建立起通信联系,以太网冗余切换器的中继、冗余控制功能能够实现通信网络的冗余控制。操作站与控制站的通信分为发送和接收两种情况,也就是操作站向控制站发送数据和操作站接收控制站传输的数据这两种情况。如果本步骤中,以太网冗余切换器判断出其接收的数据为操作站发向控制站的,也就是以太网冗余切换器通过其自身第三端口收到的来自操作站的数据,则转向步骤33;如果以太网冗余切换器接收的数据为控制站发向操作站的,也就是由以太网冗余切换器的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收到的来自控制站的数据,则转向步骤41。
在步骤33中,以太网冗余切换器进一步判断其所收到的数据是否为对本机进行操作的数据。当操作站向控制站发送数据时,操作站先向以太网冗余切换器的第三端口发送数据,以太网冗余切换器收到数据后,需要判断该数据是否为对本机进行操作的数据。如果是,则转到步骤39,由以太网冗余切换器进行本机处理,之后便进入步骤40,结束操作;否则执行步骤34,以太网冗余切换器将收到的数据直接从切换器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发送出去,而进入步骤35。
图3中所示的步骤35指示,控制站的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分别同时接收来自第一网络和第二网络的同一数据包,并通过数据包的IP头的16位标识,与已接收的数据包进行比较。实际中,由第三端口从操作站接收到的数据包,其IP头的16位标识对每个数据包进行标识,数据包通过以太网冗余切换器的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发送到互为冗余的第一网络和第二网络中,并在其中传输,控制站的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具有相同的IP地址和物理地址,分别接收来自第一网络和第二网络的同一数据包。
图中所示的步骤36用于判断数据包是否已接收过。尽管以太网冗余切换器的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同时发送上文所述的数据包,但是由于网络传输介质及环境的影响,控制站的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接收数据包时存在时间上的差别,也就是说,控制站新接收数据包可能已经由另一个端口传送来并接收过了,为保证数据包的有效性,就需要先判断该数据包是否曾经接收过。在本实施例中,控制站可以通过比较数据包的IP头的16位标识来判别是否接收过该数据包。具体实现方法为,在控制站中开辟一块空间,用于存储每个IP地址收到的数据包的IP头的16位标识的历史记录,该历史记录可以定义为循环记录的格式,这样,空间就可循环使用以便用空间来存储历史记录,从而提高空间的利用效率。经此步骤判断,如果该数据包已经接收,则转到步骤38,丢弃该数据包;否则,执行步骤37,接收该数据包,并进行相应处理;同时记录并保存该数据包的IP头的16位标识,并将处理后的响应数据同时通过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发送回去。
如果经步骤32判断出以太网冗余切换器所收到的数据是来自控制站的,即由控制站数据发送给操作站,则转向步骤41。控制站将处理后的数据发送给操作站时,先通过控制器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同时发送给第一网络、第二网络,以太网冗余切换器的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分别从第一网络、第二网络接收该数据包。在该步骤中,以太网冗余切换器同时接收来自第一网络和第二网络的所有数据,同时,对收到的数据包的IP头的16位标识进行比较判别,该判别方法同步骤36中所记载的一样,也是在以太网冗余切换器中开辟一块空间,用于存储每个IP地址收到的数据包的IP头的16位标识的历史记录,该历史记录可以定义为循环记录的格式,这样,空间可循环使用并占用有限的空间。
进入步骤42来判断是否曾经收到过该数据包。这个判断也是通过对数据包的IP头的16位标识字段来进行的,如果判断曾经接收过该数据包,转入步骤46,将该数据包丢弃;否则,执行步骤43,将收到的数据通过以太网冗余的第三端口送给操作站,然后进入步骤44。
图3所示的步骤44也为判断步骤,由操作站判断该数据包的目的地址否为本机,也就是操作站对所收到的有以太网冗余切换器转发来的数据包进行目的地址识别,如果目的地址指示确为操作站本机,则执行步骤45,即操作站接收该数据包并进行相应的处理;否则转向步骤47,丢弃这个不是发送给本机的数据包。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采用的故障信息数据格式。图4中所示的数据格式即为本发明冗余网络系统所采用的故障信息的数据格式的一种具体定义形式。
在实际的冗余网络系统运行过程中,以太网冗余切换器的微处理器监视以太网冗余切换器的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以及第一网络和第二网络的连接状态与信号接收状态,并通过各Ethernet端口读取上述的连接状态以及从网络的各节点接收信号的工作状态(这个状态反映出以太网冗余切换器的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是否在持续地从第一网络和第二网络上接收信号),并将所读取的状态信息保存在其内部数据库中。如有故障发生,以太网冗余切换器将定期向操作站发出报警,操作站依据从以太网冗余切换器获得的故障信息,对以太网冗余切换器或网络中发生的故障进行解析。该故障信息的格式就如图4所示。该故障信息可以包括状态信息、节点状态信息以及数据状态等信息内容。在本实施例中,故障信息定义为包括下列信息数据长度、状态长度、状态信息、节点状态长度、节点状态信息。其中,数据长度为除去数据长度自身字节的剩余数据的长度;由于系统规模不同(如连接的节点数目不同,等情况),节点状态信息的字节数为可变化的,于是节点状态长度就是个不固定的数值,因此操作站需要根据该长度来判断有效长度,进一步判断整个故障信息的数据长度;状态信息是指本以太网冗余切换器状态信息,本实施例中具体定义为由汇总状态、故障信息、线路状态、传送故障状态以及运行参数等组成,操作站通过本状态信息中的线路状态信息字节就可以知道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的连接状态;节点状态信息是指每个MAC地址的接受信息的状态信息,在本实施例中该节点状态信息包含下述字段MAC地址、第一网络和第二网络接受信息的状态、IP地址。
故障信息的发送通过UDP/IP中的信息进行发送,以太网冗余切换器一旦开始Ethernet通信后就按运行参数设定的周期进行故障信息的定期发送,而不等待操作站一侧的准备。如果故障信息中设定了发送对象的IP地址,则使用设定内容发送至相应IP地址设备;如果没有设定,则通过第三端口接受的帧自动识别操作站的IP地址并使用它,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未接受到来自操作站的某个IP帧或ARP帧,就不会开始故障信息的发送;另外,如果以太网冗余切换器的第三端口与复数个操作站相连,则自动识别第一个接受到的帧的IP地址,并使用它作为发送对象的IP地址。
以太网冗余切换器可安装TCP/IP堆栈、FTP Server。这样可通过操作站一侧Ethernet端口(第三端口)与以太网冗余切换器进行IP通信;各种信息的设定、初始化配置文件以及自诊断信息的收集可通过FTP Server进行。
当然,图4中所示的故障信息的格式仅为本发明所采用的故障信息的一种具体格式,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的情况下,还可以定义其它的格式来完成本功能。同样,在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中,故障检出、报警、自诊断和TCP/IP通信功能也不仅仅局限于本实施例中采用的设置,可根据实际情况对相应的有效值进行设置,如故障报警功能设为有效时,则启动该项功能,如设为无效,则不使用故障报警的功能。
本发明提供的以太网冗余切换器,包括微处理器、逻辑接口单元、连接以太网并与其通信的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连接操作站并与其通信的第三端口,以及分别连接上述端口的三个以太网接口单元。由于采用了上述结构,以太网冗余切换器具有较强的实现中断功能、冗余控制功能、故障自诊断和报警功能,并且,采用上述冗余切换器构成的冗余网络系统无需采用两个网卡,这就使得冗余切换方法更加简化,同时该冗余网络系统能够实现实时、高效的冗余切换,因此,应用该冗余网络系统的工业过程控制系统具有更高的可靠性和较强的容错能力以及快速实时的响应能力,从而保证了整个控制系统更为稳定可靠地运行。
需要指出的是,本发明不仅仅局限于上述所述的实施例中所示的具体实施方式
。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以太网冗余切换器,包括微处理器,用于实现网络数据处理操作,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与相互冗余的以太网分别连接、并与其进行相互数据通信的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与网络操作站连接、并与其进行相互数据通信、设置有物理地址和IP地址的第三端口;与所述第一端口、第二端口分别连接的第一以太网接口单元、第二以太网接口单元;与所述第三端口和微处理器连接的第三以太网接口单元,以及,连接所述第一端口、第二端口和所述微处理器的逻辑接口单元,用于在微处理器控制下,实现所述第三端口与所述第一端口或第二端口之间的以太网数据交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以太网冗余切换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故障诊断与报警单元,用于完成故障的自诊断、监视以及报警。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以太网冗余切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以太网接口单元包括网络变压器,用于隔离网络电信号;以太网物理层接口芯片,用于完成通信信号调制、解调操作;媒体访问控制层MAC芯片,用于对媒体访问控制层协议的处理;以及,用作媒体访问控制层MAC芯片数据存储器的随机存储器RAM。
4.一种包含权利要求1所述的以太网冗余切换器的冗余网络系统,包括操作站、控制站、以及互为冗余的第一网络和第二网络,所述控制站通过具有相同IP地址和物理地址的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连接所述第一网络和第二网络,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连接在所述操作站与所述第一网络和第二网络之间的以太网冗余切换器;所述以太网冗余切换器的第三端口连接所述操作站,实现所述以太网冗余切换器与所述操作站之间的数据通信;所述以太网冗余切换器的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分别连接所述第一网络和第二网络,通过所述第一网络、第二网络,实现与所述控制站之间的数据通信。
5.一种实现权利要求4所述的冗余网络系统的冗余切换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太网冗余切换器通过自身的第三端口接收操作站发送的数据包,判断所述数据包是否为本机操作的数据包,若是,则进行本机处理,否则,通过自身的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将所述数据包分别发送到所述第一网络和第二网络;所述控制站通过自身的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分别接收来自所述第一网络和第二网络的同一数据包,判别是否接收过该数据包,若未曾接收,则处理所述数据包,并将处理后的响应数据通过所述第一网络、第二网络反馈回去;否则,丢弃所述数据包;以太网冗余切换器通过自身的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接收所述控制站发送的数据包,判断所述数据包是否曾接收过,若未接收过,则向所述操作站发送所述数据包;否则,丢弃所述数据包;所述操作站对所述数据包进行目的地址识别,处理针对其本机的数据包,丢弃非本机数据包。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冗余切换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包的IP头的16位标识定义为标识符,用以对数据包进行标识和判断。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冗余切换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站中存储已收到的所述数据包标识符的历史记录,所述历史记录采用循环记录格式。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冗余切换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以太网冗余切换器中存储已收到的所述数据包标识符的历史记录,所述历史记录采用循环记录格式。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以太网冗余切换器,包括用于实现网络数据处理操作的微处理器7,与相互冗余的以太网分别连接、并与其进行相互数据通信的第一端口2和第二端口3;与网络操作站连接、并与其进行相互数据通信、设置有物理地址和IP地址的第三端口3;与切换器第一端口2、第二端口3分别连接的第一以太网接口单元5、第二以太网接口单元6;与第三端口1和微处理器7连接的第三以太网接口单元4,以及,连接切换器第一端口2、第二端口3和所述微处理器7的逻辑接口单元8,用于在微处理器7控制下,实现上述三个端口之间的以太网数据交换。本发明还提供了应用以太网冗余切换器的冗余网络系统和根据该系统实现冗余切换的方法。
文档编号H04L12/28GK1545267SQ20031011521
公开日2004年11月10日 申请日期2003年11月20日 优先权日2003年11月20日
发明者黄文君, 朱练, 陆卫军, 柏立悦 申请人:浙江浙大中控技术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