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中心对讲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612750阅读:30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无中心对讲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中心对讲机领域。
背景技术
原有的无中心对讲机在使用之前,按国家无线电管理规定,需要到无线电管理部门用特殊的呼号编码器写入指配的电台呼号编码。随着对讲机的使用越来越广泛,该种呼号编码方式不仅极大的增加了管理部门的工作量,降低了工作效率,也给对讲机的使用者造成极大的不便。由于各个对讲机都固有各自的呼号编码,所以只能实现一机一人用;当使用者需要跨区域使用对讲机时,由于其呼号编码仅是其原所在地无线电管理部门给予的编码,在另一个区域,则会出现不识别该呼号编码的情况,从而造成对讲机不能使用;现有按原国家标准规定写入电台呼号编码的ROM盒是固定焊接在对讲机内的,需用特殊工具方能将装入盒内的ROM取出,不便于使用。

发明内容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实现机卡分离、便于管理且使用方便的无中心对讲机。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该无中心对讲机包括机壳及置于该机壳内的电路部分,该电路部分包括数据处理单元,设有用以安装呼号编码识别卡的卡座,该卡座使呼号编码识别卡的引脚与数据处理单元之间实现可插拔的电性连接。数据处理单元(MCU)通过数据线与呼号编码识别卡进行识别和数据传输。
所述的呼号编码识别卡具有VCC、I/O、RST、GND及CLK引脚,其中VCC引脚接电源,I/O引脚与数据处理单元连接并接供数据输入/输出,RST与数据处理单元连接并接收其复位指令,GND引脚用以接地,CLK引脚供数据处理单元的时钟脉冲信号输入。
所述的电路部分还包括数据收发单元、数据处理单元和呼号编码输入单元,数据收发单元与数据处理单元及呼号编码输入单元均连接,数据收发单元通过天线系统实现无中心对讲机与其它无中心对讲机的无线通讯,输入单元用以提供无中心呼叫编码系统。
所述的机壳背面贯穿设有安装槽,卡座固定安装于安装槽内并形成用以安装呼号编码识别卡的收容区。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优点1)通过可安装呼号编码识别卡的卡座及可识别呼号编码识别卡的数据处理单元的设置,可以实现机卡分离,从而在移动通信中,凭呼号编码识别卡不仅可使用自己的对讲机,也可使用别人的对讲机,在需要时可将其插入网内任何一部符合规范的对讲机中使用,使用户可以任意在不同地区逗留,极大的方便了使用者;2)由于可在呼号编码识别卡上设置个人识别码,所以可以有效的防止盗打,使通信更加安全可靠;3)写入简易,相对于原来写入电台呼号编码需要拿对讲机去无线电管理部门用特殊的呼号编码器进行编码,机卡分离后,可以在申请购置无中心对讲机时按要求写好呼号编码识别卡便行了;4)使用方便,相对于原来装在对讲机的ROM,需用特殊工具方能将其取出,机卡分离后,可以很方便地将呼号编码识别卡装上和取下。

图1是本发明无中心对讲机的立体分解图。
图2是用于本发明无中心对讲机的呼号编码识别卡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的电路结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至图3,本发明无中心对讲机包括机壳1、置于该机壳1内的呼号编码识别单元及电路板,呼号编码识别单元及电路板安装在该机壳内,且该呼号编码识别单元与电路板电性连接并可进行数据传输,在本实施方式中,该呼号编码识别单元为呼号编码识别卡2。机壳1背面设有安装槽11,该安装槽11与机壳1之间形成侧壁14和底壁13,该底壁13上挖空设有开口12,该开口12与安装槽11相互贯通。该机壳1上还设置有卡座3,该卡座3固定安装在安装槽11内,且该卡座3与安装槽11的侧壁14和底壁13之间形成收容区,该收容区的形状和大小与呼号编码识别卡2一致,从而该卡座3可准确的将呼号编码识别卡2安装在机壳1内。电路板包括通过数据线5连接的第一电路板4和第二电路板6,第一电路板4位于安装槽11下方,其上设有导电端子,该导电端子对正于开口12的位置并穿过该开口12而进入安装槽11内,从而导电端子可以与呼号编码识别卡2对应的引脚电性连接。第二电路板6位于第一电路板4的下方,并通过数据线5与第一电路板4连接,从而通过该数据线5实现第二电路板6与呼号编码识别卡2之间的数据传输。
呼号编码识别卡2包括基材21及设置于该基材21适当位置的芯片22,呼号编码识别卡2的芯片22上载有对讲机的呼号编码,一机一号,全国不可相同。该呼号编码与用户地址码相结合,由二位英文字母、一位十六进制码和紧接的五位数字组成。二位字母用于区别省、市、自治区,也称叫识别码;一位十六进制码表示省、市、自治区内的地市县区域,叫区域码,后五位数字表示电台本身的地址码。区域码加上电台地址码称为用户地址码,识别码加上用户地址码构成对讲机呼号。该呼号编码识别卡上还可载有用户密钥和保密算法,从而既能鉴别用户身份,防止非法进入网络;又能使无线信道上传送的用户数据不会被窃取,从而杜绝了“克隆机”现象。该呼号编码识别卡上还可载有个人识别码(PIN码)和个人开锁码(PUK码),PIN码是呼号编码识别卡的个人密码,可防止他人擅用呼号编码识别卡,当PIN码按错后,可亲自用PUK码来开锁。另外,该呼号编码识别卡上可留有供用户使用的存储空间,从而使用户可将一些固定短消息或电话号码本等个人信息存入该呼号编码识别卡中。
该呼号编码识别卡根据物理尺寸分成大卡和小卡,该大卡的尺寸为85×54平方毫米;小卡的尺寸为25×15平方毫米,上述大卡和小卡的集成电路都一样。有些大卡上嵌装小卡,可将小卡拆下使用。用户可根据不同的机型选用大卡或小卡。呼号编码识别卡可向用户提供1K、2k、8k、16k、32k、64k不同的容量,其中16k以上容量的呼号编码识别卡称为STK(SIMTool Kits)卡,STK卡可以存储更多的内容或提供更丰富的服务。该呼号编码识别卡2具有多个引脚,分别定义为VCC、I/O、RST、GND及CLK引脚,其中VCC引脚接电源,I/O引脚供数据输入/输出,RST引脚供复位,GND引脚用以接地,CLK引脚供时钟脉冲信号输入。
该无中心对讲机还包括电路部分,该电路部分设置于第二电路板6上,该电路部分包括数据收发单元71、数据处理单元72及输入单元73,数据处理单元72与数据收发单元71连接并可进行双向数据交换,输入单元73与数据处理单元72和数据收发单元71均连接。数据收发单元71通过天线70而实现对讲机和对讲机之间的数据传输,数据处理单元72用以识别呼号编码识别卡2、实现对整个对讲机的控制及对语音信号的处理,输入单元73用以供使用者输入操作指令。在本实施方式中,该数据处理单元为一微处理器,该微处理器具有若干个引脚,呼号编码识别卡的I/O、RST及CLK引脚与对应的微处理器的引脚通过数据线电性连接,其中,I/O引脚用以实现呼号编码识别卡与数据处理单元之间数据的输入和输出,RST引脚用以根据数据处理单元的指令复位识别卡,CLK引脚是数据处理单元提供该呼号编码识别卡时钟的输入端。数据收发单元71包括接收机、发射机、频率合成器及电源转换电路。数据处理单元72包括单片机、调制解调器、话音处理电路及音频放大电路。输入单元包括现有的显示装置(如LCD显示屏)和键盘。该数据收发单元、数据处理单元及输入单元各部分之间的连接及实现对讲机正常通话的原理结构为现有技术,在此不再赘述。
当对讲机电源一接通,呼号编码识别卡的呼号编码就通过其I/O引脚读入到数据处理单元内,凡在按“PTT”或“发射键”发话通信时,都要检测呼号编码识别卡的状态,判别正常后才能转入发射状态,若数据处理单元检测到呼号编码识别卡不正常(如未被插入、其写入内容不合规格等),则对讲机不会进入正常工作状态。在本实施方式中,呼号编码识别卡放入对讲机时,则该呼号编码识别卡的端口与数据处理单元进行数据交换,数据处理单元检测到符合规范的数据,就使对讲机处于正常工作状态;如呼号编码识别卡内数据不符合数据规范,则数据处理单元拒绝进入无中心系统。
本发明中,也可仅设置一电路板,数据处理单元即设置在该电路板上,从而呼号编码识别卡通过卡座而实现与数据处理单元之间可插拔的电性连接。
权利要求
1.一种无中心对讲机,包括机壳及置于该机壳内的电路部分,该电路部分包括数据处理单元,其特征在于机壳上设有用以安装呼号编码识别卡的卡座,该卡座使呼号编码识别卡的引脚与数据处理单元之间实现可插拔的电性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中心对讲机,其特征在于包括呼号编码识别卡,该呼号编码识别卡安装在卡座上,且该呼号编码识别卡的引脚与数据处理单元之间为可插拔的电性连接。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无中心对讲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呼号编码识别卡具有VCC、I/O、RST、GND及CLK引脚,其中VCC引脚接电源,I/O引脚与数据处理单元连接并提供数据输入/输出,RST与数据处理单元连接并接收其复位指令,GND引脚用以接地,CLK引脚供数据处理单元的时钟脉冲信号输入。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无中心对讲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电路部分还包括数据收发单元及输入单元,数据收发单元与数据处理单元连接,输入单元与数据收发单元和数据处理单元均连接,数据收发单元通过天线实现对讲机与对讲机的通讯,输入单元用以供输入控制指令。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无中心对讲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机壳背面贯穿设有安装槽,卡座固定安装于安装槽内并形成用以安装呼号编码识别卡的收容区。
全文摘要
本发明无中心对讲机包括机壳及置于该机壳内的电路部分,该电路部分包括数据处理单元,机壳上设有用以定位呼号编码识别卡的定位卡座,该定位卡座使呼号编码识别卡的引脚与数据处理单元之间实现可插拔的电性连接。该无中心对讲机还包括呼号编码识别卡,该呼号编码识别卡安装在定位卡座上,且该呼号编码识别卡的引脚与数据处理单元之间为可插拔的电性连接。通过呼号编码识别卡安装槽和可识别呼号编码识别卡的数据处理单元的设置,实现了机卡分离,从而方便了使用者和无线电管理部门,并利于国家相关部门进行对讲机的监控。
文档编号H04B1/38GK1677879SQ20051002036
公开日2005年10月5日 申请日期2005年2月1日 优先权日2005年2月1日
发明者黄锦彬 申请人:黄锦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