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固定和移动融合的综合接入系统和方法

文档序号:7973972阅读:10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支持固定和移动融合的综合接入系统和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支持固定和移动融合的综合接入系 纟克和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全业务逐渐成为人们新的需求,人们希望能够提供全方位的固定移动融合(FMC)的解决方案。
目前,比较常见的支持FMC的解决方案如图1所示。参见图1,图1 为现有技术中支持FMC的接入设备原理示意图。图l中,无线基站和固定 接入设备是两套独立的系统。其中,无线基站的对外传输单元和固定接入设 备中相应的用户板(接口类型相同)通过有线电缆对接,经固定接入设备中 的上行板接入到公共传输网络中。实际上,无线传输数据流在固定接入设备 和公共传输网络中的传输只是数据透传。
由图l可见,目前所应用的支持FMC的解决方案是把无线基站和固定 接入设备简单地放在一起,无线基站和固定接入设备实际上互不相干,各自 需要进行相对独立的主控、时钟及操作维护;进行数据传输时,只是将固定 接入设备当作无线传输设备,并由无线基站通过一条或者多条用户线和固定 接入设备的用户板相连。显然,图1实际上不是真正的FMC。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实施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支持固定和移动融合的 综合接入系统,以实现接入网层面的FMC。
本发明实施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支持固定和移动融合的方法,以实 现接入网层面的FMC。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 一种支持固定和移动融合的综合接入系统,该系统 包括公共控制管理部分,以及与公共控制管理部分相连的固定接入设备和基
站;
其中,所述公共控制管理部分,用于为所述固定接入设备和所述基站提
供统一的主控、时钟及操作维护;并且分别与所述固定接入设备、基站进行 通信交互,实现多业务的数据分发和汇聚;
所述固定接入设备,支持多种接口类型,用于实现多用户、多单板/模 块用户数据的分发和汇聚;
所述基站,支持多种无线标准制式,用于对符合各种无线标准制式的无 线数据进行无线处理。
本发明实施例还公开了 一种支持固定和移动融合的方法,该方法包括
为支持多种接口类型的固定接入设备和支持多种无线标准制式的基站 统一进行数据分发、汇聚,以及主控、时钟及操作维护。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系统和方法,均可实现接入网 层面的FMC。


图1为现有技术中支持FMC的接入设备原理示意图2为本发明第 一 实施例的综合接入系统逻辑架构图3为图2中综合接入系统的物理架构图4为图2中综合接入系统的机柜配置示意图5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综合接入系统逻辑架构图6为图5中综合接入系统的物理架构图7为图5中综合接入系统的机拒配置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详细说明。
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支持固定和移动融合的综合接入系统包括公共控制管理部分,以及与公共控制管理部分相连的固定接入设备和基站;其中, 所述公共控制管理部分,用于为所述固定接入设备和所述基站提供统一的主 控、时钟及操作维护;并且分别与所述固定接入设备、基站进行通信交互, 实现多业务的数据分发和汇聚;所述固定接入设备,支持多种接口类型,用 于实现多用户、多单板/模块用户数据的分发和汇聚;所述基站,支持多种无线标准制式, 用于对符合各种无线标准制式的无线数据进行无线处理。
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支持固定和移动融合的方法包括为支持多种接 口类型的固定接入设备和支持多种无线标准制式的基站统一进行数据分发、 汇聚,以及主控、时钟及操作维护。
图2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综合接入系统逻辑架构图,图2所示架构支 持多种无线标准制式和固定接入方式,该架构由四部分组成固定接入设备、 支持不同无线标准制式的基站、公共控制管理部分。
其中,固定接入设备由不同接口类型的用户接口单元构成。
公共控制管理部分由多业务传输处理单元和主控、时钟及操作维护单元 构成。其中,主控、时钟及操作维护单元用于为固定接入设备和基站提供统一的主控、时钟及操作维护,如为整个综合接入系统提供统一的参考时钟 信号,并负责信令处理、业务控制、用户管理、设备管理、操作维护、曰志 记录等功能。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固定接入用户和无线基站用户的特性和处 理机制存在较大差异,因此针对主控、时钟及操作维护单元基于不同业务类 型(按照固定接入接口类型、所涉及的无线标准制式的种类进行区分)所能 实现的各功能,有必要设置相应的功能模块,并由主控、时钟及操作维护单 元对各个功能模块进行集中管理,如协调各功能模块之间的资源分配等。
多业务传输处理单元(可以以固定接入设备中的上行板上所设置的上行处理模块为基础实现)对外连接传输网,对内分别和固定接入设备、无线基站的网络层传输接口 (如支持多种无线标准制式的传输协议处理单元、支持不同接口类型的用户接口单元)相连并进行通信交互,以实现多业务的数 据分发和汇聚的功能,还可以和其它基站、其它接入网级联以实现传输组网。在实际应用中, 一个多业务传输处理单元可以为多个基站(采用相同或不同 无线标准制式)和固定接入设备提供多种业务接口;并且,多业务传输处理 单元既可实现简单的数据分发和汇聚(将多业务传输处理单元与其它实体之 间的传输数据当作数据包处理),也可以根据需要实现L2或者L3的分发、 汇聚以及QoS处理。
无论支持哪一种无线标准制式,基站均由相互独立并依次相连的传输协 议处理单元、基带处理单元、基带射频接口单元以及中射频处理单元构成,并且各基站的对外传输协议在其所包含的传输协议处理单元终结。各基站中 的基带射频接口单元通过射频拉远单元(RRU)与天线相连,并且各RRU 分别与其所在的基站支持相同的无线标准制式;各基站中的中射频处理单元直接与天线相连。
针对基站中所包含的实体而言,传输协议处理单元实现无线传输协议的 终结,并将其转换为基站所支持的内部通信协议。基带处理单元用于实现无线数据帧协议处理、编译码、调制解调、扩频、数字合分路等基带处理功能。 基带射频接口单元用于实现基带处理单元和中射频处理单元之间数据的汇 聚和分发,并为支持RRU而预留接口。中射频处理单元实现成型滤波、削 波、基带预失真、数模/模数转换、变频、小信号放大、滤波、功率放大、低噪声放大、双工滤波等中射频处理功能,其输入输出信号通过天线经空口实现与用户终端的交互。基站中的上行数据流向为中射频处理单元—基带 射频接口单元-基带处理单元-传输协议处理单元;下行数据流向与上行数 据流向相反。
固定接入设备中设置有不同接口类型的用户接口单元,至少用于实现多 用户、多单板/模块用户数据的分发和汇聚,并完成所需的服务质量(QoS)控制处理。
参见图3,图3为图2中综合接入系统的物理架构图。由图3可见,多 业务传输处理单元、基站内部的各个单元、固定接入设备内部的不同接口类 型用户接口单元分别由单板实现。为了更加方便实现业务单板之间的数据通 信,还可以从物理实现角度出发引入数据交换中心的功能。通常情况下,数 据交换中心和主控、时钟及操作维护单元共同设置于主控时钟交换板上;但 当所服务的单板数量很多且处理能力要求较高时,也可以将数据交换中心单 独设置于单板上。通常,除中射频处理板和RRU之外,其它单板之间的数 据交换均可通过背板总线进行。另外,多业务传输板需要提供其它固定接入 网和其它基站在级联组网配置时所需的物理接口 。
需要说明的是通常情况下,多业务传输板通过数据交换中心和各个不 同无线标准制式基站的传输协议处理板进行数据交互,传输协议处理板在对 数据进一步汇聚、分离后和对应的基带处理板再进行数据交互;但在具体实 现时,不排除将传输协议处理板的功能上移到多业务传输板的情况,这时多 业务传输板将通过数据交换中心和不同无线标准制式基站中的每个基带处 理板直接进行数据交互。
参见图4,图4为图2中综合接入系统的机拒配置示意图。图4所示的 机拒中设置有支持2种接口类型的固定接入设备,还设置有支持2种无线标
准制式的基站设备。
其中,标准a基站中射频槽位被支持标准a的基站中的中射频处理板占 用,标准b基站中射频槽位被支持标准b的基站中的中射频处理板占用;标 准x(x = a, b)基带框部分包含与该无线标准制式相对应的传输协议处理板、 基带处理板和基带射频接口板;接口类型y(y = m, n)固定接入用户板分 别表示相应接口类型的固定接入用户板在机拒中所占的槽位空间;设备其它 公共部分单板包括数据交换中心所属的单板,也包括主控、时钟及操作维护 板,还包括其它公共辅助单板(如监控板、电源板、电缆转接板等)。在 具体实现时,除了数据交换中心所在单板所占用的槽位需要固定外,其它槽位的背板定义和接插件通常可以做到不同功能的单板混插。
参见图5,图5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综合接入系统逻辑架构图。图5 所示架构是在图2所示架构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图5所示架构与图2所示 架构的不同主要在于
1、 传输协议处理单元能够支持多种无线标准传输协议,因而可与支持 不同无线标准制式的基带处理单元相连并进行通信交互。
2、 针对支持多种无线标准制式的基带处理数据和中射频数据,基带射 频接口单元能够进行上述基带处理数据和中射频数据之间的转发、汇聚;因 此,基带射频接口单元能够与不同无线标准制式的RRU、中射频处理单元 相连并进行通信交互。
3、 将与无线标准制式密切相关的基带处理单元和中射频处理单元仍然 按照无线制式进行划分,将划分出的支持不同无线标准制式的基带处理单元 分别与唯一的一个传输协议处理单元、基带射频接口单元相连;将划分出的 支持不同无线标准制式的中射频处理单元与唯一的一个基带射频接口单元 相连。
另外,网络接口处理单元所能实现的功能与多业务传输处理单元所能实 现的功能基本相同。
参见图6,图6为图5中综合接入系统的物理架构图。由图6可见,网络接口处理单元、基站内部的各个单元、固定接入设备内部的不同接口类型 用户接口单元分别由单板实现。其中,网络接口处理单元设置于上行处理板上。为了更加方便实现业务单板之间的数据通信,还可以从物理实现角度出 发引入数据交换中心的功能。通常情况下,数据交换中心和主控、时钟及操 作维护单元共同设置于同一块单板;但当所服务的单板数量很多且处理能力要求较高时,也可以将数据交换中心单独设置于单板上。通常,除中射频处 理板和RRU之外,其它单板之间的数据交换均可通过背板总线进行。另外, 上行处理板需要提供其它固定接入网和其它基站在级联组网配置时所需的 物理接口 。
需要说明的是通常情况下,上行处理板通过数据交换中心和各个不同
无线标准制式基站的传输协议处理板、基带射频接口板、支持不同无线标准 制式的基带处理板、支持不同接口类型的用户板进行数据交互。并且,传输 协议处理板能够通过连接线(图中未示出)或数据交换中心与支持不同无线
标准制式的基带处理板实现通信交互;基带射频接口板同样能够通过连接线 (图中未示出)或数据交换中心与支持不同无线标准制式的基带处理板实现 通信交互。
由图6可见,图6所示架构与图3所示架构的不同主要在于
1、 传输协议处理板能够支持多种无线标准传输协议,因而可与支持不
2、 针对支持多种无线标准制式的基带处理数据和中射频数据,基带射 频接口板能够进行上述基带处理数据和中射频数据之间的转发、汇聚;因此, 基带射频接口板能够与不同无线标准制式的RRU、中射频处理板相连并进 行通信交互。
3 、将与无线标准制式密切相关的基带处理板和中射频处理板仍然按照 无线制式进行划分,将划分出的支持不同无线标准制式的基带处理板分别与
一个传输协议处理板、基带射频接口板相连;将划分出的支持不同无线标准 制式的中射频处理板与唯一的一个基带射频接口板相连。
参见图7,图7为图5中综合接入系统的机拒配置示意图,图7与图4 的主要差异是在图7所示机柜中为传输协议处理板、基带射频接口板这样 的基站公共部分单板设置了槽位。图7所示机柜的其它部分与图4所示机拒 的相应部分基本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支持不同无线标准制式的背板总线架构相同,实现同样 功能的单板背板信号和接插件定义也应尽量做到完全相同。如果个别信号的 要求存在差异,则尽量做到信号和接插件定义互不干涉。并且,支持不同无 线标准制式且能实现同样功能的单板应能够混插。
再有,固定接入设备中所设置的支持不同接口类型的固定接入单板的总线架构、背板信号定义和接插件定义应尽量做到完全相同。如杲个别信号的 要求存在差异,则应尽量做到信号和接插件定义互不干涉;这样,不同接口 类型的固定接入单板就能够实现混插。
另外,固定接入设备中所设置的固定接入单板和无线基站中所设置的无线业务板最好具有相同的结构尺寸,并且背板信号和接插件定义互不干涉;使得在同一槽位既能插固定接入单板,也能插无线基站中所设置的无线业务板。
由以上所述可以看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系统和方法能实现接入网 层面的固定和移动融合,不影响现有固定通信和移动通信的网络结构以及功 能,因此上级网络设备不需要改造。并且,无线基站对外传输数据流以及不 同种类的固定接入数据流通过多业务传输板实现与传输网的交互,多业务传 输板所能实现的汇聚功能降低了与传输网之间的接口流量需求。再有, 一套 主控、时钟及操作维护单元能够同时满足多无线标准制式基站、多接口类型 固定用户接入设备的需要。另外,还可以通过一个大背板实现多无线标准制式基站、多接口类型固定用户的综合接入;并且,固定接入单板和无线业务 板能实现槽位兼容,因此能够以混插的方式最大程度利用机拒空间。
权利要求
1、一种支持固定和移动融合的综合接入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系统包括公共控制管理部分,以及与公共控制管理部分相连的固定接入设备和基站;其中,所述公共控制管理部分,用于为所述固定接入设备和所述基站提供统一的主控、时钟及操作维护;并且分别与所述固定接入设备、基站进行通信交互,实现多业务的数据分发和汇聚;所述固定接入设备,支持多种接口类型,用于实现多用户、多单板/模块用户数据的分发和汇聚;所述基站,支持多种无线标准制式,用于对符合各种无线标准制式的无线数据进行无线处理。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综合接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公共控制管理部 分包括多业务传输处理单元,还包括与所述多业务传输处理单元相连的主控、 时钟及操作维护单元;其中,所述主控、时钟及操作维护单元,用于为所述固定接入设备和所述 基站提供统一的主控、时钟及操作维护;所述多业务传输处理单元,对外连接传输网,对内分别与所述固定接入设 备、基站相连,用于实现多业务的数据分发和汇聚。
3、 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综合接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站包括支 持不同无线标准制式的多个基站,支持每一种无线标准制式的基站中均包含依 次相连并支持该无线标准制式的传输协议处理单元、基带处理单元、基带射频 接口单元、中射频处理单元;其中,所述传输协议处理单元,用于实现无线传输协议的终结,并将其转 换为基站所支持的内部通信协议;所述基带处理单元,用于对无线数据进行基带处理;所述基带射频接口单元,用于实现所述基带处理单元和所述中射频处理单 元之间的数据汇聚和分发;所述中射频处理单元,用于实现中射频处理功能,其输入输出信号通过天 线经空口实现与用户终端的交互。
4、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综合接入系统,其特征在于,支持不同无线标准制 式的所述各基带射频接口单元进一步分别通过支持该无线标准制式的射频拉远 单元RRU与天线相连。
5、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综合接入系统,其特征在于,支持不同无线标准制 式的所述各中射频处理单元进一步与天线相连。
6、 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综合接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站包括支 持不同无线标准制式的传输协议处理单元、分别与所述传输协议处理单元相连 的支持不同无线标准制式的多个基带处理单元、支持不同无线标准制式的基带 射频接口单元、分别与所述基带射频接口单元相连的支持不同无线标准制式的多个中射频处理单元;其中,所述传输协议处理单元,用于实现一种或多种无线标准对应的无线 传输协议的终结,并将其转换为基站所支持的内部通信协议;所述基带处理单元,用于对无线数据进行基带处理;所述基带射频接口单元,用于实现所述基带处理单元和所述中射频处理单 元之间的数据汇聚和分发;所述中射频处理单元,用于实现中射频处理功能,其输入输出信号通过天 线经空口实现与用户终端的交互。
7、 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综合接入系统,其特征在于,支持不同无线标准制 式的所述基带射频接口单元进一步通过支持不同无线标准制式的多个RRU与 天线相连。
8、 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综合接入系统,其特征在于,支持不同无线标准制 式的所述各中射频处理单元进一步与天线相连。
9、 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综合接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接入设 备包括支持不同接口类型的用户接口单元;其中,所述各用户接口单元,分别用于针对不同的接口类型实现多用户、多单板/模块用户数据的分发和汇聚。
10、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综合接入系统,其特征在于,进一步设置数据交 换中心,该数据交换中心分别与所述公共控制管理部分、固定接入设备、基站 相连,用于实现所述公共控制管理部分与所述固定接入设备、基站之间的数据 交换。
11、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综合接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接入设备 和所述基站中的组成单元设置于可实现槽位混插的单板上。
12、 一种支持固定和移动融合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为支持多种接口类型的固定接入设备和支持多种无线标准制式的基站统一 进行数据分发、汇聚,以及主控、时钟及操作维护。
13、 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站包括支持不同无线 标准制式的多个基站,支持每一种无线标准制式的基站中均包含支持该无线标 准制式的传输协议处理单元;为所述固定接入设备、基站统一进行数据分发、 汇聚的过程为由多业务传输处理单元与各基站中的所述传输协议处理单元进行通信交 互,实现多业务的数据分发和汇聚;由多业务传输处理单元与固定接入设备中支持不同接口类型的用户接口单 元交互,实现多用户、多单板/模块用户数据的分发和汇聚。
14、 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为所述固定接入设备、基站 统一进行主控、时钟及#:作维护的方法为针对所述各基站中的传输协议处理单元和所述固定接入设备中的各用户接 口单元,提供统一的参考时钟信号、业务控制及操作维护。
15、 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站包括支持不同无线 标准制式的一个传输协议处理单元;为所述固定接入设备、基站统一进行数据 分发、汇聚的过程为由多业务传输处理单元与所述的一个传输协议处理单元进行通信交互,实 现多业务的数据分发和汇聚; 由多业务传输处理单元与固定接入设备中支持不同接口类型的用户接口单 元交互,实现多用户、多单板/模块用户数据的分发和汇聚。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为所述固定接入设备、基站 统一进行主控、时钟及操作维护的方法为针对所述的一个传输协议处理单元和所述固定接入设备中的各用户接口单 元,提供统一的参考时钟信号、业务控制及操作维护。
全文摘要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支持固定和移动融合的综合接入系统和方法,所述系统包括公共控制管理部分,以及与公共控制管理部分相连的固定接入设备和基站;本发明实施例所公开的系统和方法,均可以为支持多种接口类型的固定接入设备和支持多种无线标准制式的基站统一进行数据分发、汇聚,以及主控、时钟及操作维护。可见,本发明实施例所公开的系统和方法均可实现接入网层面的FMC。
文档编号H04L12/28GK101202683SQ20061016237
公开日2008年6月18日 申请日期2006年12月14日 优先权日2006年12月14日
发明者彭清泉 申请人: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