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用电话交换网演进系统及其方法

文档序号:7592752阅读:17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公用电话交换网演进系统及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领域,特别涉及公用电话交换网演进技术。
背景技术
在目前的电信各种业务网中,以承载、控制合一及电路交换为基础的公用电话交换网(Public Switched Telephone Network,简称″PSTN″),提供的固定话音及其他电信业务拥有绝大部分的电信用户及运营收入。PSTN网络的优点在于庞大的网络基础设施与巨大的用户数量;话音服务质量(Qualityof Service,简称″QoS″)好;业务丰富。
但是,随着产业界的融合趋势,电话网、计算机网、有线电视网趋于融合,网络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网络面临着负荷在不断增大,业务需求也趋于多样化,电信运营商必须提供越来越多的多媒体业务才能吸引住用户,在这一发展背景下,基于软交换技术的下一代网络(Next Generation Network,简称″NGN″)应运而生。NGN是电信史上的一块里程碑,它属于一种综合、开放的网络构架,提供话音、数据和多媒体等业务。NGN可在统一的分组网络上融合通信、信息、电子商务和交易等业务,满足多样化、个性化业务需求,分组网络与PSTN网络相比,有着更多的优点更有效地利用带宽和设备;降低话音传送的费用;可提供话音与数据相结合的创新业务。
无论是NGN还是第三代移动通信(The Third Generation,简称″3G″)网络,为了实现最大程度的业务可扩展性,都在分组技术的基础上,争取将业务逻辑处理和媒体处理相分离,即交换与控制分离。但网络是必然是采用演进的模式的从电信运营商的角度出发,必须最大限度地保护他们的电信资产和现有的电信业务;从用户的角度出发,希望在保护他们的投资和使用习惯的基础上,再增加一些操作简单、价格低廉的宽带业务。因此NGN或者3G如何继承原有PSTN网络的业务,如何充分重用PSTN的网络资源是必须要研究的内容。一般流行的有几种演进模型(1)集成式模型演进在集成式模型中,NGN的关键功能构件,诸如多业务接入、宽带交换、呼叫控制、业务生成等,都将集成进入综合业务交换机中,用单个交换机的体系结构,来确保当前的电路交换网络演进到NGN的多业务平台中。
(2)分布式模型演进由分离的构件呼叫/会话控制模块,应用服务器(Application Server,简称″AS″),网关,交换机和路由器等来构成下一代网络。
这两种模式是从实现的角度出发的,目前在业界广为认可的就是第二种,但是这两种方案的描述中,都缺少对于目前PSTN网络的结构的考虑,PSTN网络为了降低网络复杂度,提高网络的利用率,一般都采用多级组网的模式,基本可以分为端局(Local Exchange,简称″LE″)和汇接局(TandemExchange,简称″TE″)两种,LE和TE中的主要设备都是传统的程控交换机,其中LE的程控交换机直接接入用户线,而TE不接入用户线,如图1所示PSTN网络由营帐中心10,业务控制点11,汇接局12、汇接局13,端局14、端局15、端局16、端局17、端局18、端局19构成。端局14、端局15、端局16、端局17、端局18、端局19分别与两个上级汇接局12、汇接局13相连,为用户提供C5业务,即面向接入用户的业务,与用户终端直接相关的业务;汇接局12、汇接局13之间互联提供业务汇聚以及C4类业务,即中继和汇聚型的业务;营帐中心10(Billing Cneter)需要跟汇接局12、汇接局13和所有的端局相连,以获取足够的计费信息;业务控制点11(Service ControlPoint,简称″SCP″)可以跟汇接局12、汇接局13相连,也可以直接跟端局相连,需要说明的是,SCP是指国际上支持高级电话业务和智能网的通信协议业务的控制点,即七号信令系统的业务控制点,SCP智能网中定义的控制元素,它的功能一般是决定呼叫如何处理的数据库,提供智能业务的控制逻辑。
目前常用的一种演进方式是分离的演进模式。
这种演进模式完成后的基本网络图如图2所示,由营帐中心20,业务控制点21,控制实体22,媒体网关(Media Gateway,简称″MG″)23、媒体网关24、媒体网关25、媒体网关26、媒体网关27、媒体网关28、媒体网关29构成。
其中,媒体网关25、媒体网关26、媒体网关27、媒体网关28、媒体网关29分别与两个上级媒体网关23、媒体网关24相连,为用户提供C5业务或其它,与用户终端直接相关的业务。
媒体网关23、媒体网关24代替了图1中汇接局12、汇接局13的功能。
需要说明的是,控制实体22(Call Server)是逻辑意义上的设备,有时也被成为媒体网关控制器(Media Gateway Control,简称″MGC″),媒体网关23、媒体网关24、媒体网关25、媒体网关26、媒体网关27、媒体网关28、媒体网关29的动作都按照控制实体22的命令执行,控制实体22主要关注媒体网关23、媒体网关24的C4类业务,而关注媒体网关25、媒体网关26、媒体网关27、媒体网关28、媒体网关29则主要是C5类业务。在网络演进初期,控制实体22可能按照关注业务不同分为两个,在网络演进过程中,这两个控制实体可以合并为一个,控制多种类型的媒体网关即可。
营帐中心20需要控制实体22和所有的媒体网关相连,以获取足够的计费信息。
业务控制点21在这种网络中只需与控制实体22相连,提供智能业务的控制逻辑。
这种演进模式中,采用LE和TE分别演进的模式,对于LE,将LE交换机的控制功能和交换功能分开,即把图1中所有端局中的传统程控交换机演变成一个单纯的交换节点,即变成一个媒体网关,所有的动作按照分离出的控制实体22的命令执行,而对于智能业务的接口也由控制实体完成;对于TE也基本一样,把图1中所有汇接局中的传统程控交换机演变成一个单纯的交换节点,即变成一个媒体网关,只是分离出的控制实体主要关注了C4类业务。
在这种演进模式下,TE和LE的传统程控交换机都需要进行升级,变成一个只在上面命令的基础上完成电路交换和转发的功能的媒体网关,至于上行的媒体接口,可以保留传统时分多路复用(Time Division Multiplexing,简称″TDM″)接口,也可以直接演进为支持分组接口的网关。
虽然上述方式几乎一步到位实现了控制和交换分离,采用Call Server作为统一的业务控制实体,为今后的扩展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平台,但是,如果考虑到现在的网络情况,就出现了以下缺点1)这种演进模式要求对所有的传统程控交换机进行升级,成本较高;2)很多传统程控交换机由于生产厂商和采用的技术等多方面历史原因,无法进行升级,则必须直接替换,重用率不高;3)传统程控交换机中的软件绝大部分都不再有用。
总而言之,这种方案就是要求电信运营商立即把以前PSTN网络上的所有程控交换机节点设备替换成新设备,相当于建立一个新业务网,对电信运营商现有网络的冲击非常大,风险也同样大。
图3示出另外一种演进模式--智能网的演进模式。这种演进模式完成后的基本网络营帐中心30,业务控制点31,业务交换点32、业务交换点33、业务交换点34、业务交换点35、业务交换点36、业务交换点37、业务交换点38构成。
其中,业务交换点34、业务交换点35、业务交换点36、业务交换点37、业务交换点38分别与两个上级业务交换点32、业务交换点33相连,为用户提供C5业务或其它,与用户终端直接相关的业务。
业务交换点32、业务交换点33代替了图1中汇接局12、汇接局13的功能。
营帐中心30需要和所有的业务交换点相连,获取足够的计费信息。
业务控制点31在这种网络中可以与上级业务交换点32、业务交换点33相连,也可以与下级业务交换点34、业务交换点35、业务交换点36、业务交换点37、业务交换点38直接相连,同样可以提供智能业务的控制逻辑。
在这种演进模式下,LE和TE按照智能网的演进模式,这种演进并不是采用技术方案1中描述的将控制和交换直接完全分开,而是利用了传统智能网的解决方案,通过改造LE和TE中的传统程控交换机,使其所有的节点都能够具有业务交换点(Service Switch Point,简称″SSP″)能力,这样将所有的业务按照多种条件触发到业务控制点31进行业务处理,而业务控制点31则变成了图3网络的业务逻辑执行点。在这种演进模式下,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已有网络资源实现了更为灵活的业务提供平台;另一方面,也保证了未来更好的与NGN或者3G融合能力,相当于将传统程控交换机中集中的业务从交换机中剥离出去,仅仅保留基本的控制功能和交换功能;而业务控制点31在未来的演进中,也可以演变成为未来网络中的业务层面中的部件。
在这种演进模式下,TE和LE的传统程控交换机都需要进行升级支持SSP,完成基本的控制和交换功能,不具有业务逻辑能力,至于上行的媒体接口,可以保留传统TDM接口,但需要支持通过协议与SCP交互以实现业务。
考虑到现在的网络情况,上述方案存在以下问题1)这种演进模式要求对所有的交换机进行升级,成本较高;
2)改造的费用高现网机型复杂,数量众多,部份须进行升级改造,某些老机型弱势机型即使升级改造也很难支持;3)采集费用高需要对众多的交换机系统实现联机计费的对接,由于交换机的数量、机型、软件版本的问题,使得投资成本和技术难度成为重大屏障。
4)工程实施难对从多不同厂家,不同型号、版本交换机进全网工程,周期较长,工程实施难度大。
总而言之,这种方案同样要求电信运营商立即把以前PSTN网络上的所有程控交换机进行软硬件升级,同样对电信运营商现有网络的改造要求太高,风险也比较高。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公用电话交换网演进系统及其方法,使得尽可能多地重用已有设备和网络资源,从而成本较低、交换机及其软件的重用率较高、工程施事难度相对减小。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公用电话交换网演进系统,包含多个端局、至少一个业务交换点、至少一个业务控制点、营帐中心,其中所述端局用于将所有业务转发至所述业务交换点;所述业务交换点用于接收来自所述端局的业务,并按照预定条件,将所述业务的呼叫触发到对应的所述业务控制点,并且向所述营帐中心发送用于计费的业务信息;所述业务控制点用于处理来自所述业务交换点的业务;所述营帐中心用于根据来自所述业务交换点的业务信息进行计费。
其中,所述业务交换点还支持分组接口和协议,并且,所述系统还包含通过所述分组接口和协议与所述业务交换点连接的应用服务器,用于处理来自所述业务交换点的业务。
所述端局利用交换机的呼叫转发能力,通过数据配置将所有业务转发到所述业务交换点。
所述多个业务控制点的功能合集包含公用电话交换网中端局和汇接局的所有业务处理功能。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公用电话交换网演进方法,包含以下步骤A端局将所有业务转发到业务交换点;B所述业务交换点接收所述业务,并按照预定条件,将所述业务的呼叫触发到对应的业务控制点,并且向营帐中心发送用于计费的业务信息;C所述业务控制点对来自所述业务交换点的业务进行处理;D所述营帐中心根据来自所述业务交换点的业务信息进行计费。
其中,所述步骤A中,所述局端利用交换局的呼叫转发能力,通过数据配置,实现所有业务的转发。
所述步骤B还包含以下子步骤判断所述业务是否为需要扩展业务平台处理业务,如果是,则将所述业务转发到应用服务器进行处理。
通过比较可以发现,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的区别在于,首先,将汇接局的交换机改造为业务交换点,使其具有业务交换功能,并可以按照不同的条件将呼叫触发到对应的业务控制点进行业务处理;其次,不需要对端局交换机进行升级,只需要利用其呼叫转发功能通过数据配置将所有业务转发到汇接局中的业务交换点;再次,营帐中心只需要从业务交换点获取用于计费的业务信息。
这种技术方案上的区别,带来了较为明显的有益效果。第一,由于不需对数量较多的端局进行改造,因此节省了端局交换机的升级费用,降低了PSTN整体的演进成本;第二,营帐中心仅从业务交换点采集用于计费的业务数据,因此简化了计费过程中的数据采集成本;第三,因为只需要将汇接局改造为业务交换点,所以工程量较小,演进方案比较安全,不需要考虑复杂的端局设备情况,不用一次进行大规模的替换和升级。


图1是PSTN网络的基本组网结构示意图;图2是现有技术中的分离的演进模式示意图;图3是现有技术中的智能网的演进模式示意图;图4是PSTN网络基础上的智能网的体系结构图;图5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汇接局的演进模式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根据本发明的原理,详细说明利用传统程控交换机中的基本业务转发能力和汇接局的改造来实现一个风险较小的演进方案。并重点阐述本发明核心内容汇接局演进、营帐中心演进、业务控制点演进。
由于本发明在TE部分参照了智能网演进方式,因此先描述PSTN基础上的智能网情况。
如图4所示,根据我国智能网体制规定,我国的智能网采用基于SSP的网络体系。在网中配置了业务生成环境40、业务管理接入设备41、业务管理点42、业务控制点43、业务交换点44,并通过七号信令网组成全国智能网。其中的业务生成环境40主要功能是生成智能网业务,提供一个可以定义、开发和测试智能网业务的环境,并提供模拟网络的配置、仿真业务软件在网络中的运营等功能,居于智能网体系结构逻辑最高层。而业务管理接入设备41、业务管理点42属于业务管理系统,二者构成一个层面,即业务管理系统层面,负责对智能网及智能网业务进行管理,它包括对业务的管理、对业务用户的管理、对网络的管理、对业务管理接入和系统接入的管理等功能,在智能网体系结构逻辑层次中居于第二层。业务控制点43在整个智能网系统中起着控制和处理智能业务的作用,它完成业务控制功能(Service Control Function,简称″SCF″)和业务数据功能(Service Date Function,简称″SDF″),同时接受业务管理系统对它的管理,居于智能网逻辑层次第三层。业务交换点44主要完成业务交换功能和呼叫控制功能,当业务交换点44为本地交换机时,还具有呼叫控制接入功能,综合型的业务交换点44还包括部分的特殊资源功能。
图5示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演进模式完成后的基本网络图。如图所示,该系统由一个单独的营帐中心50和三个层面构成,即业务层51、汇接层52、接入层53。其中,业务层51由业务控制点510与应用服务器511构成,汇接层52由业务交换点520、业务交换点521构成。而接入层53,则是由大量的端局构成,图5中用端局530、端局531、端局532、端局533、端局534、端局535表示众多的端局,每个端局中的主要设备是传统程控交换机。
总体上来说,本方案只对三个部分的节点进行演进,即只需演进营帐中心50、业务层51、汇接层52三个部分包含的节点设备,而对原PSTN网络中数量最多、投资最大、不同厂家、不同型号、不同版本的接入层53的各个端局包含的传统程控交换机不做大的改造,而只是利用传统交换机中的基本业务转发能力,把演进风险控制到最低。
下面总体上阐述不同部分的演进情况。
首先描述营帐中心50演进情况演进模式中,营帐中心50的接口模式与原有PSTN网络有了很大不同,也与前面提到的两种现有技术方案不同。比较图5与图1、图2、图3就可以明显的得出结论营帐中心50在演进过后,不需要与接入层53的所有端局接口,而只需要从原汇接局的位置收集相关的计费信息即可,即图5中汇接层52的业务交换点520、业务交换点521,营帐中心仅仅改变信息收集的源头,而功能不需要改变。
接下来描述业务层51的演进情况演进模式中,在原有PSTN网络中,并没有单独提出业务层51这个层面,因为最初PSTN网络的业务比较简单单一,就只有语音业务,原PSTN网络中程控交换机也只是提供七号信令系统的基本呼叫控制,不需要单独提出一个层面。
但是随着PSTN的不断演进,出现了在PSTN基础上利用单独的数据网为电话网提供的高级呼叫控制和增强业务功能的智能网体系,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单独的数据网指的是七号信令网。智能网的基本思想是将交换功能与控制功能分开,简化交换机的软件,使之只完成基本的接续功能。智能网体系结构允许服务提供商创建业务逻辑程序,来改善PSTN的呼叫功能。智能网的功能体系结构在国际标准中被定义为由多个分布式功能组成的一系列功能模决实体。在智能网协议所定义的分布式功能平面上,SCF是与业务交换能力(Service Switch Functions,简称″SSF″)和连接控制功能(Connect ControlFunction,简称″CCF″)分开的。由业务交换点520和业务交换点521提供的SSF和CCF功能支持话音业务的基本呼叫处理过程。SCF功能为高级业务提供集中式业务控制逻辑,由业务控制点510提供当SSF检测到基本呼叫处理事件,它便与SCF协商操作指令,即业务交换点520或业务交换点521和业务控制点510信令交流。业务控制点510上的SCF负责指导业务交换点520或业务交换点521上的SSF和CCF建立呼叫和支持连接。在智能网的业务、管理和控制结构中,还定义了支持功能。另外,SDF允许业务数据从业务控制逻辑中分离出来,在许多实际应用中,SCF和部分SDF功能往往被集成到业务控制点510中。即在原有PSTN网络出现了业务控制点510这样的网元结构。
随着NGN的兴起,业务逻辑处理和媒体处理相分离,即交换与控制分离思想更加突出。业务控制点510这个层面担负的任务还要增加,复杂度更高,需要用功能更强大的节点设备来代替业务控制点510,所以提出一个新的业务层面可以使网络层次更加清晰,便于各个层面功能的划分。
于是在演进模式中,对于业务控制点510的能力变化也是一个保护点业务控制点510需要在演进过程中承担了平滑业务演进的模块,逐步过渡到NGN网络中的将代替它们的应用服务器511,当然这个模块也可能直接演进到应用服务器511来完成。在本分案的演进模式中,业务层51可以是由对原有SCP改进后的业务控制点510构成,也可以直接通过NGN或者3G网络中的应用服务器511提供业务。
然后描述汇接层52的演进情况汇接层52的演进,关键在于对TE中的传统程控交换机的改造。
目前PSTN网中的传统程控交换机,即电路交换机中包含有接入功能、呼叫控制功能、交换功能、业务功能、信令功能等。这些功能都被结合进单个的交换机内,是一种垂直集成的、封闭的和单厂家专用的系统结构。而且电路交换机是基于电路交换技术的,存在一些致命的弱点,带宽利用率低。而替代PSTN网络的NGN采用了在分组技术的基础上,争取将业务逻辑处理和媒体处理相分离,即交换与控制分离的方式,在控制层面上采用MGC来担任各种控制任务,MGC打破了传统的封闭交换结构,采用完全不同的横向组合的模式,将交换机各功能间接口打开,采用开放的接口和通用的协议,构成一个开放的、分布的、多厂家应用的系统结构。同时采用IP网络作为交换层,实现″软″的交换。比较电路交换机与媒体网关控制器的功能可以看出,媒体网关控制器应具备的功能中,有许多是目前电路交换机的软件可以提供的,这样就有可能通过对电路交换机的功能,特别是软件,进行重新结构,来实现MGC应提供的功能。如通过软件控制,可以将电路交换机中的呼叫控制功能简化为基本的,与业务无关的呼叫控制功能。又如信令功能,目前电路交换机中具有信令功能,同样可以为MGC所用。其他功能如计费、资源控制、黑白名单、呼叫鉴权等功能,也可以通过修改软件的方式实现。
NGN中的每一个控制与管理单元都可以在智能网中找到对应的功能实体业务控制、支持功能提供增值服务,对应于智能网的SCF;业务加工功能,负责建立元件,对应于智能网的SCF和SDF;会话管理功能,负责管理接入、服务提供、通信连接,对应于智能网的SSF;连接管理功能,负责在分组网络和互联网关之间提供连接,对应于智能网的CCF;互连管理功能,负责管理与现存的PSTN业务结构的互通,包括管理智能网的触发和低层网关设备的控制,对应于智能网的SSF和CCF。
从NGN和智能网存在着对应关系,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理解,通过改造电路交换机来实现MGC部分功能是可行的。那么升级TE中的传统程控交换机功能特性使其具有SSF,成为SSP也是可行的,即将TE中传统程控交换机中集中的业务从交换机中剥离出去,仅仅保留基本的控制功能和交换功能;而把更复杂的处理分离放到业务层51中的业务控制点510完成。需要说明的是,在智能网的演进中就是采用这种方式,把各个传统程控交换机升级成SSP,在通过SSP与SCP配合在PSTN提供各种各样的新业务。
在本方案中,需要保护此种演新进模式通过对汇接局中原有的传统程控交换机的改造完成初期PSTN的演进,改造模式为升级其功能特性使其具有SSF,由原来的单纯程控交换节点变成业务交换点520、业务交换点521,并可以通过协议与智能网SCP互通实现业务,即与业务层51中的业务控制点510互通。或者也可以直接通过NGN或者3G网络中的应用服务器511提供业务。
最后描述接入层53的演进情况与前面提到的两种现有技术方案相比,在本方案中,这个层面的基本没有改动,与汇接局演进、营帐中心演进、业务控制点演进相比几乎只是做很少的工作。主要就是利用了端局传统程控交换机中的基本业务转发能力,端局530、端局531、端局532、端局533、端局534、端局535只需要做数据,将所有话务送至汇接层52中的业务交换点520、业务交换点521。
以上分各个部分介绍了本方案中的演进情况,作为一个总体解决方案,结合图5还需要介绍整个演进过程的具体的基本演进模式首先,将端局530、端局531、端局532、端局533、端局534、端局535所有的业务通过数据配置都转发到上级TE,即图5中业务交换点520、业务交换点521所在的汇接局处理,这样这些端局的传统程控交换机的软件基本保持不变,只需要利用其呼叫转发能力即可。
接着,改造汇接层TE中的传统程控交换机,使其成为具有SSF的业务交换点520和业务交换点521,可以按照主叫号码、被叫号码或者业务类型等不同的条件将呼叫触发到对应的SCP进行业务处理,即图5中的业务控制点510。需要说明的是,以上过程还可以详细描述业务交换点520和业务交换点521需要在呼叫处理过程中增设一些检出点和控制点,检出点可以将呼叫过程中发生的各种事件向业务控制点510报告,并等待业务控制点510的进一步控制命令。而业务交换点520和业务交换点521则接受业务控制点510的控制命令,实现对呼叫过程的控制。
随后,业务层51中的业务控制点510需要实现所有端局和汇接局完成的传统业务,以实现平滑的业务演进;当然,如果汇接局直接支持了一些分组接口和协议,也可以直接通过NGN或者3G网络中的AS提供业务,即业务层51中的应用服务器511提供业务;此后,由于所有业务都转发到原端局位置,因此营帐中心50也只需要跟新的SSP节点进行接口即可,即营帐中心50的接口只需要与汇接层52中的业务交换点520、业务交换点521想相连接就可以提取所需的数据进行营帐处理。
最后,SCP将来可以平滑融入业务平台,可以平滑过渡。即图5中的业务层51中的业务控制点510,在演进的时候不再成为传统程控交换机上的一个逻辑实体,而是融入业务层面,因为此时,传统交换机已经演进到MG、MGC和信令网关等各个功能单元,所以SCP控制功能可以进一步被MGC所替代,业务层51将全部由AS构成,智能网业务也可以融入NGN网络中。
以上阐述可以看出,在本方案中,充分利用传统交换机中的基本业务转发能力和汇接局的改造来实现了传统PSTN网络的演进。最终用户享用的各种新老业务将由演进后的汇接层SSP和业务层SCP的智能网提供支持,或者汇接层SSP和业务层AS形成智能网与NGN混合的混合网络提供支持。
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知道,以一个基本电信业务—无人应答前转业务,这个业务是解决被叫用户忙时转接到其他号码的解决方案,它为用户提供一种在离开座位时,仍旧能够对来电进行处理的服务。这种新业务可以由MG与MGC构成的纯NGN网络提供,而通过本发明演进后的网络也可以提供。本演进方案中的具体实现如下首先,它利用图5网络中的业务交换点520或者业务交换点521的SSP触发。当被叫用户登记了此业务,并被呼叫超时无人接听的时候,此业务被激活,这时因为经过升级后的TE汇接局传统程控交换机具备SSF功能,可以直接触发无人应答前转业务;接下来,业务交换点520或者业务交换点521的检出点可以将呼叫过程中发生的本事件向业务控制点510报告并等待业务控制点510的进一步控制命令。
然后,因为已经在业务控制点510上增加相应的业务逻辑,即对于无人应答呼叫前转业务,SCP只需要将呼叫接续到的用户预先登记的号码即可,所以业务控制点510对此事件作出反应,向业务交换点520或者业务交换点521发出控制命令。
最后,业务交换点520和业务交换点521接受业务控制点510的控制命令,按照控制命令向预先登记的号码发起呼叫,完成此次业务。
对最终用户来说,这些新老业务和以MG与MGC构成的纯NGN网络能提供的业务使用上没有任何分别,故本演进方案可以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胜任各种网络业务,达到了平滑演进、尽可能多的重用已有设备和网络资源、保护电信营运商投资、最大程度避免演进风险的目的。
虽然通过参照本发明的某些优选实施例,已经对本发明进行了图示和描述,但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该明白,可以在形式上和细节上对其作各种各样的改变,而不偏离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公用电话交换网演进系统,其特征在于,包含营帐中心、多个端局、至少一个业务交换点和至少一个业务控制点,其中所述端局用于将所有业务转发至所述业务交换点;所述业务交换点用于接收来自所述端局的业务,并按照预定条件,将所述业务的呼叫触发到对应的所述业务控制点,并且向所述营帐中心发送用于计费的业务信息;所述业务控制点用于处理来自所述业务交换点的业务;所述营帐中心用于根据来自所述业务交换点的业务信息进行计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公用电话交换网演进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业务交换点还支持分组接口和协议,并且,所述系统还包含通过所述分组接口和协议,与所述业务交换点连接的应用服务器,用于处理来自所述业务交换点的业务。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公用电话交换网演进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端局利用交换机的呼叫转发能力,通过数据配置将所有业务转发到所述业务交换点。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公用电话交换网演进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业务控制点的功能合集包含公用电话交换网中端局和汇接局的所有业务处理功能。
5.一种公用电话交换网演进方法,其特征在于,包含以下步骤A端局将所有业务转发到业务交换点;B所述业务交换点接收所述业务,并按照预定条件,将所述业务的呼叫触发到对应的业务控制点,并且向营帐中心发送用于计费的业务信息;C所述业务控制点对来自所述业务交换点的业务进行处理;D所述营帐中心根据来自所述业务交换点的业务信息进行计费。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公用电话交换网演进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A中,所述局端利用交换局的呼叫转发能力,通过数据配置,实现所有业务的转发。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公用电话交换网演进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B还包含以下子步骤判断所述业务是否为需要扩展业务平台处理业务,如果是,则将所述业务转发到应用服务器进行处理。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通信领域,公开了一种公用电话交换网演进系统及其方法,使得尽可能多地重用已有设备和网络资源,从而成本较低、交换机及其软件的重用率较高、工程施事难度相对减小。这种公用电话交换网演进系统及其方法的核心在于,首先,将汇接局的交换机改造为业务交换点,使其具有业务交换功能,并可以按照不同的条件将呼叫触发到对应的业务控制点进行业务处理;其次,不需要对端局交换机进行升级,只需要利用其呼叫转发功能通过数据配置将所有业务转发到汇接局中的业务交换点;再次,营账中心只需要从业务交换点获取用于计费的业务信息。
文档编号H04L12/50GK1697528SQ20041004445
公开日2005年11月16日 申请日期2004年5月10日 优先权日2004年5月10日
发明者夏文鑫, 张宝峰 申请人: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