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交换系统中业务转发的实现方法及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620176阅读:14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虚交换系统中业务转发的实现方法及系统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网络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虚交换系统中业务转发的实现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Internet规模的不断增大,各种各样的网络服务争相涌现,先进的多媒体系统层出不穷。由于实时业务对网络传输时延、延时抖动等特性较为敏感,当网络上有突发性高的FTP(文件传输协议)或者含有图像文件的HTTP(超文本传输协议)等业务时,实时业务就会受到很大影响;另一方面,多媒体业务占去了大量的带宽,这样,现有网络要保证的关键业务就难以得到可靠的传输。于是,各种QoS(服务质量)技术应运而生。IETF(互联网工程任务组)已经建议了很多服务模型和机制,以满足QoS的需求。
基于门户的多种应用和服务以及宽带多媒体业务,包括为普通住宅用户提供丰富的Video(视频)/Audio(音频)流、VoD(视频点播)、视频组播、多媒体交互、高带宽需求的网络游戏,为商业用户提供视频会议、远程教育、VPN(虚拟专网)、具有QoS(服务质量)保障的数据专线、IPHotel等,成为宽带运营的重要内容。
针对所述商业用户,提出了V-Switch(虚交换)的式的VPN/VPDN专线方案。所述的虚交换技术主要用于组建稳定、实用、经济的运营级城域以太网,可以实现QoS保证、网络安全保护、电信级的网络维护和管理等功能,具备基于号码的用户管理、一定的移动性、业务开放管理计费的集中管理等核心业务管理能力,提供包括智能二层流量调度、LAN专线、IP流量规划等业务和服务,虚交换技术的出现填补了目前的网络在纯二层能力上的不足,对新时期城域网的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
V-Switch体系结构具备完善的以太网VLAN交换和调度功能,灵活的业务调度和建立、调整的手段,以及丰富和可扩展的二层业务提供能力,完善的操作维护管理工具和信息。
所述的V-Switch体系的结构如图1所示,具体分为三层V-Switch业务控制层,V-Switch连接控制层,V-Switch承载能力层。
所述的V-Switch的连接控制层用于维护DRE(数据转发实体)中交换资源,包括设备、接口、链路、VLAN信息等,并用于接受业务层SCR(业务控制实体)的V-Switch建立请求,为该V-Switch连接选择业务流路径,分配带宽及VLAN资源,将控制信息下发到业务流经过的DRE设备上。
所述的DRE处于承载能力层,根据连接控制层设置的VLAN交换表项,完成对以太网帧格式的业务流的转发。
所述的VLAN交换表项包括以下内容

DRE以VLAN交换表作为业务流转发的路由依据,相应的业务数据的转发过程描述如下将接口1中接收到的vlan id 1的以太网帧发送到接口2的同时将vlan id 1转换成vlan id 2;以及将接口2中接收到的vlan id 2的以太网帧发送到接口1的同时将vlan id 2转换成vlan id 1。
通过上述处理形式,在整个网络可以建立一条专线,即VLAN的虚通道,所述的虚通道描述为(设备1,接口1,vlan id 1)—(设备1,接口2,vlan id 2)—(设备2,接口3,vlan id 2)—(设备2,接口1,vlan id3)……,依次类推。
承载能力层的每个DRE是按照一个入接口和VLAN转发到一个出接口和VLAN上,每一个DRE上都需要保留VLAN交换表,而且每一个DRE需要与连接控制层有信令交互来获得这个交换表。因此,要求每一个DRE要与连接控制层设备(即VSC)要有信令接口,否则,只要任何一个DRE与VSC无信令接口,就无法建立整个专线,不能完成接力式的VLAN转发过程,因而使得在业务转发过程中对承载能力层的设备要求很高。
另外,如果所述的DRE与VSC之间信令接口未按照统一标准实现,则各厂家的DRE可能无法支持同一种信令接口,导致相应DRE与VSC的对接无法完成,进行导致无法实现业务的转发。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现有技术所存在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虚交换系统中业务转发的实现方法及系统,从而可以较为方便地实现虚交换系统中的业务转发处理。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虚交换系统中业务转发的实现方法,包括在虚交换系统中的连接控制层实体VSC完成业务流的选路和虚拟局域网VLAN标签的分配,并将分配的标签序列下发给承载能力层的入口DRE,由入口DRE根据所述的VLAN标签序列以VLAN标签栈形式进行业务转发处理。
本发明所述的方法具体包括A、为虚交换V-Switch域中各个DRE设置对应的VLAN标签范围;B、在虚交换系统中的连接控制层实体VSC上,根据源用户和目的用户的E.164号码属性查找路由,选择出承载业务的各个DRE,根据各个DRE对应的VLAN标签确定业务转发路径的全程VLAN标签序列,并下发给网络边缘的入口DRE;C、在入口DRE,中间DRE,以及出口DRE上根据所述的VLAN标签序列以VLAN标签栈的形式进行业务转发处理。
所述的虚交换V-Switch域中各个DRE,包括边缘DRE和中间DRE,并且其对应的各VLAN标签为该DRE上唯一,所述的VLAN标签对应于相应DRE的物理接口和物理VLAN标签。
所述的步骤B包括B1、在VSC上根据目的用户的号码信息进行路由,确定业务转发路径上的各个DRE,然后确定各个DRE上空闲的VLAN标签,并把目的用户的物理VLAN标签作为最后的标签,形成VLAN标签序列,以信令交互的形式下发给所述网络边缘入口DRE。
所述的步骤B1包括对于跨域转发的业务,源用户归属的VSC需要与相邻域的VSC直到目的用户归属的VSC通过彼此信令交互,相互协作确定业务转发路径的VLAN标签序列。
所述的步骤C包括C1、在所述DRE上,根据数据包的VLAN标签栈的栈顶标签进行业务转发处理。
所述的步骤C1包括C11、在业务的入口DRE上,根据VSC下发的流信息中的源用户的物理接口和物理VLAN信息识别业务,识别后剥离数据包的源用户的物理VLAN标签,并在数据包前以堆栈的形式封装VSC下发的VLAN标签序列;C12、在各个DRE根据VLAN标签栈以VLAN标签栈处理的形式进行业务转发处理。
所述的VLAN标签栈的内容包括V-Switch域中的入口DRE的VLAN标签,中间各个DRE的VLAN标签,出口DRE的VLAN标签,以及目的用户的物理VLAN标签,而且将从前到后的标签序列依次组成栈顶到栈底;所述的步骤C12包括在转发路径中间各个DRE上,接收待转发的数据包,将VLAN标签栈的栈顶VLAN标签换算为物理接口和物理VLAN标签的方式,根据换算后的物理接口和物理VLAN标签进行业务转发处理,并弹出VLAN标签栈的栈顶VLAN标签。
在出口DRE上,接收待转发的数据包,将VLAN标签栈的栈顶标签换算为物理接口和物理VLAN标签的方式,根据换算后的物理接口和物理VLAN标签进行业务转发处理,并弹出逻辑VLAN标签栈的栈顶VLAN标签,只剩下位于栈底的目的用户的物理VLAN标签,数据包脱离V-Switch域,进入目的用户所在的网络,目的用户根据这个物理VLAN标签接收到最终的数据包。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虚交换系统V-Switch系统,包括业务控制层实体SCR、连接控制层实体VSC和承载能力层实体DRE,且所述的VSC仅与网络边缘的DRE建立信令通道,无需与中间DRE建立信令通道,并将VSC确定的业务转发需要的VLAN标签序列下发给所述的网络边缘的入口DRE。
所述的VSC还与相邻的VSC连接通信,用于确定业务转发需要的VLAN标签栈。
由上述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发明与现有技术中的V-Switch业务转发实现方案相比,主要区别在于不再依赖中间DRE与VSC的接口实现,相应的中间的DRE只要支持QinQ技术便可以实现业务转发处理。
因此,本发明的实现使得中间DRE可以不再与VSC之间建立信令通道,VSC只需要与边缘DRE有信令接口即可,从而使得在V-Switch系统中的对中间DRE的依赖大大降低,而且VSC与DRE之间的信令交互大大减少,业务数据转发的实现较为简单,且实用性更强。


图1为V-Switch系统的结构模型示意图;图2为本发明所述的方法的处理流程图;图3为本发明所述的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本发明的核心是针对现有技术中对载能力层的每一个DRE要求过高,需要每一个DRE与VSC建立信令通道,而实际可能无法每一个DRE都能与VSC进行信令交互的缺点,提出一个新的解决方案。
本发明中,只要求处于网络边缘的入口DRE与VSC有信令交互,同时支持QinQ技术,城域网中间的DRE可以与VSC没有信令连接,只需要能够按照QinQ(VLAN标签栈)来转发数据就可以了,本发明所述方法提供的处理过程如图2所示,包括步骤21由VSC将为业务流选路和分配逻辑VLAN标签(即各个DRE对应的VLAN标签),完成后便确定了路径对应的的VLAN标签序列,包括目的用户的物理VLAN标签,并以信令的形式下发到这入口DRE;
具体为由VSC将整个业务转发路径经由的DRE对应的VLAN标签压入同一标签栈中作为业务转发应用的VLAN标签栈;所述的DRE对应的VLAN标签是针对各个DRE分别设置的对应的自身唯一的逻辑VLAN标签,每个DRE包括至少一个逻辑VLAN标签,最多4096个逻辑VLAN标签;步骤22由入口DRE利用业务流识别和分类,剥离用户以太网数据包中封装的用户VLAN tag(VLAN标签);步骤23在剥离了用户VLAN标签的用户数据包前以VLAN标签栈的形式重新封装一个由VSC下发的VLAN tag序列;所述的VLAN tag堆栈包含从入口DRE开始,到V-Switch域中各个中间DRE,到出口DRE的全流程逻辑VLAN tag信息,最后还有目的用户的物理VLAN tag;步骤24入口DRE,中间DRE,及出口DRE都根据VLAN标签栈的栈顶VLAN tag换算为对应的物理接口和物理VLAN tag,然后按照相应的物理接口和物理VLAN tag进行转发,并弹出栈顶逻辑VLAN tag,转发到下一个DRE,下一个DRE同样地进行转发操作,依此类推,直到数据最终到达目的地,最终完成V-Switch的数据转发过程。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现方式进行说明。
VLAN Stack(VLAN标签栈),又称为QinQ,是对基于802.1Q封装的隧道协议的一种形象化的称呼,其核心思想是将用户私网VLAN tag封装到公网VLAN tag上,报文带着两层tag穿越服务商的骨干网络,在退出服务供应商网络时删除公网VLAN tag,从而为用户提供一种较为简单的二层VPN隧道。
从现有技术可知,V-Swicth系统的结构包括业务控制层,连接控制层和承载能力层,所述三层的代表性的实体名称分别叫做SCR(业务控制实体),VSC(连接控制层实体),DRE(数据转发实体)。本发明所述的系统的结构如图3所示,仅在VSC与网络边缘DRE之间建立信令通道,用于VSC将选择的路径信息,即VLAN标签栈下发给所述边缘DRE,同时为满足跨域业务转发的需要还需要在VSC与相邻VSC之间建立通信连接,以互相协作实现业务转发路径的选择,确定相应的业务转发需要的VLAN标签栈信息。
所述的V-Switch的业务控制层可以与连接控制层是一个物理实体,也可以是分开的两个物理实体,但是三层所完成的功能各异,V-Switch的业务控制层用于完成业务的控制和V-Switch专线的注册等等;所述的V-Switch的连接控制层维护DRE中交换资源,所述的交换资源包括设备、接口、链路、VLAN等,用于接受业务控制层SCR的V-Switch建立请求,为该V-Switch连接选择业务流路径,分配带宽及VLAN资源,并将控制信息下发到业务流经过的DRE设备上。
本发明中,与现有技术不同的是承载能力层的每一个DRE设置有一个相对自身来说,全局化的VLAN标签集合,全局化可以理解为对于自身来讲没有重复情况,即为唯一的标签称之为逻辑VLAN标签,对应于DRE上的(物理接口,物理VLAN标签)。但不同的DRE的逻辑VLAN标签可以相同。
所述的逻辑VLAN tag在DRE上是唯一的,就像每一个DRE上的每一个接口上的VLAN tag必须唯一一样,类似与LSR(标签交互路由器)上的LSP标签号,所述的逻辑VLAN tag可以是从若干个物理接口上选出一些互不重复的物理VLAN tag的集合,而且这个集合里面每一个逻辑VLAN tag值可以等于物理接口上的物理VLAN tag,也可以不等于,也可以是某种换算关系,简单实现时可以选择等于的情况,例如可以选出物理接口1的VLAN 1到VLAN 20分别作为逻辑VLAN 1到VLAN20,同时,选出物理接口2的VLAN 21到VLAN 40分别作为逻辑VLAN 21到VLAN 40,物理接口3的VLAN 41到VLAN 60分别作为逻辑VLAN 41到VLAN60,这样,知道了逻辑VLAN tag就能够对应地计算出其物理端口号和物理VLAN tag,即逻辑VLAN tag与(物理接口,物理VLAN tag)对应;也就是说,基于上述描述,知道了逻辑VLAN 15就可以知道其对应的物理接口是接口1,物理VLAN也是15,即逻辑VLAN 15对应(物理接口1,物理VLAN 15);知道了逻辑VLAN 25就可以知道其对应的物理接口是接口2,物理VLAN也是25,即逻辑VLAN 25对应(物理接口2,物理VLAN 25);依次类推。
对于构成V-Switch域的DRE来说,相应的逻辑VLAN tag不一定需要很多,不超过4096个就可以了,因为对于建立V-Switch域的专线来讲,一个V-Switch域通常不需要建立4096以上数量的专线,每一个DRE有4096个逻辑VLAN tag就够了,每一个逻辑VLAN tag可以用来建立一条V-Switch专线。
本发明中,实质为采用逻辑VLAN指向(物理端口,物理VLAN tag)。当然也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来实现这种逻辑VLAN tag的概念。例如,实现的时候承载能力层的DRE也可以没有(物理端口,物理VLAN tag)这种形式,只有逻辑VLAN tag的概念,这样没有换算关系,实现更简单。
本发明中只强调VSC根据SCR送过来的专线建立请求消息选择出与路径信息对应的VLAN标签栈(即VLAN标签栈)信息,并下发到入口DRE,然后,各个DRE按照VLAN标签栈进行数据转发的实现方式,从而简化降低对网络中的DRE的能力及实现标准的要求。
本发明中,VSC完成业务流选路后下发带若干个VLAN tag堆栈的路径信息到入口边缘的DRE,数据转发的时候入口DRE根据用户携带的接口号和VLAN tag识别出其是V-Switch业务流,然后剥离用户以太网数据包中封装的VLAN tag,再在用户数据包前重新封装一个VLAN标签栈,所述的VLAN标签栈信息就是VSC完成选路后下发给入口DRE的,是逻辑的VLAN tag,最后入口DRE、中间DRE以及出口DRE根据VLAN标签栈的栈顶逻辑VLAN tag,换算为(物理接口,物理VLAN标签)的方式转发数据,转发时弹出栈顶逻辑VLAN tag,依此类推,直到数据最终到达目的地。
本发明中,信令和转发过程主要包括VSC与边缘DRE的信令处理过程,以及在DRE上的业务流识别和数据转发处理过程,具体描述如下(1)VSC与边缘DRE的信令过程VSC只需要与边缘DRE有信令接口,VSC在选路的时候,根据目的用户的号码信息进行路由,而且,对于跨域进行业务转发的情况,需要相邻VSC直到目的VSC通过信令交互进行协作,共同完成业务流的选路,选择出承载业务的全程DRE序列,同时分配全程各个DRE上的空闲的逻辑VLAN标签,获得相应的VLAN标签序列,所述的VLAN标签序列对应一条业务转发路径;该逻辑VLAN tag对应DRE的(物理接口,物理VLAN tag),并把全程选择好的逻辑VLAN tag序列,加上目的用户的私有物理VLAN tag信息组成标签序列,结合其它QoS参数和流ID信息下发到入口DRE。
(2)业务流识别和数据转发过程入口DRE根据VSC下发的信息识别业务流,主要是比较数据流的(入接口号,物理VLAN号)和VSC下发的信息(入接口号和物理VLAN tag信息)是否一致,如果一致则剥离用户以太网数据包中封装的私网VLAN tag,并利用QinQ技术在用户数据包前以VLAN标签栈的形式重新封装一个由VSC下发的VLAN tag序列,如果,不一致,则本发明不关心针对相应数据流的处理方式;在入口DRE,中间DRE,及出口DRE上均根据VLAN标签栈的栈顶VLANtag换算为(物理接口,物理VLAN标签),并按照物理接口和物理VLAN标签转发数据,转发时弹出栈顶VLAN tag,转发到下一个DRE,下一个DRE同样地进行转发操作,依此类推,直到数据最终到达目的地D,最终完成V-Switch的数据转发过程。
下面将再举例简单说明数据转发流程仍如图3所示,源用户UE1携带VLAN 100从DRE1的第m个接口发送数据到位于出口DRE6的第n个接口的目的用户UE2,入口DRE1根据源用户的(物理接口,物理VLAN tag)识别出业务流之后,给该业务流数据剥离用户VLAN 100,然后在数据上重新以VLAN标签栈的形式封装一个由VSC下发的VLAN标签序列,从栈顶到栈底依次是10,20,30,40,50,200;其中VLAN 10,20,30,40,50是转发路径上的DRE的逻辑VLAN tag,而VLAN200是目的用户的物理VLAN tag。
然后,DRE1按照栈顶逻辑VLAN 10换算为(物理接口,物理VLANtag),然后按照(物理接口,物理VLAN tag)转发到DRE2,并弹出栈顶VLAN 10;DRE2按照栈顶逻辑VLAN 20换算为(物理接口,物理VLANtag),然后按照(物理接口,物理VLAN tag)转发到DRE4,并弹出栈顶VLAN 20;DRE4按照逻辑栈顶VLAN 30换算为(物理接口,物理VLANtag),然后按照(物理接口,物理VLAN tag)转发到DRE5,并弹出栈顶VLAN 30;DRE5按照栈顶逻辑VLAN 40换算为(物理接口,物理VLANtag),然后按照(物理接口,物理VLAN tag)转发到DRE6,并弹出栈顶VLAN 40;DRE6按照栈顶逻辑VLAN 50换算为(物理接口,物理VLANtag),然后按照(物理接口,物理VLAN tag)转发到目的用户所在的出口DRE的物理接口,并弹出栈顶VLAN 50,剩下VLAN 200和DATA,脱离V-Switch域,到达目的用户的VLAN域,由于目的用户也在VLAN 200域,所以目的用户可以接收到由源用户发过来的DATA(数据),至此,数据转发完成。
如果是双向的数据转发,即UE2同时要传送数据给UE1,那么DRE6作为入口DRE,DRE1作为出口DRE,VSC2在完成路由之后要同时下发路由信息给DRE6,DRE6作为反向数据转发的入口DRE,后续反向业务转发过程与上面的正向转发流程相同,故不再详述。
综上所述,本发明避免了V-Switch系统中对中间DRE的接口的依赖,中间的DRE只要支持QinQ技术,且VSC只需要与边缘DRE有信令接口便可以实现业务转发处理,使得V-Switch系统对中间DRE无接口依赖,信令交互大大减少,使得V-Switch方案简化,实现更简单,实用性增强。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
,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权利要求
1.一种虚交换系统中业务转发的实现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在虚交换系统中的连接控制层实体VSC完成业务流的选路和虚拟局域网VLAN标签的分配,并将分配的标签序列下发给承载能力层的入口DRE,由入口DRE根据所述的VLAN标签序列以VLAN标签栈形式进行业务转发处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虚交换系统中业务转发的实现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具体包括A、为虚交换V-Switch域中各个DRE设置对应的VLAN标签范围;B、在虚交换系统中的连接控制层实体VSC上,根据源用户和目的用户的E.164号码属性查找路由,选择出承载业务的各个DRE,根据各个DRE对应的VLAN标签确定业务转发路径的全程VLAN标签序列,并下发给网络边缘的入口DRE;C、在入口DRE,中间DRE,以及出口DRE上根据所述的VLAN标签序列以VLAN标签栈的形式进行业务转发处理。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虚交换系统中业务转发的实现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虚交换V-Switch域中各个DRE,包括边缘DRE和中间DRE,并且其对应的各VLAN标签为该DRE上唯一,所述的VLAN标签对应于相应DRE的物理接口和物理VLAN标签。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虚交换系统中业务转发的实现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B包括B1、在VSC上根据目的用户的号码信息进行路由,确定业务转发路径上的各个DRE,然后确定各个DRE上空闲的VLAN标签,并把目的用户的物理VLAN标签作为最后的标签,形成VLAN标签序列,以信令交互的形式下发给所述网络边缘入口DRE。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虚交换系统中业务转发的实现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B1包括对于跨域转发的业务,源用户归属的VSC需要与相邻域的VSC直到目的用户归属的VSC通过彼此信令交互,相互协作确定业务转发路径的VLAN标签序列。
6.根据权利要求2、3、4或5所述的虚交换系统中业务转发的实现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C包括C1、在所述DRE上,根据数据包的VLAN标签栈的栈顶标签进行业务转发处理。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虚交换系统中业务转发的实现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C1包括C11、在业务的入口DRE上,根据VSC下发的流信息中的源用户的物理接口和物理VLAN信息识别业务,识别后剥离数据包的源用户的物理VLAN标签,并在数据包前以堆栈的形式封装VSC下发的VLAN标签序列;C12、在各个DRE根据VLAN标签栈以VLAN标签栈处理的形式进行业务转发处理。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虚交换系统业务转发的实现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VLAN标签栈的内容包括V-Switch域中的入口DRE的VLAN标签,中间各个DRE的VLAN标签,出口DRE的VLAN标签,以及目的用户的物理VLAN标签,而且将从前到后的标签序列依次组成栈顶到栈底;所述的步骤C12包括在转发路径中间各个DRE上,接收待转发的数据包,将VLAN标签栈的栈顶VLAN标签换算为物理接口和物理VLAN标签的方式,根据换算后的物理接口和物理VLAN标签进行业务转发处理,并弹出VLAN标签栈的栈顶VLAN标签。在出口DRE上,接收待转发的数据包,将VLAN标签栈的栈顶标签换算为物理接口和物理VLAN标签的方式,根据换算后的物理接口和物理VLAN标签进行业务转发处理,并弹出逻辑VLAN标签栈的栈顶VLAN标签,只剩下位于栈底的目的用户的物理VLAN标签,数据包脱离V-Switch域,进入目的用户所在的网络,目的用户根据这个物理VLAN标签接收到最终的数据包。
9.一种虚交换系统V-Switch系统,包括业务控制层实体SCR、连接控制层实体VSC和承载能力层实体DRE,其特征在于,所述的VSC仅与网络边缘的DRE建立信令通道,无需与中间DRE建立信令通道,并将VSC确定的业务转发需要的VLAN标签序列下发给所述的网络边缘的入口DRE。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交换系统业务转发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VSC还与相邻的VSC连接通信,用于确定业务转发需要的VLAN标签栈。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虚交换系统中业务转发的实现方法及系统。本发明的核心是在虚交换系统中的网络边缘的数据转发实体DRE上,获取连接控制层实体VSC下发的进行业务转发所需要的虚拟局域网VLAN标签序列,并根据所述的VLAN标签序列在数据包前封装为VLAN标签栈的形式,以堆栈方式(弹出栈顶操作)进行业务转发处理。因此,本发明有效避免了V-Switch系统中对中间DRE的接口的依赖,因此避免了与中间DRE的信令交互,中间的DRE只要支持QinQ技术,而边缘DRE需要与VSC有信令接口,同时边缘DRE也要支持QinQ技术,这样就可以实现业务转发处理,使得V-Switch系统实现简单,实用性增强。
文档编号H04L29/06GK1870571SQ20051008169
公开日2006年11月29日 申请日期2005年7月15日 优先权日2005年7月15日
发明者段小军 申请人: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