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存储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958461阅读:26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网络存储系统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网络存储系统,尤其涉及一种不依赖网络速度就能够实现数据海量存储及管理的网络存储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网络信息化的发展以及人们之间的沟通越来越便利,已经开发了许多数据信息交换的手段,尤其是MSN、QQ以及电子邮件等的诞生,使人们之间的交流达到前所未有的便利和快捷。但这诸多信息传递的手段依然有许多的不便利性,如传输速度对网络的依赖性较强、无法解决海量文件(如视频文件,巨量软件等)的异地快速交换、各平台之间无法兼容等实际问题。正是这些难点的困扰,人们还不能充分享有网络时代带来的解脱,还必须受制于传统技术的禁锢。

发明内容
基于对上述诸多因素的思考,本发明从信息存储交换的流程出发,提供了一种崭新的存储数据的方式,改变了传统网络数据交换的分布式信息存储、点对点交换的方式。
具体来说,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网络存储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客户端、服务器,该服务器包括对应每个客户端的存储区,该存储区用于存储各客户端的资源数据;当其中一个客户端需要向另一个客户端传输数据时,该客户端向所述服务器发出一个指令;所述服务器根据所述指令将该客户端需要传输的数据复制并添加到对应另一个客户端的数据存储区中;另一个客户端通过服务器访问存储区获取数据。
使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使人们摆脱了必须随身携带海量数据,不依赖网络的速度即可完成大数据流的交换传递,以及完成多平台之间的兼容,各类移动客户端均可对数据库进行访问和操作,并可实现数据容灾保护等功效。


图1所示为根据本发明的网络存储系统的整体构架图;图2所示为本发明所使用的现有的互联网短信网关组网结构;图3所示为根据本发明的网络存储系统所涉及的关键模块结构图;图4所示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权限管理列表。
具体实施例方式
本发明的网络存储系统整体的构架如图1所示,它主要由客户端、身份验证模块、工作发放机、服务器组和磁盘矩阵几大部分组成。以下将分别详细说明本发明的系统相对于现有的网络系统的改进之处。
客户端为了能够适用于各种环境,本发明的网络存储系统定制了各式的客户端程序,因此可以包含台式机客户端和移动客户端。
在台式机客户端范畴,需要充分考虑到隐私性问题,因此将分别开发适用于私有计算机的一般客户端和基于可随身携带的硬件形式的客户端(前者不存在隐私问题)。
私有计算机的一般客户端会在计算机上虚拟出一个代表远程目录的硬盘,用户与本系统之间进行数据交互(访问远程数据、上传或下载数据等)只需要进行简单的Windows操作便可,所有的通讯、同步等细节都向用户保持透明;基于可随身携带的硬件形式的客户端则是为了解决在公用计算机上安全访问远程数据的问题,客户端程序可以完全嵌入封装在一个可随身携带的硬件形式的硬件中,在硬件设备与电脑连接时,该硬件的驱动程式会首先调用身份识别机制验证使用者的身份,在通过验证之后,自动启动本系统,所有的操作完全封闭运行,所有的文档存储也都被限制在硬件本身所自带的存储空间内,使用者在离开时可以将此硬件设备带走,不会造成机密或者个人隐私信息的外泄,而且通过密码或指纹识别等身份识别机制,更加可以充分保护个人信息。
例如,客户端程序可以完全保存于用户自己的U盘中,使用时只需要将U盘插入公用计算机的USB接口,客户端程序便会自动连接服务器,同步远程目录与本地U盘目录信息,同时,在不存在网络连接的时候,用户也可以直接对U盘里的信息进行离线操作,而当网络连接上之后自动进行远程同步。
另外,本系统还提供了一种基于浏览器的客户端,使用户可以在任何一台连接英特网的计算机上使用本发明的存储系统。
在移动客户端范畴,本系统将为目前主流的手持设备开发相应的客户端,包括微软的WinCE客户端、高通的Brew客户端、诺基亚的Symbian客户端、摩托罗拉的Linux客户端,还有其它比如Palm和Sony-Erricson客户端的开发,将依据实际情况决定。
对于台式机客户端,本发明的存储系统首先在上述各种客户端安装一个普通的应用程序,虚拟出一个本地文件夹,该文件夹作为本发明的本地数据库;然后在该文件夹中默认一项设置即通过虚拟文件夹实现对客户端的本地文件和该数据库中文件的自动存储和更新。也就是说客户只需按正常使用计算机的方式对存储在该文件夹中的文件进行编辑、使用和存储的同时,无须另行操作,即可自动将本地和数据库的相应文档自动完成存储更新,同时会自动监测网络的速率,自动优化,选择最佳速率完成文档的上传服务。
用户根据需要自行设置数据库中文件夹的性质如只读设置,完全共享设置等,便于在数据库中不同用户之间的数据交换。对于注册用户而言,不同用户之间的数据交换就相当于在本地硬盘中的数据交换,极其便利快捷,根本不会受制于网络带宽的限制,因为即使是最原始的拨号上网,只发送数个字节的文件地址和名称也是极为迅速的操作。
用户也可以将文档直接送往服务商处,由服务商完成本地数据库的保存更新服务,并且通过服务商的渠道网络,实现远程数据的交换(通过服务商的各地渠道服务商代客户传递大容量数据文件)。
用户可以使用各类保密手段以及通过与服务商签约的方式实现数据的安全传输。同时,本发明的系统也可以和保险公司签署协议,保证客户数据损失的赔偿问题。用户可以将各类便携式的大容量存储设备(移动硬盘、光盘、磁带等存储介质)交给服务商,完成本地数据的存储更新。服务商自身建设有各地服务渠道,通过电信运营商的大容量的带宽传输数据,然后交付当地的客户。
对于移动客户端,本发明的存储系统使用短信平台方式,或者嵌入式,下载式,定制方式等,使用户能够对数据库进行操作。
用户在数据库设有唯一识别ID号(可用移动手机号码为ID号),通过G网或C网通信平台发送短信到数据库服务商的短信平台上,进行上述相应的文档操作功能。互联网短信网关组网结构如图2所示,其中我们需要根据统一的网管接口设计配制好短信中心,通过从运营商租用的专线联接以及SMPP协议发送短信消息。
其中,ISMG互联网短信网关,DSMP数据业务管理平台,SMPP短消息点对点协议,还可以使用WAP方式进行操作,由于其为3G应用模式,而未来的3G手机的应用,网络带宽不再是瓶颈,所以与固定平台的操作基本一致。
移动终端用户也可以使用定制的软件实现上述功能,其方式可以是嵌入式、预安装、在线下载等。对于嵌入式方式则需要和移动终端厂商或者OEM厂商合作,针对不同的嵌入式设备进行编程,对于预安装和在线下载方式则需要针对不同的操作系统进行编程,操作系统可以是WIN CE、Symbian、Linux、或其他。移动通讯技术为移动客户端和服务器端之间提供底层的无线通讯渠道,为了适应该领域技术的不断发展,不同的通讯技术将被封装成插件的形式,相互之间保持独立,并对上层的软件代码提供统一的接口,用户可以通过软件菜单选择适合当前设备与状况的通讯方式既可,对于新出现的通讯方式,只需要开发相应的插件,并集成到下一版的软件中即可。
综上可以看出,本发明实现了台式机客户端和移动客户端的整合,即对相应的智能移动平台进行跨平台整合,使用WEB SERVER技术和JAVA实现不同移动平台的整合以及各类业务的开发(基于BREW,Symbian,PocketPC等),将固定平台和移动平台完整融合,便于客户实行多手段最便利的方式完成相应的业务活动。
服务器端为提高本系统的吞吐量和可靠性,我们将服务器端设计成集群服务器模式。而可靠的磁盘矩阵为用户提供高质廉价的网络存储空间。
通讯协议通讯协议保证客户端与服务器端信息交互的稳定可靠。对于台式机客户端中的一般客户端和U盘客户端来讲,传统的TCP/IP协议已经可以充分保证通讯的质量,而对于浏览器客户端,HTTP协议也可做到高质量的消息通讯,只是需要配置一台Web服务器来将HTTP请求转换成我们系统统一的TCP/IP请求;但是,对于移动客户端来讲,由于无线网络存在着不稳定性和盲区,我们需要设计一套充分保障无线通讯可靠性的私有协议,在客户端和服务器端分别都有相应的模块,而服务器端模块会将我们的私有协议与TCP/IP协议之间进行转换。
在无线私有协议部分,我们需要充分考虑可靠性与高效性相结合,决定将自适应重传与大数据切割两项技术融入协议中来。
自适应重传每一个数据块在传输之前会被赋予一个独特的标号,该编号可以采用简单的计数器来获得,同时赋予该数据块的还有一个计时器,接着数据块被发送往目的地,假如消息出现丢失,即在计时器规定的时间内没有收到目的地发回的确认消息,则重新发送数据块,同时将计时器的时间设定为上次设定时间的2倍,这里与传统的TCP协议不同,TCP协议使用的计时器每次采用的时间间隔是恒定不变的,而我们的计时器会随着重试次数的增加而不断增加,在无线环境下,网络问题除了是因为类似于有线网络上的随意丢失(Random Drop),还可能是因为许多非随意的因素,如网络覆盖黑点、进入地下或者电梯等,在这些非随意的情况下,在随即的T时间段内恢复网络连接的可能性就不是均衡的,因此我们无需采用均衡的重试间隔,而采用自适应的递增重试方式可以更加节省移动设备上的运算资源;另一方面,对于大数据块,考虑到一次传输有更高可能会出现传输问题,我们会将其分割成小块来传输,具体来说,当数据块大于某一阀值S时,我们会将其划分成若干小的数据块,每块的体积为均为s(s≤S),当然最后一小块的体积有可能会小于s,每一小块会附加一个数据头,标明它在原始大数据块上的位置,这样我们就可以在接受端按照编号重新将其复原。
另外,不像有线网络,无线网络的网速起伏很大,因此我们不能通过侦测当前的网速来断定真实的网速,有可能当前网速是峰值,也可能是谷值。在我们的系统中,我们经常需要通过了解当前真实的网速来对操作进行判断,例如智能同步、智能预取等。我们的设计是使用一个单独的线程周期性的采集当前的网速,而当前真实的网速为以前所有采集网速的加权平均值,如下式所示。
Bavg(ti)=W×B(ti)+(1-W)×Bavg(ti-1)i>0B(ti)i=0]]>Bavg(ti)表示在ti时刻的真实网速B(ti)表示在ti时刻侦测的网速W权值(0<W<1),具体的数值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决定系统还可以自动侦测网络连接状态和方式,可以自行根据网络连接与否,在传输中断恢复网络连接时,自动恢复网络传输。系统可以自动侦测网络连接与否,在网络断连的时候,自动缓存传输失败和尚未传输的数据,而在网络恢复连接的时候,自动将缓存的数据发送出去。(不是很清楚确切需要添加的技术细节,如果需要解释如何才能做到自动监测网络连接的话,方法各异,无法一一描述,不同的语言提供不同的方式,不同的操作系统也提供不同的方式,如果是嵌入式的话,软件还可以通过直接监测网络硬件来得到网络状态信息)工作发放机考虑到本发明的系统潜在的广大用户,服务器端被设计成集群的形式,用户的请求将会被均匀的分配到集群服务器中,以达到负载平衡。
因此需要一个工作发放机负责处理用户请求的分配工作,同时为了防止一些恶意的攻击,例如常见的DDoS攻击,在真正发放任务到具体的服务器上之前,我们还会首先利用身份验证模块来验证用户的合法性。
以上展示了本系统的基本框架,用户可以在各种客户端向本地数据库发送请求,当用户的请求通过工作发放机之后,用户客户端便与具体的服务器取得了连接,以下参考附图3将详细描述客户端与服务器端之间互操作所涉及的关键模块。
从图3中我们可以看到,在最底层客户端与服务器端通过可靠的通讯模块保持连接,在此之上,安全模块为通讯开辟了一条安全的通道,这两层合在一起为上层提供了一个安全可靠的通讯平台。
依次往上一层,本系统为客户端和服务器端相应地提供了三种智能服务包括智能缓存、智能预取和智能同步。这三种服务被冠以“智能”之名是因为它们能够自己决定什么文件需要缓存、什么信息需要预取、什么时候需要同步,而不会去打扰用户的使用。
智能缓存从提高使用效率出发,将用户经常使用的文件或信息数据缓存在客户端,这样用户在下次使用时便可快速地获得它们,而不需要等待网络下载;根据用户的使用习惯,将用户使用频率最高的文件缓存在客户端。从技术上来讲,剂量文件的使用频率可以有很多方法,有复杂的有简单的,但是为了使客户端程序保持轻量,采用普遍使用的LRU(Least Recently Used)算法即可,而且从性能上来讲,该算法比其它复杂的算法也没有太大的性能削减。
智能预取着眼于离线操作,将用户在不远的将来可能需要的文件或信息预先下载下来,这样即便在下一刻网络断连也不会影响用户的使用;根据判断用户将要使用的文件,提前将其下载到本地文件夹。判断哪些文件用户将在近期使用是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可以通过复杂的模糊数学理论和神经网络算法判断,而我们决定采用实现上较为简单的Cluster算法。该算法的核心思想是判断用户对文件的使用习惯,举例来说,用户为了写报告,通常还需要打开与该报告相关的一些参考文档,如果我们可以自动将这些文档划分到一组,那么每次我们打开该组中的任何一个文档,我们判断很有可能用户还会需要组中的其它文档,如此可以将其预取下来。Cluster算法需要构建一个图的数据结构,图的每一个顶点表示每一个文件,每一条边记录文件使用时的先后顺序,如果一条边是从文件A指向文件B,则说明有一次用户在使用了文件A之后马上使用了文件B,同时,在每条边上我们还会记录下该边的使用频率,比如又4次用户是在使用了文件A之后马上使用了文件B的,那么我们在该A到B的边上记录下4这个频率信息。当用户打开了一个文件C,那么后台的Cluster算法自动开始分析所构建的图,以C为圆心,R为半径,所有使用频率大于F的边所指向的文件,都是用户很有可能将要使用的文件,我们可以将它们统统预取下来。这里的两个参数R和F,可以届时决定其大小。
智能同步则是为了使客户端的数据与服务器端保持一致,以免造成错误。
用户在客户端修改了文件之后,我们的系统将自动的在后台将修改同步到远程服务器。通常来说有两种方式可以同步,一是将整个文件都传送到服务器覆盖原来的文件,二是仅将修改的信息传送到服务器采用增量复制的方式。至于采用何种方式,需要考虑两个因素,一是数据传输量,二是服务器端的开销,这两个因素都和修改的信息量大小有关。在用户修改文件的同时,我们会记录下每次修改所使用的操作(是增是删),修改发生的位置,以及修改的内容,这些信息会被存到一个LOG文件。当系统决定要同步的时候,首先判断LOG文件的大小,如果文件大小超过某一阀值,则仅将修改后的文件传输到服务器覆盖原来的文件,否则,将该LOG文件传到服务器端,服务器回放该LOG文件修改原文件。
依次再往上一层便是基本目录操作模块,包括传统技术中的打开、删除、剪切、复制、粘贴、重命名、属性等的操作。
文件夹的属性设置文件夹的属性设置包括两个方面,其一,用户可以设置文件夹的读写权限,其二,用户可以给不同的用户或用户组设置不同的读写权限。例如,用户可以为文件夹A设定用户组B只读权限,而用户C完全共享权限。具体的实现方式可以通过在数据库维护三个表,一个是用户的朋友列表,一个是用户创建的组列表,还有一个是文件夹的权限列表,如图4所示。通过这些表,我们可以很容易的判断哪些文件夹内容可以呈现给哪些用户/组使用。
接着一层便是对权限的管理,通过该模块用户可以为任何目录设置某一组或某个组员的共享权限,包括不共享、只读共享、写入共享等,并通过这种权限的管理来达到与下层目录操作的映射关系。
举例来说,用户A设置组B的所有成员可以只读目录C下的内容,这样组B的成员b便可看到用户A的共享目录C,但是由于是只读共享,映射的目录操作只可以是打开、属性等只读操作,而其它删除、剪切、复制、粘贴、重命名等操作则无法执行,这些均与现有技术的实现方法一致,不再一一赘述。
再往上便是本系统所提供的一系列应用,包括数据银行、数据共享、电子邮件、信息交易、资料处理,这些应用被统一封装在客户端程序中,当然其它应用也可以在这个框架上陆续加入。
在服务器端,除了有与客户端相应的服务器端模块外,另外还包括了四个管理模块,即会话管理模块、日志管理模块、用户管理模块和应用管理模块。
会话管理负责监视所有登录用户的活动情况,并分配必要的资源以辅助各项请求,当用户登出系统时,该模块会释放相关资源,以提高系统的利用率;日志管理负责记录所有用户发起的请求和其它相关信息;用户管理处理用户注册及管理用户权限等,例如,不同的用户可以根据需求申请空间和不同的应用种类。相应的服务和管理权限也有所不同。
应用管理负责管理服务器所提供的各种应用,某些应用可能由于没有市场而需要卸载,而新的应用也可以通过它部署到服务器上。最后,综合管理平台为系统管理员提供了一个能够方便管理服务器的途径。
下面详细描述本系统为用户提供的各种业务。
(1)数据银行业务数据银行指的是最基本的网络存储服务,用户可以管理自己的网络存储,上传、下载文件。
与其它绝大部分网络存储供应商的不同之处是本发明的系统提供了永久保存的服务,即在用户不提出文件删除的请求时,系统会自动永久保存,只有在接到请求之后系统才会将那些文件删除。
该应用的操作流程如下,现举文件上传为例,其它数据的操作流程类似,将不作赘述。
首先,用户将本地文件A复制到网络存储在本地映射的目录中,客户端程序侦测到这个动作(操作命令),首先检查权限管理,由于这是用户发起的动作,类似于操作系统中最高的管理员权限,所以权限管理通过;接着该操作命令被客户端的基本目录操作模块翻译成执行指令,同时客户端调用其中的安全模块和可靠通讯模块将该操作指令发送到服务器端;在服务器端,用户管理模块首先被调用检查用户是否还有足够的储存空间,如果空间足够,将调用基本目录操作模块执行指令,将文件A添加到相应的磁盘空间。
(2)数据共享数据共享指的是将用户自己的某个文件夹设置为共享,并向某一组或某个组员开放共享权限,这样被允许共享的组或组员便可以在权限范围以内操作该文件夹。
该应用的操作流程如下。
首先用户A通过界面设定存储在其所分配的磁盘空间中的文件夹B向组C的所有用户开放只读共享,该指令到服务器端,服务器端的权限管理模块将更新组C中所有成员对文件夹B的读取权限为只读,之后任何组C的用户登录之后都可以看到用户A的文件夹B,并读取其中的任何文件。
电子邮件电子邮件指的是通过本系统的文件复制功能实现对传统电子邮件传送的替代,当然前提是对方也必须是本系统的注册用户,至于对方为非本系统用户的情况,我们仍然可以通过额外设置的传统电子邮件服务器将邮件发送出去。
下面描述通讯双方均为支持本系统用户的操作流程情况。
电子邮件模块通过调用底层的权限管理模块和基本操作模块,为每一位注册了电子邮件服务的用户分配必要的邮件存储空间,并划分成不同的文件夹,包括收件箱、发件箱、垃圾邮件等。
每一封电子邮件实际上就是一个被编码成XML格式的文档;而邮件的发送则是从发信者的发件箱,将相关的XML邮件文档复制到收件者的收件箱即可。
用户A向用户B发送电子邮件时,用户A能够通过其客户端上的电子邮件模块发送一封邮件给用户B,该发送界面与传统电子邮件类似;
这时,服务器中的电子邮件模块首先会将该电子邮件编码成一个XML文档,并存放在用户A的“发件夹”目录下,这与传统的电子邮件功能类似;接着,服务器中的电子邮件模块会调用权限管理模块进行文档共享的操作,即对用户B实现共享,然后该文档就会被复制到用户B的“收件夹”目录下,在这里用户B可以通过其客户端上的权限管理模块设定收件夹的共享权限来达到邮件过滤的功能,屏蔽掉某些用户对该目录复制操作的权限,假如用户A拥有对用户B收件箱写操作的权限,即复制操作通过了权限管理模块,则可调用基本目录操作模块中的文档复制的指令完成复制操作,否则,电子邮件模块自动生成一封发送失败的邮件,编码成XML文档,复制到自己的收件箱;用户B查看自己收到的邮件,只需由其上的电子邮件模块通过与传统的电子邮件类似的界面点击收件箱中的电子邮件,服务器中的电子邮件模块就会解码该XML文档,并通过用户B的传统的电子邮件界面向用户B显示该新邮件。
(3)信息交易业务信息交易指的是用户与用户之间(C2C)、用户与商户之间(B2C)的一种信息交互功能,例如,我们可以在此基础上建立C2C的电子商贸和B2C的网络广告服务。
下面分别就这两种形式的信息交易做出描述。
C2C电子商贸用户通过应用提供的编辑器编辑所要出售的物品信息,可以包括文字、图形、录像等各种媒体,当用户点击提交按钮的同时,所有这些信息被保存成一个HTML文档,并保存在自己的出售商品目录中,同时该文档的一份拷贝被复制到一个公共的贸易目录下;另一用户需要查询某一商品,搜索引擎在公共目录下搜索用户所需要的商品,并将结果(一系列符合条件的HTML文档)复制到用户的一个临时文件夹中,这样用户界面便可将结果一一展示给用户。
B2C网络广告首先用户(Subscriber)需要登记注册本人所关注的信息类型,比如服装类资讯等,该用户操作被翻译为对服装类组开放本人网络广告目录的写入共享;这之后,任何隶属于服装类组的商户(Publisher)都可以将广告信息(HTML文档)复制到注册用户的网络广告目录下。另一方面,如果用户不再需要订阅某类资讯时,系统只需要取消相关组对网络广告目录的共享能力便可。
(4)资料处理业务资料处理指的是通过文印中心的远程交换,实现远程打印处理、刻录、洗印、格式转换、查杀病毒、备份等服务,并实现足不出户EMS功能。该应用其实可以看作是电子邮件应用的变形,即由原来的用户与用户之间的信息传递转变成用户与文印中心之间的信息传递,而要处理的资料则是以电子邮件附件的形式出现,因此,除了界面不同之外,操作流程与电子邮件类似。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网络存储系统,包括客户端、服务器,该服务器包括对应每个客户端的存储区,该存储区用于存储各客户端的资源数据;当其中一个客户端需要向另一个客户端传输数据时,该客户端向所述服务器发出一个指令;所述服务器根据所述指令将该客户端需要传输的数据复制并添加到对应另一个客户端的数据存储区中;另一个客户端通过服务器访问存储区获取数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存储器可以永久存储数据也可以临时存储数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客户端为移动客户端。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客户端通过短信平台向服务器发送指令。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客户端和服务器之间通过自适应重传和/或大数据分割法传送数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客户端为台式机客户端。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网络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客户端通过短信平台对所述文件夹进行操作。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客户端通过所述服务器可以实现远程打印。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客户端可以通过所述服务器搜索资源数据。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客户端可以通过所述服务器进行数据共享。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服务器能够根据所述客户端访问数据的频率将频率高的数据缓存在客户端。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服务器能够根据客户端访问数据的频率将相关联的数据分为一组,当所述客户端访问该组中任何数据时,所述服务器能够将该组数据预先传送给客户端。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当客户端修改数据时,所述服务器能够使用全部复制或增量复制的方式修改数据。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当客户端修改数据时,所述服务器根据网络速度确定修改数据的方式。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网络存储系统,包括客户端、服务器,该服务器包括对应每个客户端的存储区,该存储区用于存储各客户端的资源数据;当其中一个客户端需要向另一个客户端传输数据时,该客户端向所述服务器发出一个指令;所述服务器根据所述指令将该客户端需要传输的数据复制并添加到对应另一个客户端的数据存储区中;另一个客户端通过服务器访问存储区获取数据。该系统能够不依赖网络速度就可以实现数据的海量存储及管理。
文档编号H04L29/06GK101043519SQ20061006549
公开日2007年9月26日 申请日期2006年3月21日 优先权日2006年3月21日
发明者汤淼 申请人:汤淼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