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以太网两线/四线转换装置及一种配线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961411阅读:47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以太网两线/四线转换装置及一种配线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网络通信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以太网两线/四线转换装置以及一种配线架。
背景技术
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尤其是IPTV等新业务的兴起,终端用户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又成为新业务的开展瓶颈,当前基于调制解调技术的主流ADSL接入方式显然不能提供足够的带宽支持,因此业界目前正在研究VDSL和ADSL2+等技术以期解决上述问题,但目前这些新技术由于研发尚不够成熟,商业应用平均到每个用户成本依然较高,服务提供商并不敢贸然采用。
面对上述的问题,许多技术人员开始考虑能否从现有的技术着手,比如说提供相当高接入带宽的成熟以太网技术。现有以太网(LAN)接入方式主要采用在小区或者楼道处架设交换机,从局端到小区交换机之间布设网线,然后从小区交换机新拉一根网线到没有的用户家中,直接和网卡或者网关的以太网口进行标准的以太网连接。可见,虽然采用以太网接入方式比ADSL接入方式的能够支持足够的带宽,但是需要大面积重新布设网线,因此成本比较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两线/四线转换装置和一种配线架,以解决现有以太网接入方案需要大面积重新布设网线导致成本较高的技术问题,并实现充分和现有技术兼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以太网两线/四线转换装置,通过单对差分线收/发物理层以太网信号的两线收发模块,和通过双对差分线收/发物理层以太网信号的四线收发模块,所述两线收发模块和四线收发模块通过数字接口相耦合。
优选的,还包括开关控制单元,用于控制所述一个收发模块还原出的数字信号进入另一个收发模块或者向MAC侧方向发送。
当所述两线收发模块工作于全双工工作模式时,所述两线收发模块包括回波抵消单元,用于根据来自所述单对差分线上的叠加接收信号和原始发送信号恢复出原始接收信号。
当所述两线收发模块工作于半双工工作模式时,所述两线收发模块包括冲突检测单元和冲突避免控制单元;其中,所述冲突检测单元用于检测所述单对差分线上是否存在对端发送过来的信号;冲突避免控制单元根据冲突检测单元的检测结果,控制是否向单对差分线传输需要发送出去的信号。
优选的,所述两线收发模块和四线收发模块采用不同的传输编解码处理子单元。
所述两线收发模块和四线收发模块的工作速率不大于100M。
优选的,还包括为所述两线收发模块和四线收发模块消除时钟差异的时钟调整单元。
所述时钟调整单元包括时钟处理单元,用于从一个收发模块的输入信号中恢复接收时钟,并将上述接收时钟提供给另一个收发模块作为其发送时钟。
当所述一个收发模块采用的发送时钟和另一个收发模块采用的接收时钟不同时,所述时钟调整单元还包括连接在所述收发模块之间的先进先出缓存器,所述先进先出缓存器根据接收时钟写入一侧收发模块提供的数字信号,然后根据发送时钟读取前述数字信号发送给另一侧的收发模块。
所述单对差分线为电话线。优选的,还包括用于同所述电话线插头连接的RJ-11插座,以及同用于网线插头连接的RJ-45插座。优选的,还包括用于同所述电话线插头连接的RJ-45插座,以及用于同网线插头连接的RJ-45插座。
优选的,还包括POE受电单元,用以获得工作电源。
一种配线架,包括支撑架体和设置于所述支撑架体上的至少一个两线/四线转换装置。
以上技术方案可以看出,在本发明公开的两线/四线转换装置中,通过两线收发模块从单对差分线上收/发物理层以太网信号,以及通过四线收发模块从双对差分线上收/发物理层以太网信号,而且所述两线收发模块和四线收发模块通过数字接口相耦合,因此可以实现两线与四线传输之间的转化。进一步,通过连接在所述两线收发模块和四线收发模块之间的先进先出缓存器的,吸纳两侧时钟差异,使得两线传输和四线传输之间的转换更为可靠。在实际应用中,可以采用本发明装置一侧通过电话线进行两线传输,而另一侧可以采用标准网线进行4线传输,因此能够利用运营商上在小区开发时布置的电话线,无需再重新大面积布线,只是在局端侧或用户侧小范围的布网线即可,从而降低了以太网接入的成本。


图1为本发明公开的转换装置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发明公开的转换装置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发明公开的转换装置第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前文在背景技术中介绍过大面积重新布设网线实现以太网接入用户的方案成本太大,下面结合本发明公开的以太网两线/四线转换装置说明采用本发明技术实现低成本以太网接入方案。
一般大的宽带接入服务运营商,同时又是基本电信业务运营商,对于城市内传统电话布线而言,运营商通常会考虑到一个家庭可能需要两个电话的情况,因此在小区开发进行电话布线时,会一次性布置两根电话线(每根电话线包含一个单对差分线),而事实上,绝大部分的家庭只用上一根电话线,另一根电话线处于闲置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即可在局端和用户端分别使用本发明公开的以太网两线/四线转换装置,使得局端四线输出,用户端四线输入,而局端侧转换装置和用户侧转换装置之间可以通过包含单对差分线的闲置电话线进行以太网信号传输,从而达到利用现有资源实现低成本以太网接入的目的。
请参阅图1,其本发明公开的转换装置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所述两线/四线转换装置21包括通过单对差分线20收/发物理层以太网信号的两线收发模块21,和通过双对差分线20收/发物理层以太网信号的四线收发模块22,以及设置于所述两线收发模块21和四线收发模块22之间的两个先进先出缓存器231和232,所述两线收发模块21和四线收发模块22的数字接口通过两个先进先出缓存器231和232相耦合。
所述四线收发模块22包括第一物理层处理单元,其具体包括第一模数转换子单元223、第一传输编解码子单元222、第一扰码编解码子单元221以及第一物理层编解码子单元220。两线收发模块21包括第二物理层处理单元和回波抵消单元214。第二物理层处理单元具体包括第二模数转换子单元213、第二传输编解码子单元212、第二扰码编解码子单元211和第二物理层编解码子单元210。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每个物理层处理单元的描述是对现有物理层处理技术设计方案上的逻辑划分,这样的划分只是为了对阐述本发明本质的辅助,对于本处没有描述逻辑功能的模块可以参考现有技术PHY芯片的设计方案,本处对物理层处理单元的举例只是示范性的,对于10/100Mbps以太网物理层不同之处,如10M可采用曼彻斯特(Manchester)编解码而非4b/5b,10M还可以不用引入扰码,其传输处理可以采用5V差分处理而非三电平传输编解码(MLT-3)等等;实施例没有相近描述之处,相信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通过现有以太网物理层技术清楚识别,因而本实施方式中不再详述。本发明中的两线收发模块和四线收发模块可以工作不大于100M的模式,但并不关注具体的物理层速率。
下面结合信号的传输过程详细介绍内部结构。本实施例中的两线收发模块21采用全双工工作模式,即收、发同时进行。四线收发模块22对应的双对差分线24中的上部差分线对只用于接收信号,下部差分线对只用于发送信号。
第一,请看物理层以太网信号从四线收发模块22传输至两线收发模块21方向。
物理层以太网信号通过双对差分线24中的下部差分线对传输至四线收发模块22中的第一模数转换子单元223进行模拟至数字的转换,随后进入第一传输编解码子单元222进行传输解码,进而通过第一扰码编解码子单元221进行扰码解码处理,最后通过第一物理层编解码子单元220进行物理层解码处理后输出四线收发模块22。
此后,四线收发模块22将解码出来的数字信号写入第二先进先出缓存器FIFO 232,然后两线收发模块21从第二先进先出缓存器FIFO 232读取上述数字信号至两线收发模块21中的第二物理层编解码子单元210进行物理层编码处理,随后通过第二扰码编解码子单元211进行扰码编码处理,进而进入第二传输编解码子单元212进行传输编码处理,最后经过第二模数转换子单元213做完数字至模拟转换之后,送至单对差分线20进行两线传输。
需要说明,由于单对差分线20工作于全双工工作模式,差分线12上也承载着接收信号,因此,将需要发送的信号同样通过单对差分线20发送出去,实际是将发送信号叠加在同时作为接收线的差分线12上进行传输,无论在差分线12的哪一侧,获得的都是原始发送信号和原始接收信号重叠在一起的叠加信号。当然,所述叠加信号不会回灌至发送部分,最简单的方法是在发送侧与单对差分线20之间设置单通装置,这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属于公知技术,因而不再详述。
第二,请看物理层以太网信号从两线收发模块21传输至四线收发模块22方向。
首先,从单对差分线20接收到的信号进入第二模数转换子单元213进行模拟至数字的转换,前面提过此信号包含了原始发送信号信息和来自对端的原始接收信号信息,为了区别上述两个信号,将其称为叠加接收信号。经过第二模数转换子单元213处理后得到的数字叠加接收信号被送入回波抵消单元214,同时,处于发送侧的进入第二模数转换子单元213之前的数字原始发送信号也被送入回波抵消单元215。
由于叠加接收信号是由原始发送信号和原始接收信号叠加在一起形成的,因此回波抵消单元214在既知道叠加接收信号又知道原始发送信号的情况下,通过数字信号处理DSP技术即可恢复出原始接收信号。原始接收信号随后进入第二传输编解码子单元212进行传输解码处理,再通过第二扰码编解码子单元211进行扰码解码处理,最后通过物理层编解子单元210行物理层解码处理。
此后还原出来的数字信号被写入第一先进先出缓存器FIFO 231,随后四线收发模块从该第一先进先出缓存器FIFO 231读取上述数字信号至四线收发模块22中的第一物理层编解码子单元220进行物理层编码处理,然后通过第一扰码编解码子单元221进行扰码编码处理,进而进入第二传输编解码子单元222进行传输编码处理,最后经过第二模数转换子单元223做完数字至模拟转换之后,送至双对差分线24中的上部差分线对进行单向发送。
请参阅图2,其本发明公开的转换装置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中的单对差分线20仍然采用全双工工作模式,即收、发同时进行。
本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区别之处主要在于两线收发模块21中的回波抵消单元214设置的位置有所不同,第一实施例中的回波抵消单元214设置于第二模数转换子单元213之后,而本实施例中的回波抵消单元214设置于第二模数转换子单元213之前。对于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部分就不再赘述,只着重介绍不同之处。
从单对差分线20接收到的模拟的叠加接收信号直接进入回波抵消单元214,同时,两线收发模块内部发送方向的经过第二模数转换子单元213处理之后的模拟原始发送信号也被送入回波抵消单元214。进而,回波抵消单元214进行一个类似减法的处理,还原出模拟的原始接收信号,然后再进入第二模数转换子单元213进行模拟至数字信号的转换,其余操作与第一实施例相同,不再赘述。
请参阅图3,其本发明公开的两线/四线转换装置第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与前两个实施例的区别在于,所述两线收发模块21工作于半双工通信模式下,即单对差分线20只收不发或只发不收,于是导致两线收发模块21中的内部结构也随之发生一定变化。半双工工作模式的实现通常采用以太网的载波侦听多路访问/冲突检测(CSMA/CD)机制。所述冲突检测机制就是指一个物理端口在发送信号的时候,需要先检测接收线上是否有对方发送过来的信号,如果有,就停止发送,并作延迟的随机处理;如果没有,就向对方发送该信号。由于四线收发模块22以及先进先出缓存器的内部结构与前两个实施例没有变化,因而不再赘述,只详细介绍两线收发模块21中新增加的冲突检测单元25和冲突避免控制单元26。
首先请看以太网信号从四线收发模块22传输至两线收发模块21方向。
冲突检测单元250随时检测单对差分线20上是否存在对端发送过来的信号,并将检测结果汇报给冲突避免控制单元260;如果检测结果为有,则冲突避免控制单元260就会控制先进先出缓存器232不读取数字信号给两线收发模块21中的第二物理层处理单元。由于第二物理层处理单元无法从第二FIFO232中获得数字信号,也就无法通过单对差分线20向对端发送信号,因此满足了所述单对差分线20的半双工通信模式要求。
其次,请看以太网信号从两线收发模块21传输至四线收发模块22方向。
由于单对差分线20处于半双工工作模式下,其上存在对端发送过来的信号同时不会存在向对端发送的信号,因此两线收发模块21从所述单对差分线20接收到的信号就是原始接收信号,而不是全双工模式下原始发送信号和原始接收信号叠加在一起的叠加接收信号。进而,不需要回波抵消单元214进行原始接收信号的恢复处理,自然也不需要将原始发送信号送入所述回波抵消单元214。换而言之,从单对差分线20接收到的信号直接进入第二模数转换子单元213,随后进入第二传输编解码子单元212,后续处理和前述两个实施例相同,不再赘述。因此在两线收发模块21中可以不设置回波抵消单元214。当然也可以配置两种模式可选,每个模式下需要的内部单元都予以设置,只是不同模式时会使用不同的处理单元。
针对上述三个具体实施例还有几个共同点需要说明。
首先,关于两线收发模块21和四线收发模块22采用的时钟问题,以及先进先出缓存器FIFO进行读写操作时的时钟问题。
由于每个收发模块在进行内部(如物理层处理单元)各种处理时,都需要时钟支持,可以通过一个时钟处理单元予以实现,该时钟处理单元用于从输入信号中恢复接收时钟提供给一个收发模块,并为另一个收发模块提供发送时钟。所述时钟处理单元在进行接收时钟的恢复时,需要本地参考时钟的支持,因此在时钟处理单元中需要设置一个本地时钟晶振,具体实现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是公知技术,不再赘述。
当一个收发模块采用的发送时钟和另一个收发模块采用的接收时钟不同时,需要设置在两个收发模块之间(具体为两个物理层处理单元之间)的FIFO吸纳两侧时钟差异。例如,当两线/四线转换装置对应的是标准的10M或100M以太网物理层处理时,向FIFO写入数字信号时采用输入侧恢复的接收时钟,从FIFO读取上述数字信号采用输出侧的本地参考时钟。FIFO根据接收时钟写入一侧收发模块提供的数字信号,然后根据发送时钟读取前述数字信号发送给另一侧的收发模块。当然,如果两个收发模块采用相同的时钟,例如时钟处理单元从一个收发模块的输入信号中恢复接收时钟,并将上述接收时钟提供给另一个收发模块作为其发送时钟的情况下,就无需设置FIFO,两线和四线收发模块的数字接口可以直接耦合,而不需要通过FIFO进行耦合。
可见,无论是时钟处理单元还是FIFO,都是为两个收发模块调整时钟差异而设置的,当然不排除其他可能的实施方式,因此本发明称上述实现为时钟调整单元。此外,本发明不排除这样的情况,即当两侧所使用的芯片或者设备都是一个公司,并且型号也相同,其时钟的差异可能很小,因此可以不需要引入时钟调整单元,采用现有的以太网接收和发送的时钟机制也是可行的。但是为了更广泛的应用,本发明推荐使用时钟调整单元,如FIFO就是很好的设计。
第二,第一物理层处理单元和第二物理层处理单元可以是不一致的,比如说第一物理层处理单元为了获取更远的传输距离采用PAM4(four level pulseamplitude modulation)传输编码方式,而第二物理层处理单元采用符合IEEE标准的方案,换而言之,两线收发模块和四线收发模块可以采用不同的传输编解码处理子单元。由于本实施例先进先出缓存器17处理的对象是物理层静负荷,所以两侧的不一致对于先进先出缓存器17并不存在。
另外,由于影响传输距离的最主要因素是传输编码,而其他部分可能是相同的,因此,对于本发明来说,先进先出缓存器两侧的物理层处理单元可以对应简化,比如说物理层编解码子单元和扰码编解码子单元可以不予以设置。当然,还可以保留扰码编解码子单元或物理层编解码子单元任意一个,先进先出缓存器设置在保留的这个编解码单元之后即可。需要强调的是这样的简化并不是两侧只要有相同的就可以省去,前提必须是不影响信号再生,并且能和先进先出缓存器耦合工作(存在FIFO的情况下)。
从上段的描述可知,要实现物理层信号再生,并不一定要把物理层静负荷解出,只要能够解出对两侧一致的数字信号,即两线收发模块和四线收发模块能够通过数字接口相耦合即可,这样可以进一步简化本发明的实现方案。所述数字接口既可以是物理接口也可以逻辑接口,只要物理层处理单元一侧输出的是数字信号,就可以认为其有一个逻辑上的数字接口,至于这个逻辑接口是否真正落实在物理接口均可。因此,物理层处理单元可以视为包括数字接口以及通过差分线收发的模拟接口,用以在模拟接口和数字接口进行以太网模拟信号和以太网物理层数字信号之间的转换。
第三,还可以在两线收发模块和四线收发模块之间设置一个开关控制单元(如可编程逻辑开关),用于控制从一个收发模块还原出的数字信号进入另一个收发模块或者向MAC侧方向发送。具体而言,在没有FIFO的情况下,所述开关控制单元可以直接设置在两个物理层处理单元之间;如果存在FIFO的情况下,开关控制单元可以设置在物理层处理单元和FIFO之间。例如,开关控制单元处于开启状态时,输入信号经过输入侧的物理层处理单元进行处理后进入先进先出缓存器,进而完成两线至四线的转换作用;开关控制单元处于闭合状态时,则输入信号经过输入侧的物理层处理单元进行处理后进入上层MAC进行处理,可以实现和一个两口PHY芯片相同的功能。
最后,所述两线/四线转换装置还可以包括两线收发模块21和单对差分线20之间,以及四线收发模块和双对差分线24之间的连接器部分,既可以是插头和插座的连接关系,也可以采用其他线缆直连等方式。例如,当单对差分线为电话线,双对差分线为网线时,两线/四线收发装置包括用于同所述电话线插头连接的RJ-11插座,以及用于同所述网线插头连接的RJ-45插座,或者两侧都采用RJ-45插座也可以。当然,具体连接器类型并不限于RJ-11或RJ-45,只要能够保证差分线和收发模块正常通信的连接器均可。另外,两线/四线转换装置既可以通过外接电源的方式供电,也可以配合以太网远程供电技术(POE),比如说再引入一个POE受电单元,那样相对于现有的ADSL调制解调装置来说,不需要用户本地供电,直接从局端交换机远程供电从而获得工作电源,用户使用起来会更简单方便,关于POE受电单元具体的设计可参考现有的POE技术,因而不再详述。
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配线架,包括支撑架体,设置于所述支撑架体上的至少一个两线/四线转换装置,所述转换装置包括通过单对差分线收/发物理层以太网信号的两线收发模块,和通过双对差分线收/发物理层以太网信号的四线收发模块,所述两线收发模块和四线收发模块通过数字接口相耦合。通过上述配线架可以很好的兼容现有设备。对于两线/四线转换装置前文已经进行过详细介绍,相关内容请参看前文,本处不再赘述。
将上述配线架设置于局端侧时,转换装置的四线收发模块可以和局端侧的现有交换机对接,即局端交换机通过双对差分线(如网线)将以太网信号传输至设置在支撑架体上的转换装置,然后转换装置将输入信号转换为两线传输方式,通过与两线收发模块相连的单对差分线(如电话线)传输到用户侧的配线架(如楼道配线架)。用户侧的配线架也可以采用本发明公开的配线架,该侧配线架上的四线收发模块面对用户侧的网卡,即用户侧的配线架将通过单对差分线(电话线)接收到的以太网信号,转化为通过双对差分线(如网线)接入用户侧的网卡。即局端配线架面向局端交换机出若干双对差分线接口(如RJ-45),而面向用户侧配线架出若干单对差分线接口(如RJ-11),用户侧配线架面向局端配线架出若干单对差分线接口(RJ-11/RJ-45),面对用户网卡出若干双对差分线接口(如RJ-45)。而且,由于配线架通常是集成了很多通道,因此整个转换装置可以做到高度集成,芯片的成本可以得到大幅度降低,这对于运营商来说是乐见的。
可见,虽然局端配线架到局端交换机需要布设网线,用户侧配线架到各用户需要布设网线,但都是较小距离内进行布设,长距离传输部分都可以利用现有用户小区到局端的电话线。用户侧也很方便,用户不需要额外多一个转换装置,直接插上网线就可以上网。这种方式对一些新兴的小区特别适用,因为目前很多小区建造的时候,在楼道内都是一根网线入户,然后利用其中的的两个差分对做成两个电话线,剩余的两个差分对做成一根网线,既然此时网线都已经入户了,因此两线/四线转换装置设在楼道的配线架上将是最好的选择,充分利用了现有资源。当然,如果局端交换机或用户网卡有一侧支持两线传输,那么就只需要在一端使用本发明公开的配线架即可。配线架的方式下,供电将会更加便捷,例如通过外接电源集中为多个配线架内的转换装置供电,而不需要每个用户单独对一个转换装置供电,当然也可以配合以太网远程供电技术(POE),那样会更简单方便。
以上对本发明所提供的一种两线/四线转换装置以及一种配线架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发明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发明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
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权利要求
1.一种以太网两线/四线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通过单对差分线收/发物理层以太网信号的两线收发模块,和通过双对差分线收/发物理层以太网信号的四线收发模块,所述两线收发模块和四线收发模块通过数字接口相耦合。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以太网两线/四线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开关控制单元,用于控制所述一个收发模块还原出的数字信号进入另一个收发模块或者向MAC侧方向发送。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以太网两线/四线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当所述两线收发模块工作于全双工工作模式时,所述两线收发模块包括回波抵消单元,用于根据来自所述单对差分线上的叠加接收信号和原始发送信号恢复出原始接收信号。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以太网两线/四线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当所述两线收发模块工作于半双工工作模式时,所述两线收发模块包括冲突检测单元和冲突避免控制单元;其中,所述冲突检测单元用于检测所述单对差分线上是否存在对端发送过来的信号;冲突避免控制单元根据冲突检测单元的检测结果,控制是否向单对差分线传输需要发送出去的信号。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以太网两线/四线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两线收发模块和四线收发模块采用不同的传输编解码处理子单元。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以太网两线/四线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两线收发模块和四线收发模块的工作速率不大于100M。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以太网两线/四线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为所述两线收发模块和四线收发模块消除时钟差异的时钟调整单元。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以太网两线/四线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时钟调整单元包括时钟处理单元,用于从一个收发模块的输入信号中恢复接收时钟,并将上述接收时钟提供给另一个收发模块作为其发送时钟。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以太网两线/四线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当所述一个收发模块采用的发送时钟和另一个收发模块采用的接收时钟不同时,所述时钟调整单元还包括连接在所述收发模块之间的先进先出缓存器,所述先进先出缓存器根据接收时钟写入一侧收发模块提供的数字信号,然后根据发送时钟读取前述数字信号发送给另一侧的收发模块。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以太网两线/四线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单对差分线为电话线。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以太网两线/四线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用于同所述电话线插头连接的RJ-11插座,以及同用于网线插头连接的RJ-45插座。
12.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以太网两线/四线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用于同所述电话线插头连接的RJ-45插座,以及用于同网线插头连接的RJ-45插座。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以太网两线/四线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POE受电单元,用以获得工作电源。
14.一种配线架,包括支撑架体,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于所述支撑架体上的至少一个如权利要求1-13所述的两线/四线转换装置。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两线/四线转换装置,通过单对差分线收/发物理层以太网信号的两线收发模块,和通过双对差分线收/发物理层以太网信号的四线收发模块,所述两线收发模块和四线收发模块通过数字接口相耦合。通过这种转换装置,可以实现两线与四线之间的转化,在实际应用中可以通过电话线实现以太网接入,解决了以太网接入时大面积布线导致成本过高的问题。
文档编号H04L12/02GK101072143SQ20061008222
公开日2007年11月14日 申请日期2006年5月12日 优先权日2006年5月12日
发明者于洋 申请人:杭州华三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