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站上行接收通道校正方法

文档序号:7596661阅读:18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基站上行接收通道校正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领域,特别涉及针对天馈系统对基站上行接收通道增益变化产生影响的解决方式。
背景技术
宽带码分多址(Wide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简称“WCDMA”)是目前全球三种主要的第三代移动通信体制之一,是未来移动通信的发展趋势。WCDMA系统是国际移动通信(Internation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简称“IMT”)-2000家族的一员,它由核心网(Core Network,简称“CN”)、通用移动通信系统陆地无线接入网(Univers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ystem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 Network,简称“UTRAN”)和用户装置(UserEquipment,简称“UE”)组成。UTRAN和UE采用WCDMA无线接入技术。WCDMA网络在设计时遵循以下原则UTRAN与CN功能尽量分离。即对无线资源的管理功能集中在UTRAN完成,而与业务和应用相关功能在CN执行。UTRAN是连接移动用户和CN的桥梁和纽带。
基站上行接收通道是UTRAN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由天馈系统和基站两部分组成。
天馈系统是指从天线到基站射频输入端之间的设备。如图1所示,典型的WCDMA天馈系统10由依次连接的天线11、跳线12、塔放13、跳线14、馈线15和避雷器16以及用于连接到基站20的输入端的跳线17组成。
基站20内部则包含依次连接的衰减器21、上行接收通道22和接收总带宽功率(Received Total Wideband Power,简称“RTWP”)检测单元23。其中,衰减器21与上述跳线17连接。
RTWP指的是基站上行通道22接收到的天线口信号带宽内功率,基站负责测量RTWP值并向负责控制和管理UTRAN络和无线信道的无线网络控制器(Radio Network Controller,简称“RNC”)报告。众所周知,由于塔放和基站内部上行通道对接收信号有放大作用,跳线、馈缆和衰减器等对接收信号有衰减作用,所以从基站上行接收通道结构图不难发现RTWP值除了取决于接收信号本身的强度之外,还受到天线、跳线、塔放、馈线、避雷器、衰减器和基站内部上行通道增益的影响。
另一方面,任何一种WCDMA的基站设计出来后,其设计指标对系统未接负载时上行接收通道的RTWP值在一定的误差范围内有确定的要求。所以在基站系统设计安装完毕后需要对其进行整个基站上行接收通道增益进行校正,使得其空载时的RTWP值符合系统指标要求。要做到对整个上行接收通道精确校正,必须同时校正天馈系统增益和基站内部增益。对于天馈系统而言,虽然可以通过工程参数(例如跳线,馈缆的长度)大致计算出跳线和馈线的衰减值,但是准确度不能得到保证,而且塔放的增益也具有一定的离散性,这样整个天馈部分的增益很难确定,如果使用仪器进行测量,由于基站的数量很多,工作量十分庞大。另一方面,对于基站而言,其内部上行接收通道的增益在满足设计规格的情况下应该是一个确定的值。但是由于器件的离散性,基站的每一路上行接收通道的增益与设计规定的增益相比有一定的偏差,需要人工或者通过软件自动校正。
对于这个问题现有的一种解决方案就是在基站射频输入端开路或者接匹配负载的情况下,调节上行接收通道增益,使其与系统要求的通道增益足够接近。
在实际应用中,上述方案存在以下问题对于每个上行接收通道都需要采用专用测试设备人工现场进行测量和校正,且仅能对基站内部的上行接收通道增益进行校正,工作量大,效率低,维护成本高。
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在于,现有技术采用专门的设备进行功率测量,从而导致了必须人工操作;采用射频输入端开路或匹配负载方式测量,导致了只能对基站内部的射频通道增益进行校正,不能对包括天馈系统在内的整个接收通道进行校正。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站上行接收通道校正方法,使得能够在无需人工操作、不使用专用设备的情况下对包括天馈系统在内的整个基站接收通道的增益进行测量和校正。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站上行接收通道校正方法,其中,与所述基站系统连接的天馈系统中包含塔放,所述基站系统中包含衰减器、宽带总接收功率测量器,以及所述上行接收通道,并且所述上行接收通道中包含增益可调器件,所述方法包含以下步骤A关闭所述塔放,并将所述衰减器的值设置为零;B通过所述增益可调器件将所述基站内部上行接收通道的宽带总接收功率值调整为第一值;C打开所述塔放,通过所述宽带总接收功率测量器获得所述宽带总接收功率的第二值;D将所述衰减器的值设置为所述宽带总接收功率的第二值与第一值的差。
其中,所述方法在所述步骤A之前还包含以下步骤检查并确保所述上行接收通道所使用的频带内没有干扰信号。
所述增益可调器件是电压可控增益放大器、或电压可控衰减器。
所述步骤B中,允许的调整误差为0.5DBM。
所述方法中,通过远程方式实现对所述塔放的关闭和打开、对所述衰减器的调整、对所述宽带总接收功率测量器获取测量值的控制、以及对所述增益可调器件的调整。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基站上行接收通道校正方法,其中,所述基站系统中包含衰减器、宽带总接收功率测量器,以及所述上行接收通道,并且所述上行接收通道中包含增益可调器件,所述方法包含以下步骤E将所述衰减器的值设置为零;F通过所述增益可调器件将所述基站内部上行接收通道的宽带总接收功率值调整为设计规格指定的值。
其中,所述方法中,通过远程方式实现对所述衰减器的调整、对所述宽带总接收功率测量器获取测量值的控制、以及对所述增益可调器件的调整。
所述步骤E之前还包含以下步骤检查并确保所述上行接收通道所使用的频带内没有干扰信号。
所述增益可调器件是电压可控增益放大器、或电压可控衰减器。
通过比较可以发现,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的区别在于,采用了基站内部的RTWP检测单元而不是专门的功率计对上行接收通道的噪声输出功率进行测量,做到了全自动测量和校正;将天馈系统作为射频输入端的负载而不是使用匹配负载或者将射频输入端开路,可以对包括天馈系统在内的基站上行接收通道增益一并进行校正。
这种技术方案上的区别,带来了较为明显的有益效果,即采用远程控制进行全自动的增益测量和校正,提高了工作效率;不依赖专用的测试设备,降低了维护成本;且可以对包括基站和天馈系统在内的整个基站上行通道的增益进行测量和校正。


图1是基站上行接收通道结构示意图;图2是根据现有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上行接收通道增益校正方案示意图;图3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消除基站上行接收通道增益变化的自动校正方法流程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在图1所示的基站上行接收通道结构示意图中,整个上行接收通道22内除了塔放13和上行接收通道22对接收的射频信号有放大作用外,其它各部件都有衰减作用。因此,RTWP检测单元测量到的RTWP值为天线口的信号强度经各衰减部件的衰减和各放大部件的放大后综合得到的经放大的结果。该值必须减去总的放大倍数后才能得到天线口的信号强度,报告给RNC。
在天馈系统10中,由于各跳线、馈线的衰减值不能准确地计算出来,并且塔放的增益也具有一定的离散性,使得整个天馈系统部分的增益很难确定。为了保证满足基站设计要求,需要在基站入口的A点和B点之间增加一个衰减器来抵消天馈系统的增益,这就需要得到天馈系统的增益的准确值。如前所述,现有技术对天馈系统10的增益需要用仪器逐个基站地进行测量,而对基站20内部上行接收通道的增益需要人工或者通过软件自动校正。
为了使得本发明的目的和原理更加容易理解,下面将结合图2,具体分析一下现有技术中上行接收通道增益校正方案,并与本发明提出的方案进行比较。
在图2所示的方案中,根据在实际使用中,上行接收通道的噪声系数相对比较稳定这一现象,利用上行接收通道噪声输出功率可以计算上行接收通道的增益。如图2所示,将功率计30接在上行接收通道22的输出端,测量输出的噪声功率。根据测量输出噪声功率时射频输入端状态是开路还是接匹配负载可以将测量方式划分为开路和匹配两种方式。在开路方式下用功率计测量上行接收通道的噪声输出功率后用开路方式计算通道增益Gain1。在匹配方式下用功率计测量上行接收通道的噪声输出功率后用匹配方式计算通道增益Gain1。用两种方式中的任一种计算出通道增益Gain1后,将其与系统要求的通道增益Gain相比较,并调节上行接收通道增益,最后使得Gain1与Gain的差足够小,即认为已满足要求,通道增益调整完毕。如上所述,这种方案必须人工使用功率计进行测量,并且只能调整基站20中的上行接收通道22的增益,不能对包括天馈系统的整个接收通道进行调整。为解决这些问题,本发明提出了如下的方案。
下面结合图3,详细说明根据本发明的原理,消除基站上行接收通道增益变化的自动校正方法。
首先,校正基站20内部的上行接收通道22的增益值使之达到设计规格(例如为G)。在校正之前要保证该上行接收通道没有用户使用,所使用的频带内没有干扰信号。需要说明的是,如果是建站,需要进行清频测试。在确保了上述条件后,参见图3,本发明包含以下步骤在步骤101,关闭塔放13。这是为了防止天馈系统的增益引起对上行接收通道22的增益校正的影响。此时,整个天馈系统等效为一个匹配负载。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中,关闭和打开塔放操作可以通过远程控制操作实现,不需要现场操作。
接着进入步骤102,将衰减器21的值设为0。由于此时不存在天馈系统增益,不需要对天馈系统的增益进行抵消。
此后进入步骤103,调节基站22内部上行接收通道22的增益值,使RTWP检测单元23测得的RTWP值为设计规格指定的值(假定为Xdbm)。需要说明的是,基站20内部为了支持增益校正,设计有增益可调器件,在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该增益可调期间是电压可控增益放大器,但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知道,其他的器件也可以实现,例如电压可控衰减器等。随着上行接收通道增益的调整,测得的RTWP值越来越接近设计规格指定的值。当两者的差的绝对值小于某一门限(例如0.5dbm)时,认为已达到要求,基站20内部上行接收通道的增益调整结束。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在本发明中采用了基站自身的RTWP检测单元测量上行接收通道的噪声输出功率,不需要人工采用专门的功率计进行功率测量,从而避免了人工操作,实现了全自动的测量和校正,并且无需专门的仪器设备。
接着进入步骤104,开始对包括天馈系统在内的整个接收通道进行调整。在调整过程中,首先打开塔放,记录下此时测得的RTWP值,假定为Ydbm。
此后进入步骤105,根据(Y-X)dbm计算出衰减器21的衰减值,并据此设置衰减器21。至此,包括天馈系统10在内的整个上行接收通道增益校正完毕。
需要说明的是,上面的步骤只是对一个上行接收通道的增益进行了校正。一般WCDMA的一个小区使用两个甚至更多的接收通道进行分集接收。此时,需要对每个接收通道进行上述步骤101~105的操作。此外,当天馈系统不使用塔放时,只需要步骤102和103两个步骤即可完成上行接收通道的校正。
上述两个技术方案中,前者采用专门的功率计对上行接收通道的噪声输出功率进行测量,需要现场测量;后者采用了基站内部的RTWP检测单元,可以进行远程测量和校正;前者使用匹配负载或者将射频输入端开路;后者将天馈系统作为射频输入端的负载,从而对包括天馈系统在内的基站上行接收通道增益一并进行校正。显而易见,本发明不但提高了工作效率,减少了维护成本,并且可以对包括基站和天馈系统在内的整个基站上行通道的增益进行测量和校正。
虽然通过参照本发明的某些优选实施例,已经对本发明进行了图示和描述,但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该明白,可以在形式上和细节上对其作各种各样的改变,而不偏离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基站上行接收通道校正方法,其中,与所述基站系统连接的天馈系统中包含塔放,所述基站系统中包含衰减器、宽带总接收功率测量器,以及所述上行接收通道,并且所述上行接收通道中包含增益可调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含以下步骤A关闭所述塔放,并将所述衰减器的值设置为零;B通过所述增益可调器件将所述基站内部上行接收通道的宽带总接收功率值调整为第一值;C打开所述塔放,通过所述宽带总接收功率测量器获得所述宽带总接收功率的第二值;D将所述衰减器的值设置为所述宽带总接收功率的第二值与第一值的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站上行接收通道校正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在所述步骤A之前还包含以下步骤检查并确保所述上行接收通道所使用的频带内没有干扰信号。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站上行接收通道校正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增益可调器件是电压可控增益放大器、或电压可控衰减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站上行接收通道校正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B中,允许的调整误差为0.5DB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站上行接收通道校正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中,通过远程方式实现对所述塔放的关闭和打开、对所述衰减器的调整、对所述宽带总接收功率测量器获取测量值的控制、以及对所述增益可调器件的调整。
6.一种基站上行接收通道校正方法,其中,所述基站系统中包含衰减器、宽带总接收功率测量器,以及所述上行接收通道,并且所述上行接收通道中包含增益可调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含以下步骤E将所述衰减器的值设置为零;F通过所述增益可调器件将所述基站内部上行接收通道的宽带总接收功率值调整为设计规格指定的值。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基站上行接收通道校正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中,通过远程方式实现对所述衰减器的调整、对所述宽带总接收功率测量器获取测量值的控制、以及对所述增益可调器件的调整。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基站上行接收通道校正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E之前还包含以下步骤检查并确保所述上行接收通道所使用的频带内没有干扰信号。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基站上行接收通道校正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增益可调器件是电压可控增益放大器、或电压可控衰减器。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通信领域,公开了一种基站上行接收通道校正方法,使得能够在无需人工操作、不使用专用设备的情况下对包括天馈系统在内的整个基站接收通道的增益进行测量和校正。这种基站上行接收通道校正方法采用了基站内部的RTWP检测单元而不是专门的功率计对上行接收通道的噪声输出功率进行测量,做到了全自动测量和校正;并将天馈系统作为射频输入端的负载而不是使用匹配负载或者将射频输入端开路,可以对包括天馈系统在内的基站上行接收通道增益一并进行校正。
文档编号H04W24/04GK1722873SQ20041007174
公开日2006年1月18日 申请日期2004年7月13日 优先权日2004年7月13日
发明者张占全, 顾良, 张相军, 翟亚东 申请人: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