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支持光突发/分组交换的光电混合交换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592241阅读:9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支持光突发/分组交换的光电混合交换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通信系统中的交换控制技术领域,它特别涉及光突发/分组交换网络中核心节点的交换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因特网的规模和因特网业务的指数级增长,人们对网络带宽的需求也急剧增加,因此对网络的传输能力以及路由器、交换机处理能力的要求也在不断增加。密集波分复用技术(Dense Wavelength Division Multiplexing简称WDM)能在一根光纤上复用多个波长信道,极大的提高了单根光纤的传输容量。利用它能够建立满足因特网业务增长的宽带基础网络,较好的解决了网络传输的问题。现在的技术能做到在一根光纤上复用80-120个波长,总共约400Gb/s的传输容量。
在此基础上开发出了四种在WDM网络上传输数据的技术广播—选择接收,波长路由,光突发交换(optical burst switching,OBS),光分组交换(opticalpacket switching,OPS)。波长路由提供的交换粒度(基本交换单位)为波长,不适合传输突发性较强的分组业务,需要在上面覆盖组合因特网分组业务的层次结构,这样就增加了系统的复杂性,降低了传输效率。为降低复杂性,增加效率,就要求直接在WDM光网络上传输IP层数据,这是光突发交换和光分组交换技术出现的主要原因。其中,全光的分组交换技术被认为是克服传统电交换处理瓶颈的最根本的方法,但目前该技术还存在若干难点,如全光存储、光定时/同步等。为此,充分结合并发挥现有光、电技术的优势,构建光电混合的交换系统,是实现大容量交换系统的有效方法,如光突发交换(OBS)技术,它有效地结合了波长路由和光分组交换的优势。
在光突发交换网络中,承载用户业务的突发数据(Burst)可以看作是由大量数据分组构成的超长分组,而这个超长分组的分组头就是突发数据的控制分组(Burst Header Packet,BHP)。BHP中包含了突发数据的有关信息,如偏移时间(Offset Time,即源端发送BHP和相应突发数据之间的间隔时间)、突发长度、数据信道(波长)等。与传统分组交换不同的是,BHP与突发数据在物理信道上是分离的,即采用带外信令在密集波分复用传输系统中,可以采用一个(或多个)专门的波长信道作为控制信道,用于传送BHP,而把其他的波长信道作为数据信道,BHP与突发数据间一一对应。
在光突发交换中,为了减小连接建立的延迟,提高了信道利用率,一般采用单向预约机制,即在源端真正发送突发数据前,先发送一个BHP,经过一定的偏移时间后再发送突发数据,使BHP先于突发数据到达光突发交换网络的中间交换节点进行资源预留。BHP在中间交换节点转换为电信号进行处理,包括出端口波长的预约以及交换矩阵的配置等,保证当突发数据到达时相应的全光数据信道已经配置好,从而实现数据在光域的透明传输。从完成的功能来看,BHP与传统电路交换网络中的信令非常相似,正是在这个意义上,BHP也被称为信令消息。但与传统信令不同的是,光突发交换信令是一种单向预约机制,而不必等待目的端的反馈确认。
众所周知,和点到点的传输线路不同,一个网络中各节点必需具有把输入数据在特定时间从特定输出通道输出的能力,这种能力称为交换数据的能力,它是通过具体的交换结构来实现的。而不同的交换结构实现交换的能力有比较大的差异,因此交换结构的好坏直接影响网络的性能。
一个光突发交换网络主要由边缘节点、核心节点和DWDM链路构成(见附图1)。其中,DWDM链路包括了控制信道(Control Channel)和数据信道(Data Channel)。核心节点的结构示意图见附图2。光交换模块上方的所有模块统称交换控制单元(Switch Control Unit,SCU),它控制光交换模块的运作使得突发数据正确通过。而光交换矩阵将根据交换控制单元的指令在指定时间把指定输入端口的指定波长信道上的突发数据交换到相应的输出波长信道。BHP和突发数据分离的结构可以避免在核心节点将所有数据转换到电域,也避免了大量存储器的使用。对于光突发交换和光分组交换网络的核心节点,其光交换模块具有通用性,下面仅以光突发交换中的光交换模块为例。同时,本发明侧重于光交换模块,因此在下面的介绍中略去了交换控制单元。
现有的光交换模块主要有以下几种(见文献Lisong Xu,Harry G.Perros,andGeorge Rouskas,North Carolina State University,“Techniques for Optical PacketSwitching and Optical Burst Switching”,IEEE Communications Magazine January 2001,Volume39,Issue1,Jan.2001,Pages136-142.)1.输入端有光延迟线(Fiber Delay Line,FDL)的经典交换结构如附图3所示,此种结构为经典的交换结构,它由调度和交换两部分组成。其中,调度部分主要解决BHP的调度和冲突解决,而交换部分则把输入的突发数据交换到指定的输出端口。因为在同一时刻不能有两个突发数据从同一FDL的输出端输出,所以这种交换结构存在排头阻塞问题,也就是在每个输入波长信道上,前面的突发数据会对其后的突发数据造成阻塞。例如,假设每个突发数据都持续时间T,若输入波长信道i的两个顺序突发数据分别要从输出波长信道j和输出波长信道k送出。若第一个突发数据需要延迟时间T,则第二个突发数据也必须延迟T以上的时间,否则在时刻T有两个突发数据从同一个缓存波长信道输出,造成冲突。但是若第一个突发数据需要延迟nT(n>1),那么只要在端口k没有冲突第二个突发数据就可以不延时发送。由于排头阻塞的存在,FDL解决冲突的能力会受到很大影响,对丢失性能的改善也将是很有限的。同时,在这种结构中,FDL资源无法实现共享,造成代价较高。
2.广播—选择交换结构如附图4所示,此种结构有波长编码、缓存、波长选择三个部分组成,它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进行N波长输入N波长输出K个时隙的交换。这种结构要求同一时刻在每个输出端仅有一个波长的信号输出。在编码部分通过N个固定波长变换器(fixed wavelength converter,FWC)将各输入波长变换成没有相同波长的信号,然后再组合在一起送入缓存部分。在缓存部分用分解器和FDL将波长编码部分送来的信号复制在各个时隙上,紧接着利用分解器、光开关、复用器构造出一个空分交换结构把信号交换到输出端。最后在波长选择部分利用解复用器、光开关、复用器把某一时刻在某各输出端上某一波长的信号选出来,这样就达到了光交换的目的。因为是在输出端选择波长,所以输出端的波长是可变的。
该结构的优点在于原理简单,控制算法易于实现。但由于广播的原因,在各信道上都充斥着该信道不需要的信息,所以资源利用率较低;而且各输出端的复用、光开关、解复用设备不能共享,需要的器件较多,代价高。而且经过分解器后光信号被分成N份,光信号的能量大大降低,信号误码的概率增加。
3.共享变换池结构如附图5所示,此种结构由2N×2N的交换矩阵和N个TWC以及N个ODL组成,N个TWC用来将数据调整到需要输出的波长。而N个内部循环波长信道可以使得高优先级数据和低优先级数据发生冲突时将低优先级数据送入ODL再次延时,从而实现对优先级的支持。这一交换结构需要资源较多;有一半的波长并不能输出,波长利用效率不高,而且过多的波长使得AWG的代价过高;虽然能利用再次延时提供优先级,但是由于衰弱的原因光信号被延时的次数有限制,所以提供的优先级效果受到制约。
从以上阐述可知目前光突发交换研究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光突发交换提供的是一种尽力服务(Best effort Services),丢失率的理论下限为爱尔兰公式计算的全忙概率。相对于电域的分组交换而言,其丢失率过高。
2)FDL不能提供随机访问,只能提供固定时延,设备体积大,有光功率损耗。而且其级数设计和深度设计较复杂,须考虑的因素较多。数据缓存和解决冲突的能力有限。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光突发/分组交换网络中的核心节点提供一种支持光突发/分组交换的光电混合交换结构,采用本发明提出的交换结构,能有效降低丢失率,并能灵活提供对优先级的支持。
为描述方便,先给出如下定义边缘节点位于OBS网络边缘的节点,在功能上主要实现突发数据的产生和光电转换。
核心节点光突发交换网络中的非边缘节点,实现光突发数据的光交换。
交换把特定时间从特定输入端口的特定波长信道送入的突发数据在特定时间从特定输出端口的特定波长信道送出的过程。
丢失率网络中数据包的丢失比率。
冲突多个突发数据包同时要到同一输出端口的某个特定波长信道上去的时候,就发生了“冲突”,在分组交换机中也称为“外部阻塞”。
时延突发数据送入和输出某一设备的时间差。
传输错误突发数据通过OBS网络从源端传输到了目的端,但是由于传输过程引入错误,使得源端发出的数据和目的端收到的数据不一致,这被成为传输错误。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支持光突发/分组交换的光电混合交换结构(如图6所示),它包括一个光交换矩阵,所述的光交换矩阵有(M+N×n)个输入端口和(M+N×n)个输出端口,M表示缓存信道的个数,N表示入端口或出端口的个数,N×n表示输入(输出)波长信道的个数,n表示每一个入端口或出端口包含的波长信道数;N个入端口、N个出端口,N个分波器、N个合波器,N×n个可调波长变换器(TWC);入端口1通过分波器分解出n个波长信道,n个波长信道利用光纤分别连接到光交换矩阵的任意n个输入端口;入端口2通过分波器分解出n个波长信道,n个波长信道利用光纤分别连接到光交换矩阵的任意n个输入端口;其余各入端口依此类推,构成N个入端口;所有入端口共使用光交换矩阵的N×n个输入端口;与入端口1对应,从光交换矩阵的n个输出端口输出的n个波长信道通过光纤连接到n个可调波长变换器,各可调波长变换器通过光纤连接到合波器形成出端口1;与入端口2对应,从光交换矩阵的n个输出端口输出的n个波长信道通过光纤连接到n个可调波长变换器,各可调波长变换器通过光纤连接到合波器形成出端口2;其余各出端口依此类推,构成N个出端口;所有出端口共使用光交换矩阵的N×n个输出端口;其特征是它还包括由光电转换器、RAM缓存、电光转换器依次通过电域连接组成一个缓存信道,共有M个缓存信道;每一个缓存信道的输入端通过光纤连接在光交换矩阵的输出端口,每一个缓存信道的输出端通过光纤连接在光交换矩阵的输入端口。
需要说明的是,上面所述的光交换矩阵的输入端口和输出端口,只能和一个信道相连接。
分波器的作用是将输入的多波长复合光信号分解成多个单波长光信号输出,各单波长光信号对应不同的波长。
光交换矩阵的作用是将指定时段光交换矩阵某输入端口输入的光信号交换到光交换矩阵的指定输出端口输出。
光电转换器的作用是将输入的任意波长的光信号通过光电转换变成电信号输出;RAM缓存的作用是将输入的电信号存储一定时间再输出该电信号;电光转换器的作用是将由RAM缓存输入的电信号重新转换成某一波长的光信号。
可调波长变换器的作用是将输入的任意波长的光信号转换成指定输出波长的光信号输出。
合波器的作用是将输入的多个单波长光信号复合成一个多波长光信号输出,且各输入单波长光信号对应不同的波长。
本发明的工作过程包含多个突发数据的多波长复合光信号通过光纤进入本发明交换结构的入端口,经过分波器后分解为不同波长的单波长光信号(每个波长上同时有且仅有一个突发数据在传送)并通过光纤连接到光交换矩阵的输入端口。突发数据到达光交换矩阵后,根据对先前收到的对应突发控制分组的处理结果将突发数据交换到光交换矩阵特定的输出端口输出。若没有冲突则交换到光交换矩阵与交换结构出端口对应的某个输出端口;若有冲突发生则交换到光交换矩阵与缓存信道对应的某个输出端口。对于发生冲突的的突发数据在从光交换矩阵输出端口输出后通过光纤送入缓存信道进行延时从而解决冲突。首先突发数据进入光电转换器转换为电信号,然后通过电连接送入RAM缓存进行延时,紧接着从RAM缓存中取出通过电连接送到电光转换器转换为光信号,最后从电光转换器通过光纤送回到光交换矩阵的输入端口。经过缓存信道延时后的光突发数据根据对应突发控制分组的处理结果重新无冲突的交换到出端口进行输出。对于没有冲突的突发数据以及经过缓存信道解决了冲突的突发数据在从光交换矩阵输出后经过可调波长变换器,变换到指定波长。多个已变换到指定波长的突发数据(变换后的突发数据使用的波长各不相同)通过光纤连接到合波器,经过合波器处理复合成包含多个突发数据的多波长复合光信号送到出端口输出。
本发明的创新本发明所提出的交换结构的主要思想是以光交换为主,采用由光电转换器、RAM缓存、电光转换器依次通过电域连接组成的缓存信道,以电域缓存代替光缓存FDL,并适当辅以电域交换。与光缓存FDL相比,它具有有效降低网络的丢失率、减少差错/丢失重传的时延、有效支持多优先级等特点。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支持光突发/分组交换的光电混合交换结构的优点是1)减小网络的丢失率,提高网络性能。光网络中引起数据丢失的最主要原因是冲突。本交换结构利用电域缓存能有效解决冲突,而且其解决冲突的能力大大优于光域解决冲突的方案。见附图7,ti1表示第i个突发数据的原始到达时间,ti2表示第i个突发数据的原始离开时间,ti1’表示第i个突发数据通过缓存后的到达时间,ti2’表示第i个突发数据通过缓存后的离开时间。如图所示三个突发数据的BHP依次到来,它们给出了相应突发数据的预计到达时间t11,t21,t31,以及离开时间t12,t22,t32。从图上可以看出突发数据3到来时突发数据1正在发送,必需把突发数据3缓存延时后再发送才能解决冲突。如果采用FDL来解决冲突,则延迟的时间必需是固定时间(设为T)的整数倍。这样就有可能造成即使有能够传送数据的空隙,但是因为延迟固定时间而使得数据不能在那段空隙中发送。在附图中可以发现,突发数据3通过光延时线延时T以后其发送过程又和突发数据2发生冲突,即使突发数据1和突发数据2之间的时间间隙可以发送突发数据3。从示意图可知突发数据3必需做4T的延时才能无冲突发送,这样就增加了突发数据从源到目的的发送时间,而且经过4T延时后的光信号衰弱增加,更容易引入错误。如果我们采用本专利提出的光电缓存结构则可以避免这些问题。如图所示,突发数据3在t31时到达和突发数据1发生冲突,对其进行光电转换在电域RAM中缓存,在经过Δt(Δt=t31’-t31)的延时后再进行电光转换,重新送回到光域传输。由于电域RAM的延时是任意的,经过小于T的延时Δt后就可以利用突发数据1和突发数据2之间的空隙传输突发数据3。因为Δt<<4T,所以大大缩短了从源到目的的传输时间;而且电光转换出的光信号是重新产生的光信号不存在因为延时而衰弱的问题,这也降低了传输错误的概率。
2)减少差错/丢失重传的时延,降低因重传而造成的网络负荷,从而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有效带宽。OBS只提供尽力服务,也就是说它不保证服务的质量,因此对于冲突丢包和传输错误的处理是由上层协议完成的。当出现冲突丢包时,上层协议只能采用重传的方式解决;而对于传输错误上层协议可以通过高效的编码方案来纠正,或者要求源端重传。高效的编码方案的确可以纠正一定的错误,但是当错误较多时用于纠错的冗余代价太高,反而不如重传来得有效。可见重传这种方式是提供可靠传输的重要手段,但是重传会使得网络负荷加重,降低网络的有效传输性能。从1)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本专利提出的交换结构能减小丢失率,降低出现传输错误的概率。所以这也就减小了重传的概率,也就是间接降低了网络的负荷,增加了有效带宽。
3)可更加灵活方便地为不同业务提供不同的优先级。目前在光突发交换中能提供QoS的方法不多,大多数方法都是基于偏移时间或突发汇聚的。基于偏移时间的方法会引入较大的时延,而且能区分的优先级非常有限。基于突发汇聚的方法是在边缘节点实现的,对于核心网络QoS的提供帮助不大。其它方法,如用FDL提供有限缓存等,也由于FDL自身的缺陷,提供的QoS有限,且不灵活。在本专利提出的交换结构中,可利用电域成熟的技术,轻松得到几乎没有限制的存储时间和存储容量,同时还可随机访问。因此我们可以对不同优先级的业务分配出满足它们优先级要求的传输时隙,也就是说我们可以获得和纯电域传输网络几乎相同的优先级支持。
4)可在一定程度上支持波长粒度的交换。在目前的交换结构中,突发数据的丢失率已经比电域的分组交换高很多,当需要较长时间的电路交换(即有波长交换)时,将引入更高的丢失率。而在本结构中,在保证突发丢失率稳定的情况下,可使用端口中的一些波长信道提供一定波长交换。
综上所述,本专利提出的交换结构能有效降低网络的丢失率,减少差错/丢失重传的时延,有效支持多优先级,提供波长粒度的交换,是一种性能良好的交换结构。


图1是现有的OBS网络结构示意2是核心节点结构示意图其中,IDC表示输入数据信道,ODC表示输出数据信道,ICC表示输入控制信道,OCC表示输出控制信道,FDL表示光纤延迟线,BCP表示突发控制分组。
图3输入缓存式交换结构示意图其中, 表示可调波长变换器, 表示光延迟线。
图4广播选择式交换结构示意图其中,K表示光延迟线的最大延时段数;N表示该交换结构的输入波长信道的个数;分解器的作用是将一个信号复制出多个相同的信号;组合器的作用是将多个信道组合为一个信道;光开关的作用是允许或者禁止光信号的通过。 表示固定波长变换器, 表示光延迟线, 表示分解器, 表示光开关, 表示组合器。
图5共享变换池结构示意图其中,N表示该交换结构的输入波长信道的个数;P表示光缓存信道的个数;其中, 表示可调波长变换器, 表示光延迟线。
图6本发明能够降低丢失率的突发交换结构示意图其中, ̄ ̄ ̄ ̄ ̄ ̄ ̄ ̄表示光域连接, ---------------表示电域连接图7电域解决冲突示意图其中,T表示光延迟线(FDL)的单位固定时延;ti1表示第i个突发数据的原始到达时间;ti2表示第i个突发数据的原始离开时间;ti1’表示第i个突发数据通过缓存后的到达时间;ti2’表示第i个突发数据通过缓存后的离开时间;Δt(Δt=t31’-t31)表示使得突发数据无冲突发送的最小电域延时。
表示突发控制分组到达时间,_________________表示光延迟线固定时延,■表示发生冲突的部分, 表示突发数据占用时间, 表示光延时后能无冲突发送图8冲突后100%不丢包实施例示意9冲突后部分不丢包实施例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冲突后100%不丢包实施例见附图8,我们采用32×32的无内部阻塞光交换矩阵;入端有两个输入端口各8个波长信道,共16个输入波长信道作为信号的输入;出端同样也有两个输出端口各8个波长信道,共16个输出波长信道作为信号的输出,和入端不同的是16个波长变换器可以将输出的信号调整到需要的波长上;入端和出端剩下的16个波长信道和16个光电转换器,16个RAM缓存,以及16个电光转换器合起来组成电缓存部分提供16个电缓存信道起到解决冲突的作用。
当该节点开始工作时,电缓存部分没有存储数据,所有的数据都从16个输入波长信道输入。此时发生冲突的最坏情况是16个波长信道同时各有一个突发数据需要发送,而且所有16个数据都需要送到同一个输出波长信道上。这种情况下解决冲突的办法是把16个数据中的一个从其需要输出的波长信道送出,而将剩下的15个突发数据送入15个不同的电缓存信道,然后再选择合适的时间无冲突的送出。所以16个输入输出波长信道16个电缓存信道可以保证在初始工作时100%的冲突后不丢包。但这还不是发生冲突的最坏情况,最坏情况是在交换矩阵的入端16个输入波长信道和16个电缓存信道同时有32个突发数据需要发送。根据对光突发交换系统的介绍,我们知道在突发数据到来之前我们处理了它们相应的BHP,也就是说我们是预先知道冲突情况的。因此16个电缓存信道发出的突发数据是彼此不冲突的,也就是说16个电缓存信道发出的突发数据是分别送往16个输出波长信道即16个输出波长信道上都有突发数据需要送出。那么冲突只可能发生在16个输入波长信道送入的突发数据之间以及输入波长信道送入的突发数据和电缓存送入的突发数据之间。从各输出波长信道上来看,当n个突发数据发生冲突时我们会选择其中一个送出,而将其余n-1个送入缓存延时解决冲突。所以在16个输出波长信道均有数据的情况下,16个突发数据被输出波长信道送出,而32-16=16个突发数据被分别送入16个电缓存信道延时。这样在最坏的情况下我们也能提供100%的冲突后不丢包。当然还需要考虑的问题是,缓存的容量能不能无限大,以至能够装下所有冲突后送入的突发数据;上层协议对缓存的时间是否有限制,如果上层协议对数据的整个传输时间有限制那么缓存时间过长也会让上层协议认为是丢包而重传。综上所述,在理想情况下,若电缓存信道数M等于输入输出总波长信道数N×n,则本专利提出的交换结构可以提供100%的冲突后不丢包保护。
实施例二、冲突后存在一定的丢失率的实施例在实际应用中如果允许一定程度的数据丢失率,那么附图9的配置也能取得较好的性价比。如图所示,依然采用32×32的无阻塞光交换矩阵;入端有三个输入端口各8个波长信道,共24个输入波长信道作为信号的输入;出端有三个输出端口各8个波长信道,共24个输出波长信道作为信号的输出,24个波长变换器可以将输出的信号调整到需要的波长上;入端和出端剩下的8个波长信道和8个光电转换器,8个RAM缓存,以及8个电光转换器合起来组成电缓存部分提供8个电缓存信道起到解决冲突的作用。增加的8个输入输出波长信道可以增加输入输出的能力,支持更多的业务通过。出现最坏冲突情况的概率非常小,而8个电缓存信道能提供对冲突的较好支持。也就是说在不改变交换矩阵大小的情况下,通过牺牲一点数据丢失率来取得更大的业务传输能力。因为高速光交换矩阵随着端口的增加其造价增加非常大,所以这种结构既控制了成本,又保证丢失性能。
权利要求
1.一种支持光突发/分组交换的光电混合交换结构,它包括一个光交换矩阵,所述的光交换矩阵有(M+N×n)个输入端口和(M+N×n)个输出端口,M表示缓存信道的个数,N表示入端口或出端口的个数,N×n表示输入(输出)波长信道的个数,n表示每一个入端口或出端口包含的波长信道数;N个入端口、N个出端口,N个分波器、N个合波器,N×n个可调波长变换器(TWC);入端口(1)通过分波器分解出n个波长信道,n个波长信道利用光纤分别连接到光交换矩阵的任意n个输入端口;入端口(2)通过分波器分解出n个波长信道,n个波长信道利用光纤分别连接到光交换矩阵的任意n个输入端口;其余各入端口依此类推,构成N个入端口;所有入端口共使用光交换矩阵的N×n个输入端口;与入端口(1)对应,从光交换矩阵的n个输出端口输出的n个波长信道通过光纤连接到n个可调波长变换器,各可调波长变换器通过光纤连接到合波器形成出端口(1);与入端口(2)对应,从光交换矩阵的n个输出端口输出的n个波长信道通过光纤连接到n个可调波长变换器,各可调波长变换器通过光纤连接到合波器形成出端口(2);其余各出端口依此类推,构成N个出端口;所有出端口共使用光交换矩阵的N×n个输出端口;其特征是它还包括由光电转换器、RAM缓存、电光转换器依次通过电域连接组成一个缓存信道,共有M个缓存信道;每一个缓存信道的输入端通过光纤连接在光交换矩阵的输出端口,每一个缓存信道的输出端通过光纤连接在光交换矩阵的输入端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支持光突发/分组交换的光电混合交换结构,其特征是所述的光交换矩阵的每一个输入端口只能与一个信道相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支持光突发/分组交换的光电混合交换结构,其特征是所述的光交换矩阵的每一个输出端口只能与一个信道相连接。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支持光突发/分组交换的光电混合交换结构,它是以光交换为主,采用由光电转换器、RAM缓存、电光转换器依次通过电域连接组成的缓存信道,以电域缓存代替光缓存FDL,并适当辅以电域交换。光网络中引起数据丢失的最主要原因是冲突。本发明利用电域缓存能有效解决冲突,而且其解决冲突的能力大大优于光域解决冲突的方案。因此,与光缓存FDL相比,它具有有效降低网络的丢失率、减少差错/丢失重传的时延、有效支持多优先级等特点。
文档编号H04B10/12GK1717113SQ20041004011
公开日2006年1月4日 申请日期2004年7月2日 优先权日2004年7月2日
发明者谭伟, 王晟, 周韬, 许都 申请人:电子科技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